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乡村文化的

发布时间:2020-03-03 02:11: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乡村文化的“丛林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滞后于农村私性文化的发展。对于农村文化发展落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并无异议,但是对于农村公共文化落后于农村私性文化发展却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

乡村伦理道德衰败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取得了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原本依靠强制性集体生产和意识形态教育维持的农村集体主义逐渐消解;尤其是解除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的樊篱以后,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大规模进城务工,城市成为他们工作的主要场所。农民逐渐从原有的家庭、亲缘、社区的权力下解放了出来。恰如阎云翔所言,“集体化终结、国家从社会生活多个方面撤出之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也随之崩溃,既没有传统又没有社会主义道德观,非集体化之后的农村出现了道德与意识形态的真空。与此同时,农民又被卷入了商品经济与市场中,他们便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地接受了以全球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晚期资本主义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强调个人的权利,将个人欲望合理化”。农村社会不仅公德败坏,农民的私德也出现了危机。近些年,农民的离婚率急剧上升,打破了农民婚姻家庭一贯的稳定形态,农民的性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和养老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来农民对婚前性行为说三道四,如今外出打工农民婚外同居、农村女孩进城“做小姐”、城市妓女“下乡”、农民婚丧的脱衣舞表

演已屡见不鲜,农民对此也见怪不怪了。

农村公共事业无人关心

“无公德的个人”只想获取不想给予,农民难以在公共事业上形成有效合作。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民还因为税费的关系参与村庄的选举,如今农民连村庄选举这样的公共事务也不愿意去参与了。当人们在行动时,总是要问自己“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于是,人际关系也因此变成待价而沽的交易关系。正是因为过分注重这种交易关系,以至于把社会关系也量化为金钱的形式。农村社区邻里之间曾盛行的互惠性换工、帮工、互助已逐渐消失,金钱成为维续人们之间关系的主要“砝码”,也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社会意义的主要“准

绳”。

农民在日渐功利化的同时,也日益原子化、疏离化,使得传统社区公共生活走向瓦解;由于各种理性计算因子开始渗透到农民的生活逻辑中来,其行为充满着越来越多的变数而无法进行有效预期。“农民善分不善合”不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价值判断问题,而是当下农村

社会的现实写照。

村庄公共舆论消解

“舆论压死人”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发挥着规制人们行为的作用。一旦人们感受到了“人言”的“可畏”,舆论惩罚的威摄力就生效了,个体在公共领域做事情也就有了“分寸”。然而,在一个日益开放、认同日渐减弱的乡村社会里,村庄公共舆论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越发显得乏力无效。农村舆论形式上似乎在趋向尊重他人的个人权利和隐私而显得更加包容,实

质则是公共道德力量的式微或消解。诚如贺雪峰所言,没有了公共舆论,也没有了对村庄公共舆论的顾忌,村庄的公共性和伦理性不但日益衰竭,村庄本身也越来越缺乏自主价值生产能力。人们开始肆无忌惮地做任何事情,年轻人开始频繁地抛弃父母、虐待老人,村干部可以毫无顾忌地贪污,甚至与乡村混混势力联合在一起。农村社区丛林原则肆虐横行,成为当

下农村治理无可回避的问题。

公共精神瓦解与重建

虽然最近几年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资,但即便是这样,农民考虑是否参与这些公共事业建设也是看它能否从中获取即时性利益——政府是否给予金钱报酬以及所给的报酬是否高于外出打工的收入,而不是因为这项公共事业给他们带来长远的利益。农民

村庄生活中的公共精神瓦解,是农村治理必须破除的又一个关键性难题。

很显然,农村公共文化的消解完全悖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方向。因此,在

新农村建设中,重建农村公共文化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至于如何重建农村公共文化,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农

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从乡村社会之外输入所谓的先进文化或者城市文化。

过去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模式,就是把社会主义或集体主义价值观灌输给农民,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农民对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的认同,但也瓦解了农村传统婚姻家庭观、家族认同和道德伦理生活;这种靠外在国家力量植入的意识形态,随着农村传统集体性

生产的消逝和国家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很快趋于衰落。

当前每个农村社区的道德准则都是受到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倘若我们把另一种道德反复灌输给他们,不管这种道德高尚到什么地步或先进到何种地步,这个社区都会土崩瓦解,所有个人也会痛苦地感受到这种混乱的状况!也就是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简单地靠输入先

进文化是行不通的,甚至是事与愿违。

农村文化是一套处境化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体系,它由该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所决定,无论如何“先进的”文化从外面输入到这样的社会也是脱离实际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跟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联结、相融合,这样一种文化建设方式我们称之为生活化的文化建设模式。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培育农民的公共理性或公共精神,只有这样才能

最终建成文明、富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持久动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一要求,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较快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显著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空前繁荣并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事业经费大幅度增加,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持续推进,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服务农民群众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时期建成各级服务点83万个,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时期实现了数字化,年放映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时期从无到有,建成近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在农村基层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明显改善。

三是文化服务方式方法日显多样。通过创新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2010年,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影视动画产量、电视剧产量大幅增长,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服务的影视资源。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正在成为农民群众收看影视的新途径。“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行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为农民群众读书看报提供了方便;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

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发展仍然滞后,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体制不健全,提供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属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意义重大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都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健康丰富的文化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功能。只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

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农村公共文化相配套的农村经济将是脆弱的。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掌握新知识、新经验、新技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能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素养,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三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经验表明,优秀文化服务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中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把美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亿万农民群众,有利于让农民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陶冶情操、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将迎来一个大好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到重要位置,将其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不断开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局面。

第一,不断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领导。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文化服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服务工作,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作任务贯彻落实。要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逐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既是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场所和载体,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努力形成覆盖到位、便捷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面向基层,把更多的资源向偏远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实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化,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文化设施投入,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领域。要完善各种文化设施管理措施,保障正常运行,确保各类文化设施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内容。优质的文化服务,需要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因此,要努力创作出热情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反映农民群众现实生活和时代要求、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始终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

相结合的精神文化产品,增强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要加强规划、统筹协调,加大对“三农”题材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激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在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创作营养,写百姓故事、抒百姓情怀。

第四,大力创新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开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渠道。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产品,也要有完善的服务渠道。要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农民群众接受习惯的新特点,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手段,通过政府资助、市场调节、志愿服务等各种形式,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社会化。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科技馆、群艺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推动“三下乡”、“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建设文化产品物流中心,扶持农村文化产品连锁网点,形成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要不断发挥现代高新技术在提升文化服务品质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全国联网的农村电影放映平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用新技术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文化服务效果。

第五,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大力培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发展文化服务,队伍是保证,人才是关键。实践证明,哪里的文化服务工作做得好,那里就有一支过硬的文化队伍;哪里的文化生活搞得好,那里就有一批热心服务群众的文化能人。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和稳定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服务工作队伍,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人才保证。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政策措施,面向社会发现人才,敞开渠道吸纳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鼓励专业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志愿者、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服务工作。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巩固农村文化服务的群众基础。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文化服务工作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力保障。

(执笔:杨永利)

乡村文化礼堂

寻根乡村文化

重塑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艺术节

乡村文化研究背景

文化在乡村走失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

乡村文化的价值

乡村文化构建调查报告

美丽乡村文化宣传标语

乡村文化的
《乡村文化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文化乡村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