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

发布时间:2020-03-02 05:10: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

一切立足于实(洛阳篇)

(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十三个王朝在这里演绎出多少难以磨灭的沧桑活剧,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神都传奇”。几度辉煌,几经衰落。兴废之间,令人感叹,发人深省。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这场大戏,在中国崛起的舞台上拉开大幕。新阶段,新机遇,新考验,洛阳将以什么样的角色和姿态,引吭高歌、跃马扬鞭?

(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洛阳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沧海桑田。但前进之中,我们也时有落后;变化之中,我们也不乏遗憾。

新中国建设初期,凭借“十大厂矿”的优势,洛阳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经济总量稳坐全省头把交椅,上缴国家的利税总额曾超过整个广东省。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以来,洛阳不仅被沿海一些“后起之秀”超过,甚至与中部一些城市的差距也逐渐拉大,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出现了大幅滑落,这几年虽有明显回升,也仅在40多位徘徊。

在落后和遗憾之中,在当前的发展方式大转变的讨论中,洛阳人在反思,洛阳人在发问: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洛阳的工业不仅起步早、规模大,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曾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但今天,为什么全省一些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500亿甚至超过千亿,洛阳却没有一家?为什么洛阳主要工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30%,国内外市场上鲜见洛阳名牌?

- 1找差距,想办法,就是要有一股闯和冒的劲头,允许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工作中无作为,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为洛阳发展杀出一条新路来。

(五)定位实。

胸怀大局,主动融入,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定位,乃至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洛阳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文化古都,名闻遐迩;工业大市,举足轻重。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均占全省十分之一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洛阳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考验;责任更大,担当更大,不容置疑,无可推托。

立足现有基础、特色、优势和潜力,洛阳决心努力当好一个示范、突出打造两大品牌。

一个示范,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等不靠,先行先试,让工业更大更强,让城市更美更靓,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洛阳不仅要做大、做强自己,而且要辐射带动周边。

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改制,激活内生动力;转型,开辟广阔天地;提升,占据竞争高地。变重压为重责,化包袱为财富,生死存亡,责无旁贷;卧薪尝胆,浴火重生。

打造河洛文化传承品牌。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固其根,弘其魂,发其力,成其效,把洛阳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成天下游人向往之地,建成中原经济区递给世界的最亮丽文化名片。

(六)目标实。

定目标,做规划,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现实条件、尊重群众意愿。 洛阳经济大而不强,要壮大,要强身,要增效。洛阳民生需求多元,要富裕,要文化,要环境。“十二五”发展蓝图,在“富民强市”基础上,重在“福民强市”。

- 3化供给,一条龙呈献。大文化,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让巨大的文化资源,变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实实在在的产业、实实在在的品牌。

(八)作风实。

力戒浮皮潦草、麻木不仁、敷衍塞责,倡导迎难而上、敢于担当、雷厉风行,说了就做,做就做好。

当前洛阳一些干部身上,“庸、懒、散、软”四症,时有发作。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惰性十足,消极怠工;自由散漫,不讲效率;疲软畏难,不敢硬碰硬。这些作风,是沉疴,要刮骨疗毒;是大敌,要坚决清除。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住人。公开制,领导干部任职承诺、审批服务承诺,全上媒体,接受群众监督。暗访制,真实工作一览无余,实际问题无所遁形。问责制,不管是谁,延误工作,得罪群众,一律依法依纪严查严究。

今年洛阳的“环境创优年”,就是要让干部“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讲自己不讲别人”,有问题就解决,突出问题突出解决,不推诿,不扯皮,让企业踏实,让服务对象顺心,让群众满意。

(九)效果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口无凭,实绩说话。

发展效果要实。经过一段努力,企业个头长大了没有,效益提高了没有?文化产业链条拉长了没有,品牌叫响了没有?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了没有,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增强了没有?总之,要看发展是不是更快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是不是更大了。

为民效果要实。经过一段努力,群众收入增加了没有?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了没有?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有效缓解了没有?“十大实事”承诺兑现了没有?总之,要看群众幸福指数是不是真正提高了,

- 5环境造成了破坏,焦作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1999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13.1%。仅仅十年前,许多外地人提起焦作,还把它当做一座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矿区。发展受到了考验,形势是严峻的。

焦作的工业,多是由煤衍生而来。靠原材料、高耗能产业发展已经困难重重,面临着萎缩与死亡,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对此更有切肤之痛;粮食虽然高产,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仍是面临的重大课题;困难企业多,城镇居民收入不高,是多年来的突出问题;旅游产业链条短、带动力还不够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近年来发展速度持续减缓,质量效益逐步递减„„

焦作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发展较快,具备较好基础。但高标准严要求,应该少做纵向比,多做横向比;不和欠发达地区比,要与先进地区比;不拿自己的优势比别人的劣势,要拿自己的弱项比人家的强项。当前,全省各地都在竞相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焦作发展步伐还是显得有些缓慢,缺乏后劲和活力。照此下去,焦作落后难以避免。

焦作是由矿区演变而来的。如今城里人多了,城区面积大了,但还处处残留着煤城的痕迹。这里缺少文化品位,缺少花草树木,缺少现代元素,公共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打造一座现代宜居的新城还要下大功夫。

因为有发展的压力,不转是不行的;因为有对比的差距,不转也是不行的。正是这种压力和差距,让三百多万焦作人的心情急切而忧虑: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

危机使焦作人开始清醒过来,在深深的思索中认识到,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发展。

(三)2010年1月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焦作调研,进企业、入社区、听汇报,在与焦作干部群众座谈讨论中,着力强调“从一个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变成一个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这是面临的一个很重

- 7利化、机械化,粮食高产全国有名。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512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村工业,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于是,有了农业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特色农业的拓展,由高产向高效转变。

对外开放正在由“小”变“大”。焦作的对外开放可圈可点,只有站位全局,借梯上楼,才能实现跨越发展。于是,有了中国铝业、中国化工、中国兵器等行业巨头纷纷入驻,蒙牛乳业、厦工机械、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活力和实力。去年,焦作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6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48.4%,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模式正在由“黑”变“绿”。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煤炭经济由过去占总量的85%,降到目前的2.9%;旅游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全省7个5A级景区,焦作占有2家。于是,有了从矿产资源的开采到自然山水资源的开发,由“黑色印象”开始向“绿色主题”转变。

(六)历史和现实给我们以启示:只有保持清醒与忧患,才会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只有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才会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为着人民的利益,才会有无限的动力;只有认真做事,求实求效,才会有可喜的回报。总之,只有领导方式转变,才会有发展方式的转变,焦作的转型,催生了煤城的嬗变;焦作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行百里者半九十。与中原经济区生机勃勃的形势比,与兄弟市高歌猛进的局面比,焦作又面临新一轮的“大考”。我们仍在思索,我们还在探寻。

焦作旅游颇有名气。但时至今日,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是“酒肉穿肠过”,还没有达到“佛祖心中留”的境

- 9靠正气实干(平顶山篇)

(一)从春秋时代至今,两千七百余年间,以“雄鹰”为标志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平顶山市。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以“鹰城”为荣。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顶山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平顶山人有着肩负千钧重担、前行任重道远的清醒,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平顶山确立的发展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要建设“三化”协调发展、“三地”优势突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战略支点。

“三化”协调发展,就是统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三地”优势突出,就是着力建造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和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实现这个目标,平顶山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便捷的区位交通等优势条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协调、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等诸多矛盾。

发挥这些优势、破解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过程,也即转变领导方式的过程。

(二)转变领导方式,如何转?向哪儿转?就是按照“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的要求,激浊扬清,靠正气实干。

(三)正气是什么?正气是正直之气、正义之气、正派之气。对共产党人来说,正气就是为民的情怀、为民的精神、为民的境界,就是党的旗帜上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体现在领导方式上,就是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遵循规律的科学态度,勇于担当的责任自觉,开拓创新的积极作为。

- 11善于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一些干部不遇事,说起来思想很解放,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没思路、没办法,坐井观天,固步自封。二是不善于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谋划发展,缺乏战略眼光和横向思维,既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看不到发展面临的机遇,更看不到区域竞争的挑战。三是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眼光审视发展优势。一谈到优势就局限于矿产资源优势,一谈到矿产资源优势就局限于煤炭资源优势。实际上,用市场经济眼光审视,文化、土地、劳动力等都是优势。四是不善于把发展成果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尽管一些干部工作很辛苦,但人民群众仍有抱怨,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做到对人民负责与对上级负责的统一。说到底,人民群众的满意才是党委、政府最大的满意。

方法上,主要有“四个习惯于”:一是习惯于大而化之,部署和推进工作一般要求多、层层批转多,缺乏用心的谋划和具体的抓手;二是习惯于抱怨客观,想不出干成事的办法,却总有干不成事的理由;三是习惯于照抄照搬,缺乏开拓创新的胆识和本事;四是习惯于行政命令,不注重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作风上,主要有虚、俗、假、贪:“虚”就是浮躁之气,忙于文山会海,开会讲长话、讲空话、讲套话、讲不解决问题的话,发文发长文,发没有质量、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不能坚守宁静、潜心做事;“俗”就是庸俗之风,热衷吃喝拉扯、“好人”主义,不敢触及矛盾,不愿“得罪”人;“假”就是诚信缺失,对待群众缺乏真情与耐心,对待客商不能如约兑现承诺;“贪”就是腐败行为,最典型的是官煤勾结和以权谋私。“9·8”、“6·21”两起矿难,都暴露有领导干部权钱交易、责任缺失的问题。

凡此种种,归根到底,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还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主动、不够自觉的问题。只有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来思考研究问题,才能有方向之正、思路之正、标准之正、导向之正,才能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 13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质量高的文。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勇于担当更需要创新,看谁埋头苦干不叫苦,困难面前不退缩,面对矛盾办法多;看谁能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破解更多的瓶颈制约,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

(九)正气引领看实效。实效就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看实效就是要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党政机关的工作实效,要表现在行政效能的提高、发展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上;企业的工作实效,要表现在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上;领导干部的工作实效,最终都要表现在科学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上。

考量和使用干部,要以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的同步提升为标准,使加快发展的过程成为创造和提升人民幸福的过程。这既是我们基本的政治立场,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十)鹰城腾飞,呼唤浩然正气,全凭务实重干。在加快领导方式转变中突出正气实干,坚持“学、比、看”,年年都树新标杆,年年都定新举措,年年都有新成效,才能给平顶山历史谱写崭新的篇章,才能给平顶山500万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 15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岂不知,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恰恰是党的执政规律的要求。许昌这些年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改革改制、征地拆迁、信访稳定等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煤矿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的事故时有发生,既干扰了大局,又损害了形象,更伤害了民心。出现这些问题,根子就是基础不牢。

能力素质不高。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方式转变、新型城镇化推进等新课题,一些领导干部学习不深、研究不透、能力不强。缺乏对规律的研究、把握,对工作的谋划、梳理要么思路不清、无所适从;要么我行我素、恣意妄为。抓工作就像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同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有的兄弟市已经走在了前面,而许昌的一些县市在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却行动迟、推进慢,原因就是对城乡统筹的规律认识不清、谋划不够。

运作办法不多。面对发展难题、要素瓶颈,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运作、不会运作、不善运作,用不好“三具两基一抓手”的方法,找不出破解难题的办法。市场“不差钱”却找不到“钱路”,文化底蕴深厚而文化旅游产业却不发达,戴着“中国花木之都”的桂冠而鲜切花发展却比重偏低。

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干部不是集中精力谋发展,而是挖空心思找“门路”、拉“关系”;不是积极主动干工作,而是推推动动、拨拨转转;不是全力以赴抓落实,而是手抓两把泥、脚踩西瓜皮,能抹则抹,能溜则溜。市委要求全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机关干部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可一些干部还是浮在上面多、深入群众少。

所有这些,无一不与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不深、不准、不够密切相关,与求真的要求格格不入。

推动许昌科学发展,就要把求真进行到底。

(四)求真,首先要正确认识规律。

- 17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面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任务,许昌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规律,坚持使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新在产城融合的内涵上,新在城乡统筹的路径上,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带状、组团、中轴、统筹”四大特色。“带状”就是沿路桥带状发展,避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病;“组团”就是建设“一中心、五组团”,五个县(市)组团布局、相互呼应、向心发展;“中轴”就是在中心市区和许昌新区之间规划中轴线,“一轴连双城”;“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整体推进,从而较好地体现了超前眼光、许昌特色。

政如农工。顺“时”就像农民种庄稼,循时而作,不误农时,才会硕果累累;罔顾时序,逆时而为,庄稼就长不好、没收成。

——“度”就是分寸、尺度、法度。很多事情,过犹不及。把握好度,按规律去做,看似慢,实则快。比如城中村拆迁改造,原来一些地方对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为加快进度搞强制拆迁,不但工作推不动,还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痛定思痛,许昌及时调整思路,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作主导、经济“零收益”,妥善解决拆迁户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多得实惠,赢得群众的满意和支持。

形象地讲,把握好“度”好比驾车,不该加速的时候贸然加速,就要出事,欲速则不达。行止合规、张弛有度,才能干成事、不出事。

正是基于对“势”、“时”、“度”的科学把握,许昌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十二五”时期“三化协调、两高两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努力使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 19抓好基层夯实基础(三门峡篇)

(一)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肩负“打开河南‘西大门’,实现‘启西’通畅”重任,三门峡扬帆竞发之势,恰似黄河之水激流澎湃。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怎样落实?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运作?打造靓丽的河南“西大门”,从哪儿抓起?

一系列重大课题,日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二)求转变、谋发展,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而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持续、最需要韧劲的”。

怎样才能把这最难的“两基”抓好、夯实?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三门峡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

“四个基层”,道出了三门峡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点出了领导方式转变的关键。三门峡发展的大文章,一定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

(三)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是国家组织中最基本的细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要靠基层来落实。

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起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万丈高楼平地起。抓好基层是尽职尽责,夯实基础是领导水平,如果离开“两基”,奢谈转变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无异于搭建空中楼阁。

(四)回顾三门峡近年来的发展之路,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都与重视基层基础密不可分;出现的种种问题,无不缘于忽视了“两基”。

从经济发展看,虽然三门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和人均量在全省比较

- 21和问题就难以解决。

(六)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新一轮发展的大潮风起云涌。站位全局,三门峡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三个战略定位”。

面对艰巨的任务,我们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四个基层”首先在三门峡提出,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动力,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实一步,真正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

(七)目之所向,才能行动所及。

着眼基层,就要把对基层、对人民负责看得重一些,多琢磨群众需要什么,少揣摩领导喜欢什么。

基层群众盼的是发展、是富裕、是和谐、是幸福,要始终把目光放在富民强基上,大力发展富民经济,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足殷实、快乐充实的生活。

基层干部盼的是理解、是关心、是信任、是支持,作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能急于求成,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不硬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能动不动拿“摘帽子”压人。

凡事按规律办、按实际办、按群众意愿办,有些事即使是为基层着想的好事,但基层群众一时不理解的话,也缓缓再看,更不强办。

(八)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依靠基层,就要把基层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基层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基层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基层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基层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基层评判。

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得进群众批评的话、反映问题的话,鼓励他们说“掏心窝子”的话,甚至容许他们说“捅娄子”的话,了解群

- 23服务基层要有真内容,继续深化“五个一”做法,即市、县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客商、一个示范村、一个困难户,尽心尽力帮扶基层发展。

服务基层要有真作风,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努力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氛围、更好的环境,切实提高服务基层的质量和效率。

服务基层要有真感情,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体谅基层干部的艰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劲,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

(十一)不怕慢,就怕站。

抓基层、打基础,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重点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为什么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抓基层、打基础?主要是因为基层基础是“后台”,不是“前台”;是“潜绩”,不是“显绩”。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究竟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的问题,“政绩”究竟由谁说了算的问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验得出“政绩”的真假和成色;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得出干部为民执政的情怀和分量。要从制度上由“官评官”向“官民结合评官”转变。通过建章立制,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以更加廉洁的工作、更加勤勉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

(十二)“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把领导方式转变牢牢地做在基层、做在坚实的大地上,我们的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就会坚如磐石、砥柱中流。

- 25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

- 27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

- 29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

破难解缚求作为(周口篇)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扬帆起航,对我们的一场“大考”随即而至。 省委书记卢展工鲜明地提出四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对于周口而言,这四道难题正是我们念兹在兹的重大课题。

(二)从客观上看,周口长期被“多”困扰:人多,占全省1/10,尤其是农民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省的1/6,转移就业压力大;农产品多,粮、棉、油占全省总产量的1/

7、1/

3、1/4,比较效益低,群众增收难。周口一直被“少”掣肘:人均耕地少,保护基本农田责任重;自然资源少,1.1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没有一块自然生成的矿石,产业发展的先天条件不足。周口多年受“低”束缚: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低,人均财力低,仅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工业化率、城镇化率低,统筹城乡发展、富民强市难度大。

从主观上讲,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一些干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光短、易自满,标准低、惯凑合;思维方式僵化线性,一刀切、来回变,囿于旧、窘于新;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拍脑袋、大呼隆,急功利、好跟风;工作作风虚假浮漂,重形式、轻实效,绕矛盾、怕担责。归根

- 31动土地规范有序地合理流转,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平台,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周口农民三年发力,专业合作社总量已突破1600家,触角伸至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及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从“单兵作战”到“抱团”闯市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增收致富的本领大增。商水县练集镇朱集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办法,发展特色种植,实行规模经营,一亩地的综合收入翻三番。

靠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法,用科技的力量提高农民种地收益的含金量。良种,则优生优育优收益;良法,则省时省力省成本。盯住粮食生产核心区不丢,围绕“十二五”末全市粮食生产165亿斤的目标,从今年起,每年建设20万亩高产稳产田,完成26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在抓好全市38个小麦、28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基础上,在每个县市建设3个以乡镇为单位整建制粮食高产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均衡增产。抓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一句话: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五)农产品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得天独厚。

既然与“农”字结缘,依农兴工、以工促农,正可以成就美好“姻缘”。

财鑫“吃”玉米,加工增值十多倍;天豫“吃”红薯,土产品做出洋产业,产品远销美日韩;五得利“吃”小麦,产能全省第一。

杀鸡、宰猪、磨面、榨油、纺花、织布,这些在人们心目中上不了台面的行当,已成为周口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靠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把“量”搞上去,把“质”升上来,依托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度,改变农产品加工产业层次低、产业

- 33把“看得见的手”用在引导、扶持、服务、创造环境上。让“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主体的发育、培育、资源配置、产业转移中“挥舞”。

美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了,多年的“土”气中有了“洋”味。 32家台资企业纷至沓来,从台北、台中、台南到周口的企业管理人员就达130多名。

“两只手”配合默契,周口千里沃野,任凭市场主体的骏马驰骋。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8%,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占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的90%以上。

放则活,活则变,变则昌,昌则困局解除。

(八)产业集聚了,发展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是为民;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就更有能力为民。

快发展则民利多。2010年,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工人工资性收入约31亿元,县及县以下净增居民储蓄存款118.5亿元。

聚财富可纾民困。财政增收了,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民生领域。

(九)万丈高楼平地起。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不断破解难题、持续创造的过程。

直面难题,克难攻坚,持之以恒,难题不难。对于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的传统农区来说,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急、不能慢、不能乱、不来回变,避免发展过程中大起大落、走弯路,持续不断地创造积累,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就是要千方百计发挥人口和农业优势,培育好、发展好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十二五”,周口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既要扩总量、高增长,又要转方式、高质量;既有土地、环境等要素约束的加剧,又有民心、民生的新期待。挑战虽多,机遇更

- 35政收入仅增长0.1%。

与此同时,由于濮阳偏居河南东北一隅,不通国家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既没有被列入中原城市群,又没有享受黄淮四市的扶持政策„„濮阳上下受“被边缘化”的情绪困扰。

于是,部分干部群众士气低落、悲观彷徨——

自我矮化、怨天尤人,总认为濮阳是“被遗忘的角落”; 自我封闭、消极依赖,片面认为上级关心支持帮助不够; 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工作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推诿扯皮、懒散拖拉,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下。

兄弟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形势大好,而濮阳上下却安于现状、缓慢前行。

(三)省委书记卢展工去年到濮阳调研时指出:“濮阳不要老讲边缘化,濮阳有很多优势。你们是伸进山东的一条‘金刚腿’,要踢出个样子来。濮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中原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衔接、融合的前锋。”省长郭庚茂也对濮阳提出了“天当其时,抢抓机遇,奋发而后起”的要求。

书记、省长的点拨,一语道出濮阳症结——

濮阳存在的问题,表面看是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折射出的是思想观念陈旧、干部作风不优、领导方式转变不到位。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应人心,把握时机,一场变革之风在濮阳大地上掀起——2010年10月份以来,濮阳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一创双优”活动,向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作风、旧习俗宣战。

一次次学习讨论,一次次外出考察,一次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务虚会等,一次次查摆剖析整改,濮阳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终于走出

- 37——新定位带来新思维。干部不再悲观抱怨,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尤其是“濮阳发展、人人有责”的家园意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努力实现‘二三五’目标”的赶超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强的力度、超常的做法、超硬的作风等“六超精神”激励干部奋力前行。濮阳人现已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十二分,才能赶上或反超。

——新定位带来新思路。事实表明,顾此失彼,一条腿走路,势必难以为继。只有统筹兼顾,走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把工业做强。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努力培育以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精密仪器为主导的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产业体系。

把城市做美。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三级联动,通过改造、建设、管理、教育四条途径,重点抓好建成区综合提升,重新擦亮城市名片;启动城市新区建设,三五年后再造一个新濮阳。

把“三农”做活。濮阳提出要跳出“农村只有农业,农业就是种地”狭隘观念的束缚,在确保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上,用政策、机制激活农村经济,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新定位带来新作风。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坚持市委常委、市级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三个带头”,各级干部亲力亲为、靠前指挥蔚然成风。

“人叫人动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谋划+决策+落实+总结+奖惩

- 39正劲足的浓厚氛围。今年第一季度,濮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次比去年同期大幅前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二,GDP增速全省第九。

(九)风鹏正举,时不我待。

赶超发展,振兴濮阳,争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锋,365万濮阳人信心百倍,步履铿锵!

在“做”上下真功(信阳篇)

(一)人言为信,日升成阳,大别淮水育茶乡。

千百年来,信阳人与茶结缘,因茶而做,日复一日地用心种茶、采茶、做茶,靠勤劳和执著,把毛尖茶做成了最美最靓的城市名片。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变换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念。

(二)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指出,信阳应该加大夏秋茶的采摘力度,尝试开发新的茶叶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可以开展红茶加工,而且可以命名为信阳红。

书记一番点题,信阳人像做学问一样认真学习、锐意创新、潜心实干。经过106天的日夜攻坚和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信阳红终于横空出世。

(三)信阳红的诞生,是敢做的经典,她打破了人们思想的误区,创造了高纬度生产红茶的纪录。

信阳红的诞生,是会做的结晶,她突破了传统的禁区,改写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

信阳红的诞生,是做好的见证,她冲破了发展的盲区,信阳茶农因

- 41家司马光对“做”的诠释,无疑为我们怎么去做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作之不止,作之不变,自然之法,成事之道,君子之风。想做不犹豫,真做不空谈,会做不盲从,做好不懈怠,信阳要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必须在“做”上下真功。

(六)想做,就要认认真真地做。

想做是一种动力,认真是一种态度。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要严肃、要认真。信阳红的诞生,就是因为我们想做在前、真做在后的结晶。

想做,就要敢于超越前人。长期以来,信阳偏居一隅,很多人不敢奢望当先进,更没想过争排头兵。如今,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是自甘落后,无所作为,还是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信阳人选择的是在沉默后奋起,在清醒中进取。

以新型工业化打造区域增长极,以新型城镇化构筑战略支撑点,以新型产业化放大改革试验区,我们庄重地立下誓言:立足于做,认准于真,一往无前,永不放弃。

(七)真做,就要踏踏实实地做。

真做是一种品质,踏实是一种作风。说一千遍是个零,做一件是个一。如果说信阳这几年有新发展、大变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五禁止”、“十不准”,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一点一滴做出来的。“禁酒令”不是我们的原创,但信阳做的真切,办的较真;经营城市不是我们的发明,但真做实做,八年磨剑,我们有了信阳新区的大气、大美、大模样。

真做,就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妄想、不虚谈、不作秀,咬定目标,坚定前行。在今后五年里,力争再有2至3家企业上市;实施好“华英农业富民”计划,2至3年内再造一个“华英”。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指标赶

- 43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全市已有4个县、1个市辖区、6个市管管理区、开发区推行了新农保,覆盖农村人口200多万。今年要实现全覆盖,力争让全市人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做好靠环境。我们将继续开展“六城联创”,实施浉河治理,持之以恒地落实“五禁止”、“十不准”、“一周办结制”,把环境做美、做优,扫净庭院迎宾朋。通过彻底地做,坚决地做,营造一个靓丽的信阳、好客的信阳、开放的信阳,充分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让信阳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福地,宜居的天堂。

做好要看标准。高标准是最大的节约,低标准是最大的浪费。鸡公山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我们定位为高端开发,大手笔谋划,高标准运作,围绕港中旅项目打造国际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围绕上海文广项目打造鸡公山国际影视文化基地,围绕志高集团项目建设中部动漫产业园,把鸡公山做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抢占现代旅游市场的制高点。

(十)“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坚守说了就做、做就做好的信念,830万信阳人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以质为本促提升(漯河篇)

(一)贾湖骨笛,远古回声;《说文解字》,许慎“字圣”;古渡沙河,千年帆影。

历史的长河联通着食品之都的前世今生。从九千年前酿酒作坊,到当今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漯河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一直演

- 45很难触及“质”的灵魂。

突如其来的“瘦肉精”事件,对我们当头一击,让我们痛彻心腑,给我们提出诸多“质”问。

当我们欣然畅谈双汇由原来行将倒闭的小小肉联厂,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的大集团时,有没有意识到产业链体系中暗伏的食品安全危机,是不是做到了严把质量关?“瘦肉精”事件问题出在源头,出在上游,但也与企业内控机制不严有关。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时,有没有把质的提升摆上突出位置,是不是做到了以质为本、以诚为根?质量与诚信密切相关。产业的质量、品牌的形象一旦受损,社会的信任、消费者的信心一旦受挫,重建起来谈何容易!

当我们的一些干部对企业说长道短时,有没有考虑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不是做到了责随职走、履职到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固然有企业的责任,但各级干部的服务质量也不能不受到拷问。

当我们纠结于“社会猪”还是“企业猪”的困扰时,有没有探究体制的弊端、政策的缺陷,是不是做到了监管有力、落实到位?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痛定思痛,剖析根源,“瘦肉精”事件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必然。说到底,是我们发展食品产业在质上认识不够,在质上忧患不够,在质上着力不够。我们做强做优食品产业,关键要在求质上动真劲,在求质上出实招,在求质上见实效,努力以食品名城质的跃升,体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成果。

(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落实以质为本,就要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大格局,切实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食品产业是优势,食品产业是支撑,食品产业是后劲,食品产业是希望。我们深知,中原经济区要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

- 47“瘦肉精”事件是危机,也蕴含着机遇。省委省政府通过认真处理这一事件,推动了全省范围内前所未有的排查活动,前所未有的协调监管,前所未有的系统整改,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权益,从这个角度上讲,就是为漯河高质量建设食品名城提供了大环境,提供了新机遇。

机遇不等人,错过千古恨。面对机遇就要强化“争”的主动性、“抢”的敏锐性、“抓”的实效性。

对于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就要大力支持他们健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实现以质保安全、以诚树品牌。

“两个转移”步伐加快是机遇,我们坚持以质取胜抓招商,美国“泰森”、“可口可乐”来了,台湾“旺旺”、“康师傅”来了,中粮、雨润来了,我们还要请更多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食品行业百强企业来漯投资发展。

(七)以质为本,要求创新。

食品产业绝不是把“活的给宰了、把生的做熟了”那么简单。创新才能破中有立,创新才能提升质量,创新才能增加效益。

发展模式要创新,靠大联大、战略重组,培育一批跨国跨区域发展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增强食品名城支撑力。

科技研发要创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推出更多的“漯河创造”,让漯河食品引领时尚消费,激发食品名城新活力。

管理手段要创新,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确保食品安全,增强食品名城保障力。

(八)以质为本,要转作风。

质量是关键,不仅体现在食品安全上,而且体现在各项工作中。抓住了质量,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否则工作做得再多、发展速度再快,都不会有什么用,也很难体现好的工作作风。作为各级干部,如果作风不优化、工作质量不提升,领导方式就很难转变,发展方式就更谈不上

- 49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新十八谈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濮阳篇

学习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心得体会

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焦作篇

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许昌篇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八

5,30安阳中原经济区十八谈系列文章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