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春节

发布时间:2020-03-02 08:03: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来历

南方网讯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他节日来更为丰富多采,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过去,在广大城乡圩镇,卖年画的,卖吊钱和窗花的,卖灯和鞭炮的,卖脸谱和春联的……一片红红绿绿,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喜气洋洋,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关于春节,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虽不足为据,但却为春节的来历增添了神话的色彩。

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

◇ 春节习俗:拜年 守岁 扫尘 赏冰灯 逛花市 踩高跷 耍龙灯 舞狮子 放鞭炮

春节的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以打柴为生。他十分聪颖,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决心把节令定准,可是又不知从何着手。

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又想起节令的事来,他苦思苦想着,两眼望着那树影直发呆。忽然,他从那移动的树影中受到启发。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可是,当天气出现云阴雾雨时,怎么办呢?后来在山上打柴时,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他的兴趣。他望着那滴哒滴哒的泉水出神。回家后,他就动手做了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来记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地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到农业的生产,老百姓叫苦不迭。天子祖乙也很忧虑,他召集百官寻找节令失常的原因。节令官阿衡说是人们得罪了神造成的。要想节令正常,就得祭拜天神,请求宽恕。天子信以为真,带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天神,并诏渝全国,设台祭天。

万年认为,祭祀是徒劳的。他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和漏水器去见天子,讲明由于节令没有定准而使节令失常的道理。并根据自己多年测定的结果,说明了冬至点,讲清日月运行的周期。天子听后,感到万年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并在天坛前筑起日晷台、漏壶亭,又派十二个童子给万年服侍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天子派阿衡去向万年了解制历情况。

万年拿出自己制作的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嫉妒心的阿衡听后,感到忐忑不安,心想:如让万年把节令定准重,就会得到天子的重用,那时我将会怎么样……。他横下一条心,要把万年干掉。

于是,他以重金收买了一个刺客去暗杀万年。可是,万年从早到晚都在辛勤地工作,从不离开日月阁。而日月阁周围又守备森严,刺客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刺客心里很着急,最后决定用箭来射万年。

一天中午,当万年到日晷台观日影时,刺客躲在一个墙角时,拉弓搭箭向万年射去。只听“嗖”的一声,飞箭落在万年的胳膊上。万年应声倒下,童子大叫捉拿刺客。

卫士闻讯赶来,捉住刺客,扭送去见天子。

天子从刺客那里获悉这次暗杀万年一事原来是阿衡策划的,便将阿衡处以刑法,并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申星道:“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天子说,“你到这里已三年多了,呕心沥血,制出太阳历,劳苦功高。今天反而遭暗算,负了重伤,现就随我到宫中疗养好了,跟我共度春节。”

万年答道:“承蒙天子厚爱,只是太阳历还是草历,尚不准确,还要把岁末尾时润进去,否则,久而久之,又会造成节令失常。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在这里,继续把太阳历定准。”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把太阳历定准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天子时,天子见他满头白发,深为感动,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把春节称为“年”,过年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编辑:姜志)

春节的传说之二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东风吟 郭沫若

岭南冬令如初夏,丛菊常开四季花。 春节到来加倍乐,东风送暖遍天涯。

二 纵有寒冷天外来,不教冰雪结奇胎。 东风吹遍人间后,紫万红千满地开。

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 东风本在胸怀里,何日迎春春自归。

松柏森森气更豪,东风长在朔风逃。 请看珠穆三峰顶,也有红旗雪上飘。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少数民族春节食俗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糖瓜粘

“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来源:辽宁电视台)(编辑:姜志) 腊八食俗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每逢农历十二月八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糜敬佛,民间也效法在腊月初八煮这样的粥吃,以消灾除病。宋代杭州民间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和米煮成的(见《武林旧事》)明清时各地盛行吃腊八粥。

腊八粥名义上要凑满八样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样,多者十几样均可。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豆子掺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

用莲子、银杏、花生、红枣、松子加上姜桂等调料掺入大米煮成腊八粥,取其有温暖手足、滋补身体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针、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腊八粥,这些是“细腊八”。

普通人家吃的腊八粥,在米中掺入青菜、黄豆、蚕豆、豆腐、胡萝卜,荸荠煮成,是所谓“粗腊八”。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有些产玉米的山区,逢到腊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腊八麦仁儿”吃。农家风俗,每到腊八这天,都要做一顿腊八粥吃。腊八粥,这就是尽家中所有,凡是好吃的、能吃的东西,都可适量地放一点在锅里,什么黄豆、绿豆、豇豆、豌豆,什么地蛋、山芋、胡萝卜;还有小麦粉、玉米粉、高梁粉、大麦粉等等,杂七杂八地煮成一锅粥,甜可口,回味无究。常说的吃得全,长得全。

腊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头,一定要把五谷杂粮、各种蔬菜吃全了,这样才能有全面的营养。这是祈求人体安康,合家兴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过了腊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腊八粥时,把当年地里长出来的五谷杂粮,各种蔬菜都吃到,什么都不嫌弃,表明农家对土地上收获到的一切都是爱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什么庄稼都能长得好,能都能获得丰富。(来源:辽宁电视台)

饺子的来历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过年吃年糕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新春三道茶

我国南方等地对饮茶极其讲究,春节尤是。正月走亲访友,特别有长辈的必定要上门拜年。客人进门先是互祝新春,问候老辈,然后入坐待茶。

第一道:甜茶。祝客人一年甜到头。甜茶是用糯米锅巴和糖泡成的。糯米煮成饭,把饭放在热铁锅上贴,烧结成一片片锅巴,泡成甜茶既香又糯,十分可口。

第二道茶:是熏豆茶。熏豆茶共有六种佐料,其配置十分得当。

1.熏青豆,有丰富蛋白质。

2.胡罗卜丝,有胡罗卜素。

3.腌制过的桔皮丝,能调中快隔,导滞化痰。

4.苏子,能宽胸下气,润肺开郁。

5.芝麻,能益胃渗湿,补肺清热。

6.少量嫩芽茶。这种茶鲜美可口富有营养。

第三道:一杯清茶。餐后饮用可清涤肠胃油腻。所以这新春三道茶,既合乎礼仪,又合乎保健原理。

春节

春节

春节

春节

春节

春节

春节

春节

春节

春节

春节
《春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春节工地 春节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