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7: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诗两首》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营造气氛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

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我陶醉了。

美!实在是美!

对,美!诗美,音乐也美。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

我喜欢《雨巷》。

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我喜欢《雨巷》。因为,我就是在丁香花开的雨季出生的,所以,我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那你也应该喜欢时下流行的《丁香花》这首歌啦?

老师真是我的知音!

……

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去喜欢诗歌。那么,诗歌也应该是可以走近的,对吗?

(齐声)对!

推进新课

好,那就请你把认为更喜欢读的那一首诗反复再读两遍。这一次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怎样读能读得更好呢?

下面,我们每首诗分别请出3位同学来给大家范读,大家先挑选自己的代表吧。

请选出的同学,各自朗读一遍诗歌,每首诗,我们再让大家点评一下。

【两首诗都分别由三位同学范读,由学生点评其读得好在哪里,哪里是不足。教师边引导学生在点评中归纳朗读的要点,边在黑板上板书】

我觉得王林读的《雨巷》最好。

为什么?

她在朗读时特别注意感情投入,有的地方重读,有的地方轻读,让人感觉抑扬顿挫,很有诗味。

李丽同学提到了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两点:感情投入和重读与轻读的问题。很好!

我觉得梁敏读的《再别康桥》最好。因为,她在朗读时注意到了节奏快慢。好的朗诵者应该就像演唱者一样,让听众陶醉在旋律和节奏里。

对,刘力同学又给大家归纳出了朗读的第三条注意事项:注意节奏。大家还有什么看法?

应该还要注意适当的停顿吧。刚才,我就是有几句诗的停顿上把握不好,所以,没读好。

好,王军又总结了一条:注意适当的停顿。既然,王军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失误,我们欢迎他再为我们朗诵一遍,大家说好不好?

(齐声)好!

这次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

大家说呢?

(齐声)好!

看来,朗读诗歌真是一门学问啊。我们在合作中又有了新的收获。

同学们读得很好,归纳得也很好。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注意节奏、注意重读和轻读等。那我们现在一起再来读读,牢记刚才归纳的要点。

同学们觉得自己读得足够好了吗?

老师,我觉得我们在朗读中好像还缺了点什么?

嗯。老师也觉得大家的朗读是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大家一齐想想。

似乎还缺了点感情。

是啊。因为我们还没体察到诗人的感情。上一课我们讲到,体察诗人的情感应透过

2 什么去分析呢?

诗中的意象。

对。那我们还是分工合作,刚才你选择哪一首诗来朗读的现在还选哪一诗来分析其中的意象,及透过意象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也可以低声诵读,帮助理解。

知识拓展、提升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意象及其蕴涵的感情。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紧扣诗歌中的意象,不背离诗的感情基调,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我觉得《雨巷》中的“姑娘”这个意象很独特。

深入分析一下。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的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她很神秘,很幽怨,让人难忘。

我认为,《雨巷》中的“姑娘”应该不是现实中的人,这个意象应该别有含义,可我还没想出来。

大家帮他想想吧。

这位“姑娘”应当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对这个意象,学生分成两派,各自说出不同的观点】

其实,大家的理解都有道理。对“姑娘”的理解历来也像大家一样存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只要解释符合诗歌的意境就是合理的。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那么,《再别康桥》呢?

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很好,还有吗?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作者对康桥除了留恋和热爱,还有别的感情吗?

在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中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

没错。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了解了诗歌的感情,剩下的时间,我们再读、再背诗歌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啦。时间交给大家!

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两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3 布置作业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朗读的要点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让我们继续美的历程,把音乐之美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结合在一起。请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你们挑选的配乐。

【学生播放自己挑选的音乐】

音乐都很美,但哪一段与我们的诗是最相配呢?同学们讨论讨论,要说出理由。

推进新课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我们觉得王军选的那首中国古典音乐很好,跟《雨巷》的意境很配合。

为什么?

因为,这首诗很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味道,我在网上看过介绍,“丁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就是忧愁、落寞的象征,而且还常常与雨联系起来。王军选的古曲让人很容易就沉浸在那种幽怨的气氛里了。

好,李立同学是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很好。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我更喜欢王林选的那首轻音乐。

也谈谈自己的理由。

第一,我认为,这首曲子也符合《雨巷》的意境;第二,从节奏上,这首曲子与诗歌的节奏更配合。王军的那首好像太慢了一点儿。

梁亮同学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节奏。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两首曲子哪一首更符合诗歌。我们就请挑选者配乐来朗诵一下,大家来做评委。

【两位学生分别配乐朗诵《雨巷》】

好了,朗诵结束,哪一首更好,评判权归大家。

结果出来了,王军选的古曲以34票战胜了王林选的轻音乐。

《雨巷》有了它的“搭档”,我们也不能冷落了《再别康桥》啊。大家也评一评吧。

我们觉得刘丽选的那首钢琴曲不错,符合刚才大家提的标准。

我们都喜欢你上节课播放的《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

看来,又是要用擂台赛的形式解决了。刘丽选的音乐当然由她朗读;《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让谁来朗读呢?

(齐声)老师!

(微笑)这个擂台赛,我的身份有些尴尬啊。我应该当裁判,还是参赛选手呢?

老师,您就当一回参赛选手,让我们也来当一下裁判吧。

也好,现在的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本来就是平等的,不过,你们裁判可要公平啊!

(齐声)一定公平!

【教师和学生各自用配乐朗诵了《再别康桥》】

好了,到裁判出手的时候了。

结果是我的《人间四月天》以40票战胜了刘丽的钢琴曲,谢谢大家的支持。

通过讨论和表决,我们给两首优美的诗歌配上优美的乐曲。下面。我们就用自己选出的曲子来配合朗诵吧。大家也来感受这种诗美配乐美的意境。

【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配乐朗诵】

美的音乐,美的诗,其实诗的语言本来就如音乐一般是美的。在这两首诗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说说其美在哪里?

我喜欢《再别康桥》的第2节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这句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

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我喜欢《再别康桥》里“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把虹与梦,这两个奇异的意象,叠加起来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分析得很恰当。

我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诗人在此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看来,你一定是在课下翻看了不少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了。

我很喜欢这首诗,也因此喜欢上了徐志摩,还看了一些关于他的介绍。

由一首诗而到一位作者,再到整个诗歌的世界,这是我们步入诗歌乃至文学殿堂的开始,祝贺你!以后,我们再找时间让你给大家谈谈对徐志摩的看法,怎么样?

没问题!

《雨巷》呢?谁来谈谈?

我喜欢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全诗的主旋律。闭上眼睛,浮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的情与景:情,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景,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让人难忘至极。

李立的分析一下就抓住了主题,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也很好。作者心目中的女孩,她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的飘散而去。有种难以言表的神秘和幽怨。

很好!大家都谈到了自己的感受。诗歌的内蕴最终都是要我们自己去理解的。下面的时间给大家,在音乐中,自由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歌。

课堂小结

伴着音乐,我们赏读了两首优美的诗篇。《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而《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

5 布置作业

对诗歌美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的课堂毕竟有限。今天的作业是选择你最欣赏的一首诗或一句、几句诗写出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语言之美

拓展阅读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鉴赏提示:《口供》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景象,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画面是那样绚烂多彩,突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理想。但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又使诗人的抒情中含有了些许苦涩。最后两行诗,是诗人对自身严酷的反省,对旧我的否定,对灵魂蜕变的渴望。

闻一多的诗讲究结构上的“建筑美”,语言上的韵律美,对新诗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把握节奏,熟读并能背诵全诗。

参考答案:1.节奏例释:

例1: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例2: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答案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紧扣诗中意象分析,合理揣测诗人的感怀,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三、命题意图:品味诗歌的美,分析诗歌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提示:1.这一问是开放性的设问,无论回答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只要是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都是可以的。

2.最后一节诗与第1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以三个“悄悄的”与第1节中三个“轻轻的”回环对应,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的特征,体现了志摩诗的“建筑美”之特征,形成了全诗遥相呼应、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四、命题意图:拓阔阅读视野,进行对比阅读。

参考答案:1.三首诗词中的“丁香”都是诗人“愁心”的象征。这愁心就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固结不可解。而李词和王词还把丁香置于雨中的境界,使丁香更加凄艳动人。

2.第二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只要抓住诗中淡淡的愁绪展开描述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简单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

课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文档

《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
《《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