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0:46: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

2003年第19期(总第87期)

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 2003年11月19日

中国水利问题座谈会发言汇编

浅谈中国水利问题

沈坩卿

编者按:2003年3月3日,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顾问王耕今提议并主持召开了“中国水利问题座谈会”,现选登座谈会部分发言,供参考。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史记〃河渠书》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敬爱的周总理也曾表述过,对他来说所有工作中最难的是水利和上天(指当时的航天),而水利比上天还难!

要把水利工作搞好,根据个人的经验教训,我初步认为水利的事情应全面体现水的三个自然属性(即水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更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支持系统)和两种社会属性(即商品性、舒适性),并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高效经营”,走水利绿色道路。

– 1 – 目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自有其深刻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想根源。为了绘制好全国水利新蓝图,解决好相关的认识问题,我认为是很必要的。

1、水利工作特别是在解决水多了(洪涝灾害),水少了(水资源短缺),水脏了(水污染)的问题时,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故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从人与人的关系着手,并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通过法治(对水利工作来说,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水法,应予特别的关注)、德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2、水利工作还经常遇到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辩证关系的问题,在此问题上,我初步认为,生态效益是前提,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目标,而三者的协调是关键。当前我国开展的大规模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增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和特有的生态服务功能,这都是中央正确决策的结果。

3、与上述一二两点有关,顺便谈谈我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在科学上是不妥的。因为从自然史说人类是近若干万年才出现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物的动物,以人类为中心,在天文、地理、地质学上都说不通,因而在科学上也站不住脚。同样,以人类为中心在知识论上也站不住脚。但从水利史上说,所– 2 –

谓人类中心主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是人类自视为万物之主宰,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这当然是错误的;二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力求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并站在这个立场上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如从这一积极意义上来理解人类中心主义,则是无可厚非。

基于上述思想认识,水利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走生态经济型环境水利模式的道路。生态经济型环境水利模式着重强调“蓄、浅、疏、导、调”等的同时,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除水害,兴水利,化害为利。并通过综合治理有可能解决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的问题。

根据我目前的认识,水资源应着重研究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其中土壤水不容忽视,其所占比重因不同的流域和地区而各异,粗略估计,北方平原地区的土壤水约占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的60%,如何扩展土壤水库容,乃当务之急,而大气水则是众水之源,它除了直接转化为地表水外,如何千方百计使其转化为土壤水和地下水,特别是在雨洪季节中,雨水用之则利,弃之则害,“水之利为利害也”讲的似乎就是这个道理,化害为利在此显得特别重要。

人们构建水利工程将面对的是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的复杂的巨系统。生态经济型环境水利模式是针对这一巨系统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模式。我在另外一些文章中介绍过这一模式。从哲学上讲是“天人合一”的模式,从热力学上讲是低熵了

– 3 – 经济和生态的两个良性循环机制,代表着环境优良,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从文学上讲,绿色象征着生命、活力、和平、进步、永保青春。从实践上讲,当务之急是修复生态、建设生态、大力扩展绿色水库库容,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先绿起来带动尽快地富裕起来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与时俱进,永无止境。

无论是从理论上、文学上、实践上讲,绿色都蕴含了一系列共相底关联。共相底关联是理,理之极至是至当不移的秩序(order),而至当不移的秩序,从大系统理论上讲必定是低熵。

一言以弊之,绿色乃自然之有序,根于天地具于人心,故水利要走绿色道路。我们需要按新思路绘制全国水利新蓝图。

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何乃维

中国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建设奇迹。四川省都江堰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之高,虽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可谓光辉千古,就连前来考察的外国水利专家也同样望堰惊叹。

中国现代水利建设如何?*前,邢台大水后我去考察一个中型水库垮坝,下面的一个村子冲得片瓦无存。治淮在河南省兴修了– 4 –

四大水库,75.8洪水冲跨了两大水库,加重了灾情,事后调查分析,两个保存好的水库其上游森林植被好,如今南湾水库,现在成了风景旅游区。垮坝的两个水库,其上游森林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原因,遗憾的是水利部门同志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但这又是事实。现在我国的病险水库还很多,仅黄河流域就有83座大中型水库,其中大型病险水库12座,中型病险水库71座。可以说这都是定时炸弹,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特别是1998年大洪水之后,党中央下决心治水,水利投资成倍增加,水利建设的成就空前,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中国水利关键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二是我们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洪涝与干旱交替,南方地区不仅要防洪,在某些特定时期也存在着抗旱的任务。

水资源有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过去到现在水利只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北方缺水只能考虑南水北调。但是水资源主要是天上降水而形成的,怎么就不能下功夫搞人工促进降雨,从天上调水呢。南怀瑾提出过“天一生水”设想。王宏昌同志强调和论证了“气候工程”的可行性。去年1—6月我统计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西北地区雨雪的日数并不少。新疆达45天,陕西、青海16天,甘肃15天,宁夏8天。如果再统计多云的日数就更多了。人工促进

– 5 – 降雨完全是可行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只能解决华北平原缺水问题,西线只能补充黄河的水量,解决的黄河沿线缺水的问题。如果施行“气候工程”,调天上水,就可以解决西北大面积农牧民和生态缺水问题。我认为,当前应立即成立“向天调水”的科研机构。

为了使我国水利建设更加健康并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就应当认真探讨当前我国水利仍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实施相应对策,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水利建设可持续地发展与利用。 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存在主要问题有:

第一,重大轻小。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最贫困的农村和农民在哪里?一是集中在西北干旱的黄土高原和广大的荒漠草原地区;二是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是解决北方城市的缺水问题,当然沿引水线周边的农民能得到实惠,但广大干旱地区的农村与农民难以受益。如何为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和农民着想,我们就要重视投入少、农村劳动力能够胜任、并能很好解决农村缺水问题的小型水利工程和微型水利工程,如半干旱地区的水窖工程等,南方山区兴建的小水电工程,其生态经济效益均很好。

第二,重北轻南。水利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过去重视北方缺水地区的灌溉问题,这是必然的。但是应当看到南方所谓丰水– 6 –

地区的季节性旱灾日趋严重由于缺乏水利工程设施,丰水期蓄不住水,一旦遭遇旱灾,无水可用,损失将更大。

第三,重水利工作建设轻生态建设(包括轻视水土保持工作)。工程水利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在水利部门是根深蒂固的,就中国的两大母亲河黄河、长江来说,黄委会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而水利工程措施的作用占80%以上,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作用仅占10%。我认为水利工程拦沙是不可持续的,若干年后,其工程库容被泥沙淤积到80%,就失去了拦沙作用。而水土保持措施和生物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入黄泥沙,这个10%以上实际上是100%。2002年8月,黄委会提出《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规划书认为“由于沟道坝系工程少,拦减泥沙效果不明显”。今后治理要“注重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坡面的林草生态工程美其名为“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仅“因地制宜地开展封育及保护”就可以了。这种重治沟轻治坡、重工程轻植被建设的做法,并没有真正“把水土保持作为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黄河减淤仅仅在河道内大做“拦、排、放、调、挖”的文章,以此谋求黄河长治久安,这可能吗!?

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单纯依靠水利工程,减少入黄泥沙,都是权宜之计。水库被泥沙淤满就是它寿命的终结;淤地淤成了田,当然新形成的耕地可使农民增加农业收益,但在同时,工程的减沙功能也就终止,泥沙将全部注入黄河。如果不在治坡和

– 7 – 植被建设上下功夫,黄河泥沙的减少是不可能的。如甘肃省泾川县和陕西省淳化县等均有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

长委会承认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但是总认为“长江干流泥沙没有增加,河床也没有淤高”,“河道总体冲淤相对平衡”。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长江上游不管水土流失怎么严重也不影响长江干流。1999年我在中国科协《1999年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上发表“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一文,列举了江河泥沙冲刷或淤积的三个可互相验证的通用方程式。按我参加三峡工程可行性审议中,长委提出的长江水文资料按通用议程核算,得出了宜昌至螺山段,也就是荆江河道泥沙年淤积量达5700万吨。核算荆江河床因泥沙淤积20年累计可抬高1.5米左右是有根据的。因此“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在中国科协《2000年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又发表了我写的“根治江河洪灾,要从江河上游水土保持做起”。指出1999年长江发生姊妹洪水,也有同黄河类似的趋势。黄河河道因泥沙淤积形成“小流量、高水位、大洪灾”,这已成为人所共识,而长江1999年宜昌水文站最大流量仅57600立方米/秒,是小于五年一遇的洪水。但是长江中下游的水文站多数发生比1954年特大洪水的水位还高的洪水位。洪灾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相当于1998年全流域百年一遇大洪水总经济损失的1/3。我认为长江也产生了“中流量、高水位、大洪灾”类似黄河的趋势。2002年9月,长委会主办的《人民长江报》发表了《长– 8 –

江近代洪水特性又有新认识,“小水大灾”不是长江控洪灾的规律》的报导。文章中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花费很多资金,设立了重大项目,搞成的《洪水特性与减灾方法研究》,其结论是:对长江笼统地说“小水大灾”具有片面性,它不是长江近代洪灾的规律。可是论据呢?一是说:“认真分析了1998年下荆江特别是城陵矶、螺山一带,在洪水流量小于1954年11000立方米/秒的条件下,水位却高于1954年1.8米左右的原因。因1954年螺山至汉口间有5个分洪口和溃口,河段入水小于出水,所以螺山、城陵矶水位偏低;而1998年,由于洪水多峰叠加,下游顶托,造成该河段入水大于出水,如除去上述两方面自然因素,1998年该河段的水位增高值仅为几公寸”。这并否定不了现今洪水水量小,而洪峰水位高的事实。而且研究江河洪水只研究水,而不研究河流泥沙,怎能谈得上全面呢。二是说,“洪灾损失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长江两岸大多是经济较为富庶之地,单位面积所包容的经济产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值。因此,在同等洪水情况下,现在的损失必然要超过过去的损失”,来否定“小水大灾”。这反而证明了洪灾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当前长江“中流量、高水位、大洪灾”的现实正是当代洪灾的规律。这就是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得出的逻辑混乱而又错误的科研成果。

2002年5月长江上游出现第一次洪峰时,荆江监利县以下各水文站就出现了比1998年同期高出2米的洪水位。而今年荆江又出

– 9 – 现了比历史上最低枯水位还低的枯水位。2002年6月13日,重庆暴雨成灾,造成23人死亡,12人失踪,损毁房屋79700间,经济损失达12.3亿元。2003年重庆又发生了长江历史上最低的枯水位,仅对长江航运就造成了严重损失。人们反映这是长江生态恶化的表现。长委会的人又在电视中说这是长江正常的表现并不是长江生态恶化的结果。可是祸不单行,2003年汉江下游又出现了“水华”事件。长江生态恶化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研究森林生态的同志都知道,破坏森林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表现到河流上就是江河洪水泛滥,洪峰增高,洪峰历时缩短;而旱灾增加,枯水流量减少,枯水水位更低。这是一个江河生态恶化的规律。索丽生副部长今年在长江治理开发战略研讨会上发言说:生态环境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长江口河势不稳、生态环境恶化,入海泥沙减少(也就是长江河道淤积增加),河道冲淤多变,河滩迁移频繁,航道港区淤积。并强调指出,长江治理要以保护生态为主线。怎样才能全面认识和具体落实以“保护生态为主线”呢?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实现从工程水利观念向生态经济水利观念的转变,只有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有可能使我国水利建设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 10 –

发送:部领导、总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部机关各司局,各流域机构 ,各省(市、区)水利(水电)厅(局),有关规划、设计、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 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编印 共印300份

– 11 –

精品参考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

中国建筑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汛期水情水害分析报告

水情水害分析报告(汛期)

中国银行业预测分析研究报告

中国景区旅游研究报告分析

水情教育

中国美容院发展研究报告分析(全文)

中国光通信产业发展分析研究报告

矿井水情调查报告

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
《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