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5: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灵感的非自觉性特性及它的几种表现形式

内容摘要: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激情,这是人们对灵感来源的最朴实的认识,诗歌的创作、小说的创作都是作者长期生活积淀和突发灵感的智慧结晶。没有灵感就写不出好诗,就不可能成为诗人,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生活中,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创作思路,灵感的获得是艺术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艺术家每次灵感的迸发,都会有更新的作品展示给世人,这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拓展。灵感除了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外,最主要的还是非自觉性,非自觉性是灵感表现最显著的特征,本人从灵感的非自觉性特征入手,对灵感的来源、灵感非自觉性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肤浅的探讨。 关键词:灵感 来源 非自觉性 特性 表现

灵感是人类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存在于现实客观事实,而且在小说、文艺等创作中是一种珍贵的精神现象,它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灵感不仅来源于生活,灵感更来源于激情,诗歌的创作小说的创作都是作者长期生活积淀和突发灵感的智慧结晶。《现在汉语词典》对灵感是这样解释的: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生活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心理学》教材里面是这样解释:灵感是指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没有灵感就写不出好诗,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成为诗人,因此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生活中,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创作思路,灵感的获得是艺术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艺术家每次灵感的迸发,都会有更新的作品展示给世人,这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拓展。灵感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维极力活跃。灵感出现时可以使久思不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伴随着无法形容的喜悦。所以灵感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积极作用。

灵感就是艺术家才气与智慧的蓦然迸发,因灵感爆发而创造出来的作品,具有真情实感,富于独创性,所以从古到今许多美学家总在不断地探索灵感的奥秘。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就指出了没有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在灵感之下创造的诗是美的;柏拉图认为,凡是高明诗人都是因为得到灵感,陷入迷狂,才创造了优美的诗歌;康德把灵感归为特殊的超人的天斌才能;黑格尔则将艺术家的想象知动和技巧运用的能力称为灵感;叔本华、尼采视灵感为无意识。纵观两千多年的西方美学史,不知有多少先知先哲涉足过灵感这块神奇的土地,他们从中采撷美丽的鲜花,编织出五彩缤纷的灵感理论的花环,创造出令世人仰慕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为作家们带来巨大的声誉。可见,灵感在艺术创造中确实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人们对灵感的认识和灵感产生的基础

有一部分人们认为:灵感是聪明人的聪明表现,是奇人的突发奇想,并不一定正确,但似乎也有些道理。也有人说:灵感是天生的,是生来就有的,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还有唯心论者将灵感看作是神灵的感应,这是没有丝毫道理和科学根据的。其实,灵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所固有的,而是经过艰巨劳动的长期酝酿促成的。它是一朵长期积累后偶尔得之的思想火花,“灵感”是经过艰巨劳动的奖赏。不管作何种解释,灵感是一种真实

的现象。事实上,从心理的角度研究灵感的工作早已经开始了,例如钱学森同志《关于思维科学》一文中曾经说过,研究潜意识是搞清灵感思维机制的起步方向。这就充分说明了灵感与潜意识的关系,即与无意识的关系,无意识不仅是人;心理结构的一个独立领域,而且又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一种不可缺少的特殊形式,它能够使它们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治疗疾病和创造性工作,所以它早已引起了学者的兴趣。无意识的创造性功能,对灵感来说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不自觉蓄积和不自觉加工两个环节上。灵感虽然“得之在俄倾”,但却“积之在平日”,而无意识恰好是一个为灵感积累信息的庞大贮存器。无意识贮存的信息还有一部分来自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证明,意识与无意识虽属两个不同的心理领域,但二者并非永远固定不变,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构成灵感激发的基础是无意识中贮存的或加工过的信息深浅不等地潜藏。例如一位外国著名作家笛福,他的一生坎坷多艰,沉浮于苦难的波峰浪谷,长期被压抑的生活体验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创作欲望,但在他近六旬之间都来捕捉到创作灵感。十八世纪一个英国水手被弃置荒岛四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又被一个航海家发现带回英国。这件事触发了笛福的灵感,于是他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震惊世界的著作《鲁滨孙漂流记》,这个水手的经历象一根擦亮的火柴投到了油桶里,原来潜伏在作家心灵深处的信息顿时燃烧起来,爆发了其创作灵感。

提取潜意识信息的另一种含义即是指作家在没有外界之物触发的情况下,头脑里无意识中突然闪现出原先不曾有过的意象,这种意象大都产生于作家艺术构思的困境之中。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灵感,就起缘于头脑中偶然产生的一个意象,他回忆说:“早钣后,我躺在一张沙发上,„„忽然间在我眼前闪现出一双贵妇人的裸露着臂肘,我不由自主地凝视着这个幻象,又出现了肩膀,颈项,最后是一个完整地穿着浴衣的美女子的形象,好像在用她那忧郁的目光恳求式地凝望着我,幻想消失了,但我已经不能再摆脱这个印象,它白天黑夜追逐着我,我应该想办法把它体现出来。《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么开始的。”托尔斯泰创造安娜形象的灵感并不是由外界事物的信息引发的,而是凭借头脑中偶然产生的意象。可见头脑中刹那间闪现的意象,同样具有提取无意识中潜在信息的功能。

很多比较出名的作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也这样认为,不管灵感的来源如何,它来临时都会给艺术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是无名小卒们也有同样的感受,我在语文教学中也有同样的体会,记得去年中考前夕,为了搞好中考,整天挖空心思地东找题,西找资料,可是效果却不明显,学生着急,我本人也非常着急,在中考前夕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中考已经结束,作文题目是《我的渴望》,醒来后我非常奇怪,梦里的场面清清楚楚,第二天,我就让学生写了一次,《我的渴望》,中考时真是那个题目,当我知道时惊喜非常,我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所谓的灵感了。只因为灵感而获得了一次成功,还有不少小人物也因为灵感一举成名,大家一定喝过雪碧这种饮料吧,当你拿着饮料瓶子时,你一定不会想到瓶子的设计出自一名无名青年,有一次他看见一位穿着短裙子的少女轻盈漂亮,而腰身又非常细,他就想,如果把瓶子制成中间一个细颈状,手拿起来非常方便,肯定很不错,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伙伴,伙伴们非常赞同这个想法,于是就告诉了制造商,现在我们喝雪碧时看见那个漂亮的瓶子这个艺术品时,就得于那个小青年一刹那间的灵感。艺术灵感的获得,是艺术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这已为无数的创作实践所证明。何其芳称灵感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住了动人的不落常套的构思,这话颇为深刻、准确。文艺作品既非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如实复写,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模仿,而是一种天才的创造物,艺术创作贵在独创,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每次灵感的爆发,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拓展。

二、灵感的重要特性——非自觉性特征

非自觉性是相对于自觉性而言的,许多文献资料中是这样解释的,它是指一个人不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行动、目的和意义,而且也不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去了从某种既定

的目的。无庸直言,人作为一种社会因素中的动物,其思维活动从总体上说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就这种活动来看,都是受人的自觉意志控制的,大脑神经中枢随时都对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发号施令,因此,人和思维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但是在思维活动的某个环节上,这种控制有可能丧失,比如对突发性的灵感状态活动就无可奈何。灵感激发系统的一般模式表明,不管是随机的外界偶然事件引发的灵感,还是由积淀意识提供和内在思想闪光触发的灵感都不受大脑机帛严格直接的控制,因而才使灵感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具有突出的非自觉性。

灵感有很多特性,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真正起主要作用的应该是非自觉性。以往流行的理论,大都将灵感的特征概括为要突发性、偶然性、直觉性、模糊性、独创性等等,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我认为艺术灵感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非自觉性,李泽厚先生曾直接称灵感为非自觉性现象。他的《形象思维再续谈》一文中说:“艺术创作,形象思维中经常充满了种种灵感,直觉等非自觉性现象,我不否认或忽视这种现象,但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一个基础。”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争论不休,之所以大都以灵感为开端,其原因也就在于灵感具有明显的非自觉性。早在1840年俄国的别林斯基就对灵感的非自觉性作过精辟的概括,他说:“艺术家的灵感是这样自由,他自己不能命令它,却只能听命于它,因为他包含在他里面,但却不要他支配„„他等待灵感,却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艺术灵感固然不象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是什么天帝神赐之物,但也不是作家在思维活动中清醒意识到的高度理性化的自觉状态。艺术家不仅不能命令它,反而却只能听命于它。艺术家几乎完全成了灵感的奴隶。在中国美学史上,魏晋时代的陆机在《文斌》中也描述过灵感的这种非自觉性,他只是没用灵感这一概念而已;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这里的“应感”,其涵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灵感基本相同。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我国较早对艺术灵感非自觉性的形象描述。

三、灵感非自觉性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典型作品

灵感的非自觉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的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艺术家因灵感的触发而创作出的好作品,许多艺术家的重大贡献都是因灵感而触发想象创造出了惊世之作。

(一)是表现在艺术家对灵感来临时的独特思维。一般人的思路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社会生活和社会阅历发表人们对某人和某个事例的看法和意见,而艺术家则不同,他们总是从另外的角度、另外的途径、另类的思路去搜索其中闪光的东西,可能是正确的或正面的,也可能是片面的和局面的,但他们总是能从中找出让人惊叹和让人回味的艺术作品供人们在精神层面去吸吮。许多好的小说和诗歌中都隐显艺术家的这种独特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例如在郭沫若的诗歌中、在法国大师罗丹的小说中,都将这种独特、独到、独立、独自的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表现在艺术灵感何时到来艺术家无法预料。创作中的灵感现象虽然发生在艺术家主体身上,但是他却不能准确地预测它在何时何种情况下到来,急需灵感时不能招之即来,不等它时它却不期而至。艺术灵感大都不是出现在艺术家孜孜不息的有意追求中常常在不自觉中而又十分偶然的情况下忽然降临。正如费尔巴哈说:“热情和灵感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表来调节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迸发出来的。”有的艺术家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为求得艺术灵感,真是呕心呖血在所不惜,可又无处寻觅,总是不能招之即来。而有时又往往在不经意之中,甚至睡眠之中突然与灵感邂逅,于是堵塞了艺术思维活动顿时豁然贯通,文思泉涌,立即一挥而就。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做诗》一文中,曾经写到他写诗的一件趣事很能说明这一点。他说:“我曾经为了写一个孤独的男人对他唯一的爱人柔情而整整想了两天。他将怎样保护她和疼她呢?第三天夜我倒下去睡,头是疼的,什么也没想出来。夜里一个定语终于想到了。于是写到: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象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兵士爱护着人唯一的一条腿。我半睡半醒的跳下床来,在黑暗中用一根烧焦了的火柴棍子在

卷烟盒上写下了“唯一的腿”,然后睡着了,早上起来我想了两个小时,在烟盒上写的“唯一的腿”是怎么回事,上是怎么来的。”马可夫斯基的经历告诉我们,灵感往往能给人们预料外的惊喜,灵感 来临时虽然无法预料,但只要能很好地把握,在它来临时捉住它,不让它逃之夭夭,一定会象马雅可夫斯基一样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

(三)是表现在艺术家对灵感缺乏明确的目的。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艺术灵感一般不是艺术家带着某种既定的目的去寻觅时才捕捉到的,而往往是在无意之中突然爆发的,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无意得到的。艺术创作贵在独创,决不可循规行事如法炮制。艺术创作中最富于创造性的的灵感,更不可能预先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严格按照这个要求去寻找。谁要是真的这样做,灵感肯定不会拜访他。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在《回想录》里谈到他创造《流失的犹太人》的经过时说:“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到傍晚时正写完一章节书,猛然间发现纸上画了一个犹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怎样画成的,或者是为什么要去画它,可是我的那种作品全体便已具形于此了。”罗丹在纸上画那个犹太人毫无具体动机,完全是无目的的,更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就是引爆他创作灵感的导火线,几乎整个过程都是一种自发的非自觉性活动。然而正是这无明确目的而产生的灵感却给了他艺术创作上的巨大成功。这种无意求工而自工的艺术规律,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画论中说得更加明确具体。例如明代的胡应麟曾经说过:“两汉之诗之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

清代张庚在《浦山沦画》中谈到气韵时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止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谈到如何插科打诨时指出:“科诨虽不可少,然非有意为之。如必欲于某折之中,则是觅妓追欢,寻人卖笑,其为笑也不真,其为乐矣,亦甚苦矣。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耳。”诗之意境“得之意”,画之气韵“发于无意”,曲之科诨“非有意为之”。这都表明艺术创作中神思妙想的灵感现象的出现都不是艺术家有明确目的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无意为之。无意之中获得的灵感常常能催生出优秀的有意之作,连艺术家自己也感到始料不及,剧作家曹禺在《雷雨》中的序文中说:“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风大家庭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认为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到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摧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抨击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先我初次有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情景。”曹禺之所以写出了大家喜爱的《雷雨》,这也得归功于灵感,是灵感 使他起了一个很好的题目,也是灵感使他的构思奇妙精巧。在无意之中得到创作的源泉、真谛,这正是艺术灵感的一种特性。而作家无法把握,事先也没有明确的目的,但灵感一旦到来,作家却无法控制,即对作家的创作有极大的帮助。

(四)是表现在艺术家对灵感来临时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艺术家的思维活动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出现阻滞,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一旦获得了灵感,文思突然畅通,进入一种欣喜状态,立即就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

三、感。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实质上是一种猛烈的猝然爆发而又短暂的情绪体验,属于情绪的激情部分。其生理特征是大脑皮层失去了对皮层下神经中枢原有的抑制和调节作用,因而让大脑皮层下的神经中枢占了“统治地位”,这时体验到一种很难掩盖的强烈情感。因此有时还伴有激烈的意外的无规律动作和无逻辑言词,呈现出种种极度兴奋的迷狂状态。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经历》中,谈到他创作《地球,我的母亲》的体会时,就描绘了诗人那种兴奋和情感状态,有一天他正在图书馆里看书,诗兴突然袭来,他顿时激情澎湃,不能自恃,于是便跑出室外到僻静的石子路上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爱她的拥护。另外郭沫若说:“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中分成两全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

便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了那首诗的前半。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却有点作冷作寒,连牙关都在打战。就那样把那首奇怪的诗写了出来。”

灵感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来源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灵感根植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艺术家创作出成功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是千千万万人民的化身。我们只有在各种创作中不断积累,把握灵感,让灵感闪现火花,同时又不为灵感所左右,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为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姚文放 《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

(2)夏中义 《艺术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3)董小玉 《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4)《现代汉语词典》 吕淑湘,丁声树,商务印书馆,1996年

(5)《心理学》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6)《新编文学理论教程》李衍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8)《形象思维再续谈》李泽厚,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9)《雷雨》曹禺,人民出版社,1936年

(10)《沫若文集》郭沫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11)《托尔斯泰传》康·洛穆诺夫,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鲁滨孙飘流记》杨耀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3) 《关于思维科学》钱学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本科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