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双学位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

发布时间:2020-03-03 16:44: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判断题

1.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学存在并发展的根本原因,任何脱离区域空间关系的研究,都不应该属于区域经济学的范畴。(正确)

2.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科学。(正确)

3.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功能的改变。因此我们要改善区域经济学发展的质量和状态,就应该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错误)

4.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需求依赖比较大的产业,如钢铁,机械,石化工业,食品制造等。(错误)

5.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对其展业发展起组织和劳动作用的产业。从这一严格定义来看,云南省目前还没有主导产业。

6.重工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可以分为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三类。(正确)

7.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来看,工业结构内部演变的总体趋势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重心的阶段,到密集的重化工业的阶段,在到技术密集型为重心的工业。(正确)

8.自然资源是指由人们发现的,自然状态的或未加工的所有物质的总称。(正确)

9.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区域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的过程。(正确)

10.合理化和生态化是衡量区域产业架构优化的两大标志。(错误)

11.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值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在大多数国家都呈下降趋势。(正确)

12.区域是按照不同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区划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主观意见。(正确)

13.经济区域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错误)

14.三产业分类法由英国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最早提出的。目前,该方案已成为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正确)

15.当某一区域,某个行业的区域熵的值小于一时,表明该行业与上一级产业区域相比较,专业化水平高,具有相对优势。(错误)

二.名词解释

1.区域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 2.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三.简答

1.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合作的主体: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作为合作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乃至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

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由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因此,形成了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贸易的区别表现在对象上一个是生产要素,一个是物质商品。

区域经济合作的效益: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与商品贸易的利益是不同的。区域贸易的利益是交易双方各自短期里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两个方面。从短期利益上讲,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微观主体相互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他们短期效益的取得是在促进长期利益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从长期利益角度上讲,区域经济合作将促进区域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与进步。

2.简述区域基础设施的含义及其组成部分?

答:基础设施指的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技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狭义的工程设施(有形的部分)和硬件系统。 分类:交通运输系统,给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四大部门。

3.刘再兴将我国划分为哪几个经济区?(六大经济区)

答:刘再兴(1985)根据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态势,在遵循区内近似性和区间差异性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全国划分为六大一级经济区。即东北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二盟一市)、黄河中下游区,也叫华北区(京、津、鲁、晋、冀、豫及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区,也叫华中区(沪、苏、浙、皖、赣、湘、鄂)、东南沿海区(闽、桂、粤、琼、港、澳、台)、西南区(川、贵、云、藏)、西北区(陕、甘、宁、青、新)。

4.简述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答: (1)能源指向

这类部门包括:火电站,铝、镁、铜等有色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以及石油化工等。另外,重型机械制造、水泥、玻璃、造纸业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属于燃料、动力指向型产业。在这类部门中,燃料、动力的耗费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一般在35%-60%。能源的供应量、价格和潜在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布局的重要因素。

(2)原料地指向

这类部门包括:采掘工业部门,原料用量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如原料开采、化纤、人造树脂、塑料、水力发电、钢铁、建材、森林工业、机械制造(部分),以及轻纺工业的制糖、罐头、肉类加工、水产加工和茶业、棉花、毛皮等的粗加工业。原料地指向型产业大多是物耗高的产业部门,一般要考虑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采的年限,还要考虑运输的能力等。

(3)消费地指向

主要包括为当地消费服务的部门,以及产品易腐变质、不耐用、不易储存的部门。如重型机械、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的制造,建筑构件制造,面包、糖果、缝纫以及各类副食品生产部门。布局的要点是考虑产品本身的特性、产品就近销售的比重、以及消费地所能够提供的产业间的协作规模。

(4)劳动力指向

在这一类部门中,劳动力费用的支出在产品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超过其他费用项目的支出。如仪器制造、纺织、缝纫、制鞋、制药、塑料制品以及工艺美术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往往考虑地区劳动力的供应情况。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由于交通运输枢纽兼有原、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优点,因此,对布局条件要求不甚严格的那些部门,其布局指向将移向交通运输枢纽。另外,产品耐运性较强、运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高的部门,也属于此列。

(6)高科技指向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要求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强、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多布局在科研单位和大学聚集区附近,如日本的筑波、我国的中关村等。

6.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1)第一阶段——传统社会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2)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

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革、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能力。

(3)第三阶段一一工业化中期阶段:

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渭的重化工业阶段。 (4)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

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5)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6)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

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

四.论述

绿色经济:,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在这里,绿色是对经济活动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经济活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不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在这个意义上,绿色经济并非单指某些产业活动,而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要求,它实际上是指要把原有经济体系的面貌由非环保型转到环保型,因此,此时绿色经济又可称为环保型经济或环境友好型经济。举例说,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等产业,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是高排放的因而是非绿色经济的,而在清洁技术、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下,就是环保型的,就属于绿色经济。应该注意,这时候绿色经济强调的重点是环保,即为了环保的目的,哪怕放弃一部分经济效益也是必要的,以保证经济是绿色的。

1.结合材料及我国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回答国家建设生态文明,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必要性?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

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①在我国,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②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利、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③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增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保护资源和环保的基本国策,缓解资源短缺压力,减轻环境压力,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④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论述我国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以及美丽中国的对策?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一、教育方面:加强国民教育,做好宣传工作,从小学教育抓起等;

二、经济方面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环保型发展道路,协调好人和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科技方面:发展高新技术,用技术节约资源和能源,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法律方面:加强法律规范,环保立法和法律约束;

五、做好植树造林和环境建设,就是做好人工改造工作;

六、建立环保社团组织;

七、政府方面:增加财政拨款,将美丽中国建设列入考核指标;

八、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晋中学院区域经济学下学期期末考试【回忆版】

双学位

双学位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求职信

5525+区域经济学

双学位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
《双学位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