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求佛记秋云居山真如禅寺下院庆云禅寺禅七行

发布时间:2020-03-04 02:33: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求佛记-庆云禅寺禅七行

2012年,匆匆一游,真如禅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六年来心中常常思念,那片沉静的山,那些或在稻田劳作或在山林之中随意静坐的师傅,特别是那片在阳光下显得十分温润的茶园。机遇巧合之下,我报名参加了真如寺十一的禅修班,打算细细体会那山、那茶园。

赵州关内明月湖依旧清澈,圆圆的,如一面镜子倒影着蓝天,环绕着真如寺的那片青山也如六年前那样沉静,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那片茶园跟六年前却大不一样,我想是时令的原因。那次我是在谷雨过后,师傅们在种稻子,这次接近寒露,稻子已经收获完毕。潺潺溪水流动的石渠变成了杂草的乐园,缺少了那份水汽,缺少了丝丝缕缕的云气,阳光似乎也变得有些毒辣,与春末的温润相比,秋天的茶园明显干冷萧瑟。不过,我有幸见到了茶树开花,五六片素白的花瓣,金黄色的花蕊,花型圆润,其味清香,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

进了山门问询,我才知道弄错了地方,举行十一禅七的是真如寺下院庆云禅寺,并不在真如寺内,不能放宽时间细细体会真如寺的风光,我的内心不由生出一丝失落之感。我原本以为,所谓下院是在山脚处,跟真如寺同在一座山,后来才发现,当你从山顶走到山脚,只是走了一半,还需要再走一段相当于从山脚再到山顶这么远的路程。

庆云禅寺原为庆云庵,虚云老和尚1953年上云居山前,曾在此处歇脚安心。该寺的格局与真如寺相似,山门前也凿了一个圆形的湖,同样被山头环绕,同样的清净,不过其规模比真如寺小了不少。我原本的失落后来也被意外的惊喜所取代,虽然因为所感前后不同,理解产生偏差的原因,我只参加了9月30日庆云寺僧众的日常,10月2日晚课香后退出,没有参与完整的禅七,但我深感不虚此行。

首先,禅七期间庆云禅寺的吃住全部免费。也许你会认为,他有门票收入或者寺院本身比较有钱,但真实的情况是,庆云寺进出随意,商业化元素一概全无,没有门票,没有香火钱,没有纪念品,也没有任何其他小商品。山门距离最近的村庄有三公里左右,山门外也没有任何商业设施。

庆云寺也不是一座豪气的寺院,在我看来,反而有些僧少财乏。在这家寺院,也许是因为僧人不充裕的原因,很多师傅都身兼数职,禅堂的监香,斋堂饭菜准备,客堂知客,乃至三茶两水对接,寮房巡查,我都多次看到同一位师傅的身影。当然大殿平日的早晚课,师傅们的身影一个也没有落下。庆云寺的师傅,除了个别老师傅,略微发福之外,包括方丈在内的其他师傅,不管是青年、中年或者老年,一律身材清瘦。身宽体胖、肥头大耳、油光满面这些词跟庆云寺的师傅们毫不沾边。寺院的围墙也只是修了前山门的,其他三面都是开放的,虽然有小山头围绕,但我想跟财力缺乏应该也有关。

其次,庆云禅寺禅七的规矩很严,取自于真如禅寺。据说这些规矩都是古规,虚云法师主持真如寺时也是同样的规矩。更难得的是庆云禅寺时至今日还能把这些规矩执行下来,不守规矩真的会被打香板,没有多少所谓的适应现代人身娇体贵的变通。4:30打板起床,22:00末后香,除了早中的过堂、大小解、下午两个小时的养息之外,其他时间都要在禅堂行香、坐香。放帘子、关门跟平时都不太一样,那声音会给人一种金刚怒目的感觉。进出禅堂走那边、先迈那条腿,行香时两手如何摆动都有规矩。如何接杯子,如何吃茶,如何放杯子也都有讲究。庆云寺禅堂的规矩条文细致,仪式讲究,文字难以表述,唯有亲至才能体会。 再次,庆云禅寺的师傅们很好。对于初学者来说,禅堂的规矩一时半会是难以全部掌握的,虽然师傅们会不断提醒,但总会有所疏忽。除了特别不开眼的会被师傅打香板、罚跪香之外,师傅们对初学者也会报以容忍的态度。有两位师傅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一位是维那师傅,另一位是一位女师傅。

我初到客堂,知客师傅不在,恰逢维那师傅,他很年轻,声音洪亮,我一度以为他是一位小沙弥,后来我才知道他居然已经出家多年,熟悉各种佛门仪轨。维那师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件事,其一,他的梵唱很好听,我一度以为是播放的音乐,即便是清唱,他的梵唱也有一种悠扬的意味在里面,很是难得;其二,维那师傅对禅堂各种仪轨非常熟悉,对于打板、放帘子、关门等的轻重缓急,感觉他是深有体会,此时我才知道他的确修行多年;其三,我几次看到维那师傅撩起大褂下摆、卷起袖子麻利干活的场景,有一次我还听到师傅哼唱一首歌曲,这使得维那师傅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鲜活。

那位女师傅我不知道她是常住,还是挂单,我甚至看不出她的年纪,她很瘦小,脸上有一股修行的坚毅之色,甚至我感觉她还有一点点拘谨。但她在行香时,走的飞快,长袖飘摇,我感觉她是走的最好看的,还有一丝不羁的意味在里面,有很多人都在模仿她。还有一天早上,我在天王殿门前,女师傅恰好也在附近散步,她走着走着,弯腰用双手捧起一样东西,发出一阵笑声。我很是惊讶,因为这笑声听起来很清脆,充满了童真,如果出现在一个孩童身上很正常,却不应该出现在一位我看不出年纪的师傅身上。我以为,她发现了一朵花,会心一笑。但接下来的动作,我才知道,她是从路边捧起了一个小生灵,把它放归到草木之上。师傅还对它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听清,但我感觉到师傅的慈悲心无处不在,如果是我看到了,我也许会用捡的,甚至会找一个小木棍挑过去,但我从未想过用双手来捧。

最后,庆云禅寺的禅七组织的也算不错,从2013年禅修班起算,这已经是庆云寺组织禅七的第六个年头了,经验丰富。唯有一点,庆云寺禅七目前容纳的适宜人数在80-100人之间,原本也是按照80个人来招收,可是不请自来的人太多,师傅们也没有把这些人拒之门外,此次活动最后的人数应在150人左右,导致生活上会不太舒服。我在9月29日黄昏时分到达,原本以为我已经很早,谁知道床位已经被住满了,我想我是第一个被安排挤在两张床之间的。

所感前后不同则发生在9月30日。早课时分,天色朦胧,灯光照射在莲花座上,佛像反射着金光,披着红褐色袈裟的主持庄严肃穆,其他师傅则宝相庄严,信众们郑重其事,一起跪拜、礼赞佛,整个仪式很隆重。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的话,也有一点,大部分信众背诵不出长长的经文,只能拿着本子来念。

我是第一次在天还未亮的时候,第一次站在侧面打量佛像,他缺少了素日的悲天悯人,表情甚至还有一点点讥讽,我突然感觉这不是我所求的佛。那我的佛又在哪里?我有些迷茫。看着眼前那个头发花白的脑袋,再仔细看看,也不乏佝偻着背,白发苍苍的信众,绕佛而行,我甚至看到有些颤巍巍的老人,他们尽管面目不一,但无一例外的表情虔诚,对整个仪式和经文的熟悉程度也远胜于我。这会是未来的我吗?我忍不住的感到害怕。

早堂之后,跟同住一个寮房的师兄聊天,他告诉我,一位师傅讲过人们拜佛有三个目的,其一求福报,其二行菩萨道,其三求解脱道。我深以为然,从我自己以及对周边人的感受来看,我认为还要加上一条——逃避现实。逃避现实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我认为仅仅排在求福报之后,远高于后两个目的。

上午无事,我爬上了山门右边的一个小山头。山坡上有一些施工的痕迹,露出了红褐色的泥石,一些小腿高的嫩绿的马尾松在清晨的阳光下,随风摇摆,闪闪发光,此景十分惬意。很多石头,经过长年的风化,用手轻轻一掰,就散为碎屑。我留意到在泥石上,甚至在石头上扎根着的,许许多多没有小拇指高的马尾松幼苗成片死亡。那些小数活下来的马尾松,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多少会死亡,我不知道,它们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它们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只需要一点点雨露阳光,它们就会不分昼夜的生长下去。不管将来如何,它们只是不停的努力的生长下去,前赴后继,一刻不停。它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感染了我,精进如斯,我感觉这才是我求的佛。

因为有所求,我也不能免俗的怀有福报的想法。跪拜、礼赞佛会得到福报吗?我想这是真的。不过,在你礼拜之前,你需要问问你自己,你拜的是佛,还是莲花座的那个塑像。 佛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向善之心。那个或泥塑或木制,再镀铜的圪塔会告诉你什么?

佛告诉我们信愿行,三资粮具足,才能往生极乐。你有信,可有愿?可有行?有信而无愿,不过是空口白话,到头不过一场空。有信愿而无行,也不过是画饼充饥。信愿行合一,起而行之才是正理。穿上那身海清,我们口中在念佛。脱掉那身海清,平日我们又是怎么做的?是不是继续追名逐利,忘了你的信与愿,忘了你的向善之心。

佛拜佛,拜的是自己,我拜的又是谁?不拜自己的佛性,不去积累善缘,把希望寄托在泥塑神胎上,殊为可笑。惟有信愿行合一,惟有精进努力,不逃避,才能获得福报。至此,我才明白,我所能求的佛,唯有自己的佛性。

打板之声传来,我想是到了午斋的时间。起身下坡,路遇两条狗大刺刺的躺在路中间,有一个还朝我叫了两声,我想是我打扰了他们晒太阳。我慢慢转身,捡起一根木棍,绕路而行,心里默念狗不犯我,我不犯狗,所幸两相无事。

所感前后不同,最多只能算是我中间退出的诱因,理解产生偏差才是我退出的主因。禅堂重复的贴了两句话,“念佛是谁”“照顾话头”,对这两句话,我此前只是大略的读到过,但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真实意思,也没有看过他们的来历、作用。 “念佛是谁”,我还能从字面上稍微理解,这是一个问句,让我们思考。开示的师傅,也多次说“念佛是你,你还是口念,还是心念?若是口念,你睡著时何以不念?若是心念,你死了为何不念?”。回来之后,我仔细查看,发现这既对也不对,因为这句话一思考便是起心动念,便是错的。“照顾话头”,我把它理解为禅宗的公案,开示的师傅也多次讲到了“庭前柏树子”这个公案,查看之后,我才发现,对这句话的理解,完全错了,它指的不是一个个公案,而是指的念头,就庭前柏树子这个公案来说,我认为它指的仅是“庭前柏树子”这个念头。

没有理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原本关系也不大,但开示师傅们多次讲的两句话,“一切唯心造”“心外无物”则让我乱了心境,使我中途退出。在我的的理解中,佛经所说的从来都不是唯心主义,器世间、知正觉世间都是真实不虚的,难道是我理解错了?

我止不住的想,如果开示的师傅路遇两条恶犬,是躲着走,还是默念一切唯心造,当恶犬不存在?山上的那些马尾松,那些红褐色的泥石都不存在吗?即便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可以认为是生也不曾生,灭也未曾灭,即便狗、马尾松、泥石都只是一个名相,它们当下都是真实存在的。

回来之后,我再次查看,“器世间”为一切有情所感,共业所造。 “一切唯心造”则出自《华严经》,大意是一切物境,都有我们的心念所感得。我想是我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唯心造的只是现象世界,真实世界则不增不减,即便不断经历成住坏空依旧存在。

师傅们所讲的“一切唯心造”“心外无物”没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只是单单的提了这两句话,使我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我想也不会只有我一个产生了误会。 当我知道了“念佛是谁”“照顾话头”这两句话的意思,他们的作用后,我认为开示师傅们完全没有必要讲“一切唯心造”“心外无物”这些话,也没有必要讲“佛是什么”,只要把这两句话讲明白,让参与的人能够理解就万事大吉。 “念佛是谁”“照顾话头”是虚云老和尚传下来的。这两句话根本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只需要我们去观照,反观自心,观照那一个个念头,能够发现念念不断,能够达到不生二念,能够体会到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微妙。

也许是因为“念佛是谁”这句话,能够让我们思考自性,师傅们注重讲了这一句话。不过在我看来,对于初学者来说“照顾话头”则更为直白,也更为重要,前一句让我们思考,后一句则要求我们观照,观照比思考要有用的多。

念头是什么?也许很多人没有留意。在我看来,念头如同一连串不断被吹出来的泡泡,连续不断,生生灭灭,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下一个泡泡是大是小,是什么颜色,又会持续多长时间。不同的是,多个泡泡可以同时存在,念头却只会有当下一念。

观照念头很有用,不仅是在我们坐禅的时候,对于平时调伏心性,具有强大的作用。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当你在劝自己莫生气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觉察到了愤怒的念头。如果你可以把愤怒这一念头,转境为观察愤怒这一念头,愤怒很快就会消失。练习观照念头,可以让我们更快的察觉到情绪的变化,不去执着这一念,进而调伏心性。

最后,我忍不住八卦一下同修的师兄们,有些人很有意思,特别是在行香和起七的时候。我发现了大褂对人的体态、姿态要求很严格,如果不是此次,我也不会发现我走路的外八比我认为的要严重一点,让我有机会改正过来。

沙沙的脚步声,我听起来就像一句句佛号,可是总有一些身影会把我从这一念中拉出来。有一位师兄,身材清瘦,身姿挺拔,个头也很高,行香时肩头摇摆的很是潇洒写意,可惜他总是蹭着地走路,呲呲声,严重影响那种写意的意味。起七的时候,我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的双腿好像变成了牵线的木偶,两只脚都是一抬一抬的。还有一位师兄,起七的时候,两条腿的姿势像是在跳小天鹅,不过是向前走。看到他的姿势,一个大男人,总是让我想起,家乡的一位小脚老太太,弯着腰,背着手,一点一点往前挪。

师傅们都很清瘦,也许是因为坐禅的原因,身姿都很挺拔,也没有走路的坏习惯,穿着大褂走路自然产生一种飘逸之感。有很多人模仿他们,特别是模仿上文提到的那位女师傅快步行走时摆袖的动作,可惜的是只顾着晃肩摆袖,没有留意自己含胸塌背,或者伸着头,一点也走不出那种不羁的意境。还有一种,不管男女,如果身材太胖,把大褂撑得比较紧,形象可以自己脑补,这样的话,自然不会产生飘逸的感觉。

如果想要参加禅七,庆云禅寺绝对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禅堂我想还是会贴“念佛是谁”“照顾话头”这两句话,记得观照念头的生生灭灭,师傅们的开示听听就行,不要多想,越想越错。虽然吃住免费,我想大家最好还是能把自己的食宿费投入功德箱之中,一座清净的道场维护不易,大家且行且珍惜。

求佛记秋云居山真如禅寺下院庆云禅寺禅七行

云居山真如禅寺建寺1200周年纪念法会工作方案

在云居山真如禅寺建寺1200周年庆典法会上的讲话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 10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秋高中语文第3单元练案19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案:20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求佛记秋云居山真如禅寺下院庆云禅寺禅七行
《求佛记秋云居山真如禅寺下院庆云禅寺禅七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文章
    主题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