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说明文美读美教

发布时间:2020-03-02 00:32: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说明文美读美教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偏见,说明文被排斥在欣赏型文章之外。在教学中,说 明文便成了一块被审美遗忘的领地。其实,很多说明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们不仅能把说明对象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而且讲究辞章的美。例如,在《桥 之美》一文中,作者用了专业解说,细笔描摹,对比突出,虚实互衬等多种手法来表现桥之美,将内容美和形式美,科学美和人文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今天,我就以八年级上册教材里的说明文为例,和大家一起来欣赏说明文的美,教读说明文的美。

一、由虚到实欣赏说明对象的美

在 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说明文中,涉及的说明对象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屏等。石拱桥美丽如“彩虹”,秀气如“初月出云”,壮观如“长虹卧波”; 苏州的园林,是美的荟萃地。集精致的图案的美,妙曼的图画美,优雅的自然美于一身,真可谓是美不胜收。故宫,豪华壮观,富丽堂皇,庄严神秘,是一种大气磅 礴的美;屏风,有的小巧玲珑,有的优雅别致,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古朴淡雅,是一种多姿多彩的美。

对于说明对象的美,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揣摩、想像,去欣赏;其次,是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光、音、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得到直接具体地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把图片实物与文字结合起来欣赏,使审美进入更高层次。

二、由实到虚欣赏描摹画面的美

为 了使说明的语言生动、形象,也为了增加说明文的美感,作者常会用描摹的手法,对事物加以描绘摹写。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对卢沟桥石狮子的描写,还有《桥之 美》中对江南早春石桥头的描写等,有些描写,不仅能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地呈现给读者,还能创设出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在《桥之美》中有这样两段描写:

1、“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让画家销魂!”这一段描写简直是一段散文诗——一段散发着 江南气韵的诗;是一幅画,一幅婉约柔美的江南小水墨。清新,仿佛还透着淡淡的墨香,江南柔婉的早春,就在这细丝拂桥上,悄然展开了她飘逸的裙纱,轻盈的舞步。这里是纤细和粗犷的统一,这里是柔媚与坚硬的和谐,是弦乐和打击乐的完美融合。

2、“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下,前面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成百上千年的年龄。”远景是苍茫的湖水,近景是一 条长长的卧龙,有生命的卧龙。因为水天一色,它仿佛时刻准备在苍茫的湖水中游动,时刻准备飞离水面,驾游天空。桥因为水而生动,水因为桥而渺远。这样的景 致不可谓不绝妙。否则作为审美专家的作者不会为此而动心,动情,也不会描绘出如此打动读者的画面和意境。

对于说明文描摹意境的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由“境”到“意”的顺序进行欣赏。因为“意”是由“境”来表现的。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抓住具体景物的特点(如例2中,要抓住“水”的“苍茫”和“单纯”;桥如“ 卧龙”,有“ 生命”),通过想像感知整体画面的美,即感知“境”之美。然后用语言把自己通过想像创造出的画面;其次是结合自己感知的画面谈谈作者的感情和自己的体会、感受,即欣赏“意”之美。

三、由浅入深欣赏文化感情的美。

说 明文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事物特征,但作者在介绍事物的同时,无不包含着对事物的感情:或赞美、或称颂、或感概,比如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桥之美》、《故宫博物院》、《屏》这几篇文章中,不仅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蕴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对创造这一灿烂文化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对 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中国石拱桥》,你会对设计建造石拱桥的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赞叹他们勤劳,而且有智慧:读《苏州园林》,你不仅会 被设计建造者的奇思妙想、独具匠心所征服,更为中国园林文化的广博所感动;读《故宫博物院》,牵动你心灵的,不仅是它宏大壮观的建筑,庄严神秘的气氛,而 是透过它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于是,赞美之情,敬仰之情,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文化的美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赏析文化的美:一是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我们对某一文化的美的情感,用声音传达出来。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学生赏读;可以是教师导读;可以是师生一起边析边读„„二是背景联系。 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可以联系建造者的身份背景来引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与赞美——散落在乡村的这些石桥,设计和建造大多都出自普通的劳动 人民之手,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甚至连字也不认识。然而他们却能够设计建造出如此巧妙而又坚固的石桥,他们的智慧能不让人敬佩吗?三是深入探究。比 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时,我们不仅要把“园林”与“故宫”当作建筑艺术来欣赏,更要深入探究这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园林”与“故宫”里 的每一个的设置都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烙印。四是比较鉴赏。可以是历史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世界的横向比较。

四、灵活多变欣赏简练的语言美

总体上看,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精炼、概括,但准确不等于量化呆板,精炼不等于干瘪枯燥,概括不等于简陋、粗糙,因此,“文质简美”的说明文在语言上有共同的美——简练美。怎样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简练的语言美呢?

这里举几例,与大家共商共赏。

1、问题导引法。

《中国石拱桥》的开头一段: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作 者仅用三句话,不仅把石拱桥的样子、作用介绍给了读者,还形象地写出了石拱桥如彩虹般的梦幻美。三句话,不动声色信手拈来,把古人与今人,天上与人间,神 话与现实联系起来,上下纵横,交错有致,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素养和老道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语言不可谓不简约,但却充满了童话般的诗情 美。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些美,我设计了这样问题:(1)这三句话说到几个地方几个时代?(2)神话与诗歌给你怎样的美感?彩虹呢?

2、情景想像法。

在 《苏州园林》中,言简而义丰之处,俯拾皆是。诸如“高低曲屈任其自然”“高树低树俯仰生姿”“隔而未改”“界而未界”等语句无不简约而美丽。如“高树低树 俯仰生姿”一句,既包含了静态的树——高树、低树;又写出动态的树——高树俯下身子,低树仰起头。他们时而在亲密交谈,如朋友一般;时而在耳鬓厮磨,象恋 人一样。风小时,似在窃窃私语;风大了,又似在欢声笑语。就在这高低映衬之中,生出万千姿态。通过这样的情景想像,就能够体会到言尽而趣未了的享受。

3、近义词比较法。

再 看《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一段:“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 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 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可以说这段话是语言简练美的精典。作者用词之精当(如次第、田间草际等)用词之概括(如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衰草连天等),是无法超越的。这里可以运用近义词替代法进行比较鉴赏。

作 者用六句话,介绍了四季的特征和四季的更迭,每个季节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春秋两季物侯特征丰富鲜明,介绍时各用两句语。夏冬两季物侯现象单调,各用一句。 不仅详略有致而且过渡不着痕迹。最后又用一句“在温带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总结了温带亚热带地区物侯的区域 共性和时间共性。这儿可以运用“问题导引法”引导学生体会生动与概括的完美结合。如作者选择了哪些“物” 来体现四季特征的?为什么有的季节选用的“物”多,有的季节选用的“物”少?作者又用了哪些概括性词语来概括季节特征的?

4、体会述说法。

当 学生无法或者不能够很好地体会出文字所传达的情韵美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述说自己个体会来唤醒学生的感受。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就是通过这样的述说来打动学生 的:我是*时期的小学生,那时教材里没什么美文。这一段介绍,是唯一能够给我小小心灵以美感的文字。我深深地喜爱上了它,频频地与它约会,仿佛已将小小 的心暗许给了它。于是它就成了我懵懂岁月里的唯美爱人。至今,每一句每一字都融化在我的血液里,成为我身心中不能分离的元素。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 发”“燕子翩然归来”,秋天“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冬天,“风雪载途”......这些打上鲜明的季节烙印的词语,成为我表达季节的 代言人。就是因为这段简约、精致、美丽的文字,让我体会了四季的美,自然的美,也感到了自然的伟大。从此,对自然充满了敬仰与热爱。同学们,我相信,能被 这段文字打动的,决不仅仅是我,每一个用心阅读的人,每个善于感受美的人,都一定会被它的美所征服。你也一样!

我用我的感动来感动学生,实现了目标。

说明文美读美教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大家愿意琢磨,一定回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

澳美早教

信息员总结 美教

美文必须美教

失败,越读越美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美文美读心得体会

读美国史有感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说明文美读美教
《说明文美读美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