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保护性耕作与南水北调

发布时间:2020-03-02 22:27: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保护性耕作与南水北调

摘要:分析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危害性;查找我县农业面源的成因;变革传统的耕作模式,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控制面源污染、改善微山湖水质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微山县位于山东省南部,南北长120公里,平原面积373平方公里,山地丘陵95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为主,年平均降水684毫米;15处乡镇(街道),68万人,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1266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山东省政府等部门在联合制定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污染规划》中明确提出“确保调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需加快这一区域水污染防治进程”。从我县水污染发生的类型上看,水环境的污染可分为点源与面源两大类。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与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因此,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污点集中、排污途径明确,可通过污水处理设备集中处理等特点。面源污染是一种分散的污染源造成的水体污染,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最严重。地表在降雨动能和风能的冲击作用及径流冲刷而产生的土壤颗粒、土壤有机物、化肥、农药等随地表径流流入受纳水体,引起水质污染。资料显示,面源污染几乎占总污染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83%;影响到50-70%的地表水体。因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微山湖水质,确保调水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县粮食作物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人们习惯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土壤在年复一年的耕作中暴露、风蚀,有机质和水分流失严重,加剧了土壤贫脊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长期对土地的大肆掠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特别是过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时,在水土流失的同时,大量氮、磷元素及农药进入水体,导致严重的污染。按年鉴统计,我县化肥及农药的施用量为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1990年达到550kg,1997年增加到614kg,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而设置的225kg/ha的安全上限,全县农药施用总量在1990年达到0.37万吨,到1997年增加到0.42万吨,可见农业面源污染的隐患是很明显的。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目前尚无法对农业排污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等可持续农业技术,配套实施耕作制度的改革,强调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效应,也就提供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二、变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质最有效的方法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目的是克服传统耕作的诸多缺点,以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劳力、机械及化学能源的投入,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四项:一是取消铧式犁耕翻,实行免耕或以松代耕,保护土地免受风蚀、水蚀;二是田间地表用秸秆残茬覆盖,杜绝土地暴露;三是使用专用的免耕播种机在有秸秆覆盖的地块进行播种施肥作业;四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2006年我县在市农机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夏镇小关口村和韩庄镇石庄村建立了两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实施面积421亩。示范区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得到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保护性耕作取消了铧式犁耕翻,土壤抗侵能力增强,减少径流(水份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减少风蚀(田间扬沙)60%;增强对降雨冲击抵抗力,减少了氨、磷、COD等大量富营养物质直接或间接排入湖内,抑制了湖滩淤积。二是增加了土壤溶量,提高了土壤自我净化能力。由于秸秆还田覆盖地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了土壤物理性质,增加了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及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量,改善了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污染物易于降解或向减少毒性方向转化,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没有秸秆覆盖的地表,雨水直接拍击土壤,使土粒细料化并封住土壤表面孔道,形成结壳,水份入渗速度减慢,径流增加。秸秆覆盖保护的土壤免受雨滴拍击,避免了结壳,径流大幅度减少。同时秸秆残茬阻碍水流,减慢径流速度,使雨水入渗时间增加。据测算秸秆覆盖时减少径流的作用率大约47%,每还田一亩玉米秸秆,相当于增施了2000kg农家肥有机质含量,等于增施78.75kg碳酸氢铵、10kg过磷酸钙、7.65kg硫酸钾,亩减少化肥施用量60kg。三是深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传统施肥方法有20%左右的化肥散布在地表被浪费掉,而保护性耕作的免耕播种技术,一次性可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环节。玉米播种深度30?50mm,施肥在种子下方40?50mm;小麦播种深度在20?40mm,施肥在种子下方50mm,肥效全部利用,与常规种植相比,节省化肥15%左右。四是减少了农药及除草剂的使用。小麦收获后,地表存有切碎后的小麦秸秆和麦茬,杂草不易生长,不需喷洒除草剂。玉米免耕播种机采用的是宽行密植,有利于通风采光,单株抗病虫害能力增强。而人工种植玉米采用的小行距,不利于作物生长,易滋生病虫害,每季需2?3次化学药物防治。

变更传统的耕作模式,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切入点;逐步扩大我县保护性耕作面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质最有效的方法。

保护性耕作事迹材料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农机局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

辽宁省保护性耕作现状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

保护性耕作与南水北调
《保护性耕作与南水北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