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原创精品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7:49: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苏轼词二首》教案(三课时)

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走近苏轼:

峨嵋共比高。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文传千古,

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林语堂

他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李泽厚

文艺全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文: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教战守策》 《石钟山记》 忠君

深思 苏赋:

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寄蜉游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神思飞扬 苏诗: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情理与趣理同在 苏词: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婉约与豪放并重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作用。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 (柳永) 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

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思想上 他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有名的莫须有之狱。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被朝中政敌章惇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接着对词人的诗篇逐一审究,断章取义,诬陷词人图谋不轨,请求对他加以严办。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冤案就这样形成,苏轼最终入狱,险些遇害。

苏轼的人生态度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创新、求实

水调歌头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美景,也很欣赏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修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苏辙也曾创作《黄州快哉亭记》。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欹(qī):倾斜 杳(yăo) 籁(lài) Wò quán

1、诵读课文后,找出写景的句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远处的景、现在之景(实写) 近处的景、现在之景(实写) 过去回忆之景(虚写) 空间上远近的交替,时间上的实虚的互换,营造出一种的开阔的景观。

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密的关系,幽默诙谐 承上句“新作”,

极言油漆新,色泽鲜明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回忆和联想 长记:

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

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类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用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虚景实写 。

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妙。

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动态画面

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白头翁”的形象是东坡自身人格的象征。

2、这些写景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作者着笔的重点并不在于亭本身而在于亭周围的广阔景象。而这种开阔之景恰好表现出作者豁达的心胸。

3、“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中把“舞”改为“起”好不好?

有人说白头翁实际上是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你同意吗?你觉得浪涛和白头翁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舞”表现出白头翁在面对狂风巨浪时神态自若,他并不惧怕,依然驾着小舟翩然独行。

浪涛象征人生道路上忽然而至的灾难和坎坷,白头翁搏击风浪则是作者面对政治灾祸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

4、词末作者引用关于宋玉的典故,作者是否赞成“雄风”与“雌风”之说法?

《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

“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 用典

《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

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

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

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艺术手法

1、虚实结合

2、动静结合

3、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思考探究:

苏轼一生坎坷,面对坎坷他采取什么态度?

1、谈谈你对这种态度的看法?你从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发呢?

2、历史上还有哪些从容面对人生坎坷的人和事,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 ?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

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他从监狱里走来,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径太湖和长江时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苏轼自说处境。

他多次遭到贬谪,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你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带家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到海南岛,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了却残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定**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1、词中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词人面对疾风劲雨泰然自若的心态?

莫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

何妨吟啸且徐行:更写出了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词中用“轻”点明“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如何理解这一“轻”?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百姓的)。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用的。 心态:“无官一身轻”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用一个“轻”点明比较。其中道理,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超旷、达观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这里的“一蓑烟雨”,有人认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 答李之仪书 :“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

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

“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呼应小序中的哪一句? 如何理解?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 “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眼,如何理解?

风雨:逆境、挫折、穷、失、晴:顺境、达、得

人生哲理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此词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主要是: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婉约派出现得较早。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白石的自度曲,又在音律方面使它突破了一步。豪放派的形式在婉约派之后。北宋初范仲淹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婉约派的主要特点是:

以阴柔为审美特征。

取材较狭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 写景具体细腻,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抒情含蓄婉转细腻,意味深长。

豪放派的主要特色是:

以阳刚为审美特征。

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写景不具体描摹景物,而是着眼于神韵气象,大气磅礴,声势雄壮;情慷慨激昂,一泻千里; 风格豪放恢宏雄放。

1、表现对所爱之人的无穷思念之情。

2、表现踌躇满志、自豪自得的思想感情。

3、表现悠闲自在的思想情态。

4、表现安然无恙、泰然自若的思想情态。

第三单元的导语《漫步宋词》指出:“豪放词题材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这就是对豪放词的特点的概括。

苏轼的这两首词,都是“抒怀言志”之作,当中也间接地关涉到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二词所抒发的情感都是他贬官黄州时的所思所感,这与“乌台诗案”密切相关。“乌台诗案”是当时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产物。新旧两党的斗争,虽然后来含有很多政治宗派斗争的因素,但总的说来,是关于国家的命运前途的斗争。由此可知,这两首词的政治性是很强的。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感受来看,这些作品的格调都比较刚健儒雅,具有高旷清

雄的审美特点,富于阳刚美。

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看,多涉及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具有类似风格的宋词,如必修课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选修课教材中的第16课辛弃疾的作品、第17课“爱国词”,都属于此类作品。

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他写这首《定**》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

鉴赏要点

从生活小题材中提炼出重大主题。外出于活或办其他事情,在路上遇雨,这是人们生活上习以为常的小事,可是作者在这样极常见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关于理想前途、处世态度等方面的重大政治主题。

理解此词所表现的旷达情怀。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人间词话》)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的始终。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作品中很充分很显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冯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

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之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独大王之雄风耳,蔗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西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竹杖芒鞋轻胜马”表达了词人在怎样的胸襟? “竹杖芒鞋轻胜马”,超旷达观之状可掬。“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但这里就是要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

,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

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体悟的。

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在今天对我们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14.苏轼词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词二首》教案设计

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教案

苏轼词二首:定**、水调歌头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

柳永词二首教案

教案:苏轼词两首

原创精品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原创精品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