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七天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03 01:25: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七天》读后小感

我承认,余华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但是看完《第七天》之后,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我也算是一口气读完这部所谓的“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第七天》的。读完之后的感觉不是绝望,也不是荒诞,而是稍有失望。这部号称是历时七年的作品,很显然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不但我有这种感觉,就连我身边从来不读小说,但在和我一起看这部小说的室友也感觉出来了。

《第七天》以一个叫“杨飞”的死人走向殡仪馆开篇,给我们营造一种想要读下去的氛围。然后,在故事的展开中,余华又开始了他小说中一贯的“绝望与死亡”。主角死了,里面所有的人都死了。死于爆炸的、死于癌症的、死于自杀的、死于车祸的、死于种种非正常死亡的。在整个过程中,死,贯穿了整体。暴力拆迁、警民冲突、司法冤案等等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新闻在小说中“遍地开花”。总之,他们都死了,他们是死于这个时代,不是以往任何时候。

《第七天》所讲述的故事,是社会中每天都在上演的残酷事件。或许正因为这样,正因为我们已经麻木了,已经对这些事情见怪不怪了,所以,当读到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的时候,我没有被触动。余华在小说中写人们因为强拆、卖肾、弑警、政府瞒报死亡人数、移民等等社会事件时反复的强调房价高、治病难、老婆傍大款、被引产、受歧视以及毒食品,等等让人绝望的事情,仿佛在通过亡灵告诉我们,我们随时都可能死,然而,即便你死了,也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死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死不起,我们只能苟且的活着,坚强的活着。

余华用死者七天的见闻构成了整部小说。每一天都在讲述着不同人不同的故事,当然,也同样是在讲述着不同的死法。但是,我总觉得这些故事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如我上面所说,如果非要说有联系,我认为唯一的联系就是—死,在这个绝望的社会中,绝望的死。我不喜欢这种将众多的死强行拼凑在一起的叙事方式,此刻他们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这些珍珠虽然颜色相同,但却大小不一,硬要穿到一起,尽管可以佩戴,我却丝毫感受不到“美感”。我喜欢《在细雨中呼喊》中那种情感的递进,尽管故事呈现了很强的跳跃性与空间感,但是他所带给人的除了语言上的美感以外,还有绝望的渐进与时光流逝的残忍。

我喜欢余华的《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尤其是《在细雨中呼喊》中他对语言的锤炼,对段与段之间、句语句之间文字的组织,都让我赞叹,而时常捧起来阅读。但是,在《第七天》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更多是白描,素材的堆积,少了语言的美感以及节奏感。同样是我喜欢的作家王小波说过这样一段话:小说从语言到结构,就该处处完美。朝这个方向努力,小说才能和历史、纪实、通俗文学分开——就像戏剧、哲学那样,是一种远不是谁都能来上一手的文体。这是我所赞同的。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吧!不是余华写的不好,只是我对他的期望实在太高,这本书如果换做是另外任何一个人写的,我不会多说一句话。

不管怎么说吧,余华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尽管这部小说,微博热点多了点,事先的吹嘘大了点,小说的语言晦涩了点,故事情节琐碎了点。但是,他也在提醒我们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要有尊严的坚强的活着。或许多年以后,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文明、发达、并且没有了这部书中所写的种种绝望,那么那个时候的人们看到这部书,一定会有我们现在看《活着》时候的感受,也一定会为我们这个时代感到“震惊和绝望”。这或许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道理吧!

小棚略言,意在抛砖引玉,喜欢文学或文字的可加qq519525754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军训

《第七天》(推荐)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伤感故事

军训第七天心得体会

《第七天》读书笔记(推荐)

军训第七天心得

余华《第七天》

第七天感悟
《第七天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好的感悟 第七天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