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7 08:33:46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网上的版本:

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 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

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个人补充:

我觉得网上的版本讲的挺好的,所以关于内涵我就不做过多补充了。这本书实际上是通过一个死人道出了活人世界的丑恶。

第一天,

杨飞去火化,见到了一场车祸。在殡仪馆,发现人世的高低贵贱带来的差别待遇在死后仍然存在。各色人等谈论死亡,炫耀死后的待遇级别。然后杨飞开始回忆自己的死,他死之前发生的事、见到的人,同时为下文做铺垫。他去给人做家教,结果因为强拆,那家人死在楼里,只留下可怜的女儿在人世,揭露政府强拆的种种不人道的行为和

残酷手段。自己到谭家菜馆吃饭,发生爆炸未能逃生而死。同时引出工商部门白吃白喝打白条的行为。需要有墓地才能火化,杨飞只能离开。

第二天,

他见到了同样死去的妻子。并借此回忆了他们之间的故事。他们本是一个公司的同事,妻子美丽异常,常去交际。但本人并不因此而堕落。妻子是因他可靠本分与他走到一起。但在偶遇一个富豪海归之后,找到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移情别恋,与他离婚投向他人怀抱,并与先生共同开创事业。但妻子并不幸福,公司面临危机,富豪独自脱身,她无力解决,自杀身亡。而杨飞正是因关注前妻自杀的消息未躲过爆炸而身亡。两人共同回忆往昔,短暂相聚又分离。

第三天,

杨飞回忆自己的身世,养父在铁轨上捡到他,并为了他舍弃一段爱情。最后终生未婚,与他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亲生父母来寻亲,但认亲后并不快乐,家庭纠纷使杨飞重回养父身边。因为养父患绝症,杨飞花光了钱,生活艰难。养父突然失踪,不知去向。养父好友之妻即杨飞养母,不幸车祸死亡。其曾揭露死婴被医院当作医疗垃圾处理的事件。并由此揭露官场的遮掩粉饰等各种丑陋面目。

第四天,

来到死无葬身之地,遇到鼠妹刘梅。讲述刘梅与其男友之间艰难悲伤的故事。他们是社会底层艰难求生的人的代表。生活不易,游走

在道德的边缘,最初是洗头工,后来换了许多工作,越活越艰难,搬到地下室成为鼠族。曾为是否要做小姐赚钱争执,彼此相爱。鼠妹最后因伍超——她男朋友,给她买了山寨的iphone手机,感到被欺骗,有联系不上伍超,伤心自杀,其实最后是意外坠楼。同时还讲了警官和李姓卖淫男子之间的恩怨纠葛,再现官场黑暗。但二人死后却成为好友。

第五天

杨飞遇到了熟悉的店主一家,原来他们也死了。还遇到养母李月珍和那群死去的婴儿。两人共同分享了所知的信息,回忆了死前死后的事,政府的虚假面目,假骨灰一事。杨飞得知父亲就是殡仪馆的服务者。他在死无葬身之地见到家教的雇主夫妇,告知他们女儿的事。

还有许多人,都讲述了自己在现世遇到的不公事件。

第六天,

伍超的朋友肖庆因车祸而死,来到死无葬身之地告知大家鼠妹死后,伍超的事。伍超伤心欲绝,为了给鼠妹买墓地去卖肾,同时揭露卖肾的黑幕。最后买了墓地,但自己也岌岌可危。死去的人们都很感动,他们一起为鼠妹净身。仪式十分圣洁,死去的人们亲自送她去殡仪馆火化。同时杨飞在殡仪馆见到了父亲,并得知父亲离家后的遭遇。父子互吐真情。

第七天,

等待鼠妹火化之时,再次描绘殡仪馆的现象,并由老者解释,富人们费尽心思建的墓地风水并不好,来世只会不幸,与他们今世的跋扈恰成反讽。就在鼠妹火化之后,伍超来到殡仪馆,杨飞告诉他鼠妹很高兴,虽然未遇见,但来生会幸福。最后他和伍超来到美丽安宁的死无葬身之地。

小结与感受:

这本书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没有余华的其他书那样触动人心。好吧,触动我的心。他的体裁和我以前读过的一本书相似,因此虽然奇特,但却让我反感。不过还是揭示了人世的种种黑暗面,但可能也正是因为短小的篇幅加了太多复杂的内容,所以倒并不显得精彩。而且都是大家人所共知的一些社会问题,挖得不深反而流于俗套。好吧,我讲了太多缺点,只是个人吐槽,反正这本书不想活着会让我哭半天。整体还行吧。室友比较有感觉,很喜欢鼠妹和伍超爱情的那段。认为很感人。

推荐第2篇:《第七天》读后感

篇1:第七天读后感

花了三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作者几乎就像微博大V一样将这些事件进行转播和改编。

《第七天》和《活着》都是描写死亡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生不如死,但死后能够买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种惨死:有跳楼死的、有被车撞的、有治不起病死的,还有被强拆死的。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活着》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第七天》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心,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就是塑造了杨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为曾经“遗弃”杨飞二十四小时而内疚一生,死于异乡后,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维护着公平正义。

篇2:《第七天》读后感

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余华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绝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作者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看过这本书的人不会不熟悉,这些悲剧时时刻刻发生在网上和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悲剧有的是纯突发自社会: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李青因为杨飞的贫穷出走但陷入骗局自杀,鼠妹的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x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等等。死后的世界同样是分等级的。在殡仪馆里,有钱有权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让领导先烧。没有墓地的亡灵们只能去往“死无葬身之地“。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都带着悔恨或是遗憾,但在这里却抛开了这些,获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宁,就连生前针锋相对的仇家也在这里结成了不离不弃的伙伴。这个地方让这部小说有了一些温暖的色彩。虽然是一部描写死亡的小说,我却觉得它是余华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作者似乎想借“死无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们的灵魂,

但如果只是讲这些,那就是社会新闻杂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余华让善良和真情在这些沉重丑陋的现实掩埋中伸出了一双手,杨金彪与杨飞的父子情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虽然杨飞是捡来的,但杨金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位养子。杨飞与李青的爱情,也因为一个是“永远爱“,一个是“仍然爱“,而被隔绝在美好的未来想象之外,当一个漂亮姑娘想要去看世界的时候,再好的男人也挡不住。即便如此,两人之间还是有爱有挂念,这也许就足够了。鼠妹的感情虽然幼稚,但余华还是给予了很大的怜悯和同情,让她在死后了解到真相,净身并第一个离开了“死无葬身之地“,也可以说是一个祝福。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这是谭家鑫对女儿的宽慰,还有张李二人的吵闹作伴,以及鼠妹与婴儿们的歌唱……通过这些,作者想要表述的可能就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去信任亲情、友情与美好,是我们生命仍然存在的依靠。

篇3:《第七天》读后感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第七天》这本书看完,就让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合上书,才发现那封面上的字“书中描写的荒诞比起现实的荒诞”……也许世界就是这样。

放下手中的书,转身望向窗户,放松一下紧绷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将大地照得刺眼,树在无意中留下晃动的阴影。我面对着太阳,在思索我的世界―对自己灵魂的问询,不经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坟堆,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它的渺小,让人不会去注意,只有几块红砖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诉我们她在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过,在这片树林中曾穿行过,我独自在坟堆前驻足,在这里忘却了伙伴的约定这是两个灵魂驻足的地方,但只有一个灵魂永远在这里停留。

又回头琢磨,觉得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但死去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这里永远是春天。也许热和寒只是一线之差,生和死也只是一界相隔,我低下头摸索般的打开窗户,又被外面的乌烟瘴气,被迫般的

关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书,这才悟得书中的世界―我们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间迷失了自己,我们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墙中,变得干涩、贫乏,内心是缭乱的,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们永远向往着幸福,在这里谋生,苦尽甘来。驱逐,去了那片“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离那黑暗的时代。

一个人的灵魂孤独的安息在这儿,它眺望着远处的美好―那个在冰冷的世界构建的暖巢―死无葬身之地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篇4:读《第七天》有感

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从篇幅来看,这是一个中长篇,然而书中并未给读者描绘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乱芜杂包罗万象的短篇故事集。余华借一个死人的口讲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绝非鬼狐夜谈或者道听途说,故事中的事件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死无葬身之地”。余华虽然将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诞的笔触串连在一起,却仍是不加掩饰地给作品一个写实主义的基调,余华想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浓缩,一个类似薄伽丘《十日谈》般有批判讽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现实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这个充满悬疑的开头也就变得真实刻骨。毕竟死后还能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啻为我们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机会。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在曾以“先锋”闻名的余华笔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长不短的生死体验。的确,死亡的亡灵怀着对人世的眷恋在七天里游荡,在亡灵与亡灵的对话中,又能重构或者还原起尘世的善良与罪恶。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不再以局外人的视角推进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与故事开始奔赴殡仪馆火化的亡灵杨飞融为一体,记录亡魂七日的癫狂际遇。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第七天》延续了余华一贯的直白残酷风格,本书甚至将这种风格贯彻得更加彻底。无需繁琐的结构,摒弃复杂的技巧,没有矫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余华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构建一个死亡与绝望和人性交织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书中将千疮百孔的现世人间与灵魂穿梭的魍魉世界串联起来,在历史景深与现实断面的交汇处展开了新一种关照世界、介入现实的尝试。

总之,从《活着》、《兄弟》、《许三观x血记》到《第七天》,余华无论用什么样的表述形式,都体现了一位作家现世忧患和人文情怀:生即是为了活着的忍耐,是为了对抗死的抗争,生命的原始价值亦是对抗苦难的磨合。《第七天》值得一读。

推荐第3篇: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一)

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就是塑造了杨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为曾经\"遗弃\"杨飞二十四小时而内疚一生,死于异乡后,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维护着公平正义。

作者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予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第七天》体现的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然而余华又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读后感

(二)

不幸背后

刚入手kindle,还不太会弄,就用闺蜜的帐号把她的云端都下到了我的本地,结果一眼就看中了《第七天》,因为是余华的作品。余华,太喜欢了,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温暖的力量,用朴素得几乎通篇没有形容词的描述,把残酷和悲剧娓娓道来,然后,让人心生勇敢,接受并珍惜人生的所有磨折或者馈赠。记得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正逢我人生的低谷,各种不顺利,让我变得怨天尤人,一个不经意的巧合,读了他的《活着》,也许你不相信一本小说能够唤醒一颗沉溺于忧伤的心,但事实如此。

《活着》属于伤痕文学,我不曾经历那个年代,主要感受来自文学影视作品对我的影响。而《第七天》是现实主义作品,它里面包含了许多昨天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比如强拆,比如低收入人群对拥有一部iphone的渴望,比如房价及墓地价格的飞涨等等,在一个个让人扼腕的悲剧故事背后,流淌着许多温暖朴素的情感。在小说里,他用了生前和身后的两种境遇去描述形形色色的人们,每个故事的主人都死掉了,但最后却没有殊途同归,富人去了他们的豪华墓地,穷人去了死无葬身之地,听起来很残忍吧?事实上却相反,死无葬身之地,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人人死而平等……

来梳理一下小说的主脉络,主人公\"我\",先是被生母弄丢,然后与养父相依为命,后来养父为了爱情将\"我\"抛弃,但又受不了内心情感的折磨将\"我\"找回,从此养父戒了爱情,孤独终老。\"我\"长大后生母找来,\"我\"回归了家族,却融入不了,又割舍不下与养父的感情,终于回到养父身边。\"我\"在单位勤恳工作,有幸被最漂亮的姑娘看上,经历了甜蜜的爱情、美好的婚姻,但好景不长,妻子背叛了 \"我\",最终离\"我\"而去。此后\"我\"的养父得了绝症,为了照顾养父,\"我\"辞了工作,自己开了个小店铺,但病重的养父却失踪了,无奈,\"我\"只能卖了店铺去寻找养父,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在小饭店里吃饭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前妻自杀的消息,此时小饭店发生了火灾,\"我\"却沉侵在前妻自杀的消息中葬身火海。

看上去似乎全都是不幸,每一处细节却都有温暖的感动,比如养父决定抛弃\"我\"前激烈的思想斗争,抛弃\"我\"时给我置办吃的穿的,抛弃\"我\"后的痛苦以及找回我时的狂喜,还有找回我后对自己爱情的决绝及之后长达一生的追悔,无不流露人性的真实与温暖。

还有妻子背叛了\"我\",离婚后两人分手时,她对\"我\"说,\"我仍然爱你\", \"我\"回答她,\"我永远爱你。\"读到这里,会不会心痛?会不会有所触动?这就是余华,这就是他的文字,()有一种力量叫做情感。

再讲讲另一个主要人物鼠妹的故事,因为男友(伍超)送给自己一个山寨版的iphone,却骗自己说是行货,给伍超发信息问罪无果后表示要自杀。但伍超因为在乡下照顾病重的父亲手机停机没有及时收到信息,站在高楼上的鼠妹到了自己最后通牒的时间仍未等到男友出现,本来已接受警察劝告却不幸失足摔下了楼。伍超在乡下照顾完父亲,回到城市里发现鼠妹已自杀,心碎后悔,为了弥补想要给女友买墓地,却苦于挣不到钱,最后卖了自己的肾,终于给鼠妹买到了一块小小的墓地,自己也因术后得不到正常照顾而死去。

故事的主脉络里仍然满溢着不幸,几个细节是:鼠妹是个很美的姑娘,但她拒绝了许多经济条件好的人的追求,义无反顾地跟一无所有的伍超相恋相知;她产生自杀的念头不是因为没有得到真iphone,,而是因为伍超欺骗了她;伍超和鼠妹在一起打工,伍超几次为了维护鼠妹错失了升职机会还丢了工作;在经历了各种不顺利后,鼠妹想要效仿小姐妹去夜店坐台,言明挣几年钱后就跟伍超一起回老家开店长相厮守,但伍超坚决不同意,两人还为此第一次动手打了架;伍超得知鼠妹自杀后伤心欲绝,他的补偿方式更是惊心动魄——卖肾买墓地……

每一个不幸的细节里都有人性的光辉闪耀,都有触动内心的情感流淌,这就是余华的文字,这就是余华的作品。而我受知识面及人生阅历的局限,只能窥得一貌,难览全部精华。以前总觉得,人常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也正因为不幸比幸福多得多,幸福才显得可贵。最近几年越渐渐觉得,那些所谓的不幸里,常蕴含着大幸,包览着温暖、坚持、勇敢等朴素的力量,那些更大的、更高层面的难能可贵,更值得去用心体会、感悟、珍惜……

作者简介:

superbaby,文学爱好者。

邀请你一起读书,感悟,热爱生活!

第七天读后感

(三)

最荒诞的小说 最严肃的现实

我是余华作品的忠实拥趸者,《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令我刻骨铭心。前年,同事看完他的新作《第七天》后打算随手扔掉,我赶紧让她送给我,却由于种种原因束之高阁。

最近,我翻开这部小说,一下子被其吸引。它讲述的是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内发生的故事。这期间,和杨飞关系亲密的人也纷纷离开人世,杨飞既回忆了和他们的生前往事,也和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续写了篇章。如此看来,《第七天》构思不可谓不荒诞。可一转念,作者和每一个读者一样,都未曾到过\"那边\",而他小说中描写的暴力强拆事件、医院死婴野蛮丢弃事件、商场火灾人数瞒报事件等,又都是当今社会真实存在的阴暗面,我不禁感到,这部小说是我见过的最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在《第七天》里,余华一方面延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即用冷峻的笔触描绘残酷乃至惨烈的生存现象,让人欲哭无泪。另一方面借助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尝试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比如在冥界,那些买不起骨灰盒和墓地的人都汇聚到一个叫做\"死无葬身之地\"的所在,他们死而平等,友好相处。其中还包括一对生前的冤家:一个警察和一个男扮女装的卖淫者。卖淫者由于被警察抓住了,失去谋生手段,最终伺机杀死了警察,自己也被判处死刑。他俩却没有让彼此的仇恨跨越生的界限。警察的家人因为没有替警察申请到烈士觉得警察死得冤,就一直没替警察买墓地;卖淫者明明有钱买墓地却宁愿陪着警察不安息。他俩天天一起下棋、悔棋,真吵不息。

小说着墨最多的是杨飞和养父杨金彪之间的深情。杨金彪为了杨飞,放弃了婚姻,把所有的爱和心血都灌注到杨飞身上,读来感人肺腑。

我一向认为,真正的文学大师语言总是极为朴素、生动的。不信?我摘录余华本书中的一些佳句供朋友们欣赏:

她们的闲言碎语对于她只是无需打伞的稀疏雨点。

我父亲痛苦不堪,他就像是一条情感湿润的毛巾,我和这位姑娘抓住这条毛巾的两端使劲绞着,直到把里面的情感绞干为止。

我努力回想,可是记忆爬山似地越来越吃力。

我走向这个陌生的声音,像是雨水从屋檐滴到窗台上的声音,清晰和轻微。我判断出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饱经风霜后,声音里有着黄昏时刻的暗淡,可是仍然节奏分明,像是有人在敲门,一下,两下,三下。

如果余华的文字打动你了,那么,捧起《第七天》吧。

推荐第4篇:《第七天》读后感(优秀)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接下来小编给您带来几篇读后感供您作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第七天》读后感(一)

我真的被《第七天》感动了。

虽然是在一片争议甚至是骂声中开始阅读的,但之前的所有想象和假设并没有霸占我的感受。从开篇第一段话开始,我就被那种冷澈绝望的忧伤,紧紧地攫住了。但止于此的阅读感受,成为作品遭诟病的重点,有人说这次的余华除了给读者带来浅表的感伤以外,都是新闻事件叠加起来的串烧,“余华的工作无非是把这些素材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自己名下,却并没有提供什么比新闻报道更高明的说法”。更有甚者说,“这是余华作品中最烂的一部”。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因为评价总有个标准和范围,是把余华放在文坛中评价,还是放在有些读者建造的神坛上来评价?是按照真实的余华评价,还是按照读者、公众眼中的余华评价?如果在前者中,《第七天》是目前长篇创作中依旧保持了作家水准的小说;但如果按后者来看,就失去了标准,因为神无所不能,余华的能力遥不可及。但这个神坛,也许并不是余华自己心甘情愿站上去的,他被公众推上了神坛。

在这个神坛上,公众们期望余华写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而用这样的标准,《第七天》欠缺的太多,所以骂声四起。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是标准错了,余华只是他自己。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

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杀的前妻,因为一个山寨手机跳楼的鼠妹,车祸丧生的年轻人,被唤作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婴儿……反倒是父亲,因为癌症而死,稍微给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伦常的必然。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余华一贯的坚持。《活着》是零度写历史,是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第七天》是零距离地写现实,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只是这一次,他站到现实中间来了。也许是因为太近了,满篇都是现实发生过的激烈事件,人们才会说他“用新闻串烧来弥补素材不足”。

在我看来却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读现实。当然,我们不能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也不能将余华比肩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不是那种可以用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来批判现实的作家,但他是余华,是用《活着》的艺术灵感来创作《第七天》的余华。他曾说:“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灵魂的诉说和新闻事件的密集,也许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荒诞表达。以前的生活和时代都朴素而单一,现实往往没有作家想象出来的生活更新鲜精彩。但是近几年,社会的巨变让我们惊叹: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处处都是突如其来的荒诞。

再说题材,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虽然并不新鲜,但却是传统写作最为关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题材。同样的挣扎,在前几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让人看到些希望,比如福贵,虽然遭受了所有的灾难,他还活着。到了《第七天》,这些挣扎的尽头,都是绝望。杨飞,这个生不逢时、死亦不逢时的魂灵,在横向的社会层面遭遇、见证了所有极端的苦难。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草根,都生活在惶恐中。

小说中最无争议的部分,是作者对父子感情的建构,这不仅是作品最大的情感支撑,也是被各方声音肯定的亮点。淋漓尽致地写父子情深,在历来的作品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就数这对父子了。如果杨飞的生活中还有一点亮色,那就是父亲对他的爱。小说里满是对父子情深的各种描述,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我乘坐的火车驶离车站时,他站在那里看着离去的火车挥手,虽然站台上有很多人在来去,可是我觉得他是孤单一人站在那里。”“第二天我父亲不辞而别,他走得无声无息,连一张纸条也没有留下,拖着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离我远去。”

从对父子关系的建构上,也能看出余华不再是当年那个先锋派的旗手了,因为当年先锋创作中很重要的母题是:杀死父亲。如今几十年过去,父子讲和了。这些都显示了余华创作中温暖的内核,虽然满目疮痍,但坚信人性良善或者说是希望还在。

读《第七天》,让我总忍不住想到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品弥漫的也是同样的悲伤、压抑而绝望。小说结尾处写着:涂自强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这句话不只点了方方自己小说的题,也点了《第七天》的题,更点中了这个时代小人物命运的题

《第七天》读后感(二)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无意间发现余华出了新书,打开看到了如上介绍,对余华的欣赏让我决定读了这本书。不巧的是打折季刚过,图书馆的那本也借出去了尚未归还,于是在网上搜了电子版,放在手机里把它读完了。原本余华的书我一般是不做摘抄的,也就没在意书签的问题,直到遇到想摘抄的,才发现UC浏览器看书不能加书签(没错我一定要吐槽一下),只能先暂停阅读,想着写了读书笔记,抄下再继续看。结果下一次打开时,却已经不知道当时想摘抄的是哪句,又想写些什么感慨了。果然看书的连贯性很重要,书签很重要,还是喜欢直接看纸质书啊。现在的结果就是忘了要摘抄啥,读书当时的心情,却又欲言又止。

书中的主线是“我”死后的七天里(头七?),去过很多地方,寻找以前的回忆,碰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整部小说由一个又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人的故事组成,每一个都让人感到“绝望”。

于我来说,也许是余华的书看得多了看的习惯了,也可能是我本身就是个悲观主义者,也可能是有些人说的“对此麻木不仁才更令人绝望”,总之,只是静静地读完,静静地写读书笔记,有些麻木,没有痛哭的冲动,又或许是最深的绝望了吧。

关于这本书,不想写小说概述了,那种在网上随意能搜到的东西,不写也罢。印象更深的,也就是我曾说的余华的书总是能从绝望中读出温暖的力量,只是看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而已。无论是父亲收养“我”的善良,父子相处的温情,还是“我”寻找父亲的急切,父子之情溢于言表。

李青死后忏悔,承认丈夫只有杨飞一人;鼠妹的男友伍超虽然最后死于卖器官,但他并未为了物欲而是希望圆满真爱;郑家夫妇无辜,不过他们有个最坚强懂事的女儿;饭店老板谭家鑫生前善良体贴,至死也没有夺走他快乐的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好”;说到最曲折离奇的李姓男子被扫黄警察张刚踢爆生殖器官而寻仇杀人的恩怨,两人死后也一笑泯恩仇,成了最好的棋友。

而且,“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们的生活也并不像想象中一样凄惨,“孤苦伶仃”的自我悼念者也并没有多么孤独,“就像一片树叶汇入森林,一滴水汇入大海”。除了感慨世间不平事无穷无尽外,也给绝望者以安慰。

第七天,回到“死无葬身之地”,新生活开始了。

《第七天》读后感(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余华在《第七天》一书中的最后收尾,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嘲讽与悲哀。《第七天》是一篇比《活着》更艰难的文章,是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像是在挑衅社会的底线,余华用他最锐利的武器——笔,再加上毫不掩饰的嘲讽,划开了当下那些看似光鲜实则腐烂的皮囊。

《第七天》是余华最新的长篇小说,他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暴力拆迁,灾祸后瞒报死亡人数,医院将死婴做垃圾处理,冤假错案,刑讯逼供等等,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浑身发冷,也许是被作者冷峻的笔触所感染,以至于合上书时,还是久久不能自己。我不知道余华在写这本书时是不是也怀着这种情感。大都人都说《第七天》太过黑暗,把社会剖析的太过透彻,但这正是小说的意义啊,用最简单的文字写出最深刻的文章。有人说余华给这本书取名为《第七天》参照的是中国人死后的头七,他的这本书和其它的几部经典长篇小说相比,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但我却认为,这本书里说发生的故事却最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大部分事件我们甚至见怪不怪。

生不所致,死所长思。这本书连接了生前和死后的世界,我们用生前的视角去写死后的世界,死后的世界里依然有金钱权力的划分,但从中也有喜悦的分享,为寻见亲人永聚而喜,为死后世界清明和善不再污浊而喜,为得知真相不再误解懵懂而喜。也许社会有种种不公,种种不如意,但生活中总会有阳光温暖我们。

文章用杨飞在人间最后七天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加入了太多太多有政治暗喻的事件,但如果余华只是写这些事件就结束,那余华便不是余华了,除了这些事件以外,他还写出了这本书得到的提升的关键——人性。而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荒诞不经,冷酷残忍世界里存在的希望——爱。“我”是父亲在铁路上捡到的弃婴,却让父亲为了“我”而抛弃婚姻和自己的后半辈子去扶养“我”长大,“我”的妻子在现实世界里弃“我”而去,却在死后只承认“我”是她的唯一的丈夫,洗发妹并不是真的想要跳楼,她的男友为了给她一个好的墓地而去卖了自己的肾,小餐馆的老板听说了“我”父亲的故事而每次点餐时都多送一个果盘。这一个个的故事,都写出了我们的良心,所以这社会并不是只有黑暗,还有温暖和爱。

《第七天》展示了一个弱肉强食不公平的七天,也写出了乌托邦式的向往生活的七天,余华用大半本书构造了一个人道和平欢乐美满的世界。书很容易看完,合上书,我们开始向往另一个世界,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是死无葬身之地。

推荐第5篇: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 《第七天》

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版

人间的最后一片净土存在于死无葬生之地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 创世纪》

主人公,男,杨飞,41岁,已死。其养父,杨金彪,已死。其前妻,李青,已死。其好友及邻居,已死。

第一天,生命的逝去。杨飞的灵魂游荡在人间,从轰然倒塌的废墟中爬起,看到家门口贴着通知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带上预约号“A3”,前往殡仪馆。

殡仪馆,分为普通区、贵宾区和VIP区。

分别对应着普通人、有钱人和有权人。

分别陈设着塑料白椅、高档沙发、豪华套房。

分别享有着几百元的骨灰盒和几百元的寿衣和死无葬身之地、几万元的骨灰盒和几万元的寿衣和高端洋气的墓地、价值连城的骨灰盒和价值连城的寿衣和永垂不朽的墓地。

普通人默默低语,走向国产焚尸炉,有钱人大声喧哗,走向进口焚尸炉,有权人昂首挺胸,不需要焚尸。他们需要政府维系着自己是因公事劳碌而死的谎言,确保自己的遗体完好无损流传千古。

杨飞就是没有墓地的普通人。没有墓地,去向何方?

就这样,他从殡仪馆茫然地走出,继续游荡。

第二天,婚姻。前妻李青,白富美,深受上级赏识,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应酬场合。但她很是清高,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一无所有老实巴交的屌丝杨飞,心甘情愿地照顾双方父母,死心塌地跟在杨飞身边两年多,正准备要孩子的时候,她心中的野心被一个海归博士给点燃,她一边不断欺骗自己一边填平欲壑,却还是带着愧疚离了婚。

随后被那博士传染上性病,再婚后的生活也极其不幸福,与海归分居后捧着自己破碎的心灵,甘愿被某官员包养,官员出事后,只顾自己逃走,李青落网前在家中浴缸自杀。

游荡在尘世间的李青又回到一开始的出租屋,遇到杨飞,不断地怀念着这个小屋的温馨,杨飞怀抱的温暖,开始眷恋活着。最后,因为要赶去一场为她准备的盛大的葬礼,她很快就离开了。

第三天,亲情。杨飞是从火车厕所里生出来的,生母一个不小心,将他从蹲坑的洞里漏了出去,但他幸运地活在了火车车轮中间的铁轨上。扳道工杨金彪当时21岁,看到了这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顿生怜爱之情将其抱走,含辛茹苦拉扯大。

当生父生母将其接去北方过好日子时,杨金彪满含笑意爽快答应了。但是,住在那个看似宽敞,却充斥着兄弟姐妹夫妻间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吵架声的房子里,他的心揪得紧紧的,没满一个月就回到养父身边。后来又变卖家产为养父治病,最终养父穿着唯一一套像样的铁道制服,游荡到当年准备丢弃杨飞的地方,默默死去。死后为了等杨飞到殡仪馆,成为了一个阴间引导员。

第四、

五、

六、七天,人间百态。暴力强拆,群众集体抗议,政府却唆使警察伪装成民众对政府大楼打砸抢,好让政府有理由逮捕他们。在小饭馆里,权贵们肆意吃喝赊账,威逼利诱榨取更多利益。为贯彻计划生育,医院强行引产,将27个未成形的婴儿随意丢弃入河水中,李月珍大妈为伸张正义却被预谋杀害。打工女鼠妹为了让男友承认自己买了部假iphone跳楼自杀,男友为了赎罪给她买块墓地去卖肾,最终也死于黑心诊所的刀下,等等。

这本书里充斥着两个字:绝望。但显然,这些都是曾经发生在社会中的真事,只不过这样极端的例子社会还是较少的,但却的的确确让人觉得荒诞。“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

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中国这个社会,从对毛泽东一人个人崇拜的单细胞穷王国变成现在价值观混乱物欲横流的社会,用4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400年的历程,足见其浮躁,或者说,这本就很荒唐。

或许这个社会,正像这部小说描绘的那样, 正在走向一场盛大的死亡。在道德底线沦丧的背后,我们感动地看到,正是这一群死无葬身之地的平凡人,坚守着人间里最后一片净土,坚守着一种旧式文人的清高甚至是迂腐,坚守着没被强权利益所压垮的最后一份骨气。

荒诞的现实必然会令人嗟叹不已。我们就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些可爱的灵魂,正在引领着我们,在这出戏里上演更多幕喜剧。

22120546 高远

推荐第6篇: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原创:蹦蹦六安语橙

余华的《第七天》把中国人的悲哀和善良都写绝了。

--北大教授黄燎宇

网友之所以会认为余华只是在做新闻剪报,是因为余华写的是我们已经视而不见的日常生活,太真实,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我们远远没有讲清楚、不愿意讲的东西。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

《第七天》是一个值得精细阅读的文本,绝不是网传那样简单的新闻堆砌和记录。

--北师大学教授张柠

《第七天》将视觉延伸到了整个社会,里面反映了一群人物的悲惨命运,在小说中读者能够真实地看到渺小而平凡的自己。

--青年作家贾飞

——摘自百度百科

早在2014年5月的时候,作家余华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

余华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就是在这种对自我期待的背景之下,新书《第七天》出版了。

这是继《兄弟》之后,余华时隔七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七天》,首页以卷语开头。我一口气坐在桌子面前读完了,并不是说这本书的内容有多精彩绝伦,让人爱不释手。

相比于余华出版的其他书籍而言,这本书稍为逊色,不尽如人意。读起来就像把这些年发生的社会事件,编成这本书,逐一通过另一个世界的人,将真相娓娓道来之嫌。

余华作品向来被读者赋予了很高的期待,纵使《第七天》这部新作,一脉相承,但远不及《活着》和《兄弟》厚重,因此颇受争议。

书中把这些年发生大事件,比如弃婴、袭警、卖肾之类的话题,又重新搬到故事情节里面来,给人一种很无里头,看社会调查的感觉,有点残酷,又有点荒诞不经吧。

刚开始翻阅的时候,我以为写得是一个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去揭露社会黑暗之类的书籍,可接二连三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出现,随之而来的事件,八九不离十,但让人感觉有点泛泛而谈了。

不过文章最后杨飞和伍超的对话,触动到了我的内心。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都会,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无论怎么样,每个作者写一本书的时候,都赋予了他的思想价值。我们不是他本人,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能说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这本书,因此最后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

说好的人,拍手称攒;说不好的人,有的看完了,有点的只看了几页,就扔回柜子里,不闻不问。

但总得来说,余华每次描写父爱,情感拿捏得很好,每次都会被他笔下塑造的父亲,感动得稀里哗啦。

很久都没有看纸质书了,以后会多看纸质书,也会试着去写读后感。

因为有些时候看完一本书,强迫自己去回忆书本的内容,会加深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不是看完就好了。

最近温度降得很快,很冷,记得添衣保暖啊~

然后很想吐槽一句,全长沙人都在等一场雪,我在湖南都等了两年半了,是不是欠我一个解释!

推荐第7篇: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篇1: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这个时代的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毫无节制的毁坏大自然,最不可饶恕的是毁坏世道人心!我选择做一个边缘人,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我漠视社会,害怕大都市,远远地避开人群。唯一相信爱情却没有爱情。用我自己的方式告别平凡却并不优秀。

很多时候,我如梗在喉,想说想呼吁,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到底哪里不对了,真要有人要静下来听我诉说,我说不出,责怪一切都是自已的偏执,大家都这样,大家都生存在同一个社会,大家都活得挺好, 而你自已也不赖,每个人活在自已的世界里,痛并幸福着!可是,我还是认为这个社会真的有问题,于是我明白了,是人心,是人心被毁坏了,是人心向这个滚滚的机械化的宠然大物妥协了,佛家说,一切皆空,全在一念之间,心妥协了,关进坛子里也能快乐,何况还有这么一个精彩的五光十色的大社会,所以芸芸众生麻木的过着自已的一生,很多不合理,很多古怪荒谬,都可以视而不见,当下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的生活是自主的,这样就够了,变态的社会自有变态的生存道理,自有合乎生存的爱的准则。

看吧!我唠叨了那么一大段也说不明白心中明了的那一个道理,相信读者也看不明白,这就是读者和作家的区别,时常对某一位作家怀着感恩的心理,他们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走在我认知和行动的前面。比如眼下我要说的余华和他的《兄弟》。

《兄弟》上部,我的眼泪一直都没有停过,几次哭出声来,要放下书,扑在桌上痛哭出声,余华的小说就是这样,憋着一口气,悲伤的喘不过气来,读完一气呵成,那个我没有经历过的年代,那个年代给我切身的体验只是,我埋怨那个年代没有让该受教育的我的妈妈得到应有的教育,我的妈妈在该读书认字的年龄学校不开课只教唱红卫兵之歌,因此我的妈妈是个文盲不会读书认字,因此我的妈妈总是给不了我想要的爱,她的爱令到我喘不气来,却一丁点都不是我想要的,这就是代沟,互不理解!

读完上部,我禁不住骂道:这帮*时的畜生,人性本是丑陋的。我想余华也完成了对我 的一次教育吧,尽管*年代的事我早就从各种海外文章中有过更多的了解,也早已和余华一样有深刻的认知。

上部尽管人性都被扭曲了,混世太保当道,人的精神都被摧毁了,多恐怖的年代!可以想像在那个物质贫乏心灵又被极度摧毁的生活里面,人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之久,人们没有意识到原来这只是一场错误,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以为这就是生活,每天被人批斗,忍受非人道的身心刑罚这便是生活,生活在里面的人们谁能想到那只是一场十年浩劫呢,人们以为就那样一辈子了。可就是在那样的一个恐怖没有一丝希望的年代,我在《兄弟》中,仍能时常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与善良,李兰和宋凡平那动人的爱情,李兰在丈夫死后七年不洗头的忠诚,宋凡平为了信守爱的承诺要去上海接李兰拼了命;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情,读着读着时不时也令读者感动。

对比下部吧!上一代人的人间惨剧我们都明白那是时代犯的错误,那是政治的迫害。而在下部里,兄弟两人各自不同的悲剧又是因为什么呢?是谁给造成的呢?我们说这兄弟俩的命运真是悲哀呀!哀哉!哀其不幸也哀其不争, 不争气的争!

我用差不多与上部相同的时间读完了下部,因为余华在下部里,省略了很多细节的刻画,更多的是在平平的叙说整个时代的故事,几乎是一目十行了。余华用黑色幽默的写作方式再现了这个时代的荒谬古怪滑稽和丑陋的现实世界,他所描写的现实恰是我眼中的,所以我感激他道出了我想说的话。

哦!所谓亿万富翁就是这样发家的,余华用李光头这样一个人因为捡垃圾发家真是妙极了!这个社会的财富是过剩的,不停的生产,商品过剩,就是这个商业科技高速发达的社会,有些人没有饭吃,有些人为了孩子的学费要去卖血,有些人却富得钱对他的意义只是一个数字。富足的人们把完好的商品扔进垃圾箱,而穷人的孩子还要忍受寒冷和饥饿。这就是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只是在余华的笔下放大了,爱情铜臭化了,红灯区普及化了,美女都一个样了,单纯的女子变成虚荣的追逐富贵的荡妇,金钱决定着一切,人们像苍蝇追逐腐尸一样扑向金钱,种种的种种让曾经坚不可摧的兄弟情谊千疮百孔,爱情何尝不是?

评论说《兄弟》的社会意义胜过了文学意义,我很赞同,而这正是我尊敬余华的主要原因,一个作家若是没有引导社会道德的使命感不可能是一个好作家,好作家不会脱离社会埋头写作,好作家所应作的事就是洞穿这个社会的千疮百孔,引导人们更清楚地去看,去感知,我们都是迷茫迷失的一代。

篇2: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于2013年初出版的一部小说。小说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主人公杨飞在七天内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房屋强制拆迁,对官僚主义的批判等等,大多数还是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并从这些末梢中提炼出了很多东西,有爱情,亲情,社会情,当然,还包括一些很暧昧的,我们都说不清的东西,比如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还有很多,下面请我一一道来。

以前我一直在寻找可以全面阐释21世纪社会的作品,现在,我找到了。 并且不负所望,这部小说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所以从我读完这部作品,到现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都在思考,我在想,我们社会的这些变化,还有相对应的我们个人的变化。我个人认为,余华的这部小说,阐释了三大主题:亲情,爱情和社会情。

小说的开篇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面对一个雾气朦胧的世界。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人出了车祸,有商场发生火灾,还有人跳了楼……然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杨飞回忆了他的养父杨金彪——一个朴实善良的铁路维修工人。他的生母在火车上意外产下了他,并从厕所掉了下去,而单身汉杨金彪捡到了他,从此他就养着这个孩子。把这个孩子放在自己胸前的肚兜里,给他喂奶粉,喂水,甚至于织毛衣。让我最感动的是其养父为了他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个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杨飞丢在河畔街,所以当他看见这个小小的人儿用树叶把自己全身都盖住,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他反悔了,自责了。这种对良心的检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禁受的了的,可以说,这种品质,是弥足珍贵的。这种爱,是大爱。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

主人公还回忆了自己生前的爱情。李青是他的妻子,确切的说,是前妻。他们曾经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李青是他们公司最善良最有气质的女孩。杨飞靠着自己的诚实,善良,正直的品质博得了李青的芳心,二人在一居室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如昙花一现的生活。但李青终于为了自己的梦想离开了这个家,也离开了她唯一的爱情,跟一个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结了婚,她开始创业,开始变得大红大紫,可最后的最后,她同样死于自己的梦想。在死后与杨飞见面的时候,她说,我一生结过两次婚,丈夫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可以说,李青代表了这样一种人,他们为梦想而生,为梦想而死。但我却反倒觉得李青一生最幸福的时候是拥有爱情的日子。你们觉得呢?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所谓的梦想,对我们和这个社会而言,到底有没有价值,或者狭窄的说,是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它值不值得我们舍弃一切去追求?或许到最后我们才发现,不是生活太难,是我们太过贪婪,忽视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导致生活的不幸福。

小说还写了一种爱情,鼠妹(刘梅)和伍超的爱情。伍超在一家理发馆门口看见了刘梅,那种感觉,用小说的话就是\"我再也见不到比她更好看的人了\",所以伍超也去了理发店做了一名洗头工。他们二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特别底层的一些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福利和保险,每天为了生存拼搏。这样两个男女相爱了,一起带着他们对生活更美好的向往,努力工作着,生活着。他们也是有梦想的。伍超在洗头之余还学习理发,梦想成为技师,这样收入会更多一点,生活就会更好一点。可还没等到那一天,梦想就破灭了。他们一起带着生活的尊严开饭了一家餐馆打工,这时,他们有了新的梦想——等伍超学会炒菜以后,他们就自己开一家小餐馆,幸福和睦的过日子。可之后的一件事,让他们的这个梦想也破碎了。顾客对鼠妹动手动脚,伍超出气不成反被打的满脸是血,这一次,是为了做人的尊严。就这样,梦想不断被打破,可他们没有屈服,即使要饭他们一样坚强的活着,这个时候感情是他们活下去唯一的支撑,当这个支撑破碎的时候,鼠妹就跳楼自杀了。原因是伍超骗了他,欺骗终于让他承受不了这样无望的生活。后来,伍超从老家回来后,为了给鼠妹买棺材,卖了肾,得病死了,去了什么地方呢,去了一个地方叫做死无葬身之地。

伍超说:\"她对我太好了,跟了我三年,过了三年苦日子,我们太穷,经常吵架,我经常发火,骂过她打过她,想起这些太难受了。我不该发火,不该骂她打她。再穷再苦她也不会说离开我,我骂她打她了,她才哭着说离开我,哭过之后她还是跟我在一起。\"这就是鼠妹和伍超的故事。

小说还提到了一种情——社会情。小说在看似无望的社会里,给我们提炼了这样一种价值观。比如主人公的养父杨金飚,生前兢兢业业,勤奋,努力的工作在铁路一线上,不求更多的回报,朴实地做人,做事。并且,在他死后,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自觉地当起了侯烧厅的工作人员,这时候,他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所以,最后他是幸福的,是满意的。还有李月珍夫妇,也都是非常善良的人。李月珍奋力给二十七个婴儿寻找真相,她死后终于和这二十七个孩子生活到了一起。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会思考,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梦想,杨金飚的朴实工作的梦想,鼠妹和伍超好好过日子的梦想,李青的梦想,谭家鑫夫妇的梦想,这些人的梦想在生前的社会都得不到实现,或者说,即使实现了,对他们个人而言也是不幸福的,是没有价值的。在他们死后,到了死无葬身之地的时候,他们的梦想全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我们通过这些内容,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为什么,看起来很容易实现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这么难?到底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过错,还是个人的追求有偏颇?

篇3: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是我颇为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很独特,既有鲁迅似的深邃辛辣,又有钱钟书似的幽默。最早接触到他的作品是高中时看根据他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后来上大学第一次买小说,就买了一本他的小说集,集中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旅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小说。

距离他创作出长篇小说《兄弟》后的七年,他精心酝酿出了《第七天》这部在\"在绝望的荒唐中反升华,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震撼人心的小说。有人说:余华把七年的光阴浓缩为七天来度过,未免也太短暂了!但我个人觉得独具匠心的艺术家总能在短时间的表演中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一生的思考和触动。

今天下午我大块朵颐的读完了《第七天》,觉得它与之前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以至于有些评论者认为它很荒唐,并认为它 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更有\"毒舌\"称此为小说中的《富春山居图》 .别人怎么想,我不管,我个人理解是余华创作出了现实主义的巨作《活着》这部代表他人生高峰的小说后,他一直希望突破自己,找到另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而 《第七天》无疑就是一个新的尝试。它 借助《旧约·创世记》开篇的方式,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这个人没有墓地,无法安息,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然后来到一个名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很多没有墓地的死者……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的理解是人生是孤独的,死后也是孤独的,但死后当孤独与孤独相遇,大家围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且人人平等时,那便是永生!

《第七天》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同时也是生活在此在世界芸芸众生的图像。余华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驾驭陌生化语言的能力将近十年来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浓缩在这篇小说中,极像一个冷静而又客观的旁观者在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他写的故事不再是遥远的平行空间里发生的故事 ,而是直面生活,如拆迁、墓地涨价、女强人的孤独与爱情、死婴、卖肾、iPhone4s、理发店 洗头工凄美的爱情、火灾、车祸 , 枉死的 袖管上戴着黑纱 的老人。仿佛我们置身于一个绝望的境地,生是无望,死后也无望,以致作者 思绪里突然出现 了这样 念头,\"我怎么觉得死后反而是永生。\"它超越了鲁迅在 绝望的同时 不 放弃希望,在绝望中,反抗绝望 并升华为希望的诗句 \"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种虚妄,它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成为小说的主线,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它。同时也比唐代诗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泪下\"的诗句更独孤的绝唱!比莎士比亚\"生存还是毁灭\"更具有震撼力的表达 .也即是我读出的\" 在绝望的荒唐中反升华,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的主题!

而这个主题,恰恰说明了余华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随着思考深度的递增,也像其他的作家一样趋向于宗教的怀抱,他的宗教就是他的作品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即它心中的天堂,那里——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它的名字却叫\"死无葬身之地\"!而这个地方只有死后才能抵达,多么荒诞,但荒诞的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

《第七天》的出版,让我再一次见证了余华作为一个资深作家所具有的创作潜力,他总是与底层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艺术化的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表达出他们的心声,这也许这 就是他创造力的源泉!

推荐第8篇:余华《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很久没逛书店,上周与同学慕名前往北大东门的万圣书园买书,听到一个中国美女给一个外国人推荐余华的《活着》,顺便说了一下《第七天》这本书,说还没来得及看,不知道好不好。那是第一次听说《第七天》这本书。然后,根据虹膜理论,走到哪里似乎都能听到《第七天》这本书,当代小说、文学理论专题这样的课上都有提到,怀着好奇的心,放下手中卡夫卡《城堡》,到上下载了电子版的。

不得不说主角的身份让我想起了初中看的一本儿童故事《天蓝色的彼岸》,都是灵魂,找寻着人间的遗迹,但是作为一本儿童读物,《天蓝色的彼岸》更多的是描写美好的天堂和人间的温暖,而余华的《第七天》与其说描写的是人间,不如说描写的是地狱。很多指责余华这部作品的人都说这只是微博上热点事件的集合,但是我在想,任何一个不是生活在当代中国,不是亲眼看到这些报道,参与这些讨论的人都会觉得这些事件不可思议。再有想象力的编剧都难写出这么多可笑可叹的情节。只是余华用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所有的事都集中在了杨飞的身边——这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w w w .f w s i r .c o m)我们每个人都活得这么平凡,就算遇到一两件这样的事是可能的,但是所有的悲剧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就太戏剧了。但是,正是这种荒诞的戏剧性,才是具震撼力。

我一边阅读,一边将《第七天》中的事件桩桩件件的和现实中的事件对上号,我发现对于很多事,我都有过评论,但是评论之后呢,愤怒、无奈,然后将目光转向另一件让我愤怒无奈的事情上。好像我每件事情都参与了,但是,有什么用呢?这样的事情仍是层出不穷。

对这本书的指责的人很多,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翻开这本书,并且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受到其他人评价的影响,静静的看着这个“微博段子”大集锦。因为是以一个死人的视角写的,当然开篇就和身后大事联系上来,死不起,死后的排场、等级„„一边骂着荒唐,一边又悲哀的想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于是我就在这一边骂一边感慨的心情中看着这本。我是感性的人,看到杨金彪为了杨飞所作的牺牲,甚至最后为了不拖累杨飞选择离家出走,我落泪了。其他事情都离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杨家父子这样的悲剧在我的身边的的确确是发生了的。邻居家的爷爷查出罹患食道癌,在80岁的生日当晚用一个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管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总之记录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光怪陆离。小说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我们读到他的时候,回想起那些事件,还能给我们警醒。而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我们的视线很容易被转移。

要是在去万圣书园之前我看了这本书的话,我一定会建议那个外国人别买这本书,怎么说呢,家丑不可外扬。

推荐第9篇:第七天军训

军训汇报表演暨总结表彰大会

----2013级五年一贯制新生军训系列报道之七

2013年10月14日上午9点30分,我校2013级五年一贯制新生军训汇报表演暨总结表彰大会在武进国防教育训练中心举行。训练中心桂林海营长、我校蒋卫山校长、邱玲敏副校长、高职基础部郭晓阳主任、新生班主任和全体教官参加了大会,会议由桂林海营长主持。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参加本次军训汇报表演暨总结表彰大会的13级五年一贯制新生共有508人。大会首先进行了阅兵仪式。邱校长和桂营长走下主席台检阅各方队,一时间,“首长好”、“为人民服务”的呼声响彻云霄,激励着现场所有人的壮志豪情。随后,训练科目汇报开始,队列表演整齐划一,军体拳表演虎虎有声,表演现场气势恢弘,掌声雷动,气氛十分热烈。

汇报表演结束后,桂营长对我校本次学生军训工作做了总结发言。他希望军训结束后,同学们能把军训成果尽快转化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接着,我校参训学员代表张世杰在大会上发言,他感言通过纪律条令、内务条令、队列知识、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等知识的学习贯彻,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与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改掉了一些懒散作风和不良习惯,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自强自信的意志。

随后,邱玲敏副校长宣读了表彰军训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主席台上的领导向受表彰的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此次共评出五个军事训练先进排,五个内务卫生先进排,军训先进个人60多人。

最后,蒋校长给参训的同学们作重要讲话,他首先向始终战斗在军训第一线的全体教官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对圆满完成军训任务的2013级五年一贯制全体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军训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的老师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同时总结了本次军训取得的成果。她希望全体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增强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继续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作风,不忘军训时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认真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真正掌握好知识,学好本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自己的学业。 (撰稿:居莉 摄影:王明征 审核:郭晓阳)

推荐第10篇:《第七天》(推荐)

《第七天》读后感

我很喜欢余华的作品,因为他总是能在绝望中留给人希望,像《活着》、像《兄弟》都是这样,但是《第七天》让我觉得余华开始从现实走向荒诞和绝望,他在作品中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愤怒和无奈。 《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冉冉升起的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主人公是一个死去叫杨飞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这本书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些悲剧时时刻刻发生在网上和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悲剧有的是纯突发自社会: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李青因为杨飞的贫穷出走而陷入骗局自杀,鼠妹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卖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用儿子威胁警察局等等等等,这些社会新闻改编的故事,远比纯虚拟的故事荒诞很多——余华也提到:“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但如果只是讲这些,我也就不愿意看下去了,余华让善良和真情在这些沉重丑陋的现实掩埋中伸出了一双手——杨金彪与杨飞的父子情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虽然杨飞是捡来的,但杨金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位养子。杨飞与李青的爱情,也因为一个是“永远爱”,一个是“仍然爱”,而被隔绝在美好的未来想象之外——当一个漂亮姑娘想要去看世界的时候,再好的男人也挡不住。即便如此,两人之间还是有爱有挂念,这也许就足够了。鼠妹的感情虽然幼稚,但余华还是给予了很大的怜悯和同情,让她在死后了解到真相,净身并第一个离开了“死无葬身之地”——也可以说是一个祝福。

《第七天》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有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这是谭家鑫对女儿的宽慰,还有张李二人的吵闹作伴,以及鼠妹与婴儿们的歌唱„„我宁愿相信,作者想要表述的可能就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去信任亲情、友情与美好,是我们生命仍然存在的依靠。

第11篇:第七天感悟

《第七天》读后小感

我承认,余华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但是看完《第七天》之后,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我也算是一口气读完这部所谓的“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第七天》的。读完之后的感觉不是绝望,也不是荒诞,而是稍有失望。这部号称是历时七年的作品,很显然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不但我有这种感觉,就连我身边从来不读小说,但在和我一起看这部小说的室友也感觉出来了。

《第七天》以一个叫“杨飞”的死人走向殡仪馆开篇,给我们营造一种想要读下去的氛围。然后,在故事的展开中,余华又开始了他小说中一贯的“绝望与死亡”。主角死了,里面所有的人都死了。死于爆炸的、死于癌症的、死于自杀的、死于车祸的、死于种种非正常死亡的。在整个过程中,死,贯穿了整体。暴力拆迁、警民冲突、司法冤案等等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新闻在小说中“遍地开花”。总之,他们都死了,他们是死于这个时代,不是以往任何时候。

《第七天》所讲述的故事,是社会中每天都在上演的残酷事件。或许正因为这样,正因为我们已经麻木了,已经对这些事情见怪不怪了,所以,当读到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的时候,我没有被触动。余华在小说中写人们因为强拆、卖肾、弑警、政府瞒报死亡人数、移民等等社会事件时反复的强调房价高、治病难、老婆傍大款、被引产、受歧视以及毒食品,等等让人绝望的事情,仿佛在通过亡灵告诉我们,我们随时都可能死,然而,即便你死了,也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死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死不起,我们只能苟且的活着,坚强的活着。

余华用死者七天的见闻构成了整部小说。每一天都在讲述着不同人不同的故事,当然,也同样是在讲述着不同的死法。但是,我总觉得这些故事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如我上面所说,如果非要说有联系,我认为唯一的联系就是—死,在这个绝望的社会中,绝望的死。我不喜欢这种将众多的死强行拼凑在一起的叙事方式,此刻他们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这些珍珠虽然颜色相同,但却大小不一,硬要穿到一起,尽管可以佩戴,我却丝毫感受不到“美感”。我喜欢《在细雨中呼喊》中那种情感的递进,尽管故事呈现了很强的跳跃性与空间感,但是他所带给人的除了语言上的美感以外,还有绝望的渐进与时光流逝的残忍。

我喜欢余华的《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尤其是《在细雨中呼喊》中他对语言的锤炼,对段与段之间、句语句之间文字的组织,都让我赞叹,而时常捧起来阅读。但是,在《第七天》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更多是白描,素材的堆积,少了语言的美感以及节奏感。同样是我喜欢的作家王小波说过这样一段话:小说从语言到结构,就该处处完美。朝这个方向努力,小说才能和历史、纪实、通俗文学分开——就像戏剧、哲学那样,是一种远不是谁都能来上一手的文体。这是我所赞同的。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吧!不是余华写的不好,只是我对他的期望实在太高,这本书如果换做是另外任何一个人写的,我不会多说一句话。

不管怎么说吧,余华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尽管这部小说,微博热点多了点,事先的吹嘘大了点,小说的语言晦涩了点,故事情节琐碎了点。但是,他也在提醒我们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要有尊严的坚强的活着。或许多年以后,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文明、发达、并且没有了这部书中所写的种种绝望,那么那个时候的人们看到这部书,一定会有我们现在看《活着》时候的感受,也一定会为我们这个时代感到“震惊和绝望”。这或许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道理吧!

小棚略言,意在抛砖引玉,喜欢文学或文字的可加qq519525754

第12篇:《第七天》读后感:灵魂的漂泊纪

《第七天》读后感:灵魂的漂泊纪

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定位,我看得十分清楚,不过是个仍追捧郭敬明,辛夷坞等青春文学领军人物,时常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文艺小青年罢了。我涉猎的图书实在算不上广泛,至于很多真正的文学大家的,倒是一篇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过。

因为上述种种,我总算下了个决心,不管读时有多么枯燥乏味,死板深奥,都要耐着性子攻克一本大家之作。我选择的这第一个突破口便是号称“七年磨一剑”的《第七天》,它出自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余华。也许这个介绍未免太假大空,那么我也可以抛出一个重磅炸弹,他可被外界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虽然孤陋寡闻的我一直未曾听闻,可现在终于知晓。

在书店里被这本书打动,出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听起来可能有些幼稚可笑,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封面上有一颗特殊的水滴,它就像是泥人张手下那龙飞凤舞的泥塑一般逼真,是一个人的大体轮廓,它呆坐在青黑色的石阶上,也许不可以用“呆”来形容,因为它没有五官,并看不出神态,但无端给人一种寂寥空灵之感,却又让人感觉这颗水珠转瞬即逝,有种无法扭转的悲哀。周围的一切都是模糊的,像是晨雾中那灰洞洞的世界,有人影忽隐忽现,指引人进入余华那荒谬,绝望的黑色幽默的世界。

事实证明,阅读一本大师之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熬。这本书就好比是一个灵魂的漂泊纪,引用余华本人的话,这叫“借尸还魂”。七天的日子,是杨飞对这个世界的最后记忆,更是一出荒谬绝伦的戏剧,使得我们对这个世界更多了一点看破红尘的失望。的确,我们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心中一半明媚,一半哀伤,却要装出怀揣着对生活无尽美好热情的样子,作为新世纪的青年,继续斗志昂扬走在未来的阳光大道上。

我对这本书感触最深,思考最多的地方与别人依旧不同,是在最后几天杨飞到达的那个名为“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恐怖得堪比人间地狱吗?初读我也有些震悚,最后却发现它是如此名不副实,这是一个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的地方,人人死而平等,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我们脑海中所能幻想出来的最美好的境界,这里全都占尽了,至于我们想不到的,那里也是一应俱全。可是,不要忘了,除了死亡,你再没有一条通往它的道路。不知道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我们的悲哀呢?人世间,总算是没有一个如此好的境界!说来也可笑,倘若桃花源真实的存在于人世,那么现在的它岂不是成了土豪们的私家花园,即使竖立上“穷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冠冕堂皇的告示牌也不值得诧异了。说不定,它会成为领导们闲暇之余的度假山庄?可是我敢肯定,如果要舍弃前生的所有享受与荣华,义不容辞地投入那“死无葬身之地”,恐怕他们也会吓得屁滚尿流,离那地方敬而远之。要做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

“死无葬身之地”是这本苦难巨著中难得的欢乐色彩,其实它身处的大背景仍然是层出不穷的小人物的悲剧故事。鼠妹因为男友的欺骗而跳楼,她的男友又为了给她买一个墓地而去非法组织卖肾,导致最后自己因为身体的原因死亡;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等等。当然这其中也有令我久久不能释怀的,这也是前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的事儿了。一群生下孩子却没有钱支付后期费用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被医院偷偷地扔进了小河沟里,当事情被李月珍发现,被报纸杂志披露出之后,医院竟然还敢明目张胆地将这些无辜的小生命称作应该被处理掉的“医疗垃圾”!也许真的,他们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良知,他们那空洞的躯壳背后,只有一副狰狞的吃人面孔!

这是一本叹而观止的书,里面有太多的悲哀太多的无可奈何,因为它实在被浓缩了太多的观点,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一次性让我们全部接受实在太困难,所以它被许多网民称之为新闻大杂烩也情有可原。

只是,我们在何时才可以真正将这些意义全部读懂呢?

第13篇:《第七天》读后感:行走的卑微灵魂

行走的卑微灵魂

——《第七天》读后感

Angelauncle

历来爱读余华的小说,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极其吸引我读下去,初读《活着》,我觉得余华老师的笔调该是沉重,悲悯和写实的,即便故事情节着显虚构,但文字流露出来的底蕴、情感却是无可比拟的,真实的。如果说《活着》给人以勇气,那么这本《第七天》则给人以生命。

我在想他竟这般大胆写出这样的目录,开篇目录直接对应书名,分别以第一天到第七天为题目,按照现在人的想法和读书的喜好,我想是没有人愿意去听你讲这简简单单的几天,总觉略显低浅。但余华就是余华,没有第二个,也只有他敢这么做吧,直接阐明自己的思路,简单叙述,不故作奢华和诗意,让观众就从这七天里,随着他一起踏上这趟精神之旅。

老实说,我想读这本书的原因主要因为余华的写作魅力,没有其他理由,也不过多去渲染自己是多么的有眼光,单看到书名我就决定带着问题进入一定会很精彩,比如作者会以怎么样的一种形式去写这部小说?这七天发生了什么事?第七天到底怎么啦?这部小说通过这七天传达的意义又是什么?于是我开始了阅读。

作者开篇第一天直接以主人公杨飞在殡仪馆等候火葬的情景来开端,并以一个灵魂记述的方式来回忆自己死亡的真相,从而讲述后面几天里所遇到的人和事,前面的篇幅基本偏阴沉,就殡仪馆等候火葬这里的描写,如市长的vip待遇,有机墓地的对比,及死者墓碑的比较都折射出现实至极的部分 。再到中间篇幅,主人公遇见了因爱情而跳楼的鼠妹,因为死去女友买墓地卖肾而死的伍超,因餐馆意外爆炸而死的餐厅老板一家,因救起所谓“医疗垃圾”的婴儿而最终被宝马车撞死的“母亲”等等,这些死亡背后透露的黑暗与复杂,这死亡背后那些卑微的人生,作者以一种灵魂重现的方式在写实所有的人生诉说。

从生母的意外铲子,到养父的抛弃与死亡,再到妻子的逝世,主人公经历着重重痛苦,但在养父的照顾下,他健康成长,即使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生母,但还是毅然决定离开奔向养父的怀抱,那个一生为了他都未娶妻的养父 ,也正是最终养父的死亡,作者才以追念父亲为导线来展开叙写,“我走遍这个城市的所有角落,眼睛里挤满老人们的身影,唯独没有父亲的脸庞”,然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终于再次相遇与养父相遇,与“母亲”相遇等,然大多人因没有墓地而无法得以安息,相反这些人在世界的另一端重逢,没有一些复杂黑暗的外界影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重新开启,而这里面有墓地的人本可以选择安息,就如老李与老张在棋盘上的不羁世界。他们被这幸福场景,毫无杂念的内心所打动,他们毅然选择彼此余欢。

作者将这些卑微的人生写就出来,文中以没有骨骼的人来形容死亡离世的人,一个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其实我们可以想到,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不仅只有这几个人的卑微人生,是在给予我们一种生命的力量,作者最后一段写道:“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穷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是什么地方?死无葬身之地”。好一个死无葬生之地,回观现实生活,比如这阵子的九寨沟地震,泥石流,天津港爆炸事件,传销致使学生死亡等等这些意外及人为的死亡事件,从来都是冤死的灵魂,没有骨骼的人,他们不会想要去死亡,这个世界就是有灾难,有毁灭,有疼痛,面对这些他们才显得如此卑微怜悯,也从来不是命运多舛。只是我们需要一个和平安稳的世界,和一个与世无争的自己。

这没有骨骼的人啊,那方净土,如果不能给予或找寻,我愿意呆在那死无葬身之地,看花开花落,花飞花散。

第14篇:第七天伤感故事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匆匆地来,倏忽而至;匆匆而去,不惊变换。世间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像是精心编排过的一场场悲喜交加的闹剧。哭过了,笑过了。一切还是依旧,不悲不喜。——题记

我想我是正在看我出事之前的场景,因为我看见我前面正走着一个左手拿着冰激凌的、右手正拿着一个手机的女孩。而那个女孩不是别人,就是我。我记得当时我是要穿过马路到对面去买东西。但是因为手里的手机一直在震动,里面的人一直都在热火朝天的聊天,我当然不能放下手机不管,所以丝毫没有注意到我正在过马路,而路对面的信号灯是红灯。我不知道自己正在过马路,所以还在玩手机。正玩到一半,手机竟然没电了。我暗在心里骂了一声,便抬起头四处看了看。不料右面一辆汽车疾驰而来,我傻站在那里,不敢动了。结果那辆车的司机也许是喝醉了,连刹车都没踩就直接把我撞了出去。我想我是被撞飞出去至少有十米远,不过落在地上的时候,我竟然还没有死,还自己摸出手机说是给120打电话。我想我也是很拼。

不过后来来说到一半,我就晕了,医务人员也没听清楚是在哪里。所以只有在那片地方找了很久,时候他对我父母说当时那么多路人在现场,竟然没有一个肯施手相助的,才使得了他们救助失败。所以导致了我的死亡。

我没有再看下去,因为我怕我禁受不住我妈妈那一双哭肿了的眼睛,和我爸爸绝望的眼神。所以我请求老者说我能不能再回去看看我父母。

他深吸了一口气对我说:“孩子,你已然和你父母阴阳相隔,就算你会去,他们也看不见你啊。”我想了想说:“那有没有办法让我暂时先回到我原来的身体里面,重新回到我爸妈身边,然后再陪他们一段时间,等到我再回来的时候,消除他们的记忆,就是我已经死了的这段记忆。”老者站起来,把长布衫的袖子一甩说:“此事万万不可,你可能再回到阳身,因为你一旦回去便会使得你魂飞魄散,永不超生啊!”

我想了想说:“就算那样我也不在乎。我就只是想再陪陪我爸爸妈妈,我没有别的要求啊。”那老人想了想说:“也许我还有一个办法。”我一听,开心极了,便站起来扯着他的袖子说:“是什么!爷爷快告诉我!”他看了我一眼,说:“也许你可以有七天的时间作为一个鬼回到你家,而这七天之内你父母可以看见你,但是你不能被其他旁人所看见,不然你就会永不超生,做一个孤魂野鬼。”我一听,大喜!问爷爷说:“那我应该怎么做?”那老人一笑,对我说:“那就让我领你回去吧。切记只能见你的父母,千万不可被旁人看见!”我顾不得那么多,拉着爷爷就往回走。

第15篇:军训第七天心得体会

军训是很辛苦的,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回忆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军训第七天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军训第七天心得体会【一】

今天,是军训的第七天。早上,我们来到了体育馆,准备进行紧急火灾撤退演练,我们整齐的排在空旷的操场上,听着教官一遍又一遍地讲着注意事项和顺序问题。然后让我们先演练一次,第一次演练的时候因为不熟悉地形和同学们的紧张感不够,演练的效果并不好,而教官也狠狠的训斥了我们。第二次,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和同学的足够重视,效果比较好,教官也比较满意。

到了下午,我们进行了一次预备演练,然而却不尽人意,教官也发了很大的火,我们也做得的确不好,我们深刻的反省了自己。军训的最后一篇日记,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从第一天教官们带着我们在炎炎烈日下训练的抱怨到现在的习惯,感觉只过去了一瞬间,时间却过去了七天,军训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我衷心的感谢教官,一次次的指导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着想。

我想青春应该是无悔的,不应留下什么遗憾,我会珍惜最后的这些日子,即便会很苦,却会成为我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军训第七天心得体会【二】

军训已经一周多了,在这一周里我们付出了汗水与辛苦,也收获了许多。

“立正、稍息……”听着这些已经熟悉的口令,我们都已经被融进了军营的那种氛围中了。小时候向往军营,向往那和平绿,总是梦想着长大后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绿军装成为他们其中一员。

渐渐长大后,明白了一些事,也懂得了一些道理,不再像孩提时的幼稚,多了几分现实,没有理想的生活是空洞的,迷茫的,可是空有理想的生活也是浮浅的。

高中时的军训只是一周,那时的我们在花季雨季徘徊,无知,迷茫是我们脸上的表情,一周的军训收获甚少,只是知道军训苦,让人受不了,脸上晒的掉了一层皮,在也不想当军人,这时高中,青涩的季节,让我们匆匆走过了那段青涩的年龄。

而今,我们都已长大,成了人们所谓的成年人,从走进大学的那一天,大家期盼着,等待着军训,可是一年过去了,大家的热情消减了不少,军训的时间到了,可是因为自治区的大庆,给学校下达了政治任务,男生参加大庆表演训练,女生回家等待下一年军训,这是一个令人失望又高兴的消息。大家可以回家了,可是明年当大家的激情都退却的时候我们依然逃不过啊!

真正军训的时间到了,有人欢喜,有人悲啊!可是不管怎样总是逃不过去了。大家无一例外穿上了迷彩装。从教官来后一直反复着乏味训练。但军训也不是想象中那样痛苦,欢声笑语,歌声也在其中,大家还是都很积极的。这也许就是团结的力量吧!

还有一周的时间按,我们相信,没有逃兵,大家一定都会坚持下去,将军训进行到底,取得一个好成绩。

军训第七天心得体会【三】

转眼间,期待已久的七天军训就在今天结束了。教官的指导下,我们的努力下,我们成功了。可响亮的口号依然在心中回荡,教官的身影依然回映在我们的脑海中。虽然军训已成回忆,但那至少是个美丽的回忆。回想…军训的第一天,教官们穿着朴实的军装,喊着嘹亮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向主席台走进时,我突然间感到军人的那种严谨和庄严,我的心中充满了羡慕,那是希望自己是一名军人。每当训练后,我发现军人的含义并不简单,仅仅简单的立正、稍息、向左右转等基本动作。

在军训中要求严格,想做到完美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每个动作都要注意细节,才能成功完成。我们之中大部分都是90后,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生活中很少吃过苦,而且身上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教官教会了我们严于律己,不怕困难,要勇于挑战自己。教官很辛苦,喊了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由于我们动作的不规范,教官必须一点点的给我们做示范,他的指导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军训的这几天里,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也许这是许多同学的共同感受,但现在回想…累的背后,又有多少有意义的事在等我去发掘,军训让我体会了什么叫“坚持就是胜利”。

第16篇:《第七天》读书笔记(推荐)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 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17篇:军训第七天心得

军训根本不是所谓的“旅游”军训,而是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验军人的生活。下面带来军训第七天心得,欢迎阅览!

军训第七天心得【1】

一直以来我对高中的第一周军训充满了幻想,但当真正地进入了军训时又不免有些激动。当听到指挥官一声令下,几位教官就踏着整齐的步伐来到我们面前,透过他们挺拔的身姿,庄严的神情,我仿佛又看到军队训练的样子,那该是多么艰苦啊!

军训生活有苦又累,有欢也有喜,一切滋味尽在其中。

每天早晨训练的日子是漫长的也是辛苦的,有时倾盆大雨,有时烈日当空,但这也是磨砺的必经过程。有时也在想,狂风有什么了不起,暴雨又有什么了不起,正好可以练练我们的定力,炎炎夏日也可以晒晒我们的娇气,懒散。

每天的清晨,朝阳还在遥远的天边,而寒风就已经悄悄入屋,寒意促使我们早起。经过一番的忙碌我们终于开始了新的一天。刚进入高中,进行人生的第一次军训,什么都得从基础学起,然而每一个项目都要教官的反复组西地教,同学们反复地联系。

在练习每一个项目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许多精力,在几项练习项目中,我认为正步是最艰难的,也许是因为只有在重大场合才能走的吧!我也知道在升国旗之前运送国旗就是要用正步走的正因为如此我对待正步走是如此谨慎,而且一开始我们都需要分解动作,有时抬起一只脚不懂那种滋味可想而知,虽然脚很酸很累,甚至有时都快抬不起来,但是必须坚持因为只有坚持才是胜利。

学习军歌的时间是欢快的。尽管窗外事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教室里的气氛依然高昂,一首首动听的军歌在学校的走廊里此起彼伏,不断回荡。这个班响起了激昂的《团结就是力量》,那班也不甘示弱,清清嗓子,吸吸气唱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积极,欢快的调儿四处飘。就这样下午歌声中度过。

军训是人生的必经旅程,逐渐地在军训中成长,收获乐趣,收获希望!

军训第七天心得【2】

从未军训过的我,在这一天怀揣着一份期待与好奇.早晨时,阳光就已闪烁耀眼,我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入操场。随后聆听着各位老师给我们的致词.这次帮助我们军训的是来自南京的警官.他们的军姿风采让我十分的敬佩.

每个班级都会由一个教官负责带领训练.首先,我们学习的是军姿。一个好的姿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教官耐心得把我们军姿动作传于我们,我们也有模有样的学习.除此之外,他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的转身,报数,稍息,立正……虽然这仅仅是一些小动作,但是真正做起来,并且长久得保持一个动作,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更何况是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要长时间保持又是谈何容易。汗水一滴滴的从我们的脸颊滑下,在阳光的反射是那么多晶莹透彻,因为这是我们认真的汗水。

所谓班有班规,军有军规,我们也同样如此,如果有什么事情都要报告。并且当你在站军姿时,不得随意乱动,不得说话,要保持安静。无规不成圆。在教官的教导下,原来散浸的秩序也有了显着的变化。由此,十分得感激我们的教官。

接下来是学习唱军歌,这不仅仅是军人唱的歌,更是表达了我们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之心。教官非常负责,一句一句带领我们学习。虽空气闷热,但他仍十分耐心地一而再在而三的教我们。

对于今天的军训,令我受益匪浅,虽然辛苦,虽然疲惫,但这更是磨练我的意志,让我成长。正如冰心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确不如它当初的芽儿洒遍了泪血。”我们敬佩军人,并更要学习他们坚韧的毅力。

第18篇:余华《第七天》

对余华其他作品有兴趣的可跳到我之前发的文章:《活着》,里面附有相关下载地址。

听网络上及出书的人说: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

开始的时候我也不认识余华,最近买了kindle,Amazon推了一本畅销书我,之前感觉在网络上有接触过“第七天”这词,于是搜了一下。

发觉就是如上网所说,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距上一本书兄弟隔了有7年之久才出的一本书。毕竟现在纸质书市场不太好,但是听说出版商有这书都赶紧下单,最后销售排名居前,畅销书之一。就由于这种种,所以我才觉得这书值得一看。以下是个人书评,文笔不太好,见谅。

第一天,看了几个小时,大概3个吧,看完了“第一天”,“第二天”,刚开始,觉得写法很特意,看的时候一时适应不来,因为一开始,你就已经死了,但还“活着”,“活着”去处理自己的身后事,接着的内容也是说平常百姓的活动与中国现在权势与经济,我个人感觉是暗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生买不起房,死买不起墓地,真是“死不起”-引用里面的话,第二点是说官员的FB及生活和权势、钱能买起一切,包括**的碑刻成自己的墓碑。。。“第二天”,接着就是寻找是如何死掉的,谈了一下死前的美好生活,还有一个前妻,第二天未时遇见上了,因为她也死了。为什么会死,是因为看着李青(前妻)自杀而失神,没逃离出爆炸现场,直接地来说,用他的话说:是因为一张报纸而死的。

第三天,去回忆他自己的出生,生父生母。现在的养父(父亲)与回忆成长的时光,病重后养父自己离家出走了。

第四天,游荡到死无葬生之地,接着是寻找父亲的过程。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死后去墓地就能安息,但现在这样无墓地,无骨灰盒,无家的游荡是永生?

第五天,找到了父亲,原来是他们相互寻找,但不相同的世界,父亲就是在离家的当天黄昏走去了另一个世界。

第六天,讲述鼠妹(刘梅)的故事,也是那个游荡地区的第一个走向安息之地,因为她男朋友为她买了墓地,让她安息。

第七天,鼠标男朋友的和她的故事,也写出了一个穷人赚快钱的方法-卖肾。最后,由于卖肾的事,没有得到好的后续医疗,也来到了那一个世界,碰见了我,知道了鼠妹也来了这。然而可惜的是,鼠妹前一天去安息之地了,伍超今天才来,相互错过了。最后他问:这是哪?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第19篇:07培训第七天学习体会

培训第七天学习体会

大兴一职王海振

2015年3月16日星期一,经过1天的调整,新一周的紧张学习又开始了,同学们又投入到了全身心的学习当中。

上午由王斌华教授讲授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针对多年的中职课改,我校各专业都不同程度的完成了专业课程的开发工作,形成了我校特有的各专业课程体系。经历了三次课程开发过程,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已基本成熟。2014年9月,我们开始了新一轮专业调研,力图完善已有的正在执行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各项工作千丝万缕,不是一撮而就能够完成的。首先要努力带动教师更新观念,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节着手。走出去,带领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专业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内部运行情况,了解专业相关的岗位与流程,得到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充分培训教师,让教师深刻领会行动导向的深刻含义,进而在深厚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分析研讨调研的一手资料。合理组织专业研讨,进行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不明确的采取补充调研的形式,补充了解不足的行业企业信息,反复研讨,发挥团队智慧,完成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进而根据学校专业发展具体情况,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

研定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邀请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同类院校教师参与,充分汇集集体团队智慧,审定课程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实施方案,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课程开发的过程是艰巨的,能够顺利实施到专业教学中并提高专业学生的水平才是最终目标。

在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和专业技能水平,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又一阶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宋宝平老师为我们做了《从“减负增效”到“走向个性化”——上海静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的讲座。提示我们,教育的减负任重道远。从科学分析的角度让我们了解了学生学业负担与学习效率的客观规律。

减负应该从提高课堂效率做起,从科学的学业评价做起,让学生从枯燥的重复练习中走出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可以在组间同构,组内异构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个性化发展,达到学习上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相对应的就是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并在团队中个性化发展,教师也能够从枯燥的重复讲授演示中摆脱出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间接的减少学生学习负担。

第20篇: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杀的前妻,因为一个山寨手机跳楼的鼠妹,车祸丧生的年轻人,被唤作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婴儿……反倒是父亲,因为癌症而死,稍微给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伦常的必然。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余华一贯的坚持。《活着》是零度写历史,是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第七天》是零距离地写现实,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只是这一次,他站到现实中间来了。也许是因为太近了,满篇都是现实发生过的激烈事件,人们才会说他“用新闻串烧来弥补素材不足”。

在我看来却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读现实。当然,我们不能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也不能将余华比肩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不是那种可以用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来批判现实的作家,但他是余华,是用《活着》的艺术灵感来创作《第七天》的余华。他曾说:“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灵魂的诉说和新闻事件的密集,也许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荒诞表达。以前的生活和时代都朴素而单一,现实往往没有作家想象出来的生活更新鲜精彩。但是近几年,社会的巨变让我们惊叹: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处处都是突如其来的荒诞。

再说题材,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虽然并不新鲜,但却是传统写作最为关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题材。同样的挣扎,在前几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让人看到些希望,比如福贵,虽然遭受了所有的灾难,他还活着。到了《第七天》,这些挣扎的尽头,都是绝望。杨飞,这个生不逢时、死亦不逢时的魂灵,在横向的社会层面遭遇、见证了所有极端的苦难。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草根,都生活在惶恐中。小说中最无争议的部分,是作者对父子感情的建构,这不仅是作品最大的情感支撑,也是被各方声音肯定的亮点。淋漓尽致地写父子情深,在历来的作品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就数这对父子了。如果杨飞的生活中还有一点亮色,那就是父亲对他的爱。小说里满是对父子情深的各种描述,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我乘坐的火车驶离车站时,他站在那里看着离去的火车挥手,虽然站台上有很多人在来去,可是我觉得他是孤单一人站在那里。”“第二天我父亲不辞而别,他走得无声无息,连一张纸条也没有留下,拖着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离我远去。”

从对父子关系的建构上,也能看出余华不再是当年那个先锋派的旗手了,因为当年先锋创作中很重要的母题是:杀死父亲。如今几十年过去,父子讲和了。这些都显示了余华创作中温暖的内核,虽然满目疮痍,但坚信人性良善或者说是希望还在。

读《第七天》,让我总忍不住想到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品弥漫的也是同样的悲伤、压抑而绝望。小说结尾处写着:涂自强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这句话不只点了方方自己小说的题,也点了《第七天》的题,更点中了这个时代小人物命运的题。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