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动的体验 生命的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1: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命的课堂绽放体验的花朵

府谷县孤山学校 李华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尤其是低段语文,都离不开教师们引领着学生去朗读体验感情。生活的快乐需要切身体验,灵动思维的火花需要想像体验,入情入境的幸福需要换位体验,迁移体验声东击西的美妙需要换位体验。 [关键词]:想像;朗读;悟情

在小学语文的一些课堂上,我发现不少学生朗读课文时生硬硬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儿生活的韵味。听到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声音响亮;面带笑容。结果不管怎么指导,学生总是找不到感觉,总读不出语句的独特语感。我想,这种肤浅的指导,学生根本没有去体验,怎么能进入角色呢 ?

还有,一些教师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硬塞给学生,如:能不能用朗读表达出“热闹” “请你读出幸福的感觉好吗 ”等等。试想,学生脱离实际的体验,就像隔岸观,能感受到火的温暖吗? 这种没有品位的体验,像戴着枷锁跳舞,能有优美的舞姿吗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身实践的生活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实施新课程,走进新课堂,特别是低段小学语文课堂,一堂好课,一堂有生命力的课,几乎离不开教师们引领着学生

去体验。我在课堂中,努力让学生沐浴在体验的春风里,享受着体验的快乐。

生活的快乐来源于切身体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丰富多彩,语言学习资源就丰富多彩,语文课堂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利用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去理解文本,加深认识,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教《吹泡泡》一课,我让学生带上泡泡水,用一节课的时间,以教室为场所,让学生尽情的吹:学着吹,比赛吹,一齐吹;看谁吹的泡泡最大,看谁吹的泡泡最多,看谁吹的泡泡飞的最高;比一比,看谁吹出各种形状的泡泡。教室里欢声笑语一片:“看,王强吹的泡泡像气球!”“王超的像冰糖葫芦。”“袁文娟的像一群鱼泡泡。”“快,教教我,怎么才能吹出像葫芦一样的形状 ?”“为什么你吹的像羊肉串 ”“老师,你也和我们一起比赛。”“哇,我的泡泡飞上天!”“老师,我发现,泡泡破裂时会溅出许多小水珠。”“哇,天空成了泡泡的乐园。”瞧,同学们多么会玩,多么会观察!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他们个个出口成章,都成了小诗人。可见,只有让学生融入到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因此,回到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是学习的灵魂。只有切身的体验,快乐的体验,才能深深地烙在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让学生终身难忘。

灵动思维的火花来源于想像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想象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想象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正确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从自己的认识理解出发,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学习课文《小小的船》最后一句时,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时,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提问:“如果你坐在月亮上去,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看见了流星雨”、“看见了太阳系的行星”、“看见了中国的长城”、“看见了北斗星”„„让学生自由地去畅谈,让他们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进行想象。

入情入境的幸福来源于换位体验

在引领学生体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换位思考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例如一位教师对课文《蜘蛛织网》最后一段话的朗读进行指导。她没有从技巧上作提示,甚至也不作理性的情感分析,只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蜘蛛,为大屏幕上正在忙碌地织着网的蜘蛛“配乐朗读”。学生读课文:“织啊,织啊。终于织成——”老师忽然打断了学生的朗读,说:“呀,你们看,大屏幕上的蜘蛛才织了两圈,‘织成’了吗? ”学生恍然大悟,忙改口,继续“织啊,织啊”地读下去.不一会儿,老师又提醒学生:“呀,蜘蛛还在不怕辛苦地织着网,可你们怎么越读越轻,怕累了吧 ”学生忙提高嗓门

“织啊,织啊”起来,两眼紧盯着慢慢爬向蛛网中心的辛勤劳动者。当蜘蛛完成织网的那一刹那,全班学生欢呼般迸出了期待已久的最后一句:“终于织成了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

这位教师精心设计“配乐朗读”的情境,让学生换位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设想,如果这位教师没有设置这样换位体验的情境,那么,学生的认识往往只会停留在“读书”上,只会停留在文字上:而现在,提升到了“劳动”,提升到了“体验”,于是,“终于织成”的朗读技巧,不需要老师作“要读出重音”之类的提示,就能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的情感流露。

声东击西的美妙来源于迁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目的不在于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在于通过对课文中语言的学习,获得一种迁移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的。在一些教学过程中,可捕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学 生在课堂中的再次体验.在教学《影子》时,我在教学时扣住文中的训练重点“辨别前后左右的方位”这一目标,引导好“例”的学习,做好“类”的迁移,举一反三,由文中的影子方位到学生身边的方位,再到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方位。这样层层推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迁移和自主运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如,我在教学《棉花姑娘》的时候,课文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蚜虫有些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生病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学生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我

问:“棉花姑娘身上爬满了蚜虫,见过蚜虫吗 ?”一学生回答:“见过,我家的花上长过,把花和叶子都快吃光了,差点把花害死,我爸爸喷了好几次农药才把它们杀死.这些蚜虫太可恶啦!”“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我接着问:“小朋友们生过病吗?有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很难受,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平时喜欢吃的东西现在也不想吃啦。”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很没力气,头也很晕。”也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很孤单,大家都去上学,希望自己能快点好起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最好。”在已有经验带动下,学生找到真切的感觉,再把这种感觉迁移到品味词语,感悟句子当中,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言,这种“感”,这种“言”是有生命的,是活生生的。

动态评读的滋味来源于语感体验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朗读评价语言很是精彩。一生读完第2小节,师:看得出你还是个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小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 (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师: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又一生读,读得更好。)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 (生读第三小

节。)在这种形象的,生动的,幽默的,智慧的语言点拨下,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是情感的交流,这是心灵的相通,这是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一种流露。

薛法根老师这是以评价带动朗读,他的评价很成功,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自我内化。这一朗读感悟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思辨,主动感悟,主动体验的过程。

此外,我认为,教师以自己独具魅力的朗读感染学生,也是让学生经历一次语感体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一种武器。

语文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如何获取这种感受,如何体验这种情感,如何理解这种见解,如何转化这种智,如何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语文教育架起一座桥梁。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努力让学生沉浸在体验的幸福里,尝试快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让学生的灵性在体验中绽放》 教学月刊 2005年2月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生动课堂大家谈

生动课堂大家谈

生动课堂大家谈

生动课堂大家谈材料

构建生动教学课堂123

体验课堂实施方案

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构建数学情智课堂

安站中学“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节日应成文化教育生动课堂

让课堂更生动顺口溜教学

生动的体验 生命的课堂
《生动的体验 生命的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