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5: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化日益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日趋上升。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的产生。”这些“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工作。学困生在班里所占比例虽然较小,但影响较大,甚至影响班风、纪律和正常的教育教学,同时还制约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若教育不当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转化学困生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因此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由于我校是离县城较远的农村学校,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所以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出现了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家长的正确导向,使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为此,要给这些原本同样可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为他们的一生负责,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1、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策略。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进行有效辅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2、本课题预定研究我校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施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的学生。它是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兴趣、动机、习惯等。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学困生的总体因素。

转化策略: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1、根据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低分率,能够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针对我校存在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缺乏父母有效地监管和呵护,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出现学困,根据这一实际,探索学困生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3、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4、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论,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研究目标

1、调查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策略。

3、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六、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学习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七、研究对象

简池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八、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3、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九、研究步骤

该课题研究实施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1、组建简池小学研究课题小组,

2、研究制定课题。

3、申报立项。

4、课题组讨论、修改研究方案。

5、讨论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6、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 (2)会议记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调查问卷。

2、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

3、教学实践与研究。

4、不定期实施检测,检验试验效果

5、成果形式:

(1)制定研究计划。

(2)试验研究或调查报告;

(3)研究论文、工作月总结、教案、案例、教育反思、心得体会等文章; (4)师生成长档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

1、检测研究成效,整理过程性材料,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

3、进行成果推广,建立学困生研究的长效机制。

4、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2)相关音像材料; (3)师生成长档案; (4)研究论文集或著作。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方案1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转化课题工作报告

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

学困生转化策略2

《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