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7: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注:下文中的黑体为原文中摘录的内容

一.时代背景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的生产力大力发展,财富日益积累。马克思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对比来看,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主体中更细化,还包含了资本家与企业家才能的概念,并且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更看重的是企业家的才能。资本家的概念在马克思的序言中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阶级包含了资本家,因为三大阶级可以理解为工人,土地所有者与资本家。马克思将资本放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首要位置,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它有别于劳动支配的传统农耕,手工业,以及自给自足的经济运营模式。虽然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但是资本已经处在主导地位。马克思将贸易归为(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 (3)资本一般,并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来得到自己的结论,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马克思研究的态度也是比较明确的,注重的不是结论,而是自己的研究方法,就像他所说,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源于以下3件事情:第一件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第二件是有当时莱茵省总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第三件是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困惑以及与物质利益的直接碰撞迫使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正视社会现实。另外,从马克思提到的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来看,他研究的原因还带有一些政治色彩。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简而言之,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唯心主义,具体说是对用绝对精神解释法律的完全否定。黑格尔认为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一方面应当从它们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应当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在黑格尔看来,国家和法等,仅仅是绝对精神展开的一些环节。而马克思却不是这样认为,在马克思看来,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经过研究,马克思首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毋庸置疑,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由于科技的大力发展,使得生产力迅猛提高,随之出现了不同于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由多数人或者个别人所决定的,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紧接着,马克思谈到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换句话说,马克思把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物质的经济基础之上,认为物质生活与经济基础是一切法律,国家的根基,而不是绝对精神。在奴隶制的国家里有谁能预感到有封建制的存在?在封建制的国家里有谁能知道还有资本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存在?如果人们依赖于绝对精神,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拥有建立其他制度的思想。就算有,那么人们意识中存在的劳工与资本家会不会在原始社会中产生?从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任何一种制度的变革前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改变。这种改变都是源于现实的,真实存在的物质改变。而并非意识所决定的。

然而,我认为,马克思接下来所说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是不够准确的。前面所说,人们的意识中可能存在劳工与资本家,以及资本主义的概念,只是没有办法将意识中存在的事物转变为现实的事物。就像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但是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共产主义的存在。我认为这是主观意识能否转化为客观存在的问题。

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提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并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我认为,资本主义的出现与社会阶级的矛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然而,是不是矛盾就不再出现了呢?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例如英国,希腊,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自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是普遍存在的。雇佣关系的出现意味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由此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就客观的证明了马克思结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将变革归为2类,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认为马克思的这番话可以概括为物质和精神2个层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以世界真实存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研究物质的变化,并改进原有的生产方式,从而产生变革。而另外一种是人的意识引发的变革,是从精神层面来说的。其中,我认为最为典型的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人们开始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与封建的礼教对人的束缚大相径庭。人们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艺术的形式加以反映。

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文艺复兴才得以发展。马克思在序言里的解释是一个变革时代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我认为还需要指明的是,意识形态的变革需要物质条件的满足与积累。在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与旧社会的落后生产力矛盾冲突发生之后,人们凭借资本主义这种全新的模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是资本得到积累,之后才会有意识上的转变。人们意识上的改变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改变,或者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之前所述,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到先进的发展阶段,社会变革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人类对生产力以及物质的需求,如果是这样,那也就不难发现,当一个旧制度达到生产力顶峰的时候,就无法满足人们对更多物质的需求,那么人们就会寻求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会发生社会变革。如果旧的生产制度没有达到顶峰,就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来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需要,就不会发生变革。人们需要寻求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办法。而马克思所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意在强调人类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过程。

五.马克思的研究态度

马克思坚决反对普鲁士政府,毅然辞职,生活拮据,到处流浪。然而,他却始终坚持自己对科学的探索。在真理面前,他不会像任何政府势力低头,纵使自己一无所有。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态度,马克思的研究才具有了准确性以及科学性。马克思这种研究态度是值得我们肯定与钦佩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or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资本论跋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