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重阳的风俗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1: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试论重阳的风俗与文化

09级编导4班

李静然

091500415 谈到风俗,首先来看一下它的解释:“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俗”。(《汉语词典》)由此可见,风俗与地域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河南南阳是我的家乡,但是我并不是南阳市的,是西峡重阳的,所以呢,今天就说说我们重阳的风俗文化。

由于地域的不同,重阳风俗当然也有自身的特色。风俗文化太多了,本文就只从节日习俗来说,我主要挑选了祭灶、大年三

十、烧香还愿、重阳节我认为的比较有特色的风俗谈谈吧。

一、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也叫过小年。即从这天起就进入了“新年”气氛中。奶奶说灶神是一家之主,能不能吃饱全靠它。他会暗中观察一家人的善恶,每到腊月二十三,就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供玉皇大帝作为赏罚的依据。如果被它说了坏话,就会被夺去100到300天不等的寿命。因此,大家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祭灶神,用意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差不多从这天早上一大早起床后就要打扫厨房,将灶台、案板、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将旧灶神像揭下换上新的灶神像。在像前摆上供品,以此讨得灶王的欢心,到天上“言好事”然后下界“降吉祥”。

我们那的有童谣说:“二十三(儿),燃灶腊(儿)”。是指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后,要将所备的一只肥硕公鸡,烧饼(我们那是“灶陀腊儿”)当做祭品放在灶神像前来拜祭。我觉得我们这的“灶陀腊儿”是跟其他地方最不同的一点,其他的差不多都是烧饼,大家可以常见的。而“灶陀腊儿”是必须用发酵好的面在锅里烙出来的,而且不能放油,饼是比较厚的,必须鼓起“圆圆的肚子”才算成功。

我查了一下,这个拜祭其实还挺讲究的。南阳有民歌曰:

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

两边摆下两盘果,当中放上一碟糖。

黑豆干草一碗水,灶马拴在灶板上。

香炉焚香燃蜡烛,照得灶爷明晃晃。

当家跪地来祷告,嘱托灶爷降吉祥。

这首民歌把祭灶的活动描述的很形象,可以知道这个祭祀的祭祀者必须是男人。不过,这一点在我们那已经没有这个讲究了,反而是女的祭祀的比较多,想这可能与男人在外忙碌,而女人在家里忙碌有关吧。

灶王爷像旁边还要贴对联的像“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还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等。

民间之敬灶神,盖始于汉。据《汉书·阴识传》载,有一男子名阴子方者,做饭时遇灶神显灵,子方立刻下拜,并把自己心爱的黄狗杀之以祀,灶神不负阴子方的一番美意,赐富于阴家,让阴家一夜暴富,子孙也都享受高官厚禄。自此以后,世人便纷纷效仿,每逢腊月二十三祭灶,以期得到灶神福荫。据《清史稿》载,乾隆皇帝亦甚为敬崇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到坤宁宫祭灶,6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在侍祭灶王爷上,皇帝如此,百姓自然更不用说。

就现在而言,在我们县城里已经不计较那么多了,只有像我们乡级别的农村的地区还是比较重视的。我感觉,祭灶的行为是寄托了老百姓想要风调雨顺,没灾没病,获得安康的美好愿望。

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祭灶可能就会消失,吃“灶陀腊儿”只能在记忆里存在了。

二、大年三十

在重阳的传统习惯中,大年三十和其他地方一样的就是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熬夜“守岁”等,但是相同中也有细微的别差异。

第一,贴春联,春联的出现,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载,春联由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首创。964年春节,孟昶亲笔写了一幅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西蜀孟氏》)世人倍感新颖,乃从宫廷到民间,竞相效仿,进而成俗,一直延于今日。但是我们那里,对联的内容却是很有地域性。南阳民间的春联,总体而言,其内容多为祝颂庆贺和讴歌褒奖之类,但是详细来分主要有:一是讴歌历史风流人物。如南阳为越国上将军范蠡的故乡,春联的内容有“五湖 2

寄迹陶朱业,四海交游晏子风”;卧龙岗为蜀相诸葛亮躬耕之地,就有“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尽管被证明此南阳非彼南阳)二是家乡风光。南阳城背倚独山,面向白水,于是撰联的写“背靠青山龙虎地,门对绿水凤凰池”;“洛阳牡丹艳,宛城桂花香”等。

第二,挂年画,它的目的在于驱鬼,它与贴门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查到:南北朝时南阳涅阳(今邓州穰东)人宗懔在其所著《荆楚岁时记》一书中写道:“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我们那的年画围绕新年喜庆吉祥这一中心主题,我感觉题材有三个方面:一为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秋翁遇仙记等;二为福瑞吉祥,如仙翁庆寿、观音送子、天女散花、鲤鱼跳龙门等;三是农家生活,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春牛耕田、耕读传家等。现在啊,我爸每年还是在门外边的树上贴上“出门见喜”;墙上贴“满园春光”:猪圈上贴“槽头兴旺”等,上面陪着相应的图画。

第三,大年三十的某些地方。重阳的大年三十上午是要煮一锅肉的,还是带骨头的那种。满屋都散发着香味。然后把肉捞出来,在汤里放进白萝卜和红萝卜片,煮熟后盛进盆子里,当做炒菜时用的高汤。这就到了中午了,我们那里规定的大年三十的中午必须放鞭炮,吃米饭。而菜是,用上午煮的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肉和白菜、粉条等放在一起炒一大碗的菜,就着米饭吃。这点在很多地方都没规定。我想我们那之所以在大年三十让先吃米,品尝过年这第一道美食的是因为:我们那一般不产米,据算有也是个别地方有水源才可以种植水稻,大米还是比较稀罕的食物。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夜里“守岁”到点后,必须放你在过年期间最好的鞭炮,并且要再房顶上放,其实也就是越高越好。

其实,我感觉现在的大年三十啊,还是在我们农村里,年味会更浓一些,还是有一大堆孩子开心的放着鞭炮,问家长要钱买零食。一片喜气洋洋。

三、上香还愿

这个是在正月初二进行的。其实它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只是我们那的的一个习俗。就是在这天并不是像一些地方就已经出去探亲,而是统一去云彩山的黑龙寺里上香还愿。在重阳有一座云彩山,山上有座黑龙寺,寺里有个黑龙爷,特别有神通,许什么愿就成什么愿。这个说法,在我们那的人几乎都知道。

在过去的一年里,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槛,那么你就要祈求黑龙爷老保佑你,那么这一年平安度过了,就该去上香还愿答谢他老人家了。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生病了很长时间,吃了好多药也不好。母亲就在条案的正中间摆上香炉插上香。再在条案下面的桌子上摆上几张纸,求黑龙爷赐药救病。直到现在还依稀记得母亲那时虔诚的表情。

云彩山很高,又有点陡,路途是比较遥远的。但是,这么远的路,还不准乘坐任何交通工具,就算是从家道山脚下的那段路程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家比较远的,差不多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出发了。并且,你一旦上山就不准走回头路,就是再累也要坚持爬到山顶,否则则被认为对黑龙爷的不尊敬,便不再得到保佑。到山顶后就是黑龙寺了,接着买香,上香。如果你手头比较宽裕,在上一年中有平安的度过灾难,就该给寺里捐钱,充分表达心里的感恩。

上完香还过愿后,就该返程了,这可比来时轻松多了,不止是说下坡路,更重要的是可以乘坐任何的交通工具。大家一个个都是心情愉悦,期待下一年黑龙爷依旧能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这个现象其实还是源于人们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无助,把希望寄托与神。现在呢,依然有很多人去云彩山,目的也有所改变,老年人依旧是上香还愿。但是还有一大部分青年人他们则是为了游玩、热闹、可以结交一些朋友,仅此而已。

四、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或许有些地方并不重视这个节日,但是重阳人却格外的重视。先看这个地名的来源:据《西峡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今西峡县境内有11保,即内乡保、丹水保、菊潭保、重阳保、桑坪保等。民国元年,内乡县(西峡当时属内乡县)境划16区,今西峡境内的丁河、重阳、陈阳为西四区。1951年1月,西峡县将原区镇划为11个区,其中重阳区辖重阳、燕子、陈阳、黄草坪、水峡河等15个乡。1983年12月,西峡实行基层行政单位政治体制改革,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全县设18个乡镇,重阳公社改为重阳乡,沿用至今。从区划沿革看,重阳乡最晚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就是境内的一个保,并且至今仍然是全国唯一一个用“重阳”为地名的乡镇,是重阳文化的重要“基地”。由此可知该地方叫重阳的由来。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最早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后来随之发展有被赋予了 4

许多新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其实,现在我们那过重阳节的意义也是着脸中观念的柔和。觉得拿着茱萸是避灾了,出去逛逛也是放松了心情。

当然,在重阳节这天我们肯定要吃重阳糕。重阳糕用米粉、黍粉为主要原料,并辅以蔗糖、红枣等,蒸制成圆型或圆柱型糕类食品。以前大多是甜的,现在有增加了不少口味。再者肯定会去登高,大多人选择去的是重阳寺,重阳的人还是喜欢管它叫“后寺”,因为它建在后街的后山上。之前,它是比较破败的,后来在政府提倡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后,县里有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登高时还会有茱萸,不过差不多都是拿在手上的,不再插在头上了。

南阳的风俗很多,也很有历史厚重感,我不具备对他们进行深刻论述的能力。只能把我们重阳的,在我记忆里比较深刻的习俗简单一说罢了。我希望这些风俗不要走远。

潮州重阳风俗

家乡风俗与文化

澳大利亚风俗与文化中英文

浅谈苗族风俗与文化

日本风俗文化

台湾风俗文化

畲族风俗文化

福建的风俗文化

莆田文化风俗成语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论重阳的风俗与文化
《论重阳的风俗与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重阳节的风俗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