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20 08:34:5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教学设计

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包括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这些不同层次的计划应相互协调并整个教学的目标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设计水平。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含义、学习的类型、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简要论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学习的类型

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可以定义和描述为以下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使个体能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智慧技能的学习始于低年级的如读、写、算学习,而进行到哪一水平是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相一致的。智慧技能构成了正规教育的最基本和最广泛的结构,从造句这样最基本的语言到科学、工程和其他学科的高级技术性技能。又可以分为:

(1) 辨别技能的学习(2) 具体概念的学习(3) 定义性概念的学习(4) 规则的学习

(5) 高级规则与解决问题的学习

2、认知技能的学习

人类所学到的第二种很重要的才能叫做认知策略,这些技能是用来为学习者调控自己的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服务的。

3、言语信息的学习

第三个重要的学习才能是言语信息。我们期望个人在他们一生的历程中学习语言并保留许多言语信息,以备及时应用。当个人能够“讲出”或叙说言语信息时,他就已经学会了这种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三、学习任务分析

1、学习的分析

从学习的观点来看,学习任务的描绘提现了对于“末端的”或“预定的”学习成活的描绘;也就是说,它描绘了人们设计出来的一个学习纲领的行为,而至所以设计这个学习纲领就是为了保证学习者在完成这个纲领时获得这些行为。

2、学习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 (2)分析使能目标 (3)分析支持条件

四、教学设计的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重点,泰诺认为,教学目标是我们学则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泰诺认为确定教学目标应当考虑五个基本来源。

(1)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 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3) 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4) 利用哲学选择目标

(5) 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2、设计教学的程序 (1) 引起注意 (2)告知学生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性的习得性能 (4)呈现袭击材料 (5)提供学习知道 (6)引出行为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估行为表现 (9)促进保持和迁移

3、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学实践是按照学生作口头交流来设计的,这种口头交流通常是由教师来提供的。此外,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手段。现在,教师也常用一些补充的交流手段,从实物到图片和电影。

推荐第2篇:论教学设计

论教学设计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有这些都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教学设计的概述

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它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其过程就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二、学习的类型

教学设计最佳的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

教学设计分为五种类型:

(一) 智慧技能的学习。其又可细分为辨别技能的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型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与问题解决的学习

(二) 认知策略的学习。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技能,它是支配一个人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为的。学习认知策略是鼓励学习者在各种新的情景中“练习”使用认知策略。

(三) 言语信息的学习。

(四) 动作技能的学习。

(五) 态度的学习。

三、学习任务分析

为了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首先要求识别学习者所从事的每一个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成果的类别,其次,采取一些步骤来发现哪些内部条件可以用于这个学习任务,进而安排一些外部的条件,以便获得预期的成果。

(一)学习的分析。

1、学习成果的归类。也就是和根据学习任务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类型进行归类。

2、将任务作为学习目的加以描绘。

3、任务的前提条件分析。这一步骤是识别和判断需要学习的能力的前提条件。

4、先前的学习支持新的学习。

5、作为所学东西组成部分的前提条件的分析

6、作为前提条件之陈述的学习的登记

7、学习任务分析的用途。

(二)学习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

2、分析使能目标

3、分析支持性条件

四、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过程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需要考虑五个基本来源,分别是对学习者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里学选择目标。

(二)设计教学程序

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现在位置”过渡到终点目标中规定的技能的获得。他们的作用是激活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不是取代这些过程。

(三)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许多教学实践是按照学生作口头交流来设计的,这种口头交流通常是由教师来提供的。此外,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手段。构成教学时间的外部刺激经常采取言语交流的形式。当学习者不能理解言语的教学时,对言语教学就要加以特殊的计划。

推荐第3篇:备课学习论与教学设计

科 学 备 课

——现代学习论与教学设计

霍山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饶玉娟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

一、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如何支持教学设计?

二、我们用现代学习理论分析教学设计中的什么?

1、教学设计流程各要素: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2、着重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模式、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进行理论依据的;

3、分析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导入阶段、新授课阶段、巩固练习阶段、结课阶段

三、为什么要分析?

1、建立教师教学设计与反思的理论平台;

2、提高设计与反思的能力水平;

3、找到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正文

一、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观及其应用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行为塑造

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常以S—R表示。 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产生的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

就是要求教师掌握所塑造和校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尽可能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桑代克、斯金纳

(二)认知主义学习论——认知结构

主要观点: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生的可变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这种

1 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整体性的质变过程。

1、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为:人类经知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及认知表征。或称知识表征。强调主动探索——发现法。教师起引导作用。

2、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只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会有价值。

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

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

学习内容对于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结构联系起来。这样意义学学习才会发生。

(三)人本主义学习论――情感体验

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激发“自我实现”潜能。“以学生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

(四)建构主义学习论——意义建构

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他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景皆准的真理;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但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1、学习是一种交互的活动

2、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应用指导:

1、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教师——学生之间;学生――学生之间。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2、教师不仅仅要熟练掌握学习主题基础的规则,还必须提供探讨这些规则的方式。

3、不同学科领域可以允许学生在主题内容的探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自由。(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对答案的唯一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4、教师要注意教学技巧(如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5、教学设计要符合情境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复杂的策略去支持学生的个人理解。这些策略包括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教学、训练式教学、指导式教学和协商式教学。

6、合作学习。许多有能力的学生对帮助同伴不感兴趣,而且群体作业的消极后果(如争吵、排斥、不劳而获)也是普遍存在的。

7、学生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8、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式。

例: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饱经风霜”的建构性理解。

1、读新词卡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过去看到过的能称得上“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

3、请大家再想象一下,这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发言)

4、请你们再想一想,从“饱经风霜”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那位车夫的生活怎样? (从“饱”字-----,现在又学上加“霜”)

5、如果你看到这位车夫,你会有什么想法,你会怎么做?

6、你们和鲁迅先生一样,是富有同情心的人,是心地特别善良的人。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鲁迅是怎样救助这位车夫的。

7、作业:以“他(或她)真是饱经风霜啊!你看-----”为总领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积累写一个小片段。

(学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富有感情)

3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

(一)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学习。

《纲要》还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由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以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二)新课程下的新观念

1、教师观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

教师是课程(教师的知识、价值观、方法、态度等对学生都有很大影响);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2、学生观

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智慧的; 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 学生的潜能要靠教育教学来开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师生关系观

服从、认同、同化、平等、对话、合作伙伴关系。

4、学习观

不仅是学知识 ,还要学方法、学做人,健全的人格;

4 学习应当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

学习是终身的,培养终身学习的方法、兴趣、信心。

5、教学观

教学的目标和功能是多元的(知识技能、情感 态度 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

重视学生智慧的启迪,指导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探究学习。

6、多元智能观

言语 /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关系 智力音乐/节奏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 自然观察智力

“理解教学”、“对话教学”、“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建立在现代学习、教学理论基础上的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方式。

培训者可以通过资料的查找、自学、讨论等方式对这些教学方式的本质、特点、理念、策略和评价进行认真的学习体会,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三、教学设计主要因素、环节与相关理论

(1)分析教学设计流程各要素: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2)着重对“教学策略设计”中的“教学过程设计 ” (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模式)、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进行理论依据分析;

(3)分析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重在理解记忆。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导入阶段、新授课阶段、巩固阶段、结课阶段;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包括有关事物的名称与符号、命题以及基本原理。如数理化各科中的概念、命题、原理,体育课中的动作要领,历史地理课中的人物、事件。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重在理解记忆。

设计时,教师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供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连接的“支点”,讲请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

5 (2)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即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细致的分析; (3)适当引入教学媒体,增强教学内容设计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丰富多样性。 例:

(二)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它主要涉及概念或规则的应用,即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进行一系列运算、操作。语文中的句子规则,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体育中的动作技能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设计教学内容教与学的程序、步骤;

2、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无论是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还是原理学习,都要设计适量练习,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实践;

3、注意正反例练习内容的设计,呈现正例有助于概括和迁移,呈现反例有助于辨别,使概念精确;例:“异分母的加减”

4、正确处理练习时间的分散与集中,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对于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应先练习局部技能,然后进行整体练习;

5、合理规划、分配讲授与练习的时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技能训练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可分为两种水平:

1、一般认识活动的策略性知识,如调控注意的策略、记忆策略等;

2、创造思维策略知识,如发现问题的策略、获取灵感的策略等。渗透在各科学习中。

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中,必须要有策略性知识的地位,必须确立由检查“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设计--、系统整理--、比较鉴别--、总结归纳--; (2)教学内容应结合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突出学习方法的教学,或作者专门开设学习方法课;

6 (3)教师要学会教学策略性知识,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吊接、控制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仿效。

六、教学过程(模式)设计的理论分析 1.传递——接受式 (1)理论依据

认识论:直观——抽象——实践

心理学:心理定向——激发动机——心理发展—行为强化、反馈评价 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本质、规律、原则 (2)指导思想:

主要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地、知识、信息。 程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新课——巩固练习——总结下课。 (3)效果评价 优点:

①符合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

②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③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 局限性:

①客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②容易形成满堂灌的现象;

③容易造成机械训练、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 2.自学——辅导式 (1)理论依据:

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辨证统一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学习计划、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实现。

②“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中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日益增强,他们希望独立学习、自己管理自己。但是,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强,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7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又要加以正确的指导。

③“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当代社会知识激增,更新过程加快,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辨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3.引导——发现式

这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杜威及其五步探索法;布鲁纳及其发现法等教学理论;我国教学认识论。 (2)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自实证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学会学习。 (3)操作程序设计:

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归纳 (4)效果评价: 优点: ①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对提出假设如何推理、论证等;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索能力。 局限性:

①这种模式比较适合问题性比较明显的教学内容; ②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③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 4.情景——陶冶式

这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感的教学模式。我国教学改革实验中的“情

8 境教学”、“成功教育”、“乐学教育”、“情知教学”等都属此列。 (1)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

认为教学过程是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

(2)指导思想: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知识。

(3)操作程序设计: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4)效果评价: 优点

①陶冶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的人格,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对待他人; ②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意识。 局限性:

①这种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思想品德课、外语课、语文课的教学,还可以广泛适用于课外各种文艺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它也可以用于自然科学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②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和控制。 5.示范——模仿式。

(1)理论依据:一般来说,一个复杂的行为技能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学会行为技能的要求;

联系阶段——通过学习使部分技能逐步精确,也使下属技能逐步结合成总结技能;

自主阶段——不再需要思考即能完成行为技能的程序步骤。 (2)指导思想: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3)操作程序: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4)策略的分析

定向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阐明所要掌握的行为技能并说明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同时向学生演示示范动作; 参与性练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边练习边指导;

自主练习是当学生掌握了动作的要领时,给学生加大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练习,

9 使技能、动作更加熟练。迁移是动作的举一反三。 (5)效果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应用范围很广,很多学科的技能训练都会使用。 技能技巧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模式中,由于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6、“对话教学”设计

对话教学是将师生、生生交互对话作为教学的表征与载体的一种教学活动。 (1)理论依据:

①从存在论角度理解,对话教学是一种超越“它”(世界)与“你”(世界)建立。精神上相遇关系的教学,也就是师生间思维上的相互转向、心灵上的相互回应的教学; ② 而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对话教学则是一种开放、自由探究的理性思维碰撞,也是对话主体共同参与寻求真知灼见,并在此过程中启动、延伸睿智的教学; ③ 建构主义学习观 (2)指导思想

① 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②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批判意识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交往和沟通的意识与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③ 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3)对话教学过程

对话意识的激活阶段——对话情境的维持阶段——对话机制的实现阶段 ① 对话意识的激活阶段。 起始问题设计。

对话教学一开始可以由教师先发问。这已发文将启动整个师生对话的展开,而且下一阶段的探究、研讨将以此为中心,逐层、逐步展开。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有价值的、合适的、开放的。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注1)

“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注1)

李秉德

编者按:李秉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博士生导师,原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尽管已经90多岁高龄,但仍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这是他有感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在南国农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前夕所写的文章。

摘要:“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却很少沟通,为什么?怎么办?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论 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一、问题的产生

我之所以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疑问是从我的学生那里来的。

几年前就有一个学生来问我:“我曾看到有专书讲教学设计,而教学论的专著却都没有专门来讲,这是为什么?”我说:“怎么没有讲?教学论的书刊一直都贯穿着教学设计的思想。从教学目的设置、课程编制与教材编写,到教学单元与课时计划,哪一部分能离开设计?而且在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学法的领域内,就有人把小学语文逐册逐课文分课时写出教案,书名就叫《教学设计》。显然,教学论中从头到尾都包含着教学设计的思想的。”

最近又有两个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作专题发言。一个人讲的题目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另一个讲的是“教学设计的本土化。”这两个题目就已经使我有些纳闷。再听听他俩所讲的内容,又觉得既似曾相识,又觉很陌生,而且很不好懂。似乎另有来历。后来问他们,才知道是根据教育技术学中“教学设计”专著想到的。 于是我就找了一本《教学设计》教材来看。看了后,我才发现,教育技术学所讲的“教学设计”是涉及到教学论的许多方面内容,然而却又构建了另外一个体系。这就把我以前所感到“既似曾相识,又觉很陌生”的谜底揭穿了。原来“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基本相同,然而中间却隔着一道厚墙,彼此没有沟通。

“这是为什么?”难道这种彼此相隔的情况就这样仍然让它继续下去吗?这个问题很值得令人深思。这使我想起了京剧里的《三岔口》。两个人都是一家人,却又互不认识。彼此在摸着交手,却又打不起来,直到彼此认识原是一家人为止。

于是,我就本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先问:为什么教学论与“教学设计”二者讨论的是同一对象,却又不相为谋?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二、问题的由来

要探究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还得追本求源。

(一)先说教学论这一学科的由来

这要从欧美及中国关于教育学科中的最基本的“教育”与“教学”等几个概念谈起。

1.在欧洲

欧洲大陆国家很早就有Pedagogy一词,译为“教育学”,主要讲教育基本理论。也有didactics一词,译为“教学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就是个显明的例子。后来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就是承继这一欧洲传统。他在所著的《教育学》一书中把教育学分为四大块,其中的一大块就是“教学论”。此书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2.在美国

在美国谈起教育,用的是education一词。中文译为“教育”,这是泛指教育现象,包括理论,而更偏重于实际。“学”字味道不如欧洲大陆那样浓。所以,有些学者在着重讲教育理论时就往往再加上theories或principles的字样。也有人主张用一个新造字educationalogy来加重理论成分。关于“教学”方面,则有“课程论”这个科目,包括内容很广。也有“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习心理”等。但是没有综述“教学”问题的“教学论”,像欧洲所讲didactics(教学论)那样的东西。

3.在我国

我国在解放前学的是美国的一套。关于教学理论只有“课程论”与“普通教学法”二者,也没有系统的教学论。解放后改学苏联的一套,接受了凯洛夫教育学中四大块之一的“教学论”这一传统。以后便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改革开放后又吸收世界各国的新理论。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深入探讨研究,形成了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一套教学论。它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命名为“课程与教学论”。现在正式出版的“教育学”、“教育原理”、“教学论”书刊已经不可胜数。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教学论这一学科仍在继续深入完善。但它已在我国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许多基本理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识,这已是明显的事实,不应予以忽视。

(二)现在再来看“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渊源

教育技术学产生及发展的情况,与教育其它的学科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教育的许多学科大都是从“教育学”pedagogy或“教育”education分化乃至演绎出来的。而教育技术则不然。教育技术的产生根本不在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演化,而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例如广播电视机、计算机、因特网等都是来自电子工程技术。这些东西问世之后,很快就被社会上广泛采用,当然就影响到教育、教学领域。于是“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用于教育教学实际”这个问题就产生了,而且非得很快解决不可。但是如前所述,在美国无现成一套教学论可用来作为其理论支柱。于是“教学设计”这门学问就应运而生。由于在应用这些新技术于教育教学时不能不考虑教学目的,课堂教学的条件与方法、结果评价等问题,这就必然与教学论内容重复。所以说,“教学设计”中有教学论,就是这个缘故。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全面照顾到教学论中其它许多重要内容,所以它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理论或具体模式,也就必然有不够全面之处。这就是它与我国现有的教学论二者范围相同而各不相谋的根本原因。

三、怎样走出这个困境?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现象不应该令其长期存在下去。因为对同一对象的论述不能长期地各自用各自的语言、而应该用教育学科通用的语言来表达。而且同一名词概念不能用不同的含义来表达。而且同一名词的概念不能用不同含义来表达。否则就会引起学生或读者的理解上和思想的上混乱,这对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于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也是不利的。

怎么办?二者应各从自己本身上求改进。

前已述及,“教学设计”有不够全面之处。我认为:也不应该向“教学设计”提出“全面”的要求。因为“教学设计”根本不必而且也不可能再另外创立一个全面的教学论来。既然教育技术学是作为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学科,而“教学设计”,又把自己定位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注2),就应该在这个分支范围内来根据教育学的全面理论和学科教学论的要求,来致力于如何制作教育软件,乃至具有一定整体性的教学包,也可进一步提出关于如何进行教学的一些建议,以供教学人员的参考。因为教学过程,甚至一次课堂教学,它所包括的教学因素乃至其它的变数都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教师根据自己对于整个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的掌握运用。要想用一家教育学说来设计一套固定的模式来解决复杂而又多变的教学过程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家一派的学说,也须经过加工与中介过程融入到整体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教育技术学及其分支的“教学设计”要找准自己在我国教育学科群中的定位,方可集中精力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并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离“群”索居或单独求大求全,反而会陷入以偏概全的困境。

另一方面。教学论工作者也应对教学论本身进行反思。教学论这一学科对于进行教学的物质条件的必要性一向也还是很注意的。从“教学设备”、“教学工具”到“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些词语的相继出现,已可看出它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渐重视。但是,今天看来这样的重视程度已经很不够了。因为,由于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进步而产生的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组合、信息网络、卫星广播之类产物的出现,对于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已经产生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影响决不亚于纸及印刷术的发明对于当时教育教学的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所以教学论工作者应该扩大视野,转变已往的狭隘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予以充分的认识并进行研究,使教学论的本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与提升,这是教学论工作者当前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总之,我认为教学论与“教学设计”二者各有各的任务有待完成,各有自己范围以内的问题需要解决,不要再长期地仪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中而纠缠不清,应该各奔前程取得新的胜利。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既然美国没有像我国这样的“教学论”这一现成可供参考的学科,而不得不另辟“教学设计”这一词语。根据我国国情是否可以不用来自美国Instructional Design或Design of Instruction一词的直译名词“教学设计”,或者在这个名词前再加上一个限制词如“教育技术的运用与设计”或“教学技术设计”之类,以明确它的定位与范围,而避免与国内已有“教学设计”这一词语的重复与混淆。例如,我手边就有一套书,书名也叫“教学设计”。可是它专讲小学各年级语文各课的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完全两码事。可是那套书已于1985年出版,而且第一次就印了30000册,为国内许多小学所使用。

我是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学的一个拥护者,是它的拉拉队的一个热心的队员,一直在为电化教育叫好。但另一方面我又是这门学科的一个门外汉。另然看了这方面的几本书和文章,仍不免有一知半解乃至误解的地方。但我很关心这个问题,并想应该予以合理的解决。所以提出以上意见,用来抛砖引玉,不当之处,希予指正!

(作者单位:西北师大 730070) (注1)这里的“教学设计”专指电化教育或教学技术学中常用的一词,故加引号:(“”) (注2)见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一书的“前言”。

推荐第5篇: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发展史”和“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发展史梳理

(一)课程研究的发展

20世纪是教育的黄金时代,首先是全球范围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接着是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发展,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也刺激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大发展,据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克雷明教授研究,课程领域崛起于20世纪“进步时期”,而我们所探讨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史,更多的也是在这个繁荣期。

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著作《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中,系统地确立起其管理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泰罗主义”。“泰罗主义”强调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这一管理理论的影响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当面,包括教育领域、课程领域。以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为标志,课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的确立起来,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确立了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他们的理论也因此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等三个方面,博比特认为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课程开发包括分析人类经验、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获得、选择课程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相比,虽然及其相似,但也有细微区别,查特斯认为,理想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强调追求知识,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确定学科要素,将课程开发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而非“活动分析”。

虽然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为课程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容易忽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较低,还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撼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产生了许多教育问题,对课程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很多校长和教师支持对普通高中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重建,当时的“进步教育协会”组织专家进行长达8年(1934-1942)的实验研究,泰勒当时是这项研究的评价组主任,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被公认为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泰勒提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忽视了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忽视了学习者在课程开发、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随着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一种危机意识弥漫着整个美国,美国人意识到,美国之所以在军事、科技方面落后与苏联,归根到底是美国的教育落后。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召集了约35位科学家、学者、教育家集会,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之后,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强调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主张将人类认识最前沿的日益深刻的识见引进中小学的教室,主张以学术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认为专门化的课程更有利于体现各个学术领域的内在逻辑,强调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亦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认为,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被理解、有助于记忆、能够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应该说,学术中心课程尊重学术逻辑,积极发展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科课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1969年至1983年,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生物学家、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施瓦布历经14个春秋,撰写了《实践:课程的语言》、《实践:折中的艺术》、《实践3:转换成课程》、《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等四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建立起了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施瓦布认为,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审议”,认为每一所学校都是课程开发基地看,强调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实践性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绝对回归实践。虽然在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中,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课程开发过程不再被视为是对教师与学生的控制过程,但它并不能保证人的主体性的彻底解放。

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历史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理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蕴含的意义。

(二)教学研究的发展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1571-1635),他在1612年提出,教育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权利,他认为,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应是教学研究的中心,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并确立了由易到难的“自然教学法”。他的观点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夸美纽斯用捷克语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提出,教育要以自然为鉴,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强调活动的重要性,提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教学应当从事物的感性知觉开始,在感性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事物。

虽然拉特克与夸美纽斯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对于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就必须要提到卢梭与裴斯泰洛奇。 卢梭(1712-1778),启蒙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倡导“自然教育”,倡导顺应儿童自然的教育、保持儿童自然状态的教育。在教学论上,卢梭提出了倡导尊重儿童天性的发现教学论。认为,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发现教学指向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虽然卢梭提出了发现教学论,但是过于强调知识的工具价值,相对忽视了主体对知识本身的内在价值的探究兴趣,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狭隘性。

裴斯泰洛奇(1746-1827),瑞士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强调适应自然的教育学,认为教育教学具有自我发展和直观原理,教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但是,他的教学论也存在一些在现在看来不够科学的因素。比如,他的“基础教养论”把人的能力分为若干要素,这就把儿童的心灵肢解了,从而使其教学论具有机械论、原子论的性质。

再继承了前人尤其是裴斯泰洛奇的教学论遗产后,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776-1841)提出了观念心理学认为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教学可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要求教学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进行,要把培养学生品格的教育建立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

赫尔巴特第一次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把“兴趣”概念引入了教学论,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但是,过于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不够,过于强调学科的重要性,陷入“教师中心论”和“学科中心论”。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杜威(1859-1952),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气魄总结了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教育遗产,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对传统教学论进行批判,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提出基于经验的教学论,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强调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认为教学的艺术是要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足以激发思维,或者提供新的因素以引起疑难,从而使学生得到启发,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设想,倡导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二、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独立的,在学科起源、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学科发展方向等各方面均有不同。早在2001年,李秉德教授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文章《“教学设计”与教学论》,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学论和教学设计”、“教学论和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技术与美国教育技术异同”的讨论。

国际上的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两种取向,分别为哲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哲学取向流派称“教学论”,主要是指欧洲(尤其是德国和苏联)、日本、中国等以伦理学和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来构建教学论的体系。主要关注教学的哲学思辨或科学方面,探求教学中的认识论问题或教学的一般规律。而心理学取向流派则称“教学理论”,主要是指英语国家(尤其是北美)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来构建教学理论的体系,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关注“教学的程序、方法,最优地实现教学的途径”,也就是教育、教学的技术方面。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追求实现教学的最优途径为最终目标,以有效性作为它是否适合的评判标准。

而在中国,以哲学取向的教学论为主,主要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这也是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学的理论依据之一。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论应该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一般教学规律,以研究一般教学规律来帮助解决教学问题”。吴也显教授也认为,“当代教学论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教学的一般规律上,由此建立相应的学科范畴和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的教学论也开始主张,既研究一般规律,也寻找教学的最优化的途径与方法,强调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同时存在。李秉德先生认为,“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吴也显教授指出,“教学论仍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重视研究和解决现实中提出来的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重要课题, 教学论是一门理论的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的科学”。

逐渐地,受美国心理学倾向的规范性、实践性的教学理论的发展启示,中国开始出现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从属于广义教育技术的范畴。施良方认为,“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而且还需要把焦点对准教学实践。这就是说教学理论一定要在更大程度上关心教学的程序与技术方面”。

而在美国,从学科性质来讲,更多地认为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而教学理论是处方性的和规定性的,而相对于描述性的理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教授、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瑞格鲁斯认为,他的教学理论是一种“设计理论”,认为教学理论至少需要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促进人类学习和发展的方法(教学方法),另一个是表明什么时候使用或什么时候不使用那些方法(情境)。

此外,经过查阅一些资料,还发现,对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从字面意思上看,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相关理论,是从理论层面对教学进行指导,而这些教学理论来自教学实践,是人们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

教学论是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的,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教育组织形式等等,其目的是探索教学的一般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4]。

何克抗先生提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2]。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具体设计,具体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复杂、综合的过程,它涉及到教育者、教学思想、教学步骤、教学设备以及教学组织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对与人类学习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创设、实施、评价和管理。

2)从学科起源上看,教学论的诞生以1632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20世纪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系统的教学设计活动在美国全面展开,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在 20 世纪 90 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综合多种理论,一个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已形成,它强调教学条件的确定必须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需求为依据。

3)从学科性质上看,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和计划的应用性学科,是为了解决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探索教学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优化教学,促进教学论科学发展,为教学实践需要提供思想上的和理论上的科学依据。

4)从研究对象上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一般规律,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思维,最终建立起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进一步确定出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具体的计划过程,同时还包括理论、研究、探究和实践的过程。

可以说,教学论是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和方法,而教学设计是进一步确定优化学习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

5)从理论基础上看,教学论与教学设计都是以教学理论为基础,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它还强调一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等。而教学论是以教学理论为基础指导教学的,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

6)从研究方法上看,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法[6],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其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教学论是通过研究教学的本质与一般规律来寻求优化学习的各种教学条件与方法的学科,主要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各种教学条件与方法,关注的是宏观过程和指导原则,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研究和批判研究等。

7)从学科的发展方向上看,教学论主要进行教与学的研究、学习研究、课程研究、媒介研究等,教与学的研究进行所有组织和生活内教与学的情况研究。教学设计目的在于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最佳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设计中,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更应该注意教学情境以及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通过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对比研究,认为二者是完全独立的两门学科,并不存在谁整合谁的问题,但并不是说二者不相通,通过分析得到这两门学科的共同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有着共同的理论指导基础。

教学论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来指导教学,探明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是从教育技术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系统方法,正朝着创新性和交互性发展,虽然这两门学科在各自领域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导致在某些方面出现交叉,但并不影响各自的发展方向。这些交叉不仅不会造成二者的混同,反而会加强学科间的交流,通过学科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推荐第6篇:中学物理教学论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第九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一、概述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来说,最基本的任务是搞好教学工作。要搞好教学工作,中心环节是备好课。备课是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中学教师备课的总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备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学习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定计划,编写教案。做到“三备”即:

备教材(钻研和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备知识、备实验、备习题); 备学生(分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明确教学难点);

备教法(处理教材,选择教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备课\"。不过这种备课(或叫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建立在教师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当然这种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经验还会不断地被总结和运用,因为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

但是,随着人们对教学功能认识的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教学过程本来就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复杂过程,因此仅仅以教师经验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观。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过程,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在分析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需要,从而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内容的类型选择相应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反馈,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最大优势是克服了传统备课中对教学状态的直觉描述,凭经验教学,教师的职业能力的提高全凭个人摸索的缺陷,能够充分利用人类对教育教学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对新教师的迅速成长也是一条捷径。

2、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主要要素的系统分析,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为教学工作提供行为的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指导教学工作的实施。简言之,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并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为其成果表现出来。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设计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教学模式具有层次性,并有总模式和子模式之分。目前流行的教学总模式有三种: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启发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学生中心模式\");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双主模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要求,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造多元化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激发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学生中心模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学生的首创精神。这两种模式均符合当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双主模式”为主,适当使用“学生中心模式”(如课题研究等)。

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包括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1、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材处理;

2、中学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中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物理课堂实验的设计;

5、物理学与技术、社会和生活的研究;

6、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媒体的应用和设计;

7、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

8、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9、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10、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研究,等等。

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1、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相统一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不能以感性经验为依据,而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规范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正是为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又必须把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给出教学流程,明确可操作的方法。

2、整体设计与要素分析相结合

没有要素分析的综合是肤浅的,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而只有要素分析,没有综合,必然是孤立的,并且缺乏整体功能。因此教学设计既需要以整体为背景进行要素分析,又需要以要素分析为依据进行综合优化,使教学系统各要素处于相互匹配和最佳结合状态。

3、规范性与创造性兼顾

反映教学过程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只有规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新思想、新理论的运用又必须创造,创造是对规范的完善与发展,二者是可以兼顾而统一的。

4、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并重

教学过程由教学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二者的中间联系过程三者构成。因此教学设计既要重视静态设计(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又要重视动态设计(教学过程的发展),使二者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中向前推进。

5、施教者与学习者交互协调

教学过程既是施教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促进两者的交互与协调,但交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讨论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则,自选一段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节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及案例

编写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就是常说的课时计划或教案。

教案一般是由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综合编成的,是教师备课的总结、上课的依据,是检查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参考。认真编写教案是积累资料、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即章节标题或核心内容,并注明授课时间;

2、教学目标: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的要求;

3、实验教具及媒体:实验所用仪器、器材的规格、数量,教学所用的媒体;

4、教学过程:这是教案的主要部分,一般包括教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公式、数据、例题、研究方法等)、程序安排、时间分配、习题作业、技能训练等;

5、课后分析:课后及时把教课中的激情灵感记录下来,以免情消意散、无法追忆。课后记录可以包括:教案的执行情况、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法的选择和应用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疑难问题、典型错误、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今后教学建议、资料索引等。

教案要能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能反映出师生教与学的动态过程。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教案格式,并附案例供参考。

表10—1 教学参考格式

教案可以写成文字形式也可以编写成电子教案.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电子备课平台(可参考:《物理教学探讨》2003.1.\"点击物理教学资源,创建电子备课平台\")或者应用网络上介绍的\"电子备课授课系统\"(如洪恩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一个组件--电子备课授课系统)。

利用计算机备课有以下几点优势:

1、有利于提高备课的速度,摆脱手工书写教案的种种苦恼,避免重复抄写的简单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

2、利用电脑具有信息存贮量大和信息处理速度快的特点,组建学科习题库可以满足教学中的需求,有利于精选习题和试题。

3、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和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和快捷,有效地促进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4、有利于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统计。利用电脑的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软件)进行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统计,不但速度快、正确率高,而且可以十分方便地对考试成绩的各种数据(如难度系数、区分度、标准差等)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保存和查找也十分方便,从而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5、有利于备课资料的保存和交流优秀的备课资料.

因此,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该有战略眼光,早日掌握电脑在备课中的应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备课:自选下列内容中的一个,按照教案的一般形式撰写教案

★惯性 惯性现象;

★压力 压强

★杠杆的平衡条件

★浮力产生的原因

★加速度的概念

★电动势的概念 阅读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

2、渗透人文教育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联系着社会,联系着人。许多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他们的人格、品行,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物理学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一些学史的介绍,就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读材料--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还可以阅读伽利略的传记。号召学生不仅要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还要学习他尽管身处逆境却始终不屈不挠地探求真理的精神。

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评价亚里士多德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杰出学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著作很多,对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

3、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只想着知识目标,还必须考虑另外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中,\"测定反应时间\"的教学可以使这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于一体:

(1)师生合作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一枚金属小书签,用两个手指捏住书签上端。请一位学生,伸出拇指和食指,在书签下端做捏书签的准备.告诉学生,如能捏住,就送给他做纪念。

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释放书签(措施:教师若无其事地对学生说,这枚书签漂亮吧?说的同时,松手),学生一般捏不住.可鼓励该生再捏一次,这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捏住(措施:书签的下端距学生的手远些).

然后,教师指出这个小游戏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引出\"反应时间\"的概念。 (2)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实验

看到桌上的直尺(带刻度、长30 cm),联想到刚刚做过的小游戏,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请一组学生谈谈他们设计的方案:原理、器材、怎么操作、怎么读数、怎么计算出反应时间。其他组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完整的实验方案:

[原理]

人的反应时间等于直尺下落的时间 [器材]

直尺、计算器.

[操作]

一人捏住尺子的上端,保持直尺竖直不动.另一人两手指呈捏的姿势,在直尺的下端零刻度处等待.前者释放,后者捏住(注意后者要紧盯着前者的手,且在捏的过程中后者的手不能向下移动)。 [读数] 测出直尺下落的距离s,即后者捏住处的刻度值。

处理数据]

根据位移公式s=1/2gt2可计算出直尺下落的时间,即人的反应时间t =(2s/g)1/2 学生分组做实验,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 (3)教师用一根\"神秘\"的尺子检测,直接读出反应时间。让学生猜一猜这根尺子的奥秘。 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明白,教师事先完成了时间和位移的转换,把时间标在了尺子上。

这样就制成了一把\"反应时间测量尺\"。

(4)提出一个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建议学生在课外动手做一把\"反应时间测量尺\",用它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出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当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两方面:

(1)用Microsoft PowerPoint编制了计算机教学软件,将文字、表格、图片、动画等投影到大屏幕上,替代了板书。

(2)用自由落体仪、光电计时装置和计算机(硬件、软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的关系,测定重力加速度g。 自由落体仪如图所示,立柱的上端有一个电磁铁,通电,小钢球就被吸引住;断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在立柱上有4个可移动的光电门,当小球经过某一光电门时,利用光电计时装置就能测出小球下落到这个光电门所用的时间。

从刻度尺上读出小球末端的位置和4个光电门的位置,输入计算机,就能得到小球下落到4个光电门时经过的位移s,相应的时间t由光电计时装置侧出后直接传送给计算机。

这样,小球下落一次,就能得到4组实验数据。

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不仅能记录实验数据,还能处理实验数据:

建立一个坐标系(纵轴s。,横轴t,在坐标平面上描点,让学生看看这4个点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看不出它们在怎样一条曲线上)。换一个坐标系(纵轴s,横轴t2),能够看出4个点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这4个点拟合一条s-t2图线:

差不多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改变光电门的位置,多做几次。 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与所用时间的平方t2成正比.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s-t2图线斜率的2倍) 阅读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第三节 教学反思

对教学的反思如同人照镜子,通过照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从而了解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醒我们去思考,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学应该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去设计,教学设计如何体现课程标准所反映的基本理念。在不断的反思总结过程中,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教师的成长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如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反思性教学依赖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在教学反思中,教师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和分析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教学反思的特征:

第一,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反思不是一般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的再认识,找出存在的问题。

第二,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着更合理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的新问题,能够唤起教师对教学的责任心,促使教师以教育理论作指导改进教学。

第三,教学反思是教师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正如一个婴儿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样,教师的成长也会经历一个从失败、再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后走向成功的过程。这其中反思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够对自我进行全面、恰当的反思是成功教师的必要条件。

第四,教学反思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进行照镜子的过程,属于\"个人奋斗\"的行为,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这种自我剖析的过程源于教师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高目标追求。 第五,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个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建构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通常教学反思的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和对比法两种。

教学设计的内容必然要实施,将实施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等进行对照,同时开辟绿色信息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将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统整在一起来剖析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为改进和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这样的研究方法属于行动研究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同行之间地交流,倾听他人的教学设计思想,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富有经验的教师的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独到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学习,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手段、评价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另外,参考国外教材和教学中的独特设计也会产生很大的启发。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对比法。

阅读 “单摆”的教学设计

教师:广州人冬天去哈尔滨旅游,买了一台漂亮的摆钟,买的时候很准,但由于两地的温差很大,到了广州摆钟就不准了,为什么呢?能不能将它调整过来呢?

这个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景,可以启发学生在上课开始时就思考,但是,让学生思考的这个问题很难亲身体验,能不能创设一个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情景,然后自发地提出问题呢?为此剖析如下一个相同内容的教学设计。

⑴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一个同学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如:实验材料的管理员、观察实验的记录员、代表小组的交流汇报员、噪声控制员等。

⑵活动的过程

材料管理员可以到实验台(讲台)上领取一段绳子、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几个尺寸、质量各不相同的硬币。

每一组同学利用这些材料完成如下工作:

·用胶带将铅笔的一端固定在桌子的旁边,铅笔的另一端露出桌子的边沿;

·把回形针系在绳子上,把硬币插在回形针中,绳子的另一端系在露出桌边的铅笔上;

·由硬币、回形针和绳子组成的摆能够自由摆动;

·测量物体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

·各组的记录员把测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数据表中。

⑶发现并提出问题

当全班各组学生测量的数据出现在黑板上时,就会发现每一个组记录的摆动次数都是不一样的。一场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热烈讨论开始了。

⑷进行猜测或假设

学生们认为造成摆动次数的差异可能有:

·摆动次数测量得不对或者时间测得不准,(每组可以重复实验一次);

·绳子的长度不同;

·硬币的尺寸不同;

·硬币的重量不同;

·物体摆动时的起始高度不同;

·„„

分析两个案例可以发现后者能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些正是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

讨论 “你在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是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学习了本节的内容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

推荐第7篇:《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引导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配乐,展示图片,共同感受美,营造美的氛围。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幅图片美?(学生各抒已见)

2、导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板书课题、作者)

二、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思考:

(一)

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参考: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 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

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略。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三)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

小黑板显示格言卡版式

(老师也做了一张格言卡 ,先抛砖引玉)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格言卡,进行交流时间约5分钟) 教师总结: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美的格言卡:(预案)

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3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1、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五、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六、配乐朗诵。

全班诵读第5 小节。

七、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

八、板书设计

(一)大家论美(培根)

颜色之美

美德最美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形体之美

优雅行为之美, 美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语言特色: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二)凡人论美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 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 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

推荐第8篇:论教学设计1

论教学设计

10教育班 陈佳慧 10114011005 教学设计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要开始一节课或者是一时段的教学,教师首先是要了解并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实现的步骤,这些都是通过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是通过都教学设计的概述、学习的类型、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简要论述教学设计。 的选择这几方面来探讨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概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人类特有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设计”

是人们在创造某种具有实效性的新事物或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性的系统计划过程。所以“教学设计”是 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教师为达成一定德尔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 系统方法,它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有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要进行教学设计,有很多种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都建立在以下的前提假设上:

一、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既有短时间的,也有长期的;

三、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理论。

要进行教学设计就必须要学习有关的学习理论的知识。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类行为的类比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该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奥苏贝尔、皮亚杰、加涅等人;在学习上,他们的学习理论有六个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和认知重组;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有助于迁移;

3、真正的学习不会遗忘;4顿悟学习本身就有奖励性质;

5、顿悟说即是对试误说的批判;6创造性思维。其中加涅的学习教学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实践基础。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得过程,这种建构是无人能代替的。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帝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他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强调学习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念,相信人人都能教育自己;认为学习就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格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卡尔罗杰斯 因此学习有关的学习理论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全面的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习的类型

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可以定义和描述为以下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的学习

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可以定义和描述为以下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使个体能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智慧技能的学习始于低年级的如读、写、算学习,而进行到哪一水平是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相一致。学习智慧技能意味着学习“如何完成”某种智慧行为。区别知道“如何”和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习得了某种智慧技能,就必须观察一类“行为表现”。

2、认知策略的学习

人类所学到的第二种很重要的才能叫做认知策略,这些技能是用来为学习者调控自己的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服务的。

3、言语信息的学习

第三个重要的学习才能是言语信息。我们期望个人在他们一生的历程中学习语言并保留许多言语信息,以备及时应用。当个人能够“讲出”或叙说言语信息时,他就已经学会了这种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态度学习是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三、学习任务分析

我们描绘了五种获得主要学习成果——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的最适宜的学习条件。如果教师要制订一个对学习进行指导的计划,第一步就是支撑所期待的特殊的学习成果的学习任务作描述。

1、学习的分析

首先,任务必须作为学习的成果而归入五种范畴(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中的一种。其次,必须对任务的每一个程序成分作进一步的分析,以揭示其先决条件

学习任务分析包括:(1)学习成果的归类;(2)将任务作为学习目的加以描绘

(3)任务前提条件分析;(4)先前学习支持新的学习

(5)作为所学东西组成部分的前提条件的分析

(6)作为前提条件之陈述的学习的等级;(7)学习任务分析的用途

2、学习任务分析的步骤: (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3)分析支持条件

四、教学设计的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可以看着设计教学程序的一个步骤,但由于其格外重要的地位,所以有必要专门讨论。泰诺认为,教学目标是我们学则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泰诺认为确定教学目标应当考虑五个基本来源。

(1)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 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3) 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4) 利用哲学选择目标

(5) 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这五个目标看上复杂,而且有些抽象,一些教师可能认为教师可能认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不必考虑这么复杂,也无法考虑的如此深入,然而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能在工作中经常依据这五个来源确定和检验自己的教学目标,便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能使自己的教学成为真正的“育人”过程,成为面向未来的过程。

2、设计教学的程序

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现在位置”过渡到终点目标中规定的技能的获得 (1) 引起注意 (2)告知学生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性的习得性能 (4)呈现袭击材料 (5)提供学习知道 (6)引出行为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估行为表现 (9)促进保持和迁移

3、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学实践是按照学生作口头交流来设计的,这种口头交流通常是由教师来提供的。此外,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手段。现在,教师也常用一些补充的交流手段,从实物到图片和电影。

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语言:口头或书面的。所以教学手段问题上,教学设计者首先得挑选语言手段的类型,口型或书面的,或者这两者合一。

推荐第9篇:论厄运教学设计

《论厄运》教案

【学习目标】

1、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中心。

2、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3、了解文章说理方法上的特点。

4、能认识厄运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坚忍的意志,有战胜生活中的困难、逆境的勇气。【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自学为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哲理散文——《论厄运》,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二、走进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

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三、文本研习

1、齐读课文,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培根的观点

明确:我们要以坚忍的品德战胜厄运。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思路:

本文思路清楚,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文章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引用古罗马先哲的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超越自然的奇迹 ”。切入题目,设下论题,为后面自己的观点张本。

第二层(“幸运说需要的美德”——“对比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 圣经《新约》和《旧约》的不同启示,及 哀歌和颂歌的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厄运不仅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练和新生,帮助我们培养起坚忍的品格,去勇敢地面对厄运,战胜厄运,获取幸福。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以 “明丽的花朵 ” 和 “名贵的香料” 为喻,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

小结:文章从“战胜厄运是奇迹”,到“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格”,最后到“厄运不会把我们击垮,反而能显出我们最好的品格”,三层意思逐层深入,见解不断丰富,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去透视人生的厄运。

3、品味语言,体会哲理:

再读文章 划出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1)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齐读: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奇迹:战胜厄运,获得幸福;在战胜厄运过程中品德被显现得到提升。恶劣的品质:欲望、放纵。美好的品质:坚强、毅力、心态、对人能力的提升)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4、了解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1)引用、举例 文中大量引用西方思想史上先哲及《圣经》中的名言事例,但议论通俗易懂

(1)比喻 文章比喻优美隽永,富有诗意。如“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等等

(2)对比 论述中也多用对比手法,上下去相互映衬,措辞警策,暗含机锋,突出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如“幸运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说理透彻,饶有意味

5、知识小积累:

(1)结合学案,积累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谈谈你又是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的?

(2)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可做小结 :

在人生道路上,顺境和逆境总是交替出现的。因此,一个人的成才环境总是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皇天不负苦心人。积极与逆境作斗争,并善于抓住顺境这一点,在顺境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努力成才。让自己在这难得地机遇里快速的成长发展。促使自己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航程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不想受到命运的愚弄。然而,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代替现实,身处逆境之中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忧。正所谓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因为生命不可避免遭逢低谷,但生命又是顽强的,往往当人们为之哀伤叹息时它又话焕发出新的活力 。 所以我们要一次又一次的在失败中学会战胜自己,战胜脆弱,学会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学习如是,工作如是。在失败面前勇敢地站起,你便成功了一半。当你在踏上人生征途时,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继续在一望无边的大海上扬帆,风便会从你的四面八方吹来 (3)完成学案的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论厄运》学案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

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二、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培根论人生》。1957年,《培根论人生》在英国首次出版。至今四百多年来。它历经数次再版重印,几乎被译为人类所有的语言。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哲学名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候,古典人文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文学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心灵以动人的美感;其论述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被共同誉为欧洲近代的三大哲理散文。

《培根论人生》一书是培根的处女作,也是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结晶,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培根仍对该书做了修改。这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如一部二十四史。培根原就是一位博学之士,在此书中,他更是旁征博引,用典广泛,几乎涵盖了各类人文学科。培根还善用比喻,书中不乏睿智的格言警句,直到今日,仍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本文标题也译作“论逆境”。本文篇幅短小,不过400余汉字,对这样一个重大论题,作者举重若轻,表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 (2)《圣经》与约伯

《圣经》包括《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圣经》上说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世人要承受苦难来赎罪,从而获取幸福。耶稣:“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马可福音第13章9至13节中耶稣说:“但你们要谨慎,因为人要把你们交给公会, 并且你们在会堂里要受鞭打,又为我的缘故,站在诸侯与君王面前,对他们作见证,然而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人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起来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命,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圣经故事中有《约伯记》,约伯是个幸福的人,拥有普通的人所定义的全部幸福。财富,家庭,信仰,全部完美无缺。他正直、敬神,从不做不义的事。上帝对他厚爱有加。但是因为撒旦的挑衅,上帝与撒旦为约,向它展示上帝的万能以及人的爱的信仰力量。上帝无故夺走了约伯所拥有的全部幸福,横祸从天而降。一系列苦难的打击后约伯与他人辩论神的力量,上帝裁定约伯的忠诚,给予所有的人应有的结果。 (3)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三、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诘(jiã)难 彷(fáng)徨 根深蒂(dì)固 藻(zào)饰 B、炫(xuàn)耀 汲(jí)取 锲(qiâ)而不舍 灼(zhuó)见 C、启迪(dí) 焚(fãn)烧 孜(zī)孜不倦 咬文嚼(juã)字 D、狡黠(xiá) 诓(kuàng)骗 不言而渝 (yù) 怡(yí)情

2、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A、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B、温家宝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 C、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飘洋过海的。

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

B、《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

C、理想新农村:李健宇认为: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街道整洁、道路更加宽阔 。 D、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

4、下列的名言警句不属于“厄运”的一项是(

A、“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 B、“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C、“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亚里士多德) D、“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5、阅读下面一段节选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

) ,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像中去汲取(

)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

)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福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厄运中被显示的。 ⑴依次填入上文括号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坚忍

启事

浓厚

B 坚忍

启示

浓郁 C坚韧

启示

浓厚 D坚韧

启事

浓郁. ⑵“最美的刺绣”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它阐释怎样深刻的道理?

A:

B: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⑴B ⑵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厄运中被显示的。

推荐第10篇:论趣教学设计

《论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和蕴含哲理的句子。

2、体会林语堂小品文的特点。

3、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趣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基调,理解“趣”的含义。

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学生对各科的学习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不足,这一篇文章正是对学生兴趣培养与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兴趣的含义,并快乐地投入到知识学习中。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性格幽默、随性闲适、富有哲思、严谨治学,这个人就是林语堂。林语堂说:“没有幽默滋润的民族,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心比日趋顽固。”幽默是一种情趣、一种修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论趣》一文进一步感受他的写作风格及人生追求。

林语堂介绍:出示课件 活动:

一、整体把握

1、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前面是否偏离题意

学生先思考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2、以此为例体会林语堂散文的特点

出示课件

3、文章开头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4、阅读4至7段回答什么是“趣”,“趣”与:“名、利、权、色”’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谈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5、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论趣”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在这一环节教师总结出板书

二、练习---拓展延伸

1、你怎样看待名利权色与趣的关系?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2、你同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吗?说说你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三、仔细品味句子,体会林语堂散文的趣味性 教师读划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赏析,出示课件

四、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

练习,阅读有关林语堂的趣事{出示课件} 作业:阅读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和观点上的异同,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字数不限,文体不拘。

板书设计

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行为动机 学有所成

启发心智

有益身心

养 论 趣

以名利为目的一切行为动机

一无所成 利禄薰心 神魂不定

第11篇:《论厄运》教学设计

《论厄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

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

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

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第12篇:论趣教学设计

《寻找好奇的眼睛--论趣》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参阅课下注释,工具书,粗读课文。

2、学生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林语堂和梁启超的生平和文学主张。【教学目标】

1、积累“

手足胼胝、、摩顶放踵 鞠躬尽瘁、利禄熏心、癖嗜、索然寡味”等词语,学会运用。

2、引导感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赏析文句内涵。

3、通过阅读,培养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中的“趣味”体验。【教学重点】

引导感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赏析两篇文章文句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中的“趣味”体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激趣,巴菲特给年轻人的忠告、林语堂和梁启超对趣味的理解,人生在世,一切活动的动机各不相同。对于这个问题,幽默大师林语堂和学界泰斗又有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在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船舶 (

扈从 (

手足胼胝

....阻挠 (

磅礴(

)(

熙熙攘攘

) (

.....癖嗜 (

)(

灵犀 (

利禄熏心

) (

.....蒙昧 (

掮客 (

废寝忘食

...

2、解释下列成语含义并造句。

1、当孩子知道自己犯有过错的时候,家长不宜责问其中滋味,(

)。

2、墨子

)利天下,我们也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 3、正是由于他 (

) 才会做出这样的不忠不孝之事啊

4、现在依旧是那些红墙绿瓦,那些风景,但当他凝神望定它们的时候,他的兴致却

)了。

5、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实实在在,不要

)。

6、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废寝忘食,(

),非常的辛苦。

三、走进文本,阅读探究

1、品味经典:当年,孔夫子曾以轻松的一句话开启了弟子们的求学之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时至今日,再聆圣训,我们获得了什么心的启发呢?

明确: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2、跳读《论趣》,看看林语堂是怎样解读“趣味”的?你读出了怎样的林语堂? 明确: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 (1)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3)在读书上要有“趣”。 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

三、寻章摘句 探究《学问之趣味》

从文中摘取幽默,内涵深刻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研究分析:梁先生要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是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 批注示例:“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这段话意味深长,对嗜好的阐述如智者品茗,淡定而从容,说理让人心悦诚服,有豁然开朗之感。明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选一门嗜好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一生做着喜欢的事,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包涵了人间至理,生活情趣,事业追求。让我读着有味,品着有理,嚼着有趣。

四、品评写法 研习文体。

读罢两位大师力作,大家发现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明确:(1)在内容上都是谈论趣味的。 (2)在表达方式上都主要采用议论。 (3)在体裁都属于议论文。

议论文:意义沦为主要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阐述的观点 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阐述论点舆论局的关系。

五、走进生活 拓展运用

这两篇文章都围绕“趣味”进行议论,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情趣,有修养,保持本性,与众不同的人,那么,古往今来,哪些人在学问上凭借一个“趣”字而取得一番成就的呢? (列举毛泽东读书、曹雪芹著红楼、爱迪生的发明、力夺八金的菲尔普斯等名人故事)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你的兴趣在哪里?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呢?

六、课堂小结

林语堂先生用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怎样培养自己的兴趣,而梁启超先生则在语重心长的 嘱咐我们培养做学问的兴趣。两位先哲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不时冒出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息。

七、布置作业

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和观点上的异同,写一篇200字的读书笔记

第13篇:数学教学论 教学设计

第三章 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教案至少包含三要素:即教学目标、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过程的制定。

2.使学生掌握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教案的三要素为本章重点;如何设计和编制教案为本章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盲目性、随意性,最终目的是为了能高效学习。教学设计是既要满足常规要求又要进行个人创造的过程。

2、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形成设计意图、制定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

引;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地把握,按照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具体各项内容学生自查资料完成,或见后面自学资料)

(一)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和中学教育的 性质任务

(二)数学课程的性质、任务

(三)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能起的作用

(四)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 案例1:(“数列” 教材分析之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与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要用到前 项和公式,产品规格的设计的某些问题要用到等比数列的原理;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之后的内容,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学习数列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使他们了解不仅可以有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还可以有自变量离散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以便对数列性质更深入一步。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地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认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或者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实际就是对数学内容的性质和任务的分析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1、确定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 教师的任务是将目标进一步细化和清晰化。 除了要关注“学生要学什么数学”,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

数学教学目标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也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2、教学目标的确定案例

案例1“四边形性质探索”一章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特殊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增强学生逻辑推理的意识,使学生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 了解多边形概念,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现象,了解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平面。能利用这三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说明:章目标;思考哪些目标比较容易实现;目标中的层次等

案例2“一次函数”一节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使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并掌握其简单性质;

了解两个条件能够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说明:章目标;思考哪些目标比较容易实现;目标中的层次;所使用的动词,标准中表示不同层次所增设的动词…… 案例3“探索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目标

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说明:章目标;思考哪些目标比较容易实现;目标中的层次;所使用的动词。

案例4“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生活中一类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加减法的全过程;直观形象地去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发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充分展示学生的生活经历,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动笔描述,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等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意识;学生在热情、信任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建立信心.说明:此写法与上述三例写法的联系以及现阶段的要求;分析上述三例中的”三维”目标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及确定

(一)按实现的时间长短,教学目标有远期与近期目标。

分析“四边形性质探索”一章的教学目标和“一次函数”一节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 1.远期目标

远期目标可以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远期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教育价值的主要方面。形象地说,远期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方向,对数学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即:远期目标确定以后,所有的相关教学活动都应当作为实现目标的一个(些)环节,而具体的教学设计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呈“自封闭”形式,但从更大的背景上来看,它们应当服务于这些目标。

确立远期数学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以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 远期目标实例1

“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就是整个数学课程教学追求的远期目标之一;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就是几何教学所追求的远期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方程思想”则是所有方程内容教学所追求的远期目标之一。 远期目标实例2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数学推理”的教学目标包括:

让学生经历探索基本的数量关系、图形性质,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和了解基本几何变换性质等数学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

让学生从对若干生活中的实例和数学现象的研究人手,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

要求学生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而掌握综合法证明的基本格式,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

确定远期目标注意事项;

避免远期目标流于形式

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注意它与所授课程的实质联系

2.近期目标

近期目标则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比如一堂或几堂课)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而言,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确立近期数学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封闭性”,还应当注意它与远期数学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即所谓数学教学活动要没法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即: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落实数学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案例1:“等可能性”内容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掷骰子、抛硬币、玩转盘等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等课能性的含义。

让学生在玩获胜可能性相等的游戏中,了解游戏公平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等可能性现象。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包含等可能性的现象,说明等可能性与事件发生的概率之间的联系

近期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充当两个角色。

首先,它本身是通过目前的教学活动就应当实现的目标;其次,它往往也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环节。 案例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目标: 让学生了解解二元—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化归的思想方法——将不熟悉的转变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变为已知的,以提高其数学思维的能力。

(二)从教学结果及目标维数分

1、按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结果的角度来分类,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

知识与技能类目标、

过程与方法类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目标。

2、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经历„„过程:(过程性目标)

这里我们特别关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经历——过程。结果性目标都是我们比较熟悉或能够把握的,因为它能够很快产生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学会一种运算、能解一种方程、知道一个性质(定理)„„;而过程性目标,即“经历——过程”有一点“摸不着边”——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活动,学生似乎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是在“操作、思考、交流”,但它实际上很重要。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 过程; 经历运用数字、字母、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3、过程性目标重要性

代数式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1及评价

介绍代数式概念 ——直接端出第三个馒头。

给出一些代数式、非代数式的例子,带领学生参照概念的定义辨别哪些是代数式,哪些不是代数式 ——教师示范吃第三个馒头的过程。

提供若干个辨别代数式的练习,让学生仿照刚才的方法解决它们

——学生吃第三个馒头的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学习过程”本身作为教学目标,而不只是让它服务于学习结果,如果只是服务于学习结果,那么有其他方法可以获得结果的话,就不需要“过程”了,毕竟,“过程”需要时间。

代数式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2及评价

由图所示,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7 根小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10根小棒。

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你是怎样表示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评价;

是一个活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过程: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涵的一般数学规律;同时,尝试用数学符号表达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接触到了代数式,更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还通过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从事这个探索性活动也非常有益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发展。

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过程,是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途径。

小节;

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要具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细化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即要确定出近期目标,又要关注远期目标,要以远期目标为指导;

确立远期数学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以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事实上,它也是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层面实现数学教育价值的一种具体措施,因为数学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帮助,多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确立近期数学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封闭性”,还应当注意它与远期数学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即所谓数学教学活动要没法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落实数学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作业;

1、学习自学资料

2、分析上一章两个观摩课的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69页;勾股定理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目标

附自学资料

(一)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和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人才——培养人才的总任务、总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二)数学课程的性质、任务 1)义务教育阶段

任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已经修改? (2)普通高中阶段

性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能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任务: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事实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

(三)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能起的作用

(1)特点:传统认为,数学的基本特点是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由此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向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接着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等观点。

(2)作用:数学具有发展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因素.数学提供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好材料.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一方面表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要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它也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基础.另一方面,数学在社会科学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它的语言、思想、方法和符号,发挥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得力助手和工具”的作用.数学中充满着辩证关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唯物辩证思想.所以,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材料

(四)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

(1)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必须以小学阶段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中学阶段的学习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好基础.

(2)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数学知识在大、中、小学中的衔接是容易做到的,而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比较困难,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几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裂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二)普通高中阶段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

提高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14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的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在本书中泰罗系统地确立了其管理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泰罗主义。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简答)

1、教学的本质 第一,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博比特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及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三,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简答)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学科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课程目标的选择与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的基本规范;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之关系问题是课程开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局限性:

1、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者不可避免的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2、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于教育的过程,这一个基于“活动分析”或“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程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是很低的。

五,泰勒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

六,“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基于主要是“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四大成就:

1、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

2、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

4、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 泰勒原理的内容: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兴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其核心是“控制”。

七,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学术中心课程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机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八,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九,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十,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与泰勒原理在价值取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实践兴趣”。

第15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课本重点: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这博比特出版《课程》,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独立

研究领域。(P12)

2、“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 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P13)

3、教学理论地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①赫尔巴特与教学理论的独立体系

②独立体系的教学理论发展

③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分水岭(P17)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答: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P4) 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2、简要回答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P7) 答: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①前科学时期②系统理论时期③专门学科时期(P11-12)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①教学研究的早起发展②教学理论形成的基本阶段③当代教学论 的发展轨迹。(P15-P19)

3、了解“泰勒原理”的主要 内容 答:“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

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P13)

3、解读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观点

答:①分离说: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位于一端,教学位于另一端,两者无交集,互相独立。

②关联说:关联说是指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互相独立,但彼此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又包含:连接说,过程交叉说,包容说

③整体说:所谓整体说,是指课程与教学实属一件事,高度连接、关联与融合,具有不 可分割性。又有两个层次:循环整体说,结构整体说 ( P21-25)

4、分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①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统一于课程与教学实践

②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并行于教育学体系内的两门下位学科

③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互为存在与研究的理论基础(P28-30)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政策

课本重点:

1、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①中央集权型②地方集权型③学校自主型(P39-42)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涵义与特点:

涵义:课程与教学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调整课程与教学权利的不同需要,并调

控课程与教学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P34)

特点:①行为的准则性②目标的针对性③实施的程序性④载体的规定性⑤内容的法定性

(P34-36)

2、课程与教学政策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中央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权利集中统一在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 育行政部门的几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均受中央支配。

②地方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权利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与教学事务,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对课程与教学问题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③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权力主要在学校,中央和地方往往只是提供指导或参考性的课程与教学标准或建议。英国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P39-43)

3、谈谈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

学校自主型的课程与教学政策往往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以追求特色与个性为价值取向,它的目标在于创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色,用颇具个性色彩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它追求的主要不是社会的功利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所谓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与改进,有助于课程与教学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调动各个社区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会使本来就不平衡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更为突出,也会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P43-44,从目标等,大括号是有点,中括号是缺点)

4、简要叙述我国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①1949-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全中央集权型阶段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以中央集权型为主、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并行的阶段

③20世纪90年代,中央集权、地方集权与学校自主型相结合的“新阶段”(P50-52)

5、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认识。

可以根据P52-53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特点进行评析。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课本重点:

1、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①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②评估需要,确定基点

③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

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P65-66)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时间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体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知道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P56-57)|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①定向功能②选择功能③计划与操作功能④评价功能(P58)

3、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功能是什么?

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的研究(P63-64详)

4、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①明确社会的要求②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③明确教育学的要求(P73-75详)

5、简述选择与编排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标准

标准:①系统知识准则②历久尚存原则③生活效用原则④兴趣需要原则⑤社会发展原则

原则:①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②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③直线式和螺旋式(P76-78详)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课本重点:

1、课程开发的概念:是指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地

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p83)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①分析情况②制定目标③确立方案④理解并实施⑤评价及修订(91-92)

3、行为目标的优缺点:

优点:①它们成为课程领域内理性规划中唯一妥善而周详的方法

②鼓励课程工作者把以往隐藏的价值明确地表达出来

③鼓励课程工作者以详细而具体的目标词汇去思考和规划课程教学

④为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指引

⑤为课程系统的自我改善奠定基础

⑥把在理论上确立的目的,在课程系统内最终通过课程教学而得以实现

⑦沟通的媒介

⑧为个别化教学提供可能

缺点:①目标都以行为方式来叙写,课程就会趋于强调那些可以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评测、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遭到忽视。

②只强调行为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违背了学习的真义

③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所依据的原理,本身就可能存在疑问。(P106-107详)

4、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①教学目标设计②教学起点设计③教学内容设计④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⑤教学评价设计⑥教学结构设计(P113-116详) PS:本章节没有问题与思考。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最重要)

课本重点:

1、课程组织的概念: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累积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一般包括:

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

3、教科书的采用或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和自由制三种

4、显性课程的涵义: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

隐性课程的涵义:

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P142-143)

5、教学组织的涵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P155)

6、教学组织根据学生组织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P155)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本重点:

1、课程采用: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新课程方案的决定的过程。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四类15个因素。

四类:①变革的特征② 学区的特征③学校的特征④外部环境的特征

15因素P171详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课本重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概念

形成性评价是指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它是一种过程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或进行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

PS:首先别问我第七章的重点在哪里,老师没有说。其次有些东西太多没有打字,是直接写的页数,大家可以去看看,再次祝福大家期末有个好成绩~~~

第16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

1.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学著作。 3.席勒以及他的弟子莱茵把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改造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5.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6.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2.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3.“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 4.“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

5.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很广,和《三字经》等合称为“

三、百、千、千”。

6.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作为文选教材成为“四书”、“五经”的补充读物。 1.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决定实行分科教学。

2.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是我国具有体现各学科教育思想的指导性文件的开始。

3.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定语文学科的名称为语文。

5.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是我国建国后第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

6.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的文件是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引导、指点和指向三种形式。

5.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6.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集中识字与韵文化。

2.古汉语的书面体系与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特点,决定了汉字必须集中识字。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韵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朗读和记忆。

4.《千字文》讲了些生活常识,《三字经》讲了些伦理道德,《百家姓》只是押韵并无文理,但它们符儿童识字规律,所以广为流传。

5.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最大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6.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最大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1.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过程。

2.从阅读的途径上看,阅读可分为:书面阅读、屏幕阅读和网上阅读。 3.阅读方法包括默读、精读、略读、朗读。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为终极目标。

6. 根据阅读目的,阅读形式可分为:消遣性阅读、学习性阅读、参考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7学习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阅读形式。

1.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的重要表现。 2.作文教学,学生写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3.学生作文的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4.作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5.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联想的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6.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简明,即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不刻意雕琢。

7.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得体,即遣词造句要适应语境。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考虑文章体裁的特点等因素。

8.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立意是审题的最高成果,是在审题过程中实现的。

9.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亲身经历的生活、周围环境的见闻以及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

10.学生作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11.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记叙文的特点是过程性和真实性,所以首先要“看清楚”和“想清楚”,最后要“写清楚”

12.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计划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可以保证写作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避免写作训练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13.作文过程中的指导的形式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行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以个别为主,采用班级答疑的方法。

14.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批改是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学生作文的全面调查和研究,是评讲的提前和准备,也是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示范和举例。

15.在作文批改中,属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态度等有关局部或全局性的问题,以批为主。

16.在作文批改中,属于字、词、句、标点符号等具体问题,以改为主,有增删换调四法。17.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批改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用幽默的方法批评。

18.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批改的方式包括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19.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交流讲评的要求是要有重点、发挥多功能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讲评方式包括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和对比讲评。 21.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讲评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励,而其基本方法就是“发表”,发表欲是写作的内驱力。

22.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写话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写语段,有记叙型、说明型、描写型、议论型、抒情型等。

23.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话题作文训练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立场联想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行写作。

24.在作文教学中,网络写作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主题型作文、研讨型作文、自由写作活动。25.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1.口语交际过程是学生情感态度、人格品质个性化体现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健 2.1949年课程名称定名为“语文”后,语文课程中必须包括听话说话教学,具有了系统的理论。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要言文一致。

3.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第一次提出了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思想。

4.《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则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与人沟通。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是贯穿课程标准口语交际教学始终的基本理念,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价值追求。

6.我国古代提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话者必须对自己的表达负责,对听者负责。 【1教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现代语文教学情境,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3代表性优秀教师有:于漪、钱梦龙、宁鸿彬(创造性思维)、魏书生(民主化和科学化)。 4语文必修课目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5近代语文代表作——《国文八百课》。 6教师和学生的关系:(1)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关系是互相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2)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4)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引导、指点和指向三种形式。】

二、名词解释: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2.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3.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教学论,观后)

4.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5.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和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语文课程现象: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指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4.语文课程规律:语文课程的规律是指在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5.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

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有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课程设计,中观层次的课程设计和微观的课程设计。

2.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或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 3.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订的。 4“三百千千”:有人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为“三百千千”。 (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甚广。)

5.《古文观止》: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之一。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写,时间跨度2000余年,选文200余篇,编选体系基本上整体按时代分,同一时代按作家分。影响大,流传久。

6.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结构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

2.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4.语文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教学价值判断。对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的评价,称为语文教学评价。

1.阅读感受力: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2.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 3.阅读欣赏力: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4.阅读评价力: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判,实现价值判断。

5.阅读迁移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6.阅读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阅读,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

7.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8 .默读:是与朗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法。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射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

9.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

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10.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计算机、演课本剧、CAI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1.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想象程度的不同,可大体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3.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往往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立意的高下决定文章质量的优劣。

4.选材:是指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筛选的过程。

5.谋篇布局:是指按照主题的需要,对所选的材料进行恰当的组织安排,使之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6.快速作文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的写作技巧。 7. 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段训练,又称小作文,是为培养写作的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各种局部的片段的专项练习。

8.写话训练:又称语段训练,是向写段落、写篇章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小学低年级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

9.命题作文:是由教师出题目,学生据题作文的一种方式。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 10.供材料作文:是一种半命题作文,它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三、简答:

1.简要介绍《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大教学论》不仅谈到狭义的教学问题,还谈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相互关系和各自的任务,涉及教育制度。因此,确切的说,《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教学法等。 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你对语文的“工具性”是怎样理解的。

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物质性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语文是听说读写、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语文还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 4.你对语文的“人文性”是怎样理解的。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表现,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5.简要介绍《学记》。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它以精炼的语言,较全面的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简明扼要的概括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 1.简介“四书”、“五经”。

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学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5)管理作用 3.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4.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诗集姓氏5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隔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5.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1.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性质: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1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2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规律3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3.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具有(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等功能。 4.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

(1)范文系统(2)知识系统(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5. 古代语文教材有哪些?

我国古代语文没有单独设科,就教育功能来看,识字课本和文选属于语文教材的范畴。 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特点就是集中识字和韵文化。后来发展到用诗歌选读兼作识字课本,如南宋刘克庄、明末清初王相选注的《千家诗》,清·孙洙编的《唐诗三百诗》等。 汉以后,文选之风盛行。如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谢枋德的《文章轨范》,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楼肪的《古文标注》,清·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 6.教师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的方法有哪些?

(1)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在教材研究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2)自组单元,

显示新意。(3)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失去生命力的内容,补充一些时代色彩强烈的内容,保持教材的时代感和鲜活性。 1.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2.简述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3.简述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1)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4.简述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教师素质(5)依据学生特点(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5.简述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5)优化组合原则 6.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

(1)简洁美(2)含蓄美(3)缜密美(4)映衬美(5)流动美(6)奇异美(7)形象美 7.简述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

(1)测定学习成绩(2)鉴定学习效果(3)检验管理水平(4)获取反馈信息(5)预测发展方向 1.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什么?

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教材、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3.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

(1)勤于读书的习惯(2)健康读书的习惯(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 精读训练要注意哪些问题?

(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5.网络阅读的优势表现在什么地方?

(1)阅读资源的丰富性(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3)阅读活动的主体性 (4)阅读过程的互动性(5)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6.网络阅读的弊端有哪些?

对象的芜杂性、内容的随意性、技术的依赖性、费用的制约性、注意力的散乱性。 7.网络阅读的形式有哪些?

(1)主题性网络阅读(2)延伸性网络阅读(3)创造性网络阅读 (4)交互性网络阅读(5)随意性网络阅读

8.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知识(2)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9.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有哪些?

(1)教师范读(2)学生单读(3)学生齐读(4)学生分角色读 10.略读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1)把握大意,抓住重点(2)提高阅读速度 1.简述作文的审题能力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文题,理解、把握文题的含义,明确文题要求的过程。

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包括文题中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2)弄清写作的要求:作文时要弄清对写作方法、角度、题材等要求。 2.简述作文的立意能力。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往往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立意的高下决定文章质量的优劣。教师在指导立意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要选择典型的材料,挖掘这些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并在文章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立意要做到以下要求:正确、深刻、新颖。 3.想象作文训练的方法有那些?

(1)关联式想象作文。(2)扩展式想象作文(3)延伸式想象作文 (4)假想式想象作文(5)寓意式想象作文(6)科幻式想象作文 4.记叙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 写清楚(2)写具体(3)恰当运用议论、抒情 5.说明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抓住事物的特征(2)掌握说明的顺序(3)语言准确平实 6.议论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指导学生立意(2)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3)表达准确严密 7.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是什么?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2)多批少改(3)内容兼顾形式 8.作文讲评方式有哪些?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9.写作技能训练包括哪几个部分? (1)审题能力训练(2)立意能力训练(3)选材能力训练(4)谋篇布局能力训练 (5)运用表达方式能力训练(6)遣词造句能力训练 (7)修改文章能力训练 10.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性质是什么? 作文是写作练习,作文教学是写作训练。 叶圣陶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 即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而作文教学就是写作训练。

四、论述:

1.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理论。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1949年前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才逐步恢复起来,有些人就把课程论纳入教学论之中。这种理论又称“大教学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课程论思想,又产生了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理论。认为教学的根本问题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只是课程论的延伸,应该附属于课程论。这种理论又称作“大课程论”。

(3)相互独立论:另一些学者提出,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是独立于教学论的一门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科。在教育学这门应用知识领域中,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同属其下位的平行理论。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的主张,在促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加剧了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互相割裂的倾向。于是,人们冷静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

二: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原理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反过来也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的编制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三种实践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三: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

1.论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和管理作用。

(1)导向作用: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教育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有效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推进作用:对教师来说,认识和明确教育目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使教师在总体上和教学基本思路保持一致,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对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还会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前进有激励作用。

(3)控制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进行。

(4)评价作用: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

(5)管理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可检查、可评定的标准。在教

学管理过程中,明确目标即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2.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听说读写、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是人类思想交流的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表现。 (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他区别于其它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其它学科都是把语言作为教学的工具,语文则是把掌握和运用这种工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另外,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纯物质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还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3)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论述为什么“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1)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

传统教育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两个范畴。现在我们主张教什么和怎么教结合起来,以教什么为主导因素。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教学,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学被课程所控制,课程也逐渐孤立、封闭。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2)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狭窄切艰深,对学科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教学大纲关注的是优秀学生,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3)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大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我国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都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指导性文件。

2.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使用语文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开发、创造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了解编者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其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编辑意图体现在编写体系和整体结构中,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放到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中来确定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掌握教材的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是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的关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只有熟悉整本书,明确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才能成竹在胸。主要表现在单元处理艺术和篇章处理艺术上。要特别注意:

1根据教学单元指定学期教学计划。2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3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语文教材除课文阅读外,还有语文知识、练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材料,语文教师要全面掌握,统一安排。常用的方法有:1目标导向式2比较式3化繁为简,化难为易4突出特点,加深理解5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4)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是相对稳定的,语文教师要灵活对待教材,适应不同的、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主要方法有:1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2自足单元,显示新意。3适当抽换教材。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其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是共同的习得、体验和创作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 (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程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应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成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我们同时要注重开发血色很难过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论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将会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

二:(1)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自主学习有以下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要素:1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助。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进行有效沟通,小 11

组成员之间互相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4对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3)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素是相信学生。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因为关注和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需要。其次是因为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师职责的变化。 3.论述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

教学过程是在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简洁性。教学能够实现这种简洁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美国科学家西蒙曾说过“科学总是把复杂的现象转化为基本的过程”。其中特别是避免了实践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而且对正确的过程从本质上抽象化,概括化。

(2)教师的指导性:由认识过的“先闻道者”来指导要认识的“后闻道者”,由实践过的“有专攻者”来训练要实践的“术业者”,就能选择最本质的内容和最科学的方法,高度浓缩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

(3)教学手段的艺术化: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训练过程,都不是社会实践过程,而是青少年一代对社会发展结果的习得过程。要把这些过程艺术化的再现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而获得。

社会愈发展,人类文明积累愈丰富,新生一代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愈突出,对教育和教育的科学与艺术要求也愈高。教学过程如果不具备这种简捷性,社会就不可能加速度发展。

4.论述教学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1)所谓科学性,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它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规律

(2)所谓创造性,是指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教案不是知识的汇集,也不是参考资料的摘抄,而是适应具体情况的具体设计,任何有价值的教案,都具有创造性。

(3)所谓实用性,就是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可以把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方法型”教案,把不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知识型”教案。实用型教案是操作程序,而不是知识序列,也不是文章分析,也不是教学论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是教案区别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文章分析和教学论文的主要特征

教案是否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根本标志,是对学生的研究。备课是否研究学生,以及对学生的研究水平,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 1.论述良好的阅读习惯问题。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 (1)勤于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天天阅读,每天必读。像孙中山先生那样:“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存。”有了这种感觉,说明阅读已经生活化了。

(2)健康读书的习惯:现代读物很多,选择健康的读物是一件大事。语文教学就是要选择文质兼美的读物来读。在阅读活动中还要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注意光线明暗,采用正确姿势,选择阅读环境,保持精神集中,获得最佳心理状态。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

(4)质疑问难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能否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应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其它工具书,并传授查阅的知识和方法。 2.举例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当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时,阅读兴趣也就产生了。所以,要以明确的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再用阅读成果强化阅读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喜悦。语文教师应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慎重选择教科书,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范围要大一些,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化。把一种事物当做美来追求,才会产生兴趣、热情和意志,才会为之奋斗。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位美,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3.举例论述阅读教学的重点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重点分析。包括特点,要点,难点和疑点。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突出重点。特别是精讲部分一定要抓住重点。

特点,即一篇文章中使用其具有存在价值的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本质特征。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特殊的视角、特写镜头推出父亲帮我买橘子的背影,使其因鲜明的特点,在一堆写父亲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要点,即能够显示文章主旨的精华所在。例如《师说》的要点有二:一是教师的作用。二是教师的标准。教学中必须抓住对学生有用的要点。

难点,即有关文章主旨而学生的能力难以达到,需要教师着重加以指导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需要精讲的地方。例如《为学》中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由记叙向议论过渡的范例。难点的确定,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体系的把握。

疑点,即文章中有关主旨而又需要加以辨析的地方。例如《马说》中,韩愈强调发现人才的重要是可取的,但其方法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只要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疑点是随处可见的。解析疑点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

4、论述阅读能力构成的要素有哪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阅读感受力: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2)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 (3)阅读欣赏力: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4)阅读评价力: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判,实现价值判断。

(5)阅读迁移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6)阅读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阅读,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

1.论述作文教学的育人训练。

一:育人训练师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裴炎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等内容。 二:育人方面现状来看,存在问题有:(1)言之无物(2)虚假连篇(3)思想庸俗 三:应把育人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讲评。

四: 1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2作文指导要全面,既指导作文,亦指导做人。发现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要善于通过批改和讲评,对症下药,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论述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越具体,越全面,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越丰富,越有价值。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大体可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通过想象,可以提高学生选材构思能力,使内容丰富,思路开阔,形象生动。训练想象的方法很多,例如,改写、扩写、续写等;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心智活动,是由事物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活动。联想的方式主要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二)深入地思考生活。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由表及里的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训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周密性。 3.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哪些阶段?

写作教学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拟定写作训练目标和设计写作教学计划,是提高写作教学速度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在每次写作训练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训练目标,引发学生感受和表达的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写作训练的目标明确了,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在这一阶段,教师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

取材、构思、行文、修改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顺利进入作文状态,动笔写作,并自觉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阶段包括两个步骤:一写前指导。二作文过程中的指导。指导方式以个别为主。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最高境界是,每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情感的交流。1作文批改的方法。批者,评也。改者,正也。2作文批改的要求是: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3要写好作文批语。4作文批改的方式有: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

(4)交流讲评,互相沟通:学生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他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承认。1交流讲评有以下几点要求:要有重点、发挥多种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作文讲评的方式主要有: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和对比讲评。作文讲评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励,激励的基本方法就是“发表”。 4.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一命题要注意整体设计。语文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命题作文要密切配合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借语文教材命题,总体上设计把握作文命题。 二命题要有实用价值。在命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写好命题提示语。命题中的提示语要有审判性,能够明确揭示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让学生能从题目的词语中判断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材范围,适应体裁,基本方法等。 四命题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命题的最高艺术,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激起写作欲望,开掘写作源泉,把想说的话引出来。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有话写,并知道该怎么写。

1.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必须训练,而且要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具体方法有:

(1)提高自觉性。养成习惯的过程,是意志活动向非意志活动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意志的努力,即自控能力。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在思想和行动方面都具有自控能力,才具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在动力。

(2)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实际上包括发展良好习惯和消除不良习惯这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不消除不良习惯,就发展不了良好习惯。在这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教育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3)反复训练。习惯所表现出来各种熟练技巧,其实就是自动化过程。这种自动化能力,是在长期的、严格的反复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4)典型激发。历史和现实中某些优秀人物的良好习惯,特别是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样品,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5)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的许多习惯,都是由模仿教师的习惯形成的。 2.论述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业务上精益求精。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一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教师的根本素质,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和教

学研究中去,用有限的生命去从事无限的事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内容。教学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都是从全心全意的热情中产生出来的。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热爱职业的本源。教师热爱职业是因为这种职业能为社会做奉献,而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就是给社会输送的学生。教师的社会价值,也是通过学生的社会价值来体现的。热爱学生,也是教学工作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

(3)业务上精益求精。纯熟的业务能力,是热爱职业和热爱学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唯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掌握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做到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爱的奉献。 五分析:(10)

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谈谈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答: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深层次的,隐性的爱国行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进一步学习语文的要求。

2针对现代语文教育现状,由于语文教学没与规律对接,导致学生不喜欢学语文,对语文失去兴趣,缺乏学习自信心,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3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需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产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促进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有信心且有兴趣学好语文。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训练,树立典型激发学习,教师正面的示范作用。只有这样,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才能使语文学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标准。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认识。

答:1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语文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代相结合,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即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例如: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自然需要怎样的呵护,采取什么策略与智慧才利于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等等,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这一标准体现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语文教材内容的时代气息应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育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之,语文教育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科教育资源,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尊重多样文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展需求。

1.《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谈谈中国古代治学的过程与规律。

答:1《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要始于学,终于行,中间经过问,思,辨。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光辉的教育思想之一。 2这段话说的是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也不可能了。“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

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此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实践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这段话就是要求我们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2.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论述:“读书使人充实,谈话使人敏捷,动笔使人精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请你谈谈对培根这段论述的感悟与启迪。

答:一.这段话首先分别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三个方面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直观价值。然后从更深层次上说出了读书可以怡养人的性情,可以为口语表达增加材料,可以增长人的才能。

二.培根的这段话,目的是鼓励人们多读书,多动笔。启示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要勤于读书,要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2要养成健康的读书习惯。选择健康的读物,在阅读中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3要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要有质疑问难的习惯。创新源于质疑。5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够在独处幽居时,怡养性情;在高谈阔论时,博采众长;在处世判事时,增长才能。

1.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想法。

答:1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动力定型,是能力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教育从简单方面来说,就是能力训练的自动化过程,也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2良好的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等等。

3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有作息规律的生活,才能有强健的体魄。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天天阅读,勤于思考,不断学习,才能扎实掌握所学的知识,探求自己未知的领域,进而不断的完善自己。所以,良好的习惯对人意义重大,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结合上述论述阐述阅读教学中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1“教科书编者”为什么要我们读这些文本,是课程设计的任务。

2“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读这些文本,是教学设计的任务。

3“文本”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中介,文本作者告诉我们文本中讲了些什么,是怎样讲的。 4“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要活动是学生的阅读,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对话”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3.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结合这一论述谈谈阅读兴趣的含义和意义。

答:一:阅读兴趣,指的是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

二: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知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初始阶段,是由需要所产生的兴趣,可以成为“理趣”。“好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中期阶段,是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可成为“情趣”。“乐知者”可视为兴趣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审美所产生的兴趣,可称为“乐趣”。

三:教师通过明确阅读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可以用审美的目光去发现、欣赏、品位美。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由“理趣”发展为“情趣”,最后升华为“乐趣”。阅读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并乐在其中。

1.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中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谈谈学生作文与一般创作的区别。

答: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学校里的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这是学生作文与应用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根本区别,是作文的基本性质。

首先,学生的作文区别于应用写作。学生练习各种体裁的文章,并不是要求这些文章具有社会使用价值,而是练习写各种题材文章的规范和能力。因此,教学序列应按照作文能力发展规律来安排,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要视其能力水平而非使用价值。练习这些能力最终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应用的需要,是应用的准备,但还不是应用。

其次,作文区别于文学创作。学生作文是练习一般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规范和能力,而不是练习文学创作能力。如果学生有兴趣或有天赋可以进行积极引导,但这不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任务。所以,也不能用文学创作论来代替作文教学论。

2.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结合孔子的论述谈谈你对作文语言特点的理解。 答:孔子的这句话着重强调语言的文采性。

1语言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准确,准确是语言简明的基础。而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是对语言较高的要求,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一篇文章若仅仅是准确,还不能引人入胜,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语言还要适当运用排比、比喻、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可以巧妙引用诗词、名言、警句等,加强文采。

3文章不是无情物,要使语言准确生动,还要注意抒写真感情、真体验,假话,大话,空话是大忌。如果作文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有个性,有创新,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3.有人说:“写作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一 .“认为写作教学的唯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写作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写作还有智力思维等其它方面的目标。写作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二.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实践性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并能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写作训练的任务有以下各项:

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第17篇: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斯坦豪斯不否认行为目标的价值,但却认为生成性目标更为根本。

答:错。斯坦豪斯认为课程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人们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它既包括内容也包括方法。过程模式课程是根据过程原则详细说明教师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但不预先规定教学目标,因为许多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预先能够详细规定的。课程的影响力和可能性并不包括在目标中,而是建立在必须探究的知识基础上,教师不是扮演专家的角色,扮演的是一种高级学习者的角色,他要向共同学习的低级学习者提供有用的东西。在过程模式中,评价不是以目标的实现为依据的,而是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知识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过程原则为依据的。因此不仅要重视课程教学的累积性结果,而且更应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的形成性结果。过程模式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理解力,这一目的有两层含义:其一,发展学生和教师的理解力,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其二,把理解力作为目的是因为它是不能获得的,只能不断深入下去。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聚合功能。

2、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1)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在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区别的。据此,通常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进入课程计划,使课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种类,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是课程史上的一大进步。

(2)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知识的存在有分化与综合两种形态,由此形成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强调各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将相关学科和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以管理方式为标准的分类。按照课程的管理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的设置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时,如何考虑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答: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内容的重要性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但何谓“重要”呢?可以由下面几项判断:(1)他是知识和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2)他是应用性和迁移力最大的成分(3)他属于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的成分。

内容的实用性,是指课程内容杂实际生活中有用。在考虑这一依据时,需要注意:(1)日常生活出现多的,不一定是重要的,出现少的,不见得没有用。(2)日常生活不见得是最理想的生活,内容的选择如果以实用性为唯一标准,可能这世上维护这一不太理想的生活,对社会进步没有什么帮助(3)实用的有立即与长期之分,不能仅仅考虑立即的实用性,不顾及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容的正确性可以由三个层面来判断。第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避免错误的事实、概念、原则、方法,这是最基本的。第二,课程内容必须反映尖端知识的发展,陈旧的内容应排除在课程之外。第三,人类的知识,文化、价值、理想,有许多不是截然属于对或者是错的,课程选择就必须采取多元标准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将不同的现象呈现出来。

4、简述研究教学过程的意义。

答:研究教学组织形式有如下意义:

(1)教学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 (2)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3)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规模的大小。 (4)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学生不同技能技巧的形成。

(5)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情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5、简述根舍因的教学思想。

答: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个特性,即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在教学要求上达到了四个统一,即教学与训育的统一,问题解决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四个阶段:一是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也就是要以典型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范例的说明“类”的阶段,主要是进行归类、推断、认识这一事物的普遍特征;三是范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要求对事物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四是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切身体验阶段。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哪些?结合实践谈谈您对其的深层理解。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课程的根本依据在于科学的综合和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出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家化的趋势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带来一系列的冲击,这是综合课程得以复兴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要求课程的整合。其次,人类社会实际问题的整体性要求课程的综合。最后,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求课程提供整体、综合的内容。 综合课程的种类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一体化课程、核心课程。

2、怎样理解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体现了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答: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新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新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新课程确定并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新课程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第18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学习报告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 几种有代表性观点的辨析

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和认识理解不同,人们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观点: 第一, 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 第二, 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第三, 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混合体。

第四, 教学模式是与教学的“结构一功能”这一范畴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应该说,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程序或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固然,教学程序和方法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要素或重要特征,但教学模式不是单纯的教学程序或教学方法,它是有多种教学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二) 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上述界定涉及几个要点:第一,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已经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范型。第二,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教学理论的演绎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 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1、教学模式结构

基本构成要素:第一,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总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教学目标。每种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

第三,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是指具体的教学模式在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步骤。

第四,运用策略。即在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师和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措施的总和。它包括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

第五,评价体系,即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方法体系。

2、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 整体性。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大都强调对教学进行分解式的探讨,如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孤立的个别研究。

第二, 中介性。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都有密切的联系,它处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第三, 相对性。所谓相对性是指每种 具体教学模式的效能都是相对的。

第四, 可操作性。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特定的比较稳固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策略体系所构成的。

第五, 效益性。每一种教学模式相对于特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讲,是有效果的,甚至是最优化的。

二、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方面,教育模式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三、教学模式的生成

教学模式的生成即教学模式的建构或形成。

第一, 教学模式的来源。第二,教学模式的生成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

(一)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科学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二)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

第二节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一、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一) 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

(二) 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

(三) 杜威的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

(一)国外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

(二) 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

1、学导类教学模式

2、目标类教学模式

3、技能类教学模式

4、情景类教学模式

5、创造类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由单一到多样

以教学模式类型的多少为依据,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 单一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第二, 两大主要教学模式互相对峙和冲突的时期。 第三, 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时期。

(二) 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三) 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四) 由刻板到灵活

(五) 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六)由传统性到现代技术手段

第三节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一、自主教学模式

四个基本要义: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二是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三是强调学生自主构建,四是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题地位;第二,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在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有的研究者划分了探究教学的三种水平,即有结构的探究、指导型探究和自由探究。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题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第四,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阶段和步骤:

第一, 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第二, 选题立题阶段 第三, 组织课题小组 第四, 实施阶段

第五, 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 第六, 展示成果阶段 第七, 总结反思阶段

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研究性的原则。第二,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动态性和生成性原则。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一班来讲,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阶段有: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而一般性解决问题的阶段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检验假设。

第19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习该学科的意义, 明确地指出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作用.同时对我国数学教育发展概况和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内容:

1、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

2、如何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重、难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习该学科的意义为本章的重点;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作用为本章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发展,把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学科知识与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有机结合,系统研究数学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本章要解决的是五个问题:

1、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

4、数学教学系统;

5、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 1.1 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1.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不能代替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修养

当代的数学教师,不论是初中的、高中的还是大学的数学教师,都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它包括: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多元的人才观、立体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多功能观、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掌握和运用。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换位思考”,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会使数学教科书中各种静态的知识达到动态、发展的境地,从而使讲授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数学教育专业的合格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描述为:具备一定深度的物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解决数学教学低效率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教师中的不少人,把自己和他所教的学生训练成应考的机器。一切为了考试,可以不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讲教学艺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大搞题海战术的、不动手去做而只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的„„这种既耗费师生精力和时间,也难以让师生都体验其中乐趣的教学,效率是相当低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其基本内容来源于数学教学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方法都是多年来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们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而不少的理论又汲取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再把它们与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及过程结合起来,使之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的学习,我们可以找到造成数学教学低效率的各种原因,理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来。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是倡导素质教育的需要

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提出素质教育的主张, 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把研究和遵循认知规律、教育规律,追求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在内容的选取、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建立等方面,都力求突出上边的“两全一化”,因而是符合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精神的。

鉴于上述分析,

我们说: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4、学习要求: (1 ) 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精神,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

(2) 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3)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数学教学法(包括实验教学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数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4) 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数学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符合各地各类学校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 1.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中学教育系统中的数学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学。因此,它必须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材,当然还要涉及到其它直接相关的内容。

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和要求

历年来, 在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及采用的教材一般称之“教材教法”或“教学法”,它们多以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往往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怎样教”的研究为核心,着重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应当利用现代教育理论中许多新成果来丰富我们原有的内容,上升为比较系统而严谨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引领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探索性的一步。它以数学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也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以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数学教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为主体,现代数学教学的方法为核心,提高数学教学能力为目的,力求融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一体,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突出一般教学理论在数学教育中新的发展与应用,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综合研究数学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和方法,使课程既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

我们可以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去研究: 教学目的(为什么教? ) ; 教学对象(教谁? ) ; 教学内容(教什么? ) ; 学法(如何学? ) ; 教法(如何教? ) ; 学习效果(学得如何? ) .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从整体上不仅知其然,也知道一些其所以然,或者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探求其所以然。为了适应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多数学生的学习特点,本书在强调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仍把“怎样教”作为重点问题阐述,仍介绍数学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如下: 首先,我们通过对数学学科的素描,让读者从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诸多方面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数学学科。清楚“数学学科”的内涵,就能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许多最基础的东西,对进一步明确数学课程的地位、作用显然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我们通过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剖析, 进一步明确初中、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使读者从中理解数学教育教学与德育、智育乃至素质教育的关系。

紧接着,凭借现代教育理论和系统论的知识进行“学习”概念的再认识,阐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

对学习的客体--携带信息的材料--主要指教材,我们从初、高中现行数学教材中抽取部分内容,进行知识结构的剖析,使读者懂得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典型问题及教材的分析处理的训练,让读者初步掌握其中一些基本方法。

再往下,我们阐述数学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读者在了解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些什么,进一步对一些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规律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对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数学教学过程,则借助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阐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一重要命题,并通过一些实例介绍能启发思维、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模式,让读者自己去体验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对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特殊且重要的角色的教师,我们通过教师的备课、教研活动、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技能方面的阐述,让读者基本掌握课堂设计和教案编写的方法,并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对方法进行调整和组合; 能通过一些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达到可以上讲台实习的基本要求。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本书的最后两章围绕: 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数学教学评价这两个问题展开,希望能让读者对数学教学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了解有关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知识。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我们要让学习本课程的学生: 1 .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数学教学法(包括实验教学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数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4.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物理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符合各地各类学校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 1.3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

数学教育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极为广泛。因而它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综合性

它处于数学、教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界”处.在数学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中,它针对自身研究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相邻学科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总结出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具体规律,从而归纳创造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所谓综合性不是这些学科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是从数学与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运用这些学科的原理、结论、思想、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数学教育本身的问题。

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修养,而且数学的造诣越高,越能把握数学内部的精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一刻也不能离开数学,但值得指出的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是数学的自然结果,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数学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当然要受制于一般的认识规律.但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抽象性、概括性较高,基本上是演绎的体系,知识的前因后果联系比较紧密等),这样,数学学习又有其特殊性.数学教育的综合性就是这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规律,其中有课程、教材设置、编写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实践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人们把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作为认识过程来深刻分析的成果.这种认识过程旨在寻求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规律以及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是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得来的.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教学实践,运用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总结出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受教学实践的检验。

三、发展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发展中的理论学科.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基础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及教学方法也需不断改进。

当前,由于中学数学内容正面临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九年义务教育已作为公民教育逐步得以实施,传统教育观、教育理论也正处于彻底更新的时期。因此,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理论体系正处于初步创立阶段。无疑这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要以广泛的实践经验为其背景。它是数学教育研究的源泉, 离开了实践,数学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总结出许多方法,如引入新概念的具体--归纳法及抽象--演绎法; 揭示概念本质特征的对比、类比及正反例证的方法; 在概念体系中教学概念以求掌握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概念的教学与学习的丰富的背景.离开这些背景,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论述,是不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

第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所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实践。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数学教学论去研究。如对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如何评价?对数学教材的现代化如何理解?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数学课程中要不要反映人人都要达到的水平? 如何反映? 如何组织数学课程,是按结构化的方式还是按学习心理规律的过程? 随时代的发展, 哪些学科应逐步引进中、小学数学课程中? 新时期的数学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应该研究的问题。

第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能指导实践,并能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由于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在较高层次上研究数学教育,所以它对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科学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科学性一般体现在, 要符合数学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 符合其它学科的一般规律, 符合实际。 数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在于是否已被人们所认识, 认识的深度如何? 就以教学说, 教学的一般规律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教学原理, 根据教学原理对教学提出的要求, 就是教学原则.由于人们认识的深度、角度不同,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许多种教学原则体系),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像数学那样,对于同一个问题,虽然方法不同,但正确的结论是唯一的。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却不一样,对于问一个问题,可能有许多种处理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较为理想的结果。这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性的一个特点,客观规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人们的认识也是无穷尽的,人们的认识总是要受着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某种条件的限制, 因而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也是会发展的。

五、教育性

数学教育学始终要员串一条红线,那就是要强烈地体现党和国家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就现阶段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而德诸方面部要有所要求.特别能力、态度、个性品德不是知识教育的自然结果,而是有意识培养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论中研究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意志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求在课程设计时,仔细地研究它们的要求,如何安排、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进程中.在教学论中就要研究采用何种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要求。

事实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五个特点有其各自的作用。综合性是数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依托,实践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出发点与归宿,发展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规律。 科学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求,教育性是贯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始终的一条红线。

§ 1.4 数学教学系统剖析

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的构成视为一个系统,系统的要素至少应当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客体。

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知识信息的接收者、数学教学目的的体现者,还是检验教师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的效果的实践表征。学生情况,如学生智能水平、年龄、性格、健康状况、兴趣、动机、情绪、家庭情况等,是主体这一要素的重要指标参量。我们要求学生明确学习数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自觉进行学习反馈和控制活动,表现出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能不考虑上述的各指标参量。教师的一切主观努力,只有符合学生各种心理规律和实际状况,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作为数学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可视为学习的媒体;作为数学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信息反馈,依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时还存在教中有学、教学相长的问题,因此,教师又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一句话:在数学的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数学教学目的能否落实到学生身上,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素质,如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兴趣、动机、性格、情绪等,它们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才是数学教学工作者。要为人师表,就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热爱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甘愿为这项工作做奉献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要教书育人,就应当以对学生的尊重、热爱、期望为基础,形成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管理;用既看到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又不脱离我国国情、历史和具体现实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学生;就应当努力克服数学教育与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真细致地对待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先进的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坚持向书本、同行、学生学习,改进和完善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要完成数学教育与教学的任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它包括:数学知识、数学史和数学方法论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必须具备比较系统和熟练的并在数学学习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 必须具备必要的哲学、美学、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发送数学知识信息,在系统中发挥主导调控作用。

数学教学客体,即携带数学教学信息的材料。如数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数学课外读物、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具、实验装置、挂图、练习册等。就数学教科书而言,它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和组织,把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等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它通过自身的结构,指出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程度和要求; 通过分布和渗透在其中的观点、方法、要求,启示和指导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能力发展和其它非智育的教育.对教材内容最起码的要求是: 教师可运用教学手段加以表述,学生能够接受、理解,而且还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的表述进行转换。

分析了数学教学系统的三个要素,我们可以分析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 这样, 教学中的数学知识就由静态变成了动态, 知识变成了信息, 使三个要素的匹配关系成为可以即时调整的组合, 成为动态的系统。 这就是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情况。

按照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即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 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确定最优化方案的主导思想是: 系统整体效果最佳, 整个系统的功能才最佳。

要使教学系统的功能最佳, 必须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组合最佳。 这就涉及到: 1 .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即花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 有效地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量。

2.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 即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 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 而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3.“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 即教师的“启发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与学生的“思考求疑--积极质疑--创造解疑”彼此配合, 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最佳结合。

5.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的最佳结合, 即教与学双方相互适应,使每个学生都处于自己的“最佳发展区” 。

6.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 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教学过程, 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

7.德育、美育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 即寓德育、美育于数学教学过程, 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很好的培养。

可见, 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 并非简单的知识信息传输和接收过程, 需要我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去剖析和认识它。

§ 1.5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中一门颇具特色的必修课, 要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好, 需要了解它的研究方法, 并努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运用同样的科学方法去体验、感悟, 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正在展开研究并已取得一些成果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应当说还有许多东西有待完善, 因此,完整地表述它的研究方法还有困难。这里仅就一些有明显实效的方法作简单介绍 。

1、科学实践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要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发展变化, 就必须从教学过程的内部去深入进行考察, 从研究教学过程发生的各种现象与其它现象的联系入手, 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实地的观察、实验或调查) , 我们称之为科学实践方法。它包括: (1) 科学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不加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 观察数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例如, 为总结某一地区或某所学校在数学教学上的先进经验, 组织人员深入到该地去听课、录音、录像、摄影等等, 并作出评课记录和参加教研组活动的记录, 在搜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 分析归纳出其中的特点, 提高到理论上去认识。 还有为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而采取的追踪观察, 包括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中的监控、与学生的交流等等。 再有为研究学生中的个体或群体学习数学中某个章节内容时, 对整个过程的表现的现场观察, 包括他们对数学情境的兴趣程度、疑虑程度, 对学习讨论的参与响应程度等方面的观察„„均称之科学观察。

由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因素多, 综合作用性强, 观察的时间短,难以获取明确的结论; 观察的面窄, 结论难具代表性; 又由于育人过程的长期性, 被教育者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要显现出教育者的意图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 科学观察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 也因此, 数学教学观察的报告必须强调指出具体条件、特征现象和完整的数据。 否则, 可能会给下一步的逻辑推理带来较大的偏差。

对数学过程的研究, 采用科学观察, 还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即一切从实际出发,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努力避免观察中出现主观偏见和谬误。 同时, 要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原则, 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全体, 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努力避免下结论时有片面性 。

(2) 科学调查

科学调查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方法。 它通过各种方式, 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弄清事实, 借以发现问题。 其目的是: 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取得的成绩, 找出经验教训, 从中概括出数学教学过程的规律问题来. 科学调查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等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当事人甚至第三者了解情况; 也可以通过搜集书面材料的途径来了解情况. 科学调查一般要经历准备、实施、整理、总结这四个步骤. 调查前,明确调查目的、课题,确定调查范围、对象,草拟调查提纲、计划,这是准备;采取各种手段广泛搜集材料,实事求是地记录,包括文字和音像方面的记录材料,这是实施;将调查搜集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鉴别、核实、系统化和条理化,这是整理;根据调查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后作出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是总结. (3)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运用人工控制某些变量,建立实验条件,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比如,为研究数学教学中对某一知识单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效果最佳,就可采用实验的方法:在甲班采用“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的实验模式,突出对数学现象的观察思考与提出问题,不涉及该现象是谁发现、谁概括总结出规律的;在乙班采用“背景→思想→阅读→实验→指导”的教学模式,重点介绍科学家数学探究的经历,把概念建立起来之后,通过阅读理解规律,最后,再以实验进行验证。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结论来 . 2.科学思维方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以数学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在内)为基础,以此建立起来的理论属于应用理论。其概念和规律一般不与既定科学的相关概念、规律相矛盾。其中,既有依数学本身的特征及数学教学的实际特点,直接建立的,比如“数学学科”、“数学模型”等;也有以此为基础,引申、拓展相关学科的概念、规律之后建立的,如“数学美”、“数学素质”建立概念和总结规律离不开科学思维.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数学理论、物理实验自身的性质不随教师、教材编写者、时间及地点的不同而改变;而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经验则可能因人而异。一时一地成功的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检验其是否符合物理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科学思维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客观属性以及数学教学的客观特征。这样,既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容易比较高效率地获得适用范围较广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第20篇:《课程与教学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为主,教师的____贯穿予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2.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学校以外

的现实生活和学科内容。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____、

手势、-----------、眼神、体态等来表达。

4.综合一---------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它注重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____,体现对 ---------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5.在设计板书时,应该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围绕-------一目的,结合---------的

态度,考虑各种因素,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促进学

生的发展服务。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6.现代教学手段的网络化是指( )。

A.教学媒体可以随时记录和存储信息,以供在需要时再现 B.教学媒体所固定的信息符号是可以随时随地再现出来 C.若干种教学媒体能够任意组合使用

D.国际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

7.( )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非指导性教学 B.自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8.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 )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C.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D.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9.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 A.科学性 B.教育性C.启发性D.正规性

10.在西方历史上重视教学手段研究的代表性人物,首推:( ) A.裴斯泰洛齐B.福禄贝尔 C.夸美纽斯 D.布鲁纳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2.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13.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4.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试分析新中国课程管理演变及改革实验现状。16.请谈一谈自己对隐性课程方面的认识。

五、实例分析题(共30分)

7. 题目: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学习。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卷代号:115 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生自学 指导 2.学习者

3.副语言 面部表情

4.实践 日常生活 知识 5.教学 学生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6.D 7.A 8.B 9.D 10.C

三、筒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12.教学艺术的特征,体现在:

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13.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下述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 (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14.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体现为: (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题1评分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经历了一个中央统一集中管理到中央地方二级管理,再到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过程。(3分)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统一管理的模式(1分)。80年代中后期,中央、地方二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萌芽(1分)。90年代中后期至今,逐渐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1分)。该体系的特点是;力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灵活化和弹性化,通过统一性保证国家的教育基本质量水平,而通过灵活性和弹性化满足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需要。(6分)

目前,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始实验,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实验区可根据本地区特点制订地区课程开发指南,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但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3分)

16.[题2评分参考] 在课程类型的讨论中,将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视为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10分)

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实施过程具有潜在性,而影响持久,且结果不易量化。在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隐性课程体现在三个方面:物质方面,制度方面和文化心理方面。(5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17.[评分参考] 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3分)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 (1)综合性原则(3分) (2)均衡性原则(3分) (3)选择性原则(3分)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3分) (1)完善课程体系(2分)

(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2分)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分)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2分)

(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2分)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5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____ 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为—— 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层面上的课程设计。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一和一——原则。

4.CIPP模式中的____评价,即要——、解释和——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5.新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发展,贴近---------实际,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方式。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2.“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3.将课程的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认识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调适,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这是:( ) 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C.课程实施的参与观 D.课程实施的生成观 4.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____——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 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5.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是:( ) A.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B.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 c.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过程D.上述三者的统一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4.简述测验编制与实施中“试测”的含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2.请谈一谈对于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的认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题目: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体会。试运用生成性目标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教学行为,减少无效教学行为,为此我作了些尝试:如教45-30时,生1用摆小棒算,生2拨计算器算,生3想30 +15 - 45,生4想40-30-10,生6上车数一数,生7用妈教的竖式算„„我及时抓住生3的想法,讲清“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抓住生4的算法

来教例题,用板书写清楚,并训练学生说算理,再重点加以训练。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能促进思维的数学。试想,那些原始的、低价值的、千奇百怪的算法,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吗?

试卷代号:1 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年级 2.价值 技术

3.连续性 顺序性 整合性4.成果 测量 评判 5.生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A 2.B 3.B 4.A 5.D

三、筒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转变观念,注重体验;师一师合作,有效指导。2.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包括: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4.为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中需要进行试测,即:将初步

设计出的题目,在与将来受测对象近似的群体中预先使用,取得有关参数,以此了解测验品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题1评分参考]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5分)

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与学生平等相处;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加强师生互动。(五项各计2分) [题2评分参考] 在简述自己体会到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现实问题基础上(3分),分析下述策略: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四项各计3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评分参考] 生成性目标,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运用这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我们可以体验到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双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10分)

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成性目标指导安排教学活动的好处。从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角度,该老师反思了只是简单教会学会各种算法,其实并不是有价值的教学。在他的实践中,有意将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教学”与“引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相互借鉴并给予指导,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够实现得到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随时发现新的教学问题和实施教学的机遇,对我们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

(15分)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内含于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在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观点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这方面的探索永无止境。(5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 2010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 作品和-----------与评价。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 ,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 息的 ---------- 或设备。

3.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评 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 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 ----------- 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

5.欧洲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综合课程的萌芽,到20世纪初,几乎在--------- 课程出现的同时,综合课程得到了发展,并具有明确的指向:克服由于-------------- 所导致的知识零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C.杜威 D.斯坦豪斯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板书特点的是:( ) A.趣味性B.启发性C.直观性D.丰富性

3.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____和 ------- 。( )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4.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哲学

5.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 ) A.分组教学制 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开放课堂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2.简述CIPP评价模式。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4.简述教学模式要素与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2.请谈一谈自己对于生成性目标的认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题目:西方学者威廉斯在其《教师供求规划》一文中指出:“尽管有各种新奇的小装置用来改进教学效率,但我们却认为,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依然是教育过程的支柱,新的技术工具并没有导致教师职责的废除,反而在帮助教师从专制的教的角色变为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引导者。因为,在教学手段的组织协调以争取教育的最佳效益方面,教师扮演着一个主角。”

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的一般原则。

试卷代号:1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目标 反省

2.教学目的 工具媒体3.学校 实施

4.基础知识 思维能力5.活动 学科细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D 2.D 3.B 4.D 5.B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根据众多研究可以归纳出隐性课程的如下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 (4)结果的难量化性。

2.CIPP是由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是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课程决策分四类:设计决定——涉及终止、改变或维持某一教学过程;终结性决定——涉及改变课程的活动;实施决策;循环决策——得知变革的效果后,决策者必须决定变革是否纳入课程,抑或再次试验。这四种课程决策分别与CIPP模式的部分,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是:(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五个要素: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评价。其特点是要具有: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开放性和针对性。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题1参考答案] (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纵观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理论,考察课程与教学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任何时期、何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7分)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首先,课堂上教师实施的课程不会完全地、一致地表现社会规定的课程文化,其中必然掺杂教师个人对课程的理解,而或多或少地对课程进行改编。其次,不同的学生对同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8分)[题2参考答案] 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源于过去又指向未来,体现了师生由内在价值观引导下的经验成长的方向。生成性目标的意义在于教师可以随时利用课堂上意外出现的教育机会,发挥教育智慧的无限创造潜力。(10分)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遇到运用生成性目标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情形。[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分析](5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评分参考答案]1.这段话说明了教师、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关系。(10分) 2.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我们要求的不仅是会“使用”教育工具,而是会“运用”,现代教育工具不是新鲜的摆设,不是教师资力的标榜,而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带来全新感受的教学要素,它同样要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并受到教师的教学监控。(8分)3.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1)依据教学目标(3分)(2)依据教学内容(3分)(3)根据学生变量(3分)(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3分)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