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

发布时间:2020-03-02 10:08: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打破劳务经济发展瓶颈

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

中共扶风县委党校

李霞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国之策。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把人口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转移就业工作,实现了劳务经济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连年被省、市评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县”。但是,随着转移就业工作的蓬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劳务经济腾飞的瓶颈。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组织、引导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合力,闯出一条消除劳务经济发展瓶颈、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2008年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0.3万人,占年计划的119%,其中有组织输出4.8万人,占年计划的100%;技能培训输出1.7万人,占年计划的108%;实现劳务总收入6.8亿元,是农民收入中增长最快的。

一、基本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9镇2乡,169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占总人口的93%,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

1、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1

2008年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0.3万人,比2007年高出16%,但明显低于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速度(以上两年的增速均为26%以上),增势有所放缓。

2、转移劳动力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2008年全县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年龄45岁以下人数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为54.2%,较2007年高出约4.1个百分点。从文化层次看,具备初中文化的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为56.8%,高于2007年7.5个百分点;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的比重为10.6%,高于2007年的2.2百分点。从技术、技能看,2008年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19.4%,明显高出2007年16.9%的比重。

3、跨省的地域性转移进一步上升,东南经济发达省市仍然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

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属于跨省地域性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在全县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为46.6%,比2007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在劳动力转移地区的分布上,分布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所占的比重为63%,而分布在其他地区的比重合计只有37%。

4、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三大”主要转移行业

2008年我县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入到以上“三大”行业中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累计达到67.2%,较2007年提高约1.6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占28.7%,制造业占15.3%,服务业占23.2%。可见,大范围、跨区域转移已经成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固定模式。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摆脱了“恋

2 土”情结,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抛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对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的长期观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从简单的数量规模向复杂技能的效益提高转化。

5、以“候鸟式”转移流动为主,但举家外出户数开始增多,在外从业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受农村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环境、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外出从业主要呈“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家务农。近几年“迁徒式”流动就业有所增加,常年外出从业的已占相当比重,农民外出从业形式已由过去的个体流动为主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家庭式流动和个体流动并存。据调查,2008年年末,我县农村举家外出从业的农户数增加较多,举家外出从业农户占调查村总农户数的比重,由2007年的6.9%提高到2008年的8.6%,提升了1.7个百分点。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为71.3%,比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二、制约因素

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扩大。

1、尚欠发达的非农产业,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原因。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性转移和区域性转移。农村第三产业尚处于发育期,总量偏低,比重较小,吸纳劳动力的空间有限。乡镇企业曾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蓄水池”,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步入低谷,要么被市场机制淘汰,要么进入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以我县午井镇为例,九

3 十年代初期拥有玻璃厂、造纸厂、纸箱厂、砖厂等4户乡镇企业,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达750人次,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至九十年代末4户企业相继破产关闭,企业人员各奔东西。

2、偏低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严重障碍。据调查,在我县农村劳动力中,每户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2.22人,占每户劳动力3.84人的58%;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和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人数为0.28人,仅占每户劳动力3.84人的7.3%。在农村劳动力中,85%左右属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在2008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5.6%。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回流现象严重,收入较低。同时,随着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3、日趋沉重的就业压力,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因素。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的转轨变型,城市自身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年来国企改革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的不断加快,失业人数逐年攀升,再加上失地农民和每年新增的大中专毕业生,城市的就业压力大大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同时,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减弱。

4、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羁绊。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文件,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些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依然存在。有些城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的就业,对外来农民工就业的行业、数

4 量等作出了许多限制性规定。即使在同一家单位,城市正式职工与农民工在工种、报酬上相差很大。以我县城建站为例,该站正式职工大多为管理人员,平均每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而起早贪黑打扫马路的保洁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每月收入只有400元左右。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一整套社会保险,而用工单位大多没有为外来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

5、落后的小城镇建设水平,使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减弱。目前,我县小城镇建设受公共设施不足、乡镇企业集中度低、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村差别不大,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同时,小城镇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农民进入小城镇也并不顺畅。一是户籍制度的阻碍;二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尚未正式建立,农民把土地作为基本的社会保障,使用土地所花的代价和转出土地的补偿都很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预期社会保障机制必然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弃地进镇。

三、对策建议

面对以上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来抓,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初步形成“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工作机制,消除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

一是统一认识,更新观念,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打牢思想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没有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没有扶风经济的更快发展。全县上下从“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必然

5 选择。县上及时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成立了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一项重点工作和重要职责来抓,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半年、年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考核,促进农村充分就业。同时,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通过编辑出版《创业启示录》一书,大力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先富共富有功”的社会舆论氛围。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通过树立务工创业先进典型,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引导他们自觉破除小农经济思想,牢固树立新的择业就业观念。

二是健全网络,完善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劳务信息网,配备精干人员,做到县上有劳动就业管理局、乡镇有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有劳动保障工作站、村上有劳动保障服务站,全县共建立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1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5个,配备所站工作人员75名,确定村级信息员189名,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责任六落实。二是强化机构职能。建立了扶风县劳动力市场和12个劳动力转移基地,依托6个职业中介机构,在广东、上海、苏州等地设立5处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形成由政府、中介组织、培训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三是整合城乡各类资源,每年定期举办2—3次大型城乡劳动力交流会和“送岗位下乡”活动,年初组织全县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各职业介绍所开展以送年画为形式的送温暖、送信息、送岗位活动,宣传有关劳动法规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四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民外出打工一路绿灯,办理外出务工相关手续从简,对困难户参加政府组织的转移就业减免中介、培训费,资助交通费,近年来补贴相关费用2万余元。同时,认真做好外出人员的跟踪服务,及时掌握人员去向和从事职业,配

6 合输入地做好计划生育、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监督。切实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在田地耕种、子女上学和老人赡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立足本地,调整结构,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挖掘内部潜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仍然是我县农民重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这也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兼业性转移为主要特征。因此,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立足农业和农村,深入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功能性调整,引导劳动力进行内部转移。第一,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后引进建设了投资1.1亿元的华龙集团18万吨面粉和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鼎鑫肉制品公司60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引进外资改造原县油脂厂、方便面厂等,华龙日清、鼎鑫肉制品、建忠佳家乐、凤友油脂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坚持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条产业链。以华龙面粉和方便面、建忠佳家乐、聚粮面粉、源盛面粉等粮食加工企业为重点,提升粮食产业。以戊寅、鑫良、圣丰、鼎鑫、广宏为重点,做大做强畜牧业。以红果为重点,做优果业。以天马为重点,壮大辣椒产业。产业链的延伸,使农民从种养领域逐渐转向加工流通领域。第二,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水产业、畜牧业、精细蔬菜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转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坚持速度、规模、质量、效益四结合,实施规模化、专业化扩张带动,畜、果、粮、辣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建立了5万头秦川肉牛养殖基地、2万头奶牛养殖基地、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9万亩绿色果品基地、3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和5万亩小麦良种生产基地、

7 8万亩辣椒生产基地六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移。同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等工程,组织农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四是统筹城乡,多管齐下,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就业渠道。首先,小城镇建设带动就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打造县城新区、法门景区、绛帐工业园区,改造老县城。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城镇精细化管理,目前新老区连接路、新区汽车客运站、经济适用住房、天然气等项目正在实施之中,吸收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挣钱;加快法门景区开发和建设力度,综合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法门旅游功能,使法门民俗村建设上档次、上规模,扩展景区就业空间;绛帐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食品、纺织、化工等支柱产业,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的增长点。第二,优势行业带动就业。建筑、建材、纺织、造纸、食品、运输等行业是我县支柱行业,基础较好。县乡村三级劳动保障机构积极和相关企业联系,领着农民到企业打工,实现就业。目前,全县20多家建筑企业吸纳农民工超过了3000多人,水泥企业带动了1400人就业,从事客运、货运等运输业的达到了6900人。第三,项目实施转移就业。坚持把大项目作为促进就业的载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举全县之力引进的冀东水泥公司,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800余人;华龙面业年产18万吨面粉和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项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0人;关中风情园、合十舍利塔、液态奶生产线、冀东水泥公司二期和余热发电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第四,打造劳务品牌推动就业。品牌代表着质量和信

8 誉,我县把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作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的突破口,着力打造“扶风建筑”、“胜利技工”品牌。立足于全省建筑大县的优势,全力支持以县建总公司为龙头的几个大的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带动劳务企业向外开拓,巩固老阵地、占领新市场,努力做大“扶风建筑”劳务品牌。今年以来,仅县建总公司一家吸纳农民工就业1750人次,工资收入达860余万元。依托县胜利技校,加大对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发展定单劳务,培育“胜利技工”劳务品牌,年培训输送技术工人300余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第五,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在促进外出务工的同时,鼓励打工者带信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县上在春节等重大节庆时召开返乡人士恳谈会、茶话会,并由县级领导带队前往就业地组织召开“乡党会”,联络感情,激发乡情,使在外事业有成的扶风人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回乡创业。我县农民冯浩平1991年外出打工,1996年回乡创办汽车修理厂,几年来陆续向深圳、西安、广东等地培养汽车修理工30余名,成为回乡创业造福桑梓的典型。

五是加强培训,提高技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素质支撑。首先,依托县职教中心,成立县就业培训中心,形成了以就业培训中心为重点,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抓特色,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搞普及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培训学校23所,开设电子装配、钳工、电焊、机电、幼儿教育、建筑等10多个专业,年培训能力达1万余人。其次,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除了有重点、分层次进行素质教育和培训外,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和管理型劳务人员,抢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高点,现已与苏州工业园人力资源公司、东莞市劳动局、海尔集团等单位和企业签订了长期培训协议,有近800余人经过培训实现了就业,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职介、

9 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提高了培训就业率。第三,不断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农村劳动力数量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同时在农闲季节灵活采取函授教育、农民夜校、科技下乡、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印发相关培训资料2万余份,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使我县劳务经济逐步实现从“劳力型”向“技能型”、“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化。

六是依法行政,强化监察,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坚持定期检查与日常抽查相结合,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了劳动力市场、劳动用工情况、“关注儿童、禁用童工”等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取缔非法的职业中介点,清理无职业介绍资格证书人员,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补签、续签劳动合同,发放宣传资料,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净化就业环境。二是认真开展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仅2008年收到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32份,其中立案21起,全部结案,为17名劳动者落实因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费、工伤待遇及养老保险费等近8.6万元,为劳动者落实工资,保证金3.83万元,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开展劳动用工年检工作。建立年检长效机制,督促企业认真进行自查,有效地规范了劳动用工制度,解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
《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