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4:32: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长期以来,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众说周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全国来看,目前全国农村人口8亿多,农村劳动力4.8亿,3.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而农业生产需要约1.7亿劳动力。从我市来看,目前全市农村人口84万人,农村劳动力47.22万人,13.25万人为农业劳动力。而农业生产需要约8.6万人劳动力。本文结合实际,浅谈一下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现状看,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转移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就业政策的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转移的渠道已由过去以养殖业、乡镇工业和建筑业为主,向农、工、建、运、服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转移的层次由单纯的体力型逐步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类产业的升级,用人单位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许多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成为外地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这批农民因此也成为较高层次的 1

打工族。三是转移的地域由周边地区逐步向全国甚至向国外拓展。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农民外出打工已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而是面向全国,有条件的还到国外打工。四是从农村流出劳动力一般趋势来看,省内流动仍然是劳动力外流的主要方向。劳动力外流停留在大城市的占30%左右,停留在中小城市占45%左右,留在乡村以及少部分难以确定;大部分外流劳动力进入了城市和发达地区,少部分流向农村。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水平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继续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向的首选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吸引少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西部地区。常年外流劳动力是目前农村外流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而且外流时间有所延长。外流2年、3年的劳动力逐渐增加,5年、10年的也不乏其人。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群体结构特征表现为:以男性为主的性别结构;以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的年龄结构;转移劳动力的文化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水平。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难

(1)全社会就业形势压力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大。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国际背景看,世界经济出现了走低趋势,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回落,日本经济增长乏力,东南亚地区问题较多,欧洲经济也不如预期,因而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宏观经济增速进一步趋缓,使本已不容乐观的社会就业问题更趋严峻。目前,城镇劳动力中的工厂、企业下岗人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分流和减少冗员,促使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员不断

增加,使得城镇难以接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进而影响到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劳动力尚有47.22万人,而根据我市现有耕作土地面积看,大概只需要13.0万农业劳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

(2)城市(镇)化进程缓慢,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及小城镇流动。农业人口的非农转移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但是目前章丘仅为42.5%,与发达城市进程相比差距则更大。城市化滞后使就业潜力巨大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量难以释放,城乡就业矛盾难以缓解。而小城镇规模较小,人口聚集缓慢,经济集聚效应很低,产生不了积聚效应,也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乡村企业的不景气,严重制约了富余农民在农村内部消化的空间。农村乡镇企业曾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进入9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碰到了一个阶段性转移问题,原有的灵活机动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二次崛起举步维艰。1990-1998年间,乡镇企业年均吸纳劳动力大大减少,并且随着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业弹性有下降趋势,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减弱。

(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章丘看,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1%。外出劳动力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低水平的就业空间越来越狭窄,出不去只能滞留在第一产业;就是外出打工,由于他们未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本领,未掌握市场信息,不了解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往往造成盲目闯市场的现象。

(5)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起步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等还未建立健全,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处在无序流动之中。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或劳而无功。同时,由于劳动用工制度不健全,往往使农村劳动力在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也不能得到及时保护,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6)现有城乡社会制度的制约,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然有许多制度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如户籍制度改革仍不彻底。就业制度上,许多企业、单位在招工时没有完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仍存在户口、身份限制,其他制约因素还有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这些制度都制约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对策

1、科学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一是打破城乡封锁,消除就业,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要加快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二是实施较为密切配合的户籍管理制度。不仅县及县以下城镇户口要放开,大中城市也要创造条件让那些已连续进城务工经商多年的劳动者能定居下来。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尽量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定居下来的成本。

2、坚定不移的实施“就地转移”政策。经济转型时期,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不失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应急措施,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是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样化的高质

量农业,既增强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又改善就业结构。二是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山东省龙口市南山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以民营股份制经济为主体,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它的发展再次证明,农村劳动力到乡镇就地转移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转移途径。应引导企业构造合理的产业结构来克服城市工业与乡镇相互独立、资源浪费的矛盾,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在资金、原料、技术、设备上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产品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乡镇企业的经营规模,使乡镇企业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

3、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不仅是解决农民个体小生产与变化莫测的大市场对接困难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拉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层次都不高,这样,农村消化劳动力能力有限,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办龙头企业,推动种养大户办经济合作组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领农民致富,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

4、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为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降低成本提供方便。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小城镇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是乡镇企业集中的地方,是城市连接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的基本载体,发展潜力很大。

5、加快实施“异地转移”战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是彻底解决农村劳动力资源浪费的治本之策。从目前劳务输出情况来看,85%以上是自发转移,盲目无序流动情况严重,增加了转移成本。所以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组织力度,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强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合作与交流,建立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和待转移劳动力的培训,让更多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同时,应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6、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大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为了控制城市流动人口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对素质较低的体力型民工进入做了一定的限制,对高素质民工需求相应增加,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新态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从近期看,要着重抓好外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培训”阳光工程”, 根据市场需求和输入地企业的要求,定向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全文]
《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