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2 04:42: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 毅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出了科学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20世纪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过程:五四运动中,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完全批判和抛弃的态度,激进的告别传统;“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摧残,最终酿成了一系列的恶果,造成了“断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生中出现缺失、断层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秉承“扬弃”的辩证态度,取其精华加以继承,才是正确的。今天,党中央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而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建设合适中国实际的、能够形成国人共识的、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蕴涵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科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先进思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激发民族自尊心。通过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推动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构筑。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的需要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再给我们带来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过去的一元化观念体系被解构,多元文化结构、多元价值观念体系、多元利益群体正在形成,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何增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德性文化,其中许多优秀成果对于克服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

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当今世界工业文明与伦理道德的工融共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从中充分汲取养分。传统文化在修身、求学、立志、解决心理危机方面,以及改善人际关系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内容,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都是很好的借鉴,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好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借鉴、继承和转化,阐释与发扬传统文化,充实德育内容。同时,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将德育目标、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融传统文化教育于德育之中,增加德育的人文精神元素,改进教育方法,变传统灌输式教育为启发性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展开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懂得做人。大学教育要回归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心灵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质教育应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其内在要求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关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素质教育必须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既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重视人文教育。如何实现人格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主题,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相吻合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引导学生最求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道德观教育——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大学》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通过修身,实现身心的和谐。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也就是说,要通过自我检查和监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独”、“兼听”等。此外,诚信对于一个人的修为是非常重要的,“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即讲诚信别人才能与你交往、共事。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说:“君子养心莫过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周敦颐言:“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被社会所认可的标志。这些思想

对于当代大学生完善自我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树立诚信意识,向真、向善、向美,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中国哲学史专家成中英先生认为,孔子以一种自我修养及精神成长的历程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发展和完善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具体范例。

2、人际观教育——以“和谐”理念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所谓“仁者爱人”。讲究“和谐”,是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个大和谐。。用“和”的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关系有三个层面:第

一、对于个人,要通过修身,追求自我内心和谐。强调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性,一方面,承认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个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第

二、对于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爱护。“仁爱”就要礼让、爱人、尊亲、互助、谦虚;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同存异,崇尚“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第三,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应处于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的文化精神,对于缓解现代化社会的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真正和谐共处,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理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和谐社会观及达到和谐人格,拥有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成为性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

3、人生价值观教育——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构筑理想信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在这种民族精神下,构建了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而儒家“时穷节乃见”、“君子固穷”等人生信条,则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持特立独行的品节操守。孟子还认为,一个品节高尚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饶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用这些精神鼓励和教育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畏艰辛、有所作为,养成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的良好品质。

4、义利观教育——以“尚群为公”对待公私关系、义利关系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

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大公无私”、“天地至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充分体现了“尚群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而且在义利关系上,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义先于利,但并不完全排斥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心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分人道德观淡漠,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人。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1、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这是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目前,各高校仅是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程,部分学校甚至未设置相关课程。这不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普及,导致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所以各高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专门安排讲授传统文化的内容。课程范围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古典诗词欣赏等,使得大家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和学习。同时,加强师资培养,引进专门的研究教学人员;对学生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在传统文化上的修为,使其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比如,讲到人际关系处理时,教育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等,即对自我合理节制,对他人施以关爱。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德育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中有意识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目前,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校园文化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缺失道德理性、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部分大学生出现浮躁心态,丧失了艺术的崇高感和对现实的责任感。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与深度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山大学为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吸收岭南文化的优秀因子,注重建设自由、民主、独立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人文景观建设,在各项具体活动中也充分融入岭南文化的特色,开设中外优秀文化讲座、岭南文化欣赏、戏曲欣赏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施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如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此过程中,让大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4、通过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为大学生创造各种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中能经常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在宿舍或教学楼铭刻历代先贤的古诗词、修身立德的短句,在校园刊物上、网上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学习栏目,开展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名著活动,等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案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