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教师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1: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一)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

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例析:

西

楼曾巩

[注]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附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⑾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⑿鹧鸪鸟——离愁别绪

⒀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二)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三)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达技巧类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例

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附常用关键词: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

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2、表现手法:

⑪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⑫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四)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

(四)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A.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B.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C.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附诗歌语言鉴赏知识:

一、鉴赏用词之妙——炼字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例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炼形容词(或副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又称质朴,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的。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简洁:语言简练利落。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教师版)

教师版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教师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推荐]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

山水田园诗歌鉴赏教师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教师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