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逍遥游》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9: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逍遥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杭集中学姓名:姚玉翠所用教材版本:苏教版

学科:语文年级:高二章节:必修五第四专题

教学目标 :

1、逐步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领悟逍遥游的真正内涵。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

1.写作目的的暗示性

2.理解大鹏艺术形象的意向性

3.艺术手法的象征性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然而庄子的逍遥游即使是笔者本人在第一次备课时也陷入了似懂非懂含糊理解的境地,更何况学生,他们往往对逍遥的境界感到混沌,不知所云,不会细读课文,而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庄子的“逍遥游”。其次,庄子的写作风格给人一种荒诞玄虚之感。面对这样一篇文言文,很多教师

本篇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江苏省高考要求背诵篇目。如此长又如此深奥的文言篇目,不读懂文本读透文本,背诵起来有多困难可想而知。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梳理文言知识,第二课时研读文本,第三课时学案练习批改评讲文言知识。今天的这个方案是就第二课时而言,我认为对本篇文言文而言,教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文言教学的唯一任务,甚至不是重要任务,而是师生一起“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剥茧抽丝,从字里行间捕捉和领悟文本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新课改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然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一直是我所困惑的,一堂教师准备充分的课,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那么这节课依然还是课改前的“一言堂”,即时加入了师生问答、加入了多媒体导引,也是枉然。因此,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从浅入手,从人人都会的诵读切入,以读促悟,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

句子、重点段落的诵读分析,渐入文本深处,从而获得探寻文本的成就感,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对学生而言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媒体选择(主要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应用设计:

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我的主张是朴素,不加入令人炫目的声音、图像,课件只做辅助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集中在文本和教师身上。甚至驾驭课堂能力特别强的教师,这节课也可以不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含教法、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等):

教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教师适时而难度恰当的问题引导很重要,既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也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参与课堂,思索文本的潜能。

3.讨论法。最后的环节,对于“无己、无功、无名”的理解比较难我觉得有必要集众人智慧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2分钟)

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和大家一起梳理了《逍遥游》的文言文知识,并大致了解了文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深处,一起来探寻庄子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又是如何表述的?老师反复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要解读其中的玄机,关键是找到文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这个意向是什么呢?

(生思索半分钟应该很快能找到此意象)

明确:大鹏。从开篇就提到了它,说“鲲”这种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二、认识大鹏(6分钟)

教师承接学生回答口述:正是这只大鹏带领我们一起去探求庄子笔下“逍遥”境界,这一意象就是解读本篇散文的重要切入点。

1.那么庄子又是如何来描写这只大鹏呢?请同学们迅速从文本中勾画出描写大鹏鸟特点的语句并大声地朗读出来,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看看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1分钟之后我们请同学们来说说。

明确:预设答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先读出文段的相关语句,再说从这句描写了

大鹏什么样的特点。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点出大鹏是从何物变化而来的,说明它变幻莫测的特点。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说明它形体硕大无比。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描写它奋起而飞得气势,体现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壮美。

(4)有鸟焉,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它不仅奋飞时气势壮美,而且迁徙时也磅礴壮观。

2.全体朗读文章前三段,通过大声读领略这只来历不凡、一飞冲天的巨鸟飞翔的雄姿和气魄。

三、研读第四段,体会反衬手法使用的妙处(3分钟)

1.请学生默读第四小节,思考:作者在表现大鹏的同事为何要加入“蜩”与“学鸠”的一段描写?

明确:作者用“蜩”与“学鸠”是为了反衬大鹏的志向高远,不是“蜩”与“学鸠”这样的目光短浅,只会讥笑别人的小动物所能理解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文本中那句话能提醒我们用了反衬手法?

明确:之二虫又何知!

四、理解逍遥第一步:深入了解大鹏自由否、逍遥否(8分钟)

1.师包含深情表述:这的确是一个幻化神奇、志向高远、非一般动物所能理解和企及的神鸟。如果有机会,让你也变成这只大鸟,你愿意吗?

明确:一飞冲天,可以翱翔九万里高空,自由自在,多么惬意!学生大部分都会愿意做回大鹏鸟。

2.教师引导:庄子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如此巨大的一只神鸟,它不仅壮美也有常人无法拥有的高远志向,难怪同学们都想做回大鸟。但这只大鸟真的很自由么?

明确:虽然大鹏南徙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但是它并不绝对自由,也就达不到庄子说的“逍遥”状态。因为它还要靠巨风才能飞起来。

3.从原文中找出大鹏依靠巨风方能一飞冲天的句子。

明确:“海运则将迁徙于南冥也。”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海运”是大海运行必有大风,“六月息”指六月的大风。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培风”

五、理解“逍遥”第二步:小大之辩(8分钟)

1.没有这些大风,大鹏就无法飞翔天空,也就无法逍遥。那么怎样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 引出需要深入思索的问题,先不要求学生作答。

2.根据书上的注释,逍遥指的是悠游自在的样子,因此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悠游自在的活动。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鹏是无法做到真正的逍遥游的,因为它的飞翔需要依靠外部条件的“大风”,没有风,就不能飞,它需要“待风”。

3.那么庄子有没有在文章第二层,即第4-6节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朝菌 蟪蛄——冥灵 大椿

彭祖——众人

鲲鹏——斥鸠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理清对比,突出小大之辩。

4.作者对小大之辩的不厌其烦的重复,究竟要说明什么呢?

明确:庄子写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对比,彭祖、众人的对比,写鲲鹏、斥鸠的对比,是要说明,不管你是大是小,是长寿是短寿,都不能摆脱外部条件的束缚,因此不能做到逍遥游。

六、理解“逍遥”第三步:研读最后一小节,探寻庄子的“逍遥游”真正内涵

(12分钟)

1.文章最后一小节有没有为我们揭示答案呢?大家在看看庄子为我们写了哪几类人。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段,然后勾画,最后筛选信息。

明确:(学生勾画找寻,教师板书。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有修养的人 三种人类别人宋荣子

列子

2.这三种人自由吗,或者说“逍遥”吗,他们有被外物所牵绊束缚吗?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四种德智兼备的人被名利所困。

(2)宋荣子“犹然笑之” 宋荣子笑的就是这些“其自视也亦若此亦”的自视

甚高之人。然而宋荣子自己呢却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说明他还不忘记区分物与我,荣与辱,而这些就是外在的束缚。

(3)列子与宋荣子相比,境界是高度哦了,他“御风而行”,来去是比较自由

了,但是庄子继续说“此虽免乎行,而犹有所待者也”,可见依然是要依赖于风的。

(以上的问题回答由同学们自己完成,刚开始答错了也不能让学生有挫败

感,,如回答不对,不能立刻给评价定是非或打击,只需说“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还有其他看法吗”,充分发挥集体的主观能动性。)

3.学生小结:看来,宋荣子也好,列子也好,他们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大椿、彭祖一样,虽然和朝菌、蟪蛄、众人、斥鸠相比高一等,比之“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有进步,但仍然“有所待”,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4.揭示“逍遥游”内涵:无己、无功、无名。

先请一生朗读“若夫乘天地之正„„圣人无名”再抛出思考问题:读完之后,大家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了吧!一般行文观点不在开头便在结尾揭示的。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观点句。

5.怎么样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明确:至人就是神游宇宙忘记自我的人,神人就是无欲无为抛弃功名的人,圣人就是鄙视是非荣辱的人。

6.教师小结:由此我们理清了,庄子所说的“有待”“无待”,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束缚了人,而是人们的主观认识束缚了自己。

7.因此同学们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逍遥游得含义。

明确:庄子认为的真正逍遥是一种无待的、摆脱一切主观束缚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七、辩证地评价庄子的思想:挖掘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6分钟)

如何从庄子消极遁世的外核下挖掘出积极的意义,让学生收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

1.对于庄子的思想以及他的“逍遥游”的思想,同学们能认同吗?老师愿闻其详。

明确:学生可能朝两个方向回答

(1) 因为觉得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显得比较虚幻,普通人无法企及距离大众的

生活遥不可及,故不太认同。

(2) 认同。庄子所提的“逍遥游”应该是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是人对自我修养

的境界要求,是一种抛弃功名利禄、精神完全自由的最高境界。看似很虚,

实则可以作为人行走社会的道德底线。

2.教师投影庄子生活背景时代《天下》“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天下大乱,

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庄子生活在一个追逐名利的时代,他显然是厌恶这种思想的,于是借助于寓言表达自己无欲无求、保持恬淡宁静心境的思想。

3.最后小结:庄子的思想,消极的看时消极避世、远离争夺的养身之道,积极的看

是抛开了物质的束缚,在那样一个物欲横流的背景下多么难能可贵啊,他所追求的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精神的自由啊!

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我准备的最多的是要教给学生们一篇怎样的《逍遥游》,如此有深邃思想性和精湛艺术性的文言文我把言和文分开来讲,是希望学生能尽量消除对文本的畏惧感,课堂之中我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问的由艺术性“起、承、转、合”发问从浅入深,避免一下子问“庄子认为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有所待”“无所待”怎样理解这样深奥难懂的问题,学生有主动权,能表达的机会很多,活动组织比较成功,课堂气氛也很活泼。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课文《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的教学设计

《逍遥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逍遥游》的教学设计

6_逍遥游_教学设计_教案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