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02:4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逍遥游 读后感

杂思感悟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看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并且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我们首先惊讶于庄子超出寻常的想像力。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何等宏大!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如此巨大的艺术形象呢?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

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进行对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鲲鹏,还有冥灵、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那么,庄子是在褒大贬小吗?不是。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进行大小的对比呢?这样的对比和下文的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所在。

作者写完大小的对比后,接着写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为什么?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的界限。然而,庄子对他仍然存有遗憾,“犹有未树也”,就是说,宋荣子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仍然达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的最高理想。至此,我们明白庄子对比的意图了:大对于小,是相对自由的;宋荣子无视毁誉,较之“征一国者”相对自由;列子御风而行,免受行走之劳,较之于徒步者,是相对自由。但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他们都“有所待”。最后,作者推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像,将大与小推想到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另外,庄子“大”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

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不仅如此,此文中列举了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及斥鷃一系列自然事物,唯独有关论述鹏的文字最多且鹏的形象留给读者的印象最深,那么鹏在文中到底有何意蕴呢?

鹏在文中固然有论证自然万物皆有待的作用,但它的意蕴远不止此。我们且来看看庄周对鹏的描述:“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此鸟绝非一般,它由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鲲转化而成;飞行时卷起三千里浪花,在刮起龙卷风时腾空直上数万里云霄,遮天蔽日,声势浩大,这是何等雄伟的景象啊!蜩与学鸠认为大鹏徙于南冥完全没有必要飞上九万里高空,面对蜩与学鸠的嘲笑,清高孤傲的庄子不屑一顾,在庄子看来它是大智者,这两个小东西知道什么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庄子的眼中,大鹏有高远的理想,它威武壮美,可见庄周先生对大鹏这一形象寄予了深情厚爱。

那么庄子何以对大鹏情有独钟呢?大鹏有着高远的理想和不为世人(蜩与学鸠)理解的雄心壮志,庄子在那个追名逐利的时代有着不为人理解的弃绝功名利禄的逍遥游理想,在世俗人的眼里,庄子会是多么地傻呀!难道鹏这一形象不正是庄周自己的化身吗?鹏尽管威武壮美,有着凌云壮志,然而想飞上九万里高空必须要凭借六月海动大风,要想从九万里高空徙往南冥必须要无所阻塞,万物皆有待大鹏也不能幸免,这又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鹏的形象又打上了悲剧色彩的烙印。这难道不是庄子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吗?

逍遥游的人生理想既是庄子批判儒家积极入世哲学的反映,更是庄子在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现实与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

因此,文中的寓言及寓言中的形象仅仅是作者言志与抒情的符号,鹏的形象交织了庄周的清高孤傲,理想的高远与现实的无奈,既自豪又悲哀的复杂的矛盾心态,意蕴丰富。

我们说本文是神文,还因为庄子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概念。本文讨论的核心是

“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把庄子的“绝对自由”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那就错了。庄子的“绝对自由”是一个“理念”,是对人的精神的阐释。庄子认为,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作为精神的生命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

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有所谓“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我认为,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总有“心为形役”的烦恼。“心”即精神,“心为形役”,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情;所以古代文人追求的是“形为心役”。于是,“形”与“心”此起彼落,各有消长。这种交互起伏,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当“心为形役”时,即处于“形而下”(物质)状态;当“形为心役”时,即处于“形而上”(精神)状态。时上时下,有上有下,上上下下,下下上上,永无休止。

庄子提出的精神自由是想彻底解决这对矛盾,他的理想就是人应该达到“形而上”的状态,并永远保持。这种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本文的语言奇伟怪谲,最能代表庄子的语言风格。清代文人胡文英评价说:“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推荐第2篇: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 ——庄子心中的天地

“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胡文英

生于战乱年代,不与名利所羁,逍遥荡然于天地。

以“鲲”“鹏”“鸠”“朝菌”“蟪蛄”的时空范围限制描绘出了战国时期各类人物的心理限制。“天地”之大不在于金钱之多抑或官位之高,而在于人对于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之强。开篇以“鲲”“鹏”作喻,气势恢宏,“鹏之大”并非是庄子眼见的实景描述,而是庄子对于自我灵魂的向往。而后又写无论是“芥”或是“杯”,在水面漂浮都有其条件,而“鹏”之所以能“绝云气,负青天”也需要“风之积”以“负大翼”。后又以人远行距离作比,行愈远,则备之多。蜩与学鸠的对话来衬托二虫的“小知”和鹏的“大知”,“朝菌蟪蛄”的小年与“冥灵大椿”的大年对比,突出了一种差距,这种差距并非是简单的时间长短差距,而是庄子的心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庄子不理解现实,现实也不理解庄子。在战乱中,庄子不仅经受着生活之苦,还经受着外界诱惑的心灵之苦。庄子一生所秉持的“清静无为”看似平淡,但其中对于人心的考验就如同佛教的苦修一般。自由一词被庄子描绘的淋漓尽致。看似洞穿荣辱的宋荣子也“尤有未树也”,看似逍遥可“御风而行”的列子也“有所待者”。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逍

遥自由,庄子给出的解释是“无己”“无功”“无名”。对于物质世界

中的名利是阻止人们自由的枷锁。顺其自然不强求才是真正的逍遥之

“道”。

社会学131班

王卿彧

推荐第3篇:《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很多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觉得难以实现。几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这也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会深受感触。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

但这些在庄子眼里则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无为”才是一种大智慧。

我觉得庄子和惠子间的辩论更能阐释这个道理。惠子先举例说,种一树,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却因其无用,将最终将它击碎。惠子以此来讥讽庄子的逍遥神人之说。庄子用使手不皲的药的例子来讽刺惠子不能善用其无用,嘲笑惠子一窍不通。

惠子不服,又将庄子比成橒树,大而无用。庄子反击道:“子独不见狸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来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谄媚以求功利,俟其机会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庄子自喻,虽然树大而无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无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无求于世,所以不为世所伤。

也许你还会觉得庄子思想难以实践。但是,就拿做官来说,不同的人初衷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却是真正心忧天下,一心为民,看待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这样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庄子之说不相矛盾了。

我一直思考,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某一日我恍然顿悟,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

推荐第4篇:逍遥游读后感

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社会121 王心

2211210

1人们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由此可见,追求心灵的自由是亘古永恒不变的旋律,寄予着人们对生活最纯净最神圣的渴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已满足不了人们心灵的需求,富裕的物质和丰富的生活也让人们的心灵不再平和与安宁。无休无止的繁忙充斥大脑,紧张的竞争和压抑使人们喘不过气来。于是,人们开始向往心灵的自由,挣脱世俗的桎梏和束缚,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繁琐中寻求自由,在复杂中感受轻松。有了精神的追求,我们才能寻找到美,才会审美。为了幸福与自由,为了生活的美好,我们要放开心态,用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和情趣,努力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庄子有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确,心若自由,如沐长风。然,在当今这个压力重重,危机四伏的竞争社会里,有几个人是身心自由的呢?

或许认为单身是自由的吧,可又因为年龄大了尚未成婚而忧伤烦恼;或是结婚了,又因为婚姻的不幸而离婚而感到

自卑,你就不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了。没工作是自由的吧,可又因没有事业而努力不成,或是有了工作又没有干出一番事业或是事业不很理想,或是没有达到顶峰而懊恼吧。这些琐事烦恼更加让人不得片刻的自由了,不自由的理由和解释实在太多太多。

心灵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为所欲为。正如华盛顿所言: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你会迷失在这自由深渊。自由是真诚、坦荡、纯净、追求梦想、热爱生活的心,是豁达开朗的心态。总之,心灵纯洁自由的人,生活是充满甜蜜和喜悦的。

我想,世界上自由之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思想豁达,内心平和,热爱生活。二是能够主宰自己,坚定地争取维护自己的自由。生活中我们欠缺的是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自主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无论是总看别人怎么生活,还是生活给别人看,活在别人的眼里的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心灵的不自由。

《时尚》客座总编辑翁菱认为,生命在世注定要面对灵魂的孤独,但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在黑暗中寻找坚持,在繁华中享受寂寞。的确,心灵的自由在自己,不是别人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为自己寻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好居所,过着悠然自由的洒脱生活;旷达狂放,自由懒漫的嵇康喜好打铁,铁铺子就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

个小型游泳池,打铁累了就泡会泉。回归自然,“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这样随性自由的生活好不自在!

此外,心灵自由之人一定是经常徜徉于书海之中的。文字能够荡涤心灵的浮尘,使原本嘈杂的世界在顷刻间被那飘飘落落的宁静沉淀下来,使心灵自由地飞翔。又比如,试想一下,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灵动的音符跳跃在青山绿水之间,心灵是否能够感受到那份博览大山大水的喜悦与自由呢?于是说,想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就绝不能错过美妙的音乐。

诚然,追求心灵自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但只要保持着一颗对自由的尊崇与信仰之心,幸福与快乐就绝不会离你而去。

推荐第5篇: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想。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鲲大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久,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而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纯洁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洒脱。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所以相对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欢庄子的。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欢前半部分,特别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谓逍遥只是发泄或装B,相比,心灵片刻的宁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可及逍遥的。

推荐第6篇:《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

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与惠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推荐第7篇:庄子逍遥游 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 读后感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与惠此文来源于文秘站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靠、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推荐第8篇: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我读《逍遥游》

许多人喜欢老庄之学,然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多数时期思想上占统治的地位的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因为相较而下,老庄之学更消极,鼓励人出世。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中,读一读《逍遥游》,或许能得到心灵的宁静。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展翅高飞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看不到尽头罢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本领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吗?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两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小于大的分别就在这里。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庄子在全文最后给出了真正逍遥的答案。

有人认为,要游离于社会之外,飘荡于山野之间,不问功名利禄,不为两斗米折腰,这才是隐。然古人曾说,“小隐隐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与朝。”并不是想要隐,想要逍遥,脱离社会就可以的。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分清自身与物外的分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属,便可得到宁静。

推荐第9篇: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化学化工系13级化学三班 姚雯帆

推荐第10篇:《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北冥有鱼,其名为鹍,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语出庄子《逍遥游》。何为逍遥?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者逍遥。”但凡人无法得到逍遥因为会有所凭借有所限制,做人无论如何也会受到寿命的限制。如此怎样也不得逍遥。庄子因此说:“此之悲矣。”于是,与其说是鹏的逍遥游,不如说是庄子的逍遥叹吧?

庄子说,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旋向上直冲九万星高空,背负青天,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却因此讥笑他。此则小大之辩矣。

是啊,鹏鸟之志,斥鷃又岂知哉?因此那此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方群众才能可以取信一国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禄他们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样所见甚小。

是啊!昔日绕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说:“天下已经治理好了,我接替你岂不是为名而来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难道我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可是不去追求地位,不去追求名利,不去追求成就,能同大鹏版超然,也只有庄周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周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竟还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见他参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遥了。

仿佛和那庄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业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们都是斥鷃罢了。可即使如此,和庄周一般无为,又对了吗?宿命论强加在我们身上,只有庄周才能看的开吧?因此,大小之辩也无法言对错。

如是命运早有安排,谁还会击打破既定的命运?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庄周,我无法理解他的超然却渴望宋荣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无为,却追求鲲鹏般的高飞,我尚未参透生死,却追求庄周般的逍遥。

庄子无疑是伟大的,他教会我看破眼前的一切——责骂,否定,夸耀,嘲笑,崇拜…苏轼的眼光往往会阻扰人的进步。说到这,我想到了现实中的生活……

我无法像庄周版逍遥。但我会树立目标,在中考来的白日里,有一些“不能去在乎”的东西,而我愿向《逍遥游》中的那只鲲鹏,藐视这一切。看看我们的生活——他人的肯定,物质的条件,成绩的好坏,其实这些又有什么可在意的呢?学会去忘记他们吧…

成长路上的烦恼,总归是有许多的,委屈与哭泣更是少不了,别再垂头丧气,何不像庄周版释然,少年何必叹逍遥?

少年谈,叹逍遥,又是几度年华空度日?

逍遥叹,游逍遥,又是一个逍遥少年郎!

或许,那只《逍遥叹》里从北冥飞到南冥的鹏才是我心中的逍遥之祖吧!

第11篇:《逍遥游》的读后感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逍遥游》的读后感1

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庄子》一书具有观点上的统摄作用。而且《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准确地理解逍遥游对于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本次作业,我就对于我对于逍遥游的看法观点加以叙述。

什么是逍遥游,在我看来,逍遥就是优游自得的样子,游就是运动活动,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里的逍遥游是与无为想通的,即逍遥游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运动状态。

关于本篇的结构,一般有这样的观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两点,第一点是文章至“圣人无名”已经基本写出了庄子的核心观点,甚至已有总结之意,而后面两部分有种添加、补充之意;第二点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两次提到鲲鹏的例子,感觉有种重复的嫌疑。或许这样的不够严谨的结构,恰恰显示出庄子的逍遥不羁。但是真要解释这两点疑问的话:第一点或许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遥游本篇的添加与补充,尤其是第三部分“无用”的补充;第二点的疑问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前一次提到鲲鹏的故事是为了直接通过它来论证“无己”、“无功”、“无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汤之问棘也是已”则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这么认为来进一步论证。

从内容上看,逍遥游的主旨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人格达到顶峰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写蜩与学鸠、斥鴳与鲲鹏的对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与宋荣子与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的对比,说到鲲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列子“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写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的对比,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从这些语句上看,庄子是认为无论他们代表的对立面的两方面,都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庄子的说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就是一种物我两忘的“无己”的无所待(凭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与其说是为了论述“无名”,不如说是为了论述“无功”。因为三段内容都是讲有权力的或者将有权力的人放下或忘记自己的权力,尤其是第二段通过写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来间接论证之。第三部分是写“无用”的观点则众所皆知了。那么“无名”的观点从何而来,其实在我看来“名”不仅是名誉和地位,更是与“实”相对应的概念的范畴。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的这个。也就是说,庄子的“无名”类似于“无己”,只不过一个是“名”、一个是“实”。实际上,这三无的核心无非就是一个“无”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无,人要做到逍遥游也要符合无的要求。

当我们再看逍遥游,庄子是要强调弱化自我、无所凭借,那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吗,在我看来,自由是属于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一个人如果连“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无所谓自由了。也许庄子的逍遥游不是要强调自由,更是一种作为在那个黑暗的战国时代的对于自我的超越,一种超脱世俗的、从个人出发的、为了个人的“无为”的社会理想。

《逍遥游》的读后感2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

《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

“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逍遥游》的读后感3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文采绚丽,想象奇诡,构造种种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我辈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哲学的勃勃生机。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但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

两千三百年前的庄子时代如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人价值迷失,心灵恍惚。他们终日忙忙碌碌,钻营谋取,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天道日浅,人欲日深。人类如何才能跳脱出“野马尘埃”,如何才能和蜩与学鸠相区别,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他们需要澄明的智慧,人们对抗物欲横流的社会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那里得到启迪社会的进步。

如何才能达到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呢,庄子无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无名”、“无功”“无己”。真正的自由,在庄子这里,不是由否定世界而获得的,而是由主观上的超越世界达到的,真正的自由者是在精神上得到自我的解脱。

第12篇:庄子《逍遥游》读后感[材料]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庄子《逍遥游》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庄子《逍遥游》读后感1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

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2

庄子内篇,《逍遥游》为第一。可以说,此篇乃庄子之哲思代表,后六篇均可谓发端于此。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以前说到逍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一叶扁舟,白衣飘飘的诗人独立船头,吟诵着千古名句。但读了《逍遥游》之后才发现,他们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绝对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而那些诗人,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只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的,心中无我,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才能潜心学习,不畏险阻,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如今,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要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逍遥无为还是十分困难的。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

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也许会给你带来不少启发。

我曾试想过,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豁然发现,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达到逍遥的境界。逍遥游的人生理想既是庄子批判儒家积极入世哲学的反映,更是庄子在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现实与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并且《逍遥游》语言奇特,想象丰富,清代文人胡文英评价说:“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鲁迅先

生则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要保持一颗逍遥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3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4

如果让我选择阅读的书籍,我还是喜欢看国学经典,原因:四个字“受益颇深”哈。看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如果说孔、孟的文化是北方的文化,具有北方朴实敦厚的气质,那么庄子、老子的文章则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庄子》这部书影响着后来的几千年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学家,每一个思想家,受到他的影响都非常的大。《庄子》这本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先提出来的,字面上的逍遥,可不是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哈,这个”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如果用佛学的话来讲的话,就是人要求要“解脱”的意思。人如果既不逍遥又不解脱,这样的人生就是很苦的。逍遥游应该是两个字,逍遥就是逍遥,游指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是不可能游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人生可以过的逍遥自在。那么如何才可以逍遥呢?我迫不及待的在庄子告诉我们的话语里找寻答案。庄子告诉我们答案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告诉答案。或许世界上最深的道理,同人最深厚的感情一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来表达的,语言文字如果能如实的表达人的思想,那么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是不会有误会的。庄子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的比喻。

整个逍遥游全篇都在告诉我们,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怎样才能知道呢?庄子讲,人生要有”具见“。普通的讲就是见解,再普通一点就是眼光、思想。打卡平台上的各位同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个没有思想、远见的人,那么见解都会不行,要想成功,或者完善一个人的人生,更是不可能的。庄子讲,具见就是具备见地,这样才能够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那么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见地呢?逍遥游告诉我们要有解脱的见,逍遥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困扰,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说被物质的世界或这现实的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地就已经不够了。白校长经常说,当你不图名利时,收获的才会是成功,当你为名为利时,有可能会一无所获。所以能够具备那些高远的见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所困扰,自然就会超越生活。

《逍遥游》中让我们要明白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要\"物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彼此有变化就变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水、大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相互变化,而且非变不可,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都是在物化之下的。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是里面的“化”物,反之,不想被物化,把那个东西抓到了就得到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终是被化的,受变化而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地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还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见,我们人可以自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成无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变成无限的功能。

所以第二个方向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成超人,那么这个超人是怎么变的呢?超人就是在最平凡中变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者是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者倒霉的,没有办法的时候,一定要沉潜在深水里面,动都不要动,潜伏到相当的程度,一变就会升华高飞,所以我们至少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没有被认可,输掉比赛等其实是没有潜伏到一定的程度。庄子中还讲,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看不远,那它的前途就有限。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对话了,非常的有趣。惠子是当时的“名”家,专讲逻辑、讲论辩的。他和庄子的关系非常的好。有一次惠子就告诉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个大瓠瓜的种子。

结果种出来一个很大的大瓠瓜,有多大呢?大到没有用,为什么这么说呢?用它做水瓢,装的水人们拿不动,即使能拿动,也没有那么大的水缸来盛这个水。那么庄子听了惠子的故事后说,我也给你讲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个防裂手的秘方,尤其是在大陆北方天冷的时候,手很容易冻裂,乡下的人就晓得用一些猪油,等插在手上。那么南方也有一种药,冬天吃了这种药后,可以脱掉衣服跳到深海里,几个钟头都不觉得冷,然后再穿上衣服正好,如果吃了这种药,不到冰冷的水里边泡,人还会烧死。那么这个秘方很快就被人们所知道,有一个人经过这里,听说这个秘方,要求以百金的价值来购买并得到了这个秘方。那么这个人买了这个秘方干什么呢?他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吴越当时两地正在海边打仗,吴国的海军涂了它的药,不怕冷,不怕生冻疮,大败越国,因此他也立了大功,这就是有名的“裂地而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一个秘方,有智慧的人能够利用它,不生冻疮,不裂皮肤,而且还封侯拜将,名留万古:那么这一家人却只能用这一个方子,世世代代地替人家漂布。同样一个东西,就看人的聪明智慧怎样去运用,因此会出现天壤之别的效果。因此一个人穷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办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人的聪明智慧能否善于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庄子就批评这个惠子,说你现在家里头有这么一个大瓠瓜,怎么怕没有用处呢?你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交通很不方便,要找一只船都非常的难,庄子说你把这个大瓠瓜晒干挖空,像坐在大船里一样到处可以游玩儿呀。

我借用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用佛学的观点来解释的话,那么就是“智量”境界的异同,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用高,就能把一个不相干的小事情用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修道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它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智量境界应用的见地不够,即使再了不起再高明的东西,到了他的手里也是没有用的。

像庄子他本身很高明,写了一部《庄子》,结果有些人读了《庄子》之后,可以成为拿学位的论文资料、可以是指导人生的法宝,帮助人们解除困惑,那么有些人把《庄子》读了后,会不会像那个大瓠瓜,很可怜呢?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5

直到人生过了40岁才第一次比较系统把老庄的逍遥游通读一遍,读完之后,做个小结。由于知识有限,认识不足,恐贻笑大方,有读到的网友,还请帮忙批评指正。

庄子以超乎常人认知的大鱼大鸟开篇,极力描写鲲鹏体型之大,并暗示到南冥的路途遥远;同时点出鲲鹏迁徙南冥的过程虽然非常气势磅礴,但是也离不开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宽大的海面及强的风势助力。

接着提出风和水能发挥大的作用也需要有条件,水要足够深才能撑起大船,风要足够强才能撑起大鹏的羽翼;而大鹏要飞到遥远的南冥这种壮举时小鸟和蝉这种小动物无法理解的行为,因为小实在无法理解大。

为了说明小和大的区别,庄子用朝菌和蟪蛄为例,说明了物种不同,彼此无法理解对方的世界,比如楚国的神龟寿命非常长,500年对它来说也就是一个春、夏;上古的神木椿树更是神奇,8000年对它来说也不过一个春、秋。更是拿平常人的寿命和800岁的彭祖相比。得出小的物种有时候是非常难以理解大的物种的,因为格局境界不一样!

通过鲲鹏和蝉及小鸟、小年大年的强烈对比后,庄子转而讨论人(人才是庄子要说的重点),有三种人:才能能胜任一方的官员,行为合乎一乡认可的乡间能人,德行可以取信于一国之君可以治理国家的大臣,这三种人一般都自视甚高!但是这些人就像小沼泽里面的小麻雀一样罢了,他们离逍遥的距离之远自不必说!这些人宋荣子就嗤之以鼻,后人以此评价宋荣子:“全世界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非议他他也不会沮丧”,因为宋荣子他已经做到能清楚认清楚自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对于光荣和耻辱有自己确定的观点。宋荣子虽然修为极高,但还是距离逍遥的境界甚远!

转而描述了御风而行的列子,虽然他们能做到乘风而行,相对于常人他们来去自如,但是也离不开风这种介质。距离逍遥的境界也还有距离!

所以庄子提出真正的逍遥乃是顺应自然,把握六气的变化,无所待地来回于无穷的领域。庄子于是提出著名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为了进一步阐述逍遥游的思想,庄子描述了尧帝让位许由的著名故事,尧帝认为“许由立而天下治”,而许由却以“小鸟筑巢不过需要一根树枝,鼹鼠到河边喝水不过饱腹而已”婉拒尧帝的美意,并提出著名的“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的理念!

接着庄子用肩吾与连叔的对话进一步阐述“神人无功”,肩吾其实代表普罗大众,他们看不透大道,也理解不了大道化身的神人!

最后用庄子和惠子谈论的有用和无用,进一步阐述了要拓宽思维,不可局限于一些固定的认知,比如:大的葫芦不一定内部装水做容器,也可以外部装水做舟浮游于江湖;樗不一定用来做家居也可以用来遮阴纳凉。

总之逍遥的境界常人非常难以达到,但是常人却可以从庄子诙谐的故事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就是我们不要局限于固有思维,可以放飞思想,更宽更广拓展我们的思路,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第13篇:逍遥游

《逍遥游》课例赏鉴

【课例实录】

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对《逍遥游》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大致了解了文意。那么,今天让我们走入文本深处,一起来探寻,在这短短的三段文字中,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要解读其中的玄机,我认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也就是于全文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这意象是什么呢?

(生思索)

生1:大鹏吧!我们从一开篇就看到了它,作品讲的就是关于它的寓言故事。

师:聪明,正是这只大鹏带我们一起去探求庄子笔下的“逍遥”境界,这一意象就是全文的穴位所在!

那么庄子又是怎样描写这只大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大鹏鸟特点的语句并大声地朗读出来,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看看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1分钟之后我们请同学来说说。

(生交流1分钟)

生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点出大鹏是从何物变化而来的,说明它变化神奇莫测的特点。

生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说明它形体硕大无比。

生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一句描写它奋起而飞时的气势,体现了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壮美。

生5:“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它不仅奋飞时气势壮美,而且迁徙时也磅礴壮观。

师:好!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开篇的三句话,再度领略一下这只来历不凡、一飞冲天的巨鸟飞翔的雄姿吧。

(生朗读“北冥有鱼„„其翼若垂天之云”)

师:读得不错,但如果感情再充沛些,就更能体现大鹏鸟展翅高飞的气势。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在表现大鹏的同时为何又要加入“蜩”与“学鸠”的一段描写?

生5:作者用“蜩”“学鸠”是为了反衬鲲鹏的志向高远、气质超凡,非蜩与学鸠这样的小动物所能理解!

师:你是根据哪句话得出上面的结论的呢?

众生:因为作者说“之二虫又何知”!

师:是啊,这确实是一个幻化神奇、志存高远、非一般动物所能比拟的神鸟啊!如果有可能,让你也变成这只大鹏鸟,你愿意吗?为什么?

生6:愿意。可以翱翔于九万里高空,那是怎样的惬意啊!

生7:愿意。一飞冲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多自由啊!

生8(犹疑状):我„„不,我不愿意。

师:不?很意外的答案。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鹏的就是这篇《庄子·逍遥游》。庄周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一只如此的巨鸟啊!在庄子的眼中,大鹏威武壮美,有着高远的理想,可见庄子对大鹏这一形象寄予的深情厚爱。你竟然说“不”,这是为什么呢?

生8:因为无论它多么神奇,它也只是一只鸟而已,作为一只鸟它并不是绝对自主的。

师:嗯,有意思,还有没有同学跟他观点一致?

(生低声交流)

生9:我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从行文来看,庄子认为大鹏根本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师:看来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他关注到文章的题目了。不过,大鹏南徙时可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气势是何等的磅礴,这一“击”一“抟”就是“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还不逍遥吗?

众生:不!它要靠巨风才飞得起来,没有巨风它寸步难行!

师:能引文为证吗?

生10:文中第一段说,“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海运”即海动,海动必有大风;“扶摇”是旋风,而“六月息”就是六月的大风。这些都说明没有风,大鹏就无法翱翔,就谈不上逍遥游。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

(生仿佛有些犹豫,不知怎么作答)

师:看来我们还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逍遥”。

从语义学意义上说,“逍遥”是一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悠远舒长的意境。根据课文后的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指的是优游自在的样子。因此“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根据这个词义,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鲲鹏无法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了吧?谁能结合文中的语句再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生11:文中说大鹏“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些都是说明大鹏虽然能在九万里高空翱翔,没有阻碍,看似自由自在,其实它还需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它寸步难行!

师:很好。那么庄子有没有在第二段中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呢?

众生:没有。第二段的内容是第一段的重复。

师:仅是简单的重复吗?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12:这一段所举的例子不仅有大鹏、蜩、学鸠,还新增了朝菌、蟪蛄、大椿等,进一步突出了小与大的区别。

生13:这一段不仅举了自然界的例子,还用普通人与彭祖进行对比,还是为了突出小大之别。

生14:这一段大鹏南飞的故事,是从“汤之问棘”的角度重复的。作者可能是想借古代圣贤之口来强调此事。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敏锐,而且观照仔细全面。但是,我们还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这种对“小大之辩”的不厌其烦的重复,究竟要说明什么?

(众生小声议论)

生15:这一段中所写的事物,归结起来就是大和小两类。根据文意,庄子认为不管你是大是小,是长寿还是短命,都不可能摆脱外在的束缚而达到完全的自由。

师:你的意思是他们都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看来,还是回到了那个初始命题——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现在我们来研读文章第三段,一起从中寻找答案吧。

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在文章第三段中筛选一下信息,看看庄子为我们写了几类人。

(生默读、勾画、筛选信息)

师:谁来展示一下筛选的结果?

生16:四类人,分别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7:我不同意。作者写道“宋荣子犹然笑之”,可见还有宋荣子。

师:也就是说,你不同意把宋荣子跟前面提到的四类人归为一类了。那你说说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生17:“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应该是官场上的风云人物吧。宋荣子应该是比较清高的那种人。

师:宋荣子“犹然笑之”,他笑什么?

生17:他应该笑他们太看重名利,为名所累,为利所困。

师:“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和文中所举的哪些例子相类似?

生17(看书,思考):应该是“蜩”“学鸠”“朝菌”“蟪蛄”等小生物,他们往往自视甚高,其实鼠目寸光。

师: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庄子就肯定了“宋荣子”这样的人?

众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议论纷纷)

师:大家来思考一下这句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说明宋荣子这样的人心中还有什么观念存在?

生13:哦,我知道了,这说明宋荣子内心还是不忘记分清物与我,荣与辱。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忘却荣辱。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宋荣子之后庄子又写了谁。

众生:列子。

师:与宋荣子相比,列子道行如何?

众生:高多了,他能御风而行,来去自由。

师:真的自由吗?

众生(先是一愣,然后纷纷摇头):不,不,他还是要依赖于风。

师:对了,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犹有所待也”。宋荣子也好,列子也好,不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大椿、彭祖一样吗?虽比众小高一等,仍然“有所待”,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啊!

现在让我们请一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作品的最后两句话,为我们解开“逍遥游”的谜底吧。

(请一生朗读“若夫乘天地之正„„圣人无名”)

师:你读后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了吗?(朗读的学生怯生生地摇了摇头)那么谁来说说他的理解?

生11:庄子的“逍遥游”应该是指摆脱一切束缚,顺应六气变化,在宇宙间来去自如的境界吧。

师:哦,也就是遨游太空了。(众生笑)那最后一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该怎样理解?

(众生思考)

生15:看来,庄子要告诉我们,他这里所说的“逍遥游”并不是遨游太空,而是提醒我们要抛开名利思想。

师:观点从何而来?

生15:庄子不是说了吗?“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忘记自己的人,“神人”就是抛弃功名的人,“圣人”就是无视荣辱的人。这就是“无己”“无功”“无名”吧。

师:漂亮!同学们的发言实在精彩。所以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是“至人”,无欲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是“神人”,隐姓埋名鄙视是非荣辱的是“圣人”。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庄子所谓的“有待”和“无待”,应该是说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束缚了人,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了。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对于庄子的思想,对于“逍遥游”,你们能接受吗?有怎样的看法?

生18:我蛮佩服庄子的,他的想象非常大胆。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坏,是就是非,内就是外,荣就是辱,人不要去分辨它。但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就更佩服庄子了。

生12:我个人觉得这种“逍遥游”是难以实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认为那是太空、太虚的理想。

生13:我不这样认为。“逍遥游”,应该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作为人应该有的境界,是一种抛弃功名利禄、精神完全自由的最高境界,而且在充溢着物欲气息的当下,这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师:我来发表一下我的观点。俗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庄子的思想,消极地看是消极避世、全身远害的养生之道;而积极地看,则是“判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至刚至柔的“人情化”的宇宙论,抛开物质的束缚,达到精神的自由,用他开阔的眼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他看来,不是人的物质条件束缚了人自身,恰恰相反,是人的思想束缚了人自身,因而无法达到“逍遥游”。他所追求的“逍遥游”并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精神的自由。

庄子生活在一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其在《天下》篇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就借助于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表达自己无欲无求、保持恬淡宁静心境的思想。他所追求的“绝对自由”虽然充满理想主义,但其内蕴实质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非凡的启示。如果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课领悟到庄子精神境界之美并有所感悟,我想,我就已经满足了。

【执教感言】

该篇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然而庄子“逍遥游”的绝对境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混沌,不知所云;庄子的写作风格也会给人一种荒诞可笑、故弄玄虚的感觉。因此,课前我反复阅读文本,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产生误解的根源,并尝试寻找正确解读的钥匙。赛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的字面意思,为本节课铺平了道路。

一开始,我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也很没底气,我一直纠结于我是否对文言知识的处理太过淡化。然而最终我还是坚持了最初的设想。我认为,教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文言教学的唯一任务,甚至不是重要任务,重要的是如何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思想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抽丝剥茧,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捕捉和领悟文本的内蕴,给他们以思想的启迪。新课标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更大程度地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我从一开始的导入着手,处处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找出赏析文中意境的钥匙。分析文本环节,我针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设计了层层跟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找出文中生动的句子后说出自己的感想,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对庄子思想的正确感悟理解。

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文言的一个有效手段——诵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的诵读分析,自主探寻、归纳,得出结论。

从整堂课来看,学生活动的反响较好,学生有话说,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个别同学的发言更是大胆质疑,精彩独到。这更让我感受到了新课标下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我也为此感到骄傲和庆幸。

(张 茗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50001) 【名师观察】 茶需静品,香能通灵

有这样一句对当今语文课堂的评价之语:“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张茗应该是我熟悉的为数不多的能走进文本的老师。

做教研员这几年来,下校听课让我感触颇多。“浅阅读化”倾向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解读文本时出现的最大问题,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教法,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样教”:先怎样教、再怎样教、后怎样教。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观课中,观课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教学方法,从教师的教学技巧等方面去评价一堂课的设计和执教是否精致、精彩。毋庸置疑,“怎样教”是必要且重要的,能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更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王荣生先生就曾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语文教学应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作为《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深邃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都给本文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庄子的文章正如他所追求的“精神绝对自由”一样,不拘一格,变幻无穷。如若把教学内容定位于文言知识的讲授和文意的疏通上,不仅费时难解,容易将飘逸洒脱、雄奇深邃的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而且会疏远学生与“庄子”的距离。可以说,张茗抽到此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比赛前一天,张茗按大赛组委会安排跟学生作了一节课的互动交流。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的字面意思,为赛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是而已。我始终认为,我们的文言教学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的讲授和题目的反复训练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主动探求每篇古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上来。要使学生通过文言文去体认古人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思考当今的生活。

作为象征型文学作品,《逍遥游》具有三大特征:写作目的的暗示性,艺术形象的意象性,艺术手法的象征性。其教学的难点在于对附着于“象”之后的“意”的破解。张茗老师的这堂课首先就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重要意象——鹏,她谓之为解读本文的关键“穴位”,其实这何尝不是找准了突破象征型文学作品教学难点的“穴位”?——是为此课之“起”。接下来她引导学生去体认大鹏的幻化之神奇、奋飞之壮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出描写大鹏的原句,并说出句子表现了大鹏怎样的特点。接着,张老师轻点了一句作者在表现大鹏的同时为何又要加入“蜩”与“学鸠”的一段描写,貌似无意,实则要引导学生体会行文反衬的妙处——是为此课之“承”。我在观课时喜欢留意“转”的环节,一堂课“转”得好,往往会曲径通幽,翻出新意;“转”得不好,则常常难以为继,草草收场。张茗老师以“你是否愿意变成大鹏”的发问引出“不愿意”的感言,继而引发什么是真正的“逍遥”的探究,应该是本课的巧妙一“转”,引导学生去探究附着于“象”之后的“意”。不仅如此,这一“转”,还将教学的重心从自然领域转到社会领域,引出对文本第三段的研讨,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摆脱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也许很多教师的课上到此就结束了,但我却认为,如果止步于此,学生就会迷失于庄子的奇幻故事和超现实的理想人格之中,势必与庄子产生疏离之感,甚至质疑其精神境界在当今世界的适恰性。这就是很多执教这一课的教师失败的根本原因。如何从庄子消极遁世的外壳下挖掘出积极的意义,让学生收获增益其性情的养分,才是收束本课的关键,而这需要教师有更广泛的阅读积累,肯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文本。值得欣喜的是,张茗老师在本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大胆发表对庄子“逍遥游”的看法,于是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之下,在学生个人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学生终于领悟到文本的思想魅力,领悟到庄子的“逍遥游”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精神的自由。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是何等的可贵!至此,张老师完成了本课最后的漂亮的一“合”。

从张茗老师的课堂实录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不露斧凿痕迹的精巧预设,但这一切皆是为其深入解读文本后通过筛选而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服务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堂课无疑能给很多在“教什么”上还拿捏不定却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样教”的教师以有益启示。

(訾 惠 中学高级教师,贵州贵阳市高中语文教研员)

第14篇:逍遥游

逍遥游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榆枋而止

.B.我决起而飞

.C.绝云气,负青天 .抢:触、碰。 决:快速的样子。

绝:阻挡。 志:记载。 D.《齐谐》者,志怪者也 .解析:C项,绝:直上穿过。 答案:C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①③⑥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⑦⑨是人称代词,他;⑧是指示代词,此;⑩是动词,到。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此小大之辩也 C.之二虫又何知 D.而征一国者

解析:A项,“冥”通“溟”,海;B项,“辩”通“辨”,区别;D项,“而”通“能”,才能。 答案:C 1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 .A.不过数仞而下 .B.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C.水击三千里 .D.德合一君 .解析:例句为名词作动词,向南飞;A项也是名词作动词,落下来。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C项,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满意。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A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B项,“果然”,古义为“很饱的样子”;今义为“表示(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转折关系连词,与‘可是、但是’相呼应”。 答案:D

二、延伸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 2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也?’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地,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 (《庄子·外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内篇》)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

属:连缀,撰写。 .B.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适:满足。 .C.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D.吾将曳尾于涂中 .

涂:道路。

解析:D项,“涂”为烂泥之意。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B.C.D.解析:B项,“何”均为疑问代词“什么”。A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项,副词,却;副词,才。D项,动词,成为;助词,呢。 答案:B 8.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

3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牲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而不愿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解析:A项,“空话”说法不对。 答案: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答案:(1)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啊! (2)我离开了我惯住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现在,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干脆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参考译文: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的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让他出任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啊!”

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离开了我惯住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现在,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干脆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先去传达他的旨意:“想以楚国的事劳累先生啊!”

4 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洁净的丝巾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里,然后放在庙堂上边供奉。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啊。”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我的尾巴啊。”

三、语言运用

10.著名风景区洪椿坪以植被繁茂为特色,到处绿叶连云,翠色似海。春夏之晨,雾气弥漫,枝叶如洗,令人心醉,故名“洪椿晓雨”。寺中有一副对联,请根据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拟出下联。 上联: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下联:

答案: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1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解析:概括寓意不能只从其表层意义出发,要抓住现象,挖掘其内涵。本题的寓意应从情节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分析。这两个情节讲的是追求与追求之后的失落,含有循环往复、悔不当初的意味。 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第15篇:逍遥游

御气乘风来,逍遥天地间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是《逍遥游》的起始段,也是开篇立意之段落。起篇便以鹏飞南冥之浩然气息引人入胜,犹如一股蓬勃之生命侵入脑海,映入灵魂,不灭不休,直至文末。庄子的自由之思想透过这豪放的文字,奇幻的比喻映然纸上,让人叹为观止。

看到这,让我不由想起了我曾经玩过的一款游戏中的人物,就是《仙剑奇侠传》中的酒剑仙,他曾经自念过一首诗,即“御剑乘风来,除魔天地间。有酒乐逍遥,无酒我亦癫。一饮尽江河,再饮吞日月。千杯醉不倒,唯我酒剑仙。”这首诗让我回味颇久,其中蕴含的酒剑仙的洒脱与不羁令我感怀。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这一点啊,逍遥自在,不拘于世。

我不对全篇的《逍遥游》发表感想了,那样的话,我的思维就非得括进江河,容纳百川了。就就着前文的话,说一些我自己的感想吧。

我们看逍遥游,主要是看其中蕴藏着的自由的思想。或许是因为现在的社会太过压抑,让我们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小之地了吧,我们总是向往着一片自由的土地,而逍遥游恰巧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地方,所以我们趋之若鹜。可是,在盲目追求“自由”思想指引下,我们有没有真正领会过逍遥游,理解它的含义。

在文章的中篇说了这么一段“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我们想要获得逍遥自在,还是不能忘却自己的心灵啊。一味盲目地追求所谓自由,结果恰是将自己陷入更大的囹圄里,得不偿失。正所谓:

“心安身自安,身安心自宽。

身与心俱宽,何事能相甘。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仙山。

谁谓一室小,宽为天地间。

安分身无辱,身意心相合。

虽居尘世上,却是出人间。”

要记得,逍遥游的目的是为了达于自由这不错,但还必须具备逍遥的心境。逍遥之心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其实都沉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是未被激发而已,因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那个忙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而那个真实的自我并未觉醒,所以,逍遥之心的获得,只能是在静虚的时空里让真实的自我自由地呈现。

“内我而外物”是一种准则,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是庄子一再提醒的,同时逍遥之心得加入到逍遥之境中去,成为这个超越之境的有效体念者,并把这体念强化成生命本身的超验存在,这样心与境的契合便完成了逍遥。

正如我题目中所讲的那样,御气乘风来,逍遥天地间,只有当我们的心真正放开,感受天道自然,融于天,融于地,乘着天地的气息,才能无拘无束的翱翔在天地之间,真正逍遥于世。

诚然,这对于我们来说很难做到,但只要我们保持着这种心态,其实,逍遥,就与我们相伴。

第16篇:逍遥游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後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後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 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到郊野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顿饭,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干粮。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汤问棘是这样的。不生草木的极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评议

《逍遥游》中的“重言”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虚构前人言行。大鹏雄飞的故事是虚构的,讲述故事的人物自然也是虚拟的。《逍遥游》借“齐谐”(一说为书名)之口,对大鹏形象极力渲染,点明其高飞原因:“去以六月息者也。”又以夏棘答商汤问的形式,对比大鹏之飞和斥之飞,点出适性逍遥的大、小两种形式。 一是假托前人言行。庄子笔下,“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即战国中期思想家宋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的列子(即战国郑哲学家列御寇),已被庄子改造重塑失其本真。宋荣子的“犹然笑之”,列子的“御风而行”,完全出于庄子的拟托想像。这些人物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证明万物皆“有所待”而已。《逍遥游》中,即令那些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人物,“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置于这种“云气空”的氛围中,也被庄子涂抹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了。

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写到的人和事,大都有一定的历史或现实依据,即使是涉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不是全无依凭。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他们的躯壳。所以,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逍遥游》中,这一特点同样表现得十分鲜明。 “以卮言为曼衍”,即抽象论说推论。《逍遥游》节选部分,主要说明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之理。庄子以“寓言”“重言”叙述的人和物,都是“有所待”的,都难以达到绝对精神自由这一境界。在自然界,不仅蝉蜩、学鸠、斥这类弱小动物只是小智小识,算不上“逍遥游”,令读者颇觉意外的是,大鹏高飞万里,仍然难达“逍遥游”之境。同样,“不知晦朔”“不知春秋”的朝菌、蟪蛄算不上“逍遥游”,寿命久长的冥灵、大椿也难达“逍遥游”之境。因为,它们都是“有所待”的。在人类社会,不仅那些奋智骋才,于一乡一国有所作为的凡夫俗子算不上“逍遥游”,令读者十分吃惊的是,不汲汲名利场的宋荣子,得神仙之道乘风而行的列子,也算不上“逍遥游”,因为,他们也都是“有所待”的。

第17篇: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旅游13122213111孙瑾

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不朽名篇,文采斐然,想象绮丽,构造诸多神仙事物以警醒世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勃勃生机的哲学。而其中的超脱时间空间的大是大非。

《逍遥游》借鲲鹏的徒南来预示人之渺小,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的眼中,敬畏自然,天地,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名利,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不能自拔是可笑的。而如今的我们没有做到淡泊,潇洒,为这为那所困。人们终日忙碌却无为,人类如何可以远离所谓“野马,尘埃”,与藐视鲲鹏的蜩与学鸠相区分?!怀一颗谦卑之心,对一切都可以开阔胸襟。而不是蔑视自然,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世界之中心的时候,想想几千里的大鹏,腾跃直上几万里,有没有羞愧之心?自称文明人的我们,却对地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自毁家园,最终后悔的还是我们。我们应深思,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了,进步了,可是为何独对自然逐步失去了敬意,畏意。庄子的哲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不是枯燥的会背书,会默写,其中妙处不可言,自有有心人体会,也许红尘的我们——庄子知音未尝不可说。

“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说明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所以说自称有大智慧抑或参透什么天理的言论,甚是无语。不可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盲点的,真正智慧的人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多。俗夫寻找智慧的过程即是智慧的行为,即使不够尽善尽美,不能看透期间,但有这种想法已是非常人了。

大用与小用,有用与无用,在乎于你。庄子不在乎,或者他在乎的和我们不一样,所以名利于他,生死于他,都是惘谈,一生潇洒,才是活着的意义。

第18篇:《逍遥游》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学会读老庄的书;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适当掌握一些文言的虚词实词句式等。 【教学方法】填鸭式、讨论式、自助餐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前一篇,我们学了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受了先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信念和牺牲精神。我们或许应该思考,人活着,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主要是为追求幸福。而人有两面,社会人和自然人;那么这幸福体现为两面:

一、作为社会人的幸福;

二、作为自然人的幸福。

作为社会人的幸福:为国为民为集体为社会,奉献力量,实现兼善之志;作为自然人:追求个体幸福与感受,为自己而活,活给自己看,时时舒展自己,独立的幸福体验。孔子曾问弟子之志,其他人都要治国安民,只有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叹,叹出了孔子心灵深处的梦——做一个治世的自由自在的人,于是那个名叫金人瑞的改名叫金圣叹了。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谈到人生的四种境界——主要侧重于社会人的角度来看;老庄的作品则是抛开社会人的那面幸福而谈自然人的幸福——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的教材和德育工作中十分欠缺的。

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李清照词中亦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之语。岳飞取表字“鹏举”。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鹏”这个意象正是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今天,我们就学习庄子的这篇《逍遥游》。

一、了解庄子的散文的价值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我们将通过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对文章字词句的疏通

(一)字词

1.字音识记:鲲、抟、谐、坳、徙、冥、阏、沮、枋、鷃、舂、朔、泠、蒿、翱、恶、发、知、决、数数、飡、蟪、蜩

2.通假现象:冥通“溟”;飡通“餐”;反通“返” ;知通“智” ;辩通“辨” ;而通“能”; 辩通“变”;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⑴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⑵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⑶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⑴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⑵《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⑶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⑷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⑸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⑹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⑺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二)文句(借助注解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 ,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问棘也是已。”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 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 ––—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三、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泛读全文,回答问题:

1.教师: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鷃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

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

四、

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⑴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作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⑵斥鷃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鷃的“笑”是什么态度?

⑶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

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眼界太狭窄,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

对蜩与学鸠、斥鷃、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一一否定,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一方面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另一方面是因为庄子要以“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给生活在世俗中执迷不悟的人们以当头棒喝!引导他们改变人生观、世界观。 7.问:怎样做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游于无穷„„

8.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9.怎样理解这“无己、无功、无名”?

人的本质的一面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之中。“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间世》)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如佛家所说的“去我执”,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既然“无己”,哪怕它个密网宏罗。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的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或要做到《齐物论》中的“丧我”,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因此,“至人无己”三句下,宣颖《南华经解》评曰:“此三句一篇之主也。第一句又三句中之主也。”功名在人生中的意义,古今思想家的看法截然不同。

10.古今的名人有类似的思想么?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忧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心颜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板书设计:

四、文章的写作特点

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五、讨论《庄子》(逍遥游)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苏轼《赤壁赋》、李白、陶渊明、李清照

六、课外阅读: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1.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庄子《秋水》《庖丁解牛》 3.冯友兰《人生境界》 4.南怀谨读《逍遥游》

第19篇:逍遥游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ã)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â)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î)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â)起而飞

数数(shuî)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

四、

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

(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

(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

(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

(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

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

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与练习一)

(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

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句,说明其作用。(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一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遗志。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

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结: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四)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

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

二、

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本文语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为这些话都是烈士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情真意切。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正因为这封信里都是剖肝沥胆的话语,所以那样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语言修养高。烈土生前对语言文字是很注意学习、钻研的,有多种译著。这封信语言浅近平易,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与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又没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来(共有十处),一般人还不觉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20篇:逍遥游

庄子轶事

•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神龟 •

• •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庄子》中的典故

• • 庄周梦蝶 庖丁解牛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

• 涸辙之鲋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题解

“逍遥”也写“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 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 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涸辙之鲋)

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