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环艺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19:08: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建构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rnptorl)继他的经典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之后又一部令人翘首以待的宏篇巨著,必将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讨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一句话来说,《建构文化研究》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弗兰姆普敦探讨的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并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和建造血肉相连。

组成《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的十个章节和篇后记追根溯源,努力挖掘当代建筑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和建造诗学的发展历史。弗兰姆普敦对18世纪以来法兰西、日耳曼和不列颠建筑史料的近距离解读为《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清晰地阐述了结构工程与建构想象是以何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佩雷、赖特、卡洛·斯卡帕和密斯的建筑之中,以及建造形式和材料特征是如何在这几位建筑师的建筑表现中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的。此外,弗兰姆普敦的分析还表明,这些元素贯穿在某位建筑师作品中的方式也就构成了评判该建筑师整体建筑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弗兰姆普敦对佩雷、密斯和卡洛的建筑作品和思想态度的历史威份的分析之中。 在弗兰姆普敦看来,积极主动地挖掘建构传统对于未来建筑形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性和“先锋派”历史地位的讨论提供了全新的批判性视角。

建构文化旨在重新建立一个建筑审美学体系,将我们从18世纪以来温克尔曼建立的风格学进行一个重新审视,长久以来,我们对建筑分类以风格进行划分,而建构文化研究提出来结构与建筑美学的关系,这样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设计问题,会有一个更好的全面地认识。

在其中论述中,一个章节对我印象非常深刻,书中提到的密斯及其作品的思想,作者对密斯的评价非常高,但是文中在对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提出了另一种看法,通常我们在讨论密斯的时候,都会认为其作品简洁,深刻,有纪念意义,而密斯的建筑以建构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德国馆的设计,钢柱与屋顶的设计链接却是是一种装饰性的设计,看起来很理性,其实内部结构并非理性。 密斯为了得到一个薄雾顶的形式,在结构不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了一个梯面设计,使人仰视屋顶的时候还是可以把屋顶看的比较薄,但是其内部结构并非如此,所以这点在设计上不能说完全建构的,而是一种非建构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密斯德国馆屋顶的设计构造细部,从具体的设计构造对一个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进行解读,能更全面地去了解这个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住宅精细化设计》读书报告

因为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住宅建筑设计的较为多,所以在今年寒假我看了《住宅精细化设计》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以及住宅设计的粗旷不够精细。

目前我国正在处于一个住宅建筑设计大发展的时代,近年来,每年竣工的城镇住宅面积约占全球的一半,从下一代人来看,当今年代将是留给他们最多住宅建筑遗产的年代。因此,我们这一代人的住宅设计的有优差,由于其量大而广而实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但就是目前住宅设计的现状而言,其情形不能不说是令人担忧的。大量的住宅设计是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各个方面还缺乏仔细的推敲,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住宅建筑设计要实行精细化设计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在这本书中,讲述老年客户群居住需求调研及设计建议这一块的文章对我印象颇深,如今,随着我国人口年龄老年化的到来,老年人在居住上的问题也明显增加起来,为了保证老年人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对其居住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老年人的现有居所多为普通住宅,没有考虑老年人的居住特点和需求,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隐患。因此,文中在通过大量的调研对老年人现有住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总结出了系列的生活习惯上的共性,并进一步的提出了适合于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建议。

文中提到了一些老年人的非常细致的生活习惯,比如老年人喜欢在墙上钉挂东西,并喜欢在床前放置写字台等等,这些现象貌似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但是笔者对其进行的分析思考,的确体贴细心,随着记忆力的下降,老人喜欢在每间屋子的墙上都钉挂闹钟或者日历来提示时间,然而住宅的墙面上比较坚硬难以钉挂,常常只能钉在木制的柜子或者门上,或者借挂在其他设备上。因此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可以适当的考虑挂镜线的设置或者预留钉挂点,并且必须保证钉挂物品的牢固性。而比起床头柜等比较矮的家具,老人更喜欢在床边放置诸如写字台之类稍高一点的家具,以便起身时可以承付,较大的桌面也便于放一些药品,茶杯,照片,收音机等常用物品,在为老人选购家具时,应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老年人无论从绝对数字,还是其每年递增的增长率均为世界之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个相对弱势并且正在迅速壮大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不断满足他们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从老年人出发,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对环境的需求,使老年人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中,是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目标。文章其中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主要任务是研究老年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公用设计原则,即是对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概括,是对居住建筑所设

计到的各个功能空间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普适原则的总结和归纳。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使老年人生活质量也有相应的提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中对此也作了很详细的分析,文中通过分析老年人的活动行为习惯,得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会在家中度过。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住宅室内布局和装修设计是真正便于日常的生活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很多有老年成员的家庭纷纷购房和装修住宅,但是在选择住宅和装修设计中却常常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而犯一些错误,为以后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文中对这些现象都进行了足够的分析调研,并从中得出结论。

人到老年,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均会出现退化的现象,一般的住宅如果在设计时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就可能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意向不到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住宅装修时针对性的改造和设计,使其更加方便于老年人的生活,从而减轻老年人以及护理者的生活,工作负担。对于老年人老说,室内装修最重要的不是豪华和美观,而是安全,方便和舒适,因此与普通家庭装修有很大区别。对此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此书中像此类对专门一类人群进行行为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案例有很多,这也是因为作者在清华大学从事住宅设计研究,教学以及实践多年,在住宅精细化设计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心得。近年来并陆续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多设计住宅设计各个方面的研究心得。这样的经历得出了这本书的精彩。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杨经文》读书报告

对杨经文先生的作品通过网络、建筑杂志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有零星的了解,尤其是其所设计的高层建筑中引入立体绿化形成独特的外观造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生物气候学理论觉的既新,又不新。不新在于做建筑设计的时候,气候(如日照、朝向和通风)是必然考虑的因素,这是关乎人们健康和舒适的事情,从来就不应忽视,也是决定一个建筑好坏的重要评价因素之一。但是像杨经文先生这样从能源和生态的角度去应用气候学,并由此发展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方法来进行设计,无论是在科学性、系统性,还是在可操作性的层面上在全世界都属先锋的。当然,按照杨经文先生的说法,生态气候学只是生态设计的一部分,生态设计作为其追求的最高理想,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给我们揭示出了一片全新的可供探索的视野。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先锋设计首先实现在一个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前段时间仔细阅读了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杨经文》(吴向阳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试图对杨经文先生的整个设计理念有个系统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期待获取一些启发。

早期作品roof roof住宅这是杨经文在自家的独立式住宅的设计中进行的生物气候学实验。这种做法和国际众多建筑设计大师做法相同,在面对一个全新的设计时,他们往往拿自己住宅作为开端,比如:盖里的自家住宅、安藤忠雄的自家住宅设计等等。在这个设计中,他从马来西亚的传统庙宇获得启示,庙屋有包括遮雨和阻挡入侵者的百叶等的多层过滤设施。杨经文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这个建筑设计成一个“环境过滤器”通过在独立式住宅的平屋顶上加一个伞状的百叶屋顶来达到遮阳、遮鱼、通风、纳凉的作用。他认为,热带建筑起的作用就像一把伞,在遮阳避雨的同时,让风穿过使人感到清凉。通过建筑设计引导主导风穿过水池降温,起到自然空调的作用。住宅内部还有一个空气通道,这条通道上三个控制空气流通的“阀门”是格栅、玻璃门、百叶,这些元素都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打开或关闭,以此调节建筑中的气候。从外形来看,并没有对马来民居进行建筑形式上的模仿,而是一座盖了一把“雨伞”的柯布西耶式的现代主义建筑。用杨经文先生自己评价:“这所房子给我的建筑理念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实践,这是把我的建筑理念应用在城市设计和高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型。作为实验,它成功完成了它的使命,从生活角度,它完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可见其重要性。

早期代表作——梅纳拉大厦,这是杨经文将生态气候学运用于高层建筑的代表作。梅纳拉大厦15层高,建筑将被动式能源方式与主动式能源方式相结合。将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统放在东部以遮挡暴晒,西边则是以不同层的平台一些遮阳的百叶与外伸的翼片来防晒。杨经文对电梯井筒的不同朝向对节能影响有具体的分析计算。他为每层办公空间设计了空中平台,可以配置植物形成空中花园,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休息环境,缓解工作的

紧张感,这是杨经文在设计中很重视的一个特征。空中平台是以顺时针盘旋而上的,这也为这个外观为圆形的建筑带来了立面的独特特征。底部三层是以种满植被的斜屋顶来覆盖入口、计算机设备以及地下停车场。在建筑顶部有钢结构和铝合金构成的遮阳棚。既可以遮挡顶层的游泳池和健身房的过强的阳光,又可以为未来安装光电蓄电池留下空间。对次英国的艾弗-理查兹教授评价道:“建筑的最终形式来源于纯粹的设计原则和几何构图——没有任何痕迹显示它受到实用型建筑外观形式或者马来西亚形式的影响,它只是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理位置。”

发展之作——梅纳拉umno大厦,这是一个21层高的建筑,设计在运用自然通风来节省空调系统的耗能方面作了重点的考虑。对太阳和气流轨迹进行研究是杨经文一贯方法,而对气流的研究在这个设计中尤为突出,以至于该建筑的外形也明显表现出空气动力学对建筑美学的影响,这也成为其设计新造型的来源。针对当地的主导风向,他设计了“导风的翼形墙体”,导风的作用原理是在气流与建筑呈夹角的时候,位于建筑开口处的迎风翼形墙体可以产生一个眼里梯度,从进风口导入的气流通过专门设计的平台,这些平台发挥类似“空气锁”的气囊作用,配合设置的可开合的落地门来引入自然风流向建筑内部。

升级之作——新加坡editt大楼,杨经文在这个建筑的方案设计中仍然更大胆地进一步发展了绿色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法。通过选择当地植物的物种,以及一个从地面连续盘旋而上一直到建筑顶部的,由覆盖植被的露天平台和景观坡道组成的体系来对场地的有机体进行恢复。达到恢复此地的生态系统。另外还考虑建筑今后的改造成办公或者居住用途的计划,而且对将来建筑拆除后的材料的重复利用也进行了考虑,建筑的结构构件全部采用机械连接方法,而不是焊接,这样构件可以在拆除之后实现在利用。

颠峰之作——新加坡国立图书馆新楼。该设计对建筑方位同样考虑到既避开日晒,又有利于主导风向。服务设施放在建筑的西侧以遮挡暴晒,在东边,把建筑转了一个角度,使的不会有只射阳关。在外墙仍然做了数量充足的这样片。通过中庭屋顶上装置百叶,使的热空气可以对流出去。在导风方面,设计了宽度达到6m的让人想起双翼飞机的导风翼板。在低层采用架空的同时,空气的流通和对建筑的冷却作用也得到发挥。在设计大面积遮阳措施的同时,仍然注意利用自然采光,以减少对电器照明的依赖。在这个建筑设计中也采用了他惯常所采用的竖向绿化系统,大多数楼层都有绿化的角落或者退台,6个空中庭院散布在建筑中,营造出良好的、舒适的学习氛围空间。

二、杨经文先生的建筑创作手法——个人见解

总结这几个比较代表的实际建筑例子结合自己理解,看出生物气候学设计理论应用在建筑上的一些主要手法:

1、空中庭园是生物气候学设计法中最突出的设计手法。空中庭园是一种高层中的较大的露台,可以有几层高,可供私用或公用,设在高层建筑的上部,它是建筑内外空间的转换层,提供了绿化景观,也可提供非工作时

的交往,如午餐和休息。庭园后面是全玻璃,阳光可直接进入办公空间。另外空中庭园也能起到组织自然通风的作用,降低迎面风压力等。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中间的开敞空间中进行绿化。他认为建筑物用大量植物覆盖不仅能减少所在地区的热导效应,还能产生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几一氧化碳。

2、沿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了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它可以是遮荫的凹空间(广场大厦、吉隆坡、1986),凹阳台(包斯泰德大厦),凹入较大的绿化平台(梅拉纳商厦、雪莱俄、1992)。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呆板的建筑外表,并且在阴影区提供了开窗的客观可能性,阳台和大平台创造了让人们可以在高层建筑的上部走到室外,直接地接触室外环境。这可以说是在更高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

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设计中根据太阳从东到西各季节运动的轨迹,将格片做成不同的角度,以控制不同季节和时间阳光进入的多少。在屋顶上有了这样一个遮阳格片后,使得屋面空间成为很好的活动空间,如设置游泳池和绿化休息平台,同时由于层面减少暴晒,有利于节能,从其私人住宅可以看出来。

4、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流动,降低有日晒引起的升温。对于不设中央空调的建筑物来说,利用自然风能带走热气,可明显的改进居住环境和节省能耗。典型代表如杨经文先生设计在海口大厦3号楼方案中,他也是将中间服务核部分顺主导风向放置,形成了风道,使其形成了自然通风厅。为了最好地利用风,杨先生在海口大厦中设计了一种鳍,它可以人工开启。当有轻风作用时,可把鳍打开,风顺其吹入室内,形成对流;当有强风作用时,可把鳍关闭,让风围绕建筑表面吹过;当建筑受到偏风作用时,可关闭一侧,打开另一侧。“鳍”的运用,使建筑有了生命,可以对自身进行调节。这一处理手法值的我们今天学习。这在杨经文先生的设计作品中实例比较多身边的例子如,上海军械大厦,当需要自然通风时,外墙最外层可以开启,让自然风顺利通过;当冬季有寒风时,将这一层关闭不让寒风吹入室内。起到了跟随环境状况的调节作用。

5、平面处理上主张把交通核心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恻。一是利用电梯的实墙遮去西晒或东晒;二是让电梯厅、楼梯间和卫生间有条件自然采光通风。特别是电梯厅可以给人们眺望窗外,意识到所处的高度,并可减少照明和省区防火所需的机械风压设备。

6、生物气候学在建筑外墙上的应用,高层建筑的外墙对室内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外墙由于是固定不变的,对冷热气候无法予以调控。运用生物气候学方法设计的建筑外墙具有可调节特点。因此,外墙应该是多面或多层的,可以关闭或开启某个层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其目的还是要降低能耗,减少空调和采暖的使用。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他还通过研究,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这办法可以促进蒸发以冷却墙面。

7、垂直景观引入高层建筑,垂直景观就是高层建筑的绿化,把植物或其他有生命元素引入高层建筑中,或在地面层引入景观,如此处理可以在高层建筑中改善微气候,同时给城市也创造出立体景观。另外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与新鲜的空气。垂直景观主要是通

过对空中庭园的绿化,伴随着风的作用,共同改善室内环境。这使我想起勒·柯布西埃曾构想的空中花园,柯布真是一位具有超越时代的预见与洞察力的大师。

三、总结

了解与学习了杨经文先生的设计思想,感觉自己收获颇丰,同时它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最为可贵的是,这种先锋设计首先实现在一个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尤其是我国。杨经文用他的设计理论与实践行动,给我们这个人均资源极为紧张的发展中大国以极大的启示。在我国一些地区气候对建筑设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实际设计中应运用生物气候学的设计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设计出较低能耗的建筑,这应该也是未来节能生态建筑发展的趋势。生物气候学方法鼓励建筑因时因地因气候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型与外观,这就鼓励了建筑多样性的发展,就避免今天建筑一味模仿的状况,同时也达到了节能可持续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读这本书的有一个重要方面原因。篇2:环艺设计思维快速表达 读后感 《环艺设计思维快速表达》读后感 快速表达是设计师思维方法的基本功,它介于草图或草模与真实的表现图或表现模型之间。快速表达的灵魂之于设计师的空间,思维通过徒手快速的空间草图或概念草型迅速地呈现,是设计师检验其设计方案可行性的重要手段。从现代主义大师到今天的设计大师无不具备这种专业表现能力。快速表达绝不同于绘画,只是一种想法的任意表现,设计的快速表达是设计师对设计基地分析结果的认识的表现,除了体现出设计师的知识素养外,必须根植于设计基地的空间尺度及建构材料与技术的认识。由此,快速表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通过学习《环艺设计思维快速表达》这本书,我学会了运用快速表达的方法来辅助设计思考过程。这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快速表达与思考的关系、快速表达的二维表现方法、快速表达的三维模型表现方法。这本书运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说明了快速设计表现的相关技法,并通过点评优秀作品及对名师名作的鉴赏,让我的认识从抽象变为具体,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环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设计类别,要求有缜密的思维与良好的思考方式。构思的表达在环艺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快速表现图不但是表达设计构想的成果图样,更有助于我们在构思过程中激发想象和进行思维判断。如何把构想表达得准确而生动,如何把设计过程和设计表达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必须掌握的。这本书基于对思维与表达的密切关系的考虑,并不孤立地讨论表现技巧的运用方法,而是强调在完善和发展设计构

思方面的多种技能和方法。这本书将设计思维与表现结合起来讨论,强调表达过程中的整体观念及对各种“关系”,如光影关系、色彩与材料关系、空间性质与表达技巧关系,等等的处理,以协助我们把设计思维同表现结合起来思考、训练,从而有效地运用表现技法,合理地选用表达手段,引导、辅助、推动自己的设计思维,进而更好地完成设计工作。

设计思维的快速表达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快速表达的各种形式是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萌发的最直接、最自然、最便捷和最经济的思维表现形式。

(2)快速表达也是设计师提高交流效率的有效工具。 快速表达成果的潜力存在于从大脑到表达成果,然后再回到大脑的往返循环的信息交流系统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的运动次数越多,那么设计思考的完备程度就越高。

一、快速表达与思考的过程 1.从思考到表达 1)形式抽象化 2)关系明确化 2.从表达到思考

我们经历了从思考到表达的过程后应该重新回到思考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总结、修正、拓展。 1)总结

经过从思考到表达的过程,我们得到了初步的快速表达成果,但是这个成果仅仅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暂时性成果显然是不完美的,这些不够完美的因素或是未经考虑的部分都将是下一步设计得以推进和完善的基础,应该把这些因素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 2)修正

快速表达的修正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它甚至比最终得出的成果要更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这本书针对快速表达对上一步总结出来的各种新思路进行重新思考,并反映在快速表达成果中。这一步骤不但是对快速表达成果本身的改动,更是对前面的方案思考的更正,只不过这个更正以更为具体的方式体现在了表达上面。我们前面强调的表达形式的抽象化就是为了使表达成果具有变动的可能性,为后面多次的修改提供可能。在方案仍然处于探索期的时候,快速表达就不应该过度地关注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也不应该惧怕因为修正带来的粗糙效果,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设计关系的阐述上。 3)拓展

在模型表达中,常常出现与原来的思路不同的情况,这些效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模型的粗糙工艺,或是模型的未完成状态,甚至是无意的破坏。这些常常被看做是意外的情况,事实上有时具有意想不到的价值,所以不应该忽略这些因意外而产生的

新的思路。我们总是很容易在模型完成的阶段把原先存在于模型中的那些思想正常化和规则化,也习惯性地按照原先的思路而不是模型提供给我们的思路去指导方案的发展,结果就是丧失了许多有趣和有意义的想法。试着去采纳和接受这些因为模型的制作才激发出来的新的可能性,有助于我们摆脱原来固执的想法,并拓展出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这些新信息的加入或许会比预想的效果更出色。对偶然事件的利用有时甚至能够使模型脱离原来的主题思路,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案。当然,对于意外情况所做出的思路调整的前提是这些意外能够产生出优于原先的工作方案,或者对原先的工作方案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在模型研讨的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模型的方式去思考。 以上就是本人对这本书的部分看法和感受,这些看法和感受就是基于本人对环境艺术设计这一门专业的理解和诠释。篇3:公共艺术设计读书笔记

公共艺术设计读书笔记

环境艺术设计111班 胡鸿燕

首先,在阅读《公共艺术设计》这本书时,我们应该思考一些问题,例如公共艺术设计是什么?公共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于作用有哪些?最关键的还有公共艺术与我们所学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有什么关联?对我们所学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什么作用?这才是我们阅读和了解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通过书目的第一章节中,我基本了解到了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含义。

所谓公共空间,就是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公共艺术的前提是公共性,只有具备了公共性的艺术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公共”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根据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在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公共”这个词,17世纪末,法语中的“publicite”一词借用到英语里,才出现“公共性”这个词;在德国,直到18世纪才有这个词。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

书目的第二章节和第三章节,使得我了解到了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雕塑和壁画。那么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不论是从西方发展史来说还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来说,通常是围绕着雕塑和壁画的发展来介绍的。例如在介绍西方的公共艺术时,罗马广场的方尖碑以及各个教堂的浮雕,宫殿的喷泉,都属于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的代表。在介绍中国的公共艺术时,提及了陵墓石雕、石牌坊等等都是属于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中的一部分。

书目的第四章节共和第五章节,在现如今的公共艺术设计应用于发展中,我认为公共艺术在中现今的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借用,也不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城市雕塑的同义词。我认为好的公共艺术设计必须满足一下条件:第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文化环境相适应;第

二、公共艺术设计应该满足公共艺术开放性的特质,在形式上的开放性,表现上的通俗性,以及设计上的综合性。第三,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应该具有实用性:例如便利性的设施,标志性的设施以及安全性的设施。公共艺术设计还应该具有装点性的特质,还应该是依附人文背景、中日然景观而存在而设计的。

总结,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深刻了解到了公共艺术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对公共艺术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因为公共艺术是多样介质构成的艺术性景观、设施及其它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是紧密联系的,不论是从设计的角度还是概念上重叠范畴的角度。婴儿,在做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公共设计一样,除了考虑设计在用途上的实用性以外,还应还结合考虑设计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与人文环境相适应。例如要有影人深思和共鸣的开放性主题,和表现人文创意,高科技,高工艺的展示等。因此,对公共艺术设计的认知对于我们环境艺术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篇4:环境艺术设计-郑曙旸版_学习笔记

第一章:概论(4学时) 1.环境设计的概念 关于“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 design)在目前的中国至少有三种文字的词组表述。其一:环境艺术;其二:环境设计;其三: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设计或者说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门类,而是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它具有学科的边缘性、行业的综合性、运行操作的协调性。 1.1 概念

广义——以环境生态学的观念来指导今天的艺术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显然这是指导艺术设计发展的观念性问题。

狭义——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在其内外空间所展开的设计。具体表现在建筑景观和建筑室内两个方面,显然这是实际运行的专业设计问题。

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在今日的中国遍地开花,然而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尚未被别人广泛认知。

2.环境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20世纪后期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各国发展决策的理论基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艺术设计专业中脱颖而出的。 国内学术界最早在艺术设计领域提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学术界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环境生态意识觉醒的较早,这与其狭小的国土、匮乏的资源、相对拥挤的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

进入80年代后期国内艺术设计界的环境意识空前高涨.于是催生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8年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下属的专业方向。

由于文化的不同所产生的环境观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环境设计 2.1 东方文化孕育下的环境设计

东方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概念.起源于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即现今地理位置的亚洲与东北非洲部分。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诞生在这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三大宗教也都起源于这里。因此东方文化与宗教的关系甚密。

在东方文化的孕育下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背景的环境设计体现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里神权皇权以及宗教的意志所造就的文化结合于自然,创造了许多完美的环境设计。

埃及-阿布辛贝神庙 印度-泰姬陵 中国-黄山 2.2 西方文化孕育下的环境设计

西方文化虽然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但却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文化概念。西方的概念来自于西洋.即泛指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各国。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科学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哲学概念的产生。 在西方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处于万物之灵的地位,或宇宙中心的地位;别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安排,都得服从人的需要,听从人的摆布。 3.环境设计产生的相关理念 3.1 视觉艺术

“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协调各类艺术与设计在特定空间中相互关系的设计.显然需要将视觉感受的有目的性的整体把握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人的视觉可感受范围的空间形象的整体把握。

自然环境景观具有相对于人工环境景观的视觉统一性.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形态、尺度、色彩、都相对宏大和整体。无论平原、高山、草地、森林、河流、湖泊,大海、无论蓝天白云还是风雪雨雾.尽管也会出现灾变的影响,但总体上大自然在人们的眼中还是和谐与美好的。从本质上讲,回归自然是人动物性的本能体现,人的视觉神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总是处于相对松弛的休息状态。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觉概念出发,无非就是将人工环境的视觉观感调整到类似于自然的状态。这是一种适度的视觉状态,既不存在视觉饥渴,也不存在视觉污染,因此能够产生美感。

视知觉的美感体现于环境中物象运动的表现。来自于景物空间形态运动的平衡.来自于实物形状发展的张力.来白于对象物体所呈现的光线与色彩,所有美感的来源都成为衡量环境艺术设计成败的砝码。视觉因此成为设计追求的首要标准。 3.2 文化遗产

由于界定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创作的概念基本一致。所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1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物质的文化遗产内容包含: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三个层面;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关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建议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 3.2.2文化遗产界定的环境意义

文化遗产的界定在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美学与科学高度融会基础上的物质与非物质独特个性体现。文化遗产必须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人类的社会活动及其创造物有机融入自然并成为和谐的整体,是体现其环境意义的核心内容。

文化遗产界定的环境意义即环境系统存在的多样特征;环境系统发展的动态特征;环境系统关系的协调特征;环境系统美学的个性特征。 3.2.3文化遗产与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遗产是自然与人为的产物.随着沧海桑田的巨变.能够留存下来既有历史的偶然,同时也具有天然合理的成分。这一点与今天完全人为地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在全部的世界遗产概念中.文化景观标准的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观念比较一致。如果从视觉艺术的概念出发,环境艺术设计基本上就是以文化景观的标准在进行创作。 文化景观标准至少有以下三点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含义:

第一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为有意的设计.完全是人类出于内在主观愿望的满足.对外在客观世界生存环境进行优化的设计: 第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在出发点是“艺术”.首先要满足人对环境的视觉审美,也就是说美学的标准是放在首位的.离开美的界定就不存在设计本质的内容。

第三.环境艺术设计是协调关系的设计.环境场所中的每一个单体都与其他的单体发生着关系.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单体都能够相互协调.并能够在任意的位置都以最佳的视觉景观示人。

3.3 相关设计专业

城市规划、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共同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理论体系 3.3.1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化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

尽管城市规划专业很难涉及具体的空间形态设计.但是城市规划的总体环境意识却是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掌握的观念。如果缺乏总体环境意识,是很难做好环境设计的。因此,了解城市规划专业的一般知识。以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去主导环境艺术设计.就成为设计概念确立的重要环节。 3.3.2风景园林专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写道:风景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短短几个字,汪老却道出了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本质和存在价值。 风景园林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根本任务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级学科以后,更是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共同支撑起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在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风景园林学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扛起总协调的担子,使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达到“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的效果。 3.3.3建筑学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等等。

4.环境设计实施的内容 4.1 总体控制的设计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总体控制的设计内容,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大到大地景观、城市建筑、也可以小到室内环境。设计内容的目的就是环境场所总体空间视觉形象的优化。属于规划理念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体现。它的基本概念是协调各类造型艺术与专业设计。 4.1.1 总体控制的对象与要素

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控制对象分为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两个大的类别。前者是设计的基础要素;后者是设计的主体要素。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性,决定了设计总体控制的原则是尽一切可能维护符合生态运行的原有地貌;人工环境的次生特征.决定了设计必须考虑与所在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同时总体控制人工环境要素相互间的关系。

1、自然环境要索

以人类生存为中心的环境就是地球生态圈.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由此系统产生的自然环境要素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

地球生态圈在科学意义上的自然形态.又以土地,植被、水域,山脉的实体物象,成为设计在视觉形态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要素。

2、人工环境要素

人工环境的主体是建筑。它是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对自身所处生存空间不懈开拓的结果。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由此产生的力量,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中建成的物质实体.从而构成了次生的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的总体控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就环境艺术设计而言:主要是从视觉感知的层面,对建筑,绿地,街道,广场,设施等物象要素。进行四维空间设计的协调控制。篇5:环境艺术设计-郑曙旸版 学习笔记

第一章:概论(4学时) 1.环境设计的概念

关于“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 design)在目前的中国至少有三种文字的词组表述。其一:环境艺术;其二:环境设计;其三: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设计或者说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门类,而是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它具有学科的边缘性、行业的综合性、运行操作的协调性。 1.1 概念

广义——以环境生态学的观念来指导今天的艺术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显然这是指导艺术设计发展的观念性问题。

狭义——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在其内外空间所展开的设计。具体表现在建筑景观和建筑室内两个方面,显然这是实际运行的专业设计问题。

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在今日的中国遍地开花,然而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尚未被别人广泛认知。

2.环境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20世纪后期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各国发展决策的理论基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艺术设计专业中脱颖而出的。

国内学术界最早在艺术设计领域提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学术界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环境生态意识觉醒的较早,这与其狭小的国土、匮乏的资源、相对拥挤的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

进入80年代后期国内艺术设计界的环境意识空前高涨.于是催生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8年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下属的专业方向。

由于文化的不同所产生的环境观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环境设计 2.1 东方文化孕育下的环境设计

东方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概念.起源于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即现今地理位置的亚洲与东北非洲部分。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诞生在这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三大宗教也都起源于这里。因此东方文化与宗教的关系甚密。

在东方文化的孕育下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背景的环境设计体现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里神权皇权以及宗教的意志所造就的文化结合于自然,创造了许多完美的环境设计。

埃及-阿布辛贝神庙 印度-泰姬陵 中国-黄山 2.2 西方文化孕育下的环境设计

西方文化虽然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但却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文化概念。西方的概念来自于西洋.即泛指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各国。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科学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哲学概念的产生。

在西方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处于万物之灵的地位,或宇宙中心的地位;别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安排,都得服从人的需要,听从人的摆布。 3.环境设计产生的相关理念 3.1 视觉艺术

“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协调各类艺术与设计在特定空间中相互关系的设计.显然需要将视觉感受的有目的性的整体把握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人的视觉可感受范围的空间形象的整体把握。

自然环境景观具有相对于人工环境景观的视觉统一性.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形态、尺度、色彩、都相对宏大和整体。无论平原、高山、草地、森林、河流、湖泊,大海、无论蓝天白云还是风雪雨雾.尽管也会出现灾变的影响,但总体上大自然在人们的眼中还是和谐与美好的。从本质上讲,回归自然是人动物性的本能体现,人的视觉神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总是处于相对松弛的休息状态。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觉概念出发,无非就是将人工环境的视觉观感调整到类似于自然的状态。这是一种适度的视觉状态,既不存在视觉饥渴,也不存在视觉污染,因此能够产生美感。

视知觉的美感体现于环境中物象运动的表现。来自于景物空间形态运动的平衡.来自于实物形状发展的张力.来白于对象物体所呈现的光线与色彩,所有美感的来源都成为衡量环境艺术设计成败的砝码。视觉因此成为设计追求的首要标准。 3.2 文化遗产

由于界定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创作的概念基本一致。所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1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物质的文化遗产内容包含: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三个层面;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关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建议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 3.2.2文化遗产界定的环境意义

文化遗产的界定在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美学与科学高度融会基础上的物质与非物质独特个性体现。文化遗产必须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人类的社会活动及其创造物有机融入自然并成为和谐的整体,是体现其环境意义的核心内容。

文化遗产界定的环境意义即环境系统存在的多样特征;环境系统发展的动态特征;环境系统关系的协调特征;环境系统美学的个性特征。 3.2.3文化遗产与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遗产是自然与人为的产物.随着沧海桑田的巨变.能够留存下来既有历史的偶然,同时也具有天然合理的成分。这一点与今天完全人为地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在全部的世界遗产概念中.文化景观标准的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观念比较一致。如果从视觉艺术的概念出发,环境艺术设计基本上就是以文化景观的标准在进行创作。 文化景观标准至少有以下三点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含义:

第一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为有意的设计.完全是人类出于内在主观愿望的满足.对外在客观世界生存环境进行优化的设计: 第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在出发点是“艺术”.首先要满足人对环境的视觉审美,也就是说美学的标准是放在首位的.离开美的界定就不存在设计本质的内容。

第三.环境艺术设计是协调关系的设计.环境场所中的每一个单体都与其他的单体发生着关系.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单体都能够相互协调.并能够在任意的位置都以最佳的视觉景观示人。

3.3 相关设计专业

城市规划、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共同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理论体系 3.3.1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化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

尽管城市规划专业很难涉及具体的空间形态设计.但是城市规划的总体环境意识却是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掌握的观念。如果缺乏总体环境意识,是很难做好环境设计的。因此,了解城市规划专业的一般知识。以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去主导环境艺术设计.就成为设计概念确立的重要环节。 3.3.2风景园林专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写道:风景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短短几个字,汪老却道出了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本质和存在价值。 风景园林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根本任务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级学科以后,更是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共同支撑起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在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风景园林学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扛起总协调的担子,使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达到“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的效果。 3.3.3建筑学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等等。

4.环境设计实施的内容 4.1 总体控制的设计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总体控制的设计内容,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大到大地景观、城市建筑、也可以小到室内环境。设计内容的目的就是环境场所总体空间视觉形象的优化。属于规划理念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体现。它的基本概念是协调各类造型艺术与专业设计。 4.1.1 总体控制的对象与要素

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控制对象分为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两个大的类别。前者是设计的基础要素;后者是设计的主体要素。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性,决定了设计总体控制的原则是尽一切可能维护符合生态运行的原有地貌;人工环境的次生特征.决定了设计必须考虑与所在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同时总体控制人工环境要素相互间的关系。

1、自然环境要索

以人类生存为中心的环境就是地球生态圈.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由此系统产生的自然环境要素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 地球生态圈在科学意义上的自然形态.又以土地,植被、水域,山脉的实体物象,成为设计在视觉形态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要素。

2、人工环境要素

人工环境的主体是建筑。它是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对自身所处生存空间不懈开拓的结果。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由此产生的力量,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中建成的物质实体.从而构成了次生的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的总体控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就环境艺术设计而言:主要是从视觉感知的层面,对建筑,绿地,街道,广场,设施等物象要素。进行四维空间设计的协调控制。

个人简历环艺

环艺考察报告

环艺考察报告

环艺考察报告

环艺计划书

环艺毕业设计

环艺论文

环艺毕业论文

环艺个人简历

环艺考察报告[定稿]

环艺读书笔记
《环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