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山西省太原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4: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康杰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27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词的读音注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将(qiāng)进酒:请

玉箸(zhù):筷子

塞草腓(féi):病,枯萎 B.殷(yīn)岩泉:震响

酩酊(mǐngtǐng):喝醉了酒 槲(hú)叶:树名 C.菡萏(hàndàn):荷花

欢谑(nuè):玩笑

空记省(xǐng):记的清楚 D.征铎(duó):大铃

危(weī)阑倚:危险

雨横(héng)风狂:放纵,凶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300多人只能睡在阴湿的地上,没有铺的就找来谷草,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绝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B.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C.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很多村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D.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

;第三类,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

。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⑤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⑥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A.①④⑤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③⑥

C.⑤②③①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5.下面诗句吟咏的诗人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咏李白) B.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给一棹孤舟/把孤舟托给北征的湘水/把湘水付给濛濛的雨季/似海洞庭,日夜摇摆着乾坤

→(咏杜甫)

C.巴山夜雨已经淹没了晚唐的歌声/一代人多年没有回家/而谁是那双秋池涨水的明眸/被千里之外的一首《无题》彻底照亮

→(咏李商隐)

D.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这时,我乍见窗外/有客骑驴自长安来/背了一布袋的/骇人的意象/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已挟冷雨而降

→(咏杜牧)

1 6.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请把没有颠倒的那一项选出来 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C.巧笑东邻女伴

D.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7.“杨柳岸晓风残月”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营造生动可感的意境,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下面诗句也采用了这一手法的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8.下列有关文体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统称近体诗。

B.律诗每首四联,每联两句,依次称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律诗每句平仄都有严格规定,凡双数句都要押韵。

C.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为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D.词的风格往往具有继承性,但北宋前期词的风格却一反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为主,以抒写闲情逸致和儿女情长的离愁别恨为重要内容。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婉约派是词中一大流派。该派词作题材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作品情思曲折,含蕴深厚;语言婉转绮丽。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B.豪放派为宋词又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该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张元干、陈亮等。

C.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高,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D.新乐府运动是指唐朝后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都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一12题。(9分,基础题6分,发展题3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2 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1一意与境》,有删改) 10.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11.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2.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

3 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衰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中。

D.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9分,每小题3分)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淳、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A.

刚喻从盗都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B.散去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是欲置我何地耶C.

D. 以粮种,复以租赋百姓愿耕,假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4 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第Ⅱ卷(共105分)

四、(16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17.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每空1分,共10分)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边庭流血成海水,

。(杜甫《兵车行》)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⑹疑怪昨宵春梦好,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⑺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⑻渐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⑼

,明月夜,短松岗。(苏轼《江城子》) ⑽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水龙吟》)

五、诗歌鉴赏(23分)

18.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4分)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无晴。

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9.为了使思想更精深,情感更精美,许多诗人呕心沥血,苦心经营。有的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的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的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你从所学的诗词中任意挑出一个精心锤炼的字词,说说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菩 萨 蛮 温庭筠

翠翘金缕双鸂鶒①,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花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②对芳菲③,玉关④音信稀。

注:①鸂鶒:又名紫鸳鸯,一种同鸳鸯一样成双成对、象征爱情的鸟。②青琐:指华贵人家。

5 ③芳菲:美好时光。④玉关:玉门关。

(1)简析“绣衫遮笑靥”所表现的人物神态和心情。(3分)

(2)这首词中与“春色满园关不住”意境相同的句子是哪句?你认为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4分)

2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4分)

六、语言运用(6分)

22.将下面四句诗,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2分)

一次,唐朝诗人贺知章、王之涣、杜甫、李白四位好友在一起饮酒赏月。席间有人提出以圆月酒杯为内容各吟一句联成一首绝句,吟不上者不得喝酒。贺知章先吟出第一句:“

。”吟罢,他斟了一杯酒。王之涣续吟第二句:“

。”随即,他也给自己斟了一杯酒。杜甫先斟了一杯酒,放在自己面前吟道:“

。”下面该李白了,只见他慢条斯理伸手将三杯酒全端在自己面前一吟而尽,然后哈哈笑着吟道:“

。”另三位诗人大笑不已。

金樽斟酒月满轮

②手举金樽带月吞 ③圆月跌入金樽内

④一轮圆月照金樽 顺序依次为:

23.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4分)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⑴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⑵角度自选;⑶立意自定;⑷题目自拟;⑸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

B.殷(yǐn)酊(dǐng)C.谑(xuè)D.危,高高

横(hèng),

2.C【解析】A句式杂糅,“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把“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外”和“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被子外”两种说法糅在了一个句子中。B语序不当,把“如果”调至“一个省的文化系统”之前。D搭配不当,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改为“沉甸甸的责任感 3.B 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4.C

5 D 咏李贺

6.B

7.A

8 C

9.C 10.D.与升华并非毫无关系。

11.B思路分析/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以偏概全,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2.C信息整合及理解/A.“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B.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没有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13.【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 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A 项 “檄”,这里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再根据上 下文词义推断可知其余各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14.【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 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B 项“从 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争的 语言表现,符合要求。A 项中,“昌民以刚为命”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C 项中 “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与 “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 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D 项中“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对 圣上的劝谏之言,不能说是“敢于抗争”。因而,A、C、D 三项均不能选。】

15.【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 解文章的内容, 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D 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A 项是对廖刚的总体介绍,B 项和 C 项分别概括了廖刚军事思想和重视 粮食生产,均为正确选项。】

16.(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 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17.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7 ⑸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⑹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⑺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⑻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⑼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江城子》) ⑽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

18.(1)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2分)

(2)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2分)

19.略

20.(1)这句诗写出了人物(少女)的娇羞神态和慌乱心情。 (2)“雨晴红满枝。”作者在词中既回忆了雨晴初遇时的情意绵绵,也表达了因音信稀少而产生的怨愁之情。

21.(1)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给1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⑵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1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1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22.⑷⑴⑶⑵ 23.略

24.【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一个写人生成就的题目,很好入手。写法上,如果结合“行万里路”的实际路程,会让文章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整体显得较立体。不过,冯骥才本人除了关注路程的“长度”以外,同样在意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可惜的是,这种对于人生多维度的思考,在这个题目里都只能描述为“路程”,某种意义上说,遭到扁化,变得单一。如果考生能够联想到不停奔跑的阿甘,从立意上也能做到立体丰满。《罗拉快跑》化用到这个题目中的可能性不大。(刘纯)

文言文翻译参考: 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宜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监察御史。 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 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 有病推辞不受。 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 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 子8 廖迟规劝盗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 不久召入任吏部员外郞,进谏说: “古代天子一定有亲兵自己率领,用来防备意外 并加强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 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艰难已达到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 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营建建康,亲率六军前往作为 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 母亲去世服丧, 服丧期满, 重新为给事中。 廖刚进谏说: “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 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 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 不知几万人, 开始没有储蓄, 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 献上三说,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 武阶; 百姓愿意耕种的, 借给他们粮种, 用租赋偿还。 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 当时朝廷追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他们,又下诏子孙不得在朝中做官。到这 时章杰从崇道观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廖刚密封交还诏书, 认为这样做,以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一并给与祠禄官。 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进谏说: “礼有 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他,希望抑制圣心,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 以了。” 郑亿年因与秦桧关系而得到美官,廖刚上疏明显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金人 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近藩,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 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 改授工部尚书, 而以王次翁为御史中丞。 当初,边报到时,从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用百口保金人,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有什么面目还待在朝廷呢?”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朝。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去世。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高中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山西省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二阶段性测评语文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答案不全) 新人教版

山西省太原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A)新人教版

山西省原平市_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_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疆乌鲁木齐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内蒙古太仆寺旗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教案

山西省太原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山西省太原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