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顾广丽

发布时间:2020-03-03 17:59: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济宁市实验中学

顾广丽

【设计思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挖掘尤为重要,认识人物形象,探究形象意义,是课堂的核心。学生们对小说比较感兴趣,但往往只重表面情节,很难深入思考其文学价值,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找到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由浅及深,深入浅出,以便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和开心的笑声里体会作者对别里科夫和那个时代的嘲笑和批判。 【教学目标】

1、认识别里科夫这一套中人形象,理解其外在和内在的套子。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3、学习领会作品中的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别里科夫身上外在和内在的套子。

2、通过分析别里科夫自身的矛盾,认识其形象意义。 【教学难点】对别里科夫自身矛盾的分析和探究。

【教学手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 【学法指导】由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形象意义,注重探究的过程。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活动:读课文,认识别里科夫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幻灯片展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情境导入。

二、读课文,逐步认识别里科夫 一读课文,理清情节。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幻灯片展示)

1、(1-4):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2、(5-37):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最后失败。

3、(38—40):写别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别里科夫”。

二读课文,认识别里科夫。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找关键句、关键段落,品典型情节,逐步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环节

1、观其人,绘其形

班内分成两大组,生课下准备相关道具(可找相关替代物品),每组选派一生扮演别里科夫,其他同学读其相关外貌描写,边读边装扮。两组课下做一定准备,课堂上以比赛形式,看谁能更能贴切地绘其形,让学生们看到别里科夫外在的套

子。

参考: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衣领里。伞、表、刀装在套子里,坐在马车支起车蓬,卧室象箱子。

该环节意在让别里科夫走进学生的课堂,走到学生身边,让学生可观、可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直观看到别里科夫装饰的套子。 环节

2、听其音,辨其言

问题设计:找到并朗读别里科夫的话,看内容,体会语气,把握人物心态。 选派代表表演朗读。把握住用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动作,何种语调、高低轻重缓急去读,读他的话,让同学们看到他的心,听到其语言的套子。 参考:合“规矩”的事: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不合“规矩”的事:当然,行是行,这固然是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该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读与说中把对别里科夫的认识更近一层,提高学生的朗读与联想思考能力。 环节

3、看其行,谈认识

问题设计:找到别里科夫都做过哪些事?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件的,你觉得别里科夫的想法“独特”在哪里?

参考:开除学生、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

明确: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体现的是其思想的套子。 三读课文,讨论总结

问题设计:课文题目为什么称别里科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总结归纳其套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明确(幻灯片展示):套子式的装饰;套子式的语言;套子式的行为;套子式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

第一课时主要突出一个“读”字,让学生创设情境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诵读,在读与展示中认识别里科夫这一套中人形象,完成教学目标一。

第二课时

主要活动:合作探究,剖析人物矛盾,挖掘社会根源

一、导入: 老舍说过:“想要构架一部好小说,就要学会塑造矛盾的人物。”而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我们会发现别里科夫正是在矛盾中挣扎,又在矛盾中毁灭的典型形象。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身上有着怎样的矛盾又为何最终走向了毁灭?

二、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文本(幻灯片展示相关问题设计) 讨论探究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矛盾?你如何评价在这些矛盾中生存的别里科夫?

学生在原文中找相关段落,独立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几个更具体的问题设计,逐步引导,使答案明了。 问题设计:

1、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2、你觉得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及所想是发自内心还是刻意伪装,结合文本,谈谈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找出其矛盾的具体体现,说出自己的看法,选代表发言,班内再讨论分析,教师适当点拨,逐步明确答案。 参考:

矛盾1:强大与弱小

强大:别里科夫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

弱小: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总结:通过读课文我们会发现他是强大的,强大的让人憎恶;他是弱小的,弱小的让人怜惜。

矛盾

2、荒诞与真实

荒诞:最晴朗的日子也要穿雨鞋、棉大衣;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谈话也要报告长官。(让学生在典型情节中找出其荒诞之处) 真实:所作的一切在他自己看来是那么的自然真实、理所应当,他甚至觉得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绝对无误的。

总结:他的行为荒诞,荒诞地让人觉得可笑;他的情感真实,真实的让人觉得可怜。

矛盾

3、荒谬与“合情”

荒谬: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让人觉得很是荒唐可笑。 “合情”:他说的话,做的事,在他自己看来都是绝对合情合理的。

总结:他的逻辑是荒谬的,荒谬得让人觉得可耻;他的处事是“合情”的,“合情”得让人觉得可悲。

该环节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答案并不唯一,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能找出人物矛盾,有自己的认识即可,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适当点拨,师生共同合作。

总结归纳:正是这重重矛盾将别里科夫变成了一个可悲、可怜、可恨又可怕的矛盾人,而重重矛盾又使他无法解决、无处可逃,所以他的最终只能毁灭,走向死亡。

总结归纳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出学生对下一问题的思考,探究社会原因。 讨论探究2:是谁造就了别里科夫的身上的层层矛盾,是谁将他推向死亡?

(幻灯片)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生结合背景,回到原文的情节、语言上,加以验证,小组讨论交流,找出根源——黑暗的沙皇统治制度。

讨论探究3:别里科夫形象的普遍意义。

该环节可结合课文后3段设计2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答案。问题设计如下:

1、别里科夫终于死去了,此时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三、课堂小结:

1、别里科夫的艺术形象及形象意义。

2、典范的艺术手法。①细节描写。②夸张的手法。③讽刺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重在“探究”,提升对文本价值的理解,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抽丝剥茧,刨根究底,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并在分析过程中学习人物刻画的手法,完成教学目标二和三。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第一课时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读文体,认识人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快乐与轻松地氛围中获得知识。

第二课时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讨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时又能再文中可笑又深沉的情节中发现文本的价值和意义。虽为探究可但不枯燥,学生乐于参与。

两课时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设计上采取“块儿”处理的方式,对人物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难点教学策略:

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上,主要的方式方法就是在问题设计时能恰到好处,做到深浅有度,能深入又能浅出,要让学生学会紧扣课本,在原文的基础上挖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启示与困惑:

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多想点子去调动学生,学会放手,让学生动起来,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能怕课堂超出我们的教学设计范围,学生会思考了,想思考了就是课堂最大的收获。

在教学目标设计与完成方面,总是想眉毛、胡子一把抓,各方面都想涉及一点,但时间上又不允许,不涉及又总觉得是课堂的遗憾,有时候会让人取舍难定。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优秀)

装在套子里的人,设计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顾广丽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顾广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