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基层党建创新项目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0:38: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课题研究方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适应新形势、探索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使流动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流向分布:大区域相对集中但小范围分散流动。流动党员流向在地域上、行业上相对集中,一般是从农村向城市、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兴山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目前全县流出党员218人,能证实身份的流入党员仅5名。流出省外的130名,流出至省内的88名,分别占外出总数的59.6%、40.3%。党员主要流向 等地。从行业上看,全县大多数流出党员分布在挖煤、建筑、饮食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二)流动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但增幅随改革而波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党员的数量迅速膨胀。我县2005年底流动党员为137名,2007年流动党员数达218名,同比增加了59%。我县流动党员外出主要集中在几个时期,在农村科技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时期,农村出现大批剩余劳动力;国有集体企业普遍改制时期,使大量下岗职工党员外出;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而使许多党员干部离岗待退或提前退休后变成流动党员。

(三)党员构成:主体突出但结构日益复杂。身份,全县218名流出党员中,农村党员204名,占93.6%,明显占据主体地位,但近年来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的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年龄,全县流动党员仍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下者180人,占82.6%。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的149名,占流动党员数的68.3%。

(四)思想状态:主流突出但消极趋向也很明显。流动党员思想主流是好的,大多数流动党员党性意识强较强,迫切希望有个“家”。企业业主和群众多数认为流动党员的敬业精神强,影响较好。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教育管理的松懈和滞后,流动党员的思想防线正经受严峻的考验和冲击,整体思想水平存在明显下滑趋势,部分流动党员党性意识、组织观念日益淡薄,

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断蔓延,流动党员不“亮证”。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流入、流出无登记,以导致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二)活动难开展。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不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很少。有的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隐性党员”。相当部分外出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没有发挥“双带”作用。

(三)管理难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外出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在外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外出前,既不向党

组织报告,外出后又不向党组织主动汇报思想,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致于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

(四)组织隶属关系难接转。一是不想转。因流动不定、不愿受监督约束、缘于利益顾虑不想转移,还有的认为用人单位对党员也没有任何优惠政策,不愿转移。二是转移组织关系程序复杂。目前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往往要经过“三上三下”,如一名农村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到县外,要经过村支部——乡镇党委——县委组织部——外地某县委组织部——乡镇(街道)党委——接收党支部这样一个复杂过程,流动党员感觉费时费力,干脆不转。三是用人单位未建党组织,流动党员不知道党组织关系向何处转移,转出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沟通衔接,党员组织关系是否实现转接存在管理上的脱节现象。

(五)身份难明确。一是流动党员的身份只是其本人说自己是党员,没有有关的证明材料,党组织难以确定其身份;二是有的党员在私营企业务工或给个体老板打工,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与党组织的活动或不愿暴露党员的身份,成为“隐身党员”,不“亮证”。

(六)作用难发挥。一是部分流动党员认为流动党员将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视为负担,担心影响自己打工和

挣钱。二是一些流动党员感觉“报效无门”,有的想报效家乡,但苦于渠道不畅,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对自己放松要求,混同一般群众,放任自流。四是有的流动党员特别是一些企业下岗职工党员认为自己是改革的受害者,对党心存怨恨,思想抵触,牢骚情绪大,在群众中反而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三、指导思想

依托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以《流动党员活动证》为纽带,推行服务承诺制,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中,用党组织的真情关怀,吸引流动党员主动办证、亮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服务承诺”主要内容

就业指导。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政策咨询。免费为流动党员提供人事、劳动、工商、税务等方面政策咨询服务。

权益维护。根据诉求,协调司法等部门提供法律援助,维护流动党员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协调用工单位为流动党员办理养老、工伤、生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

困难帮扶。对特困流动党员实行生活、创业、家庭

困难救助。

(二)、“服务承诺”主要措施

1、搭建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县、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形成三级服务网络。抓好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落实阵地、人员、经费。在相关单位实行流动党员出入登记制度。二是成立关怀理事会。农村和社区成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关怀理事会在社区(村)无职党员中、社会工作人才中确定一批理事成员,为流动党员提供思想、工作、生活关怀服务,切实解决“流出党员外出之忧、流入党员居家之难”。

2、规范服务制度。一是服务承诺制度;二是分类教育制度;三是持证管理制度。

3、拓宽服务方式。立足主动服务、真情服务流动党员,采取三种不同方式提供服务。一是代理服务。服务站点都提供证照代办服务。二是上门服务。服务站点上门送政策、送信息、送书籍。三是专人服务。安排在家党员与流出党员、本地党员与流入党员开展“一联一”服务。

4、健全服务机制。推行服务承诺的过程中,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中,实行“四结合”。一是服务与持证管理相结合。承诺的五项服务,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享受。二是服务与教育相结合。抓好流动党员分类教育工作,实现教育和服务相互促进。三是服务与

发挥党员作用相结合。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四是服务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招收流动党员,既解决流动党员就业问题,又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五、研究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一是构建县、镇、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县、镇、村三级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管理库。基层党组织为每个流动党员建档立卡,掌握党员各方面的情况;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和工商、计划生育等基层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配合搞好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实施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双向互动管理体系。一方面,县内主要依托县流动党员管理领导小组、镇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三是建立镇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关怀理事会。建立健全关怀服务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青年的网络。四是延伸管理链,实施“红色阳光”工程,培养关怀外出务工青年和在校学生的网络。

(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基层党支部每季度将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登记情况上报上级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实行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一联一”结对。

三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结合党员承诺制目标责任书,要求流动党员做出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四是建立规范服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分类教育制度、持证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关怀理事会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承诺服务体系。一是着力营造环境。对流动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引导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同时,通过劳动等部门,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开展劳务输出。及时了解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流动党员安心务工经商。二是努力提供保障。为流动党员提供技能、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既提供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及时与流入地党员组织取得联系,使流动党员外出有依靠。流动党员外出前,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进行行前谈话教育,重点引导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党性意识。三是积极打造平台。加大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力度,通过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家乡观念,激发他们回乡创业、发挥作用的激情和愿望,真正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商会、专业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外来流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诚信经营、守法致富、扶贫济困。四是积极吸收外来流动

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党员代表会议,推荐优秀外来流动党员进入企业(协会)管理层,把外来流动党员纳入各级评选表彰范围,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四、工作步骤

整个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1、组织调研阶段。对全县流动党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数量、去向、来源、组织关系接转及个人基本情况等;建立外出和外来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加强跟踪管理,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管理,逐步实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信息化管理。

2、组织实施阶段。召开专门会议,明确各相关单位部门的职责。选择2-3个乡镇和部分县直单位、企业开展试点工作。

3、总结阶段。认真总结工作做法和成功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并形成专题报告上报。

五、组织领导

成立创新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修武同志为组长,分管副部长杨四龙同志为副组长,抽调相关科室和相关乡镇、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将创新项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强化流动党员领导小组相关

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定期通报和研究创新项目工作。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工作所需经费2万元。

加强对创新项目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要作出必要的组织处理。

六、课题研究人员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总结

第二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抓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

党建课题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党建工作创新项目方案

党建创新项目

党建创新项目

规范化服务竞赛活动党建创新课题项目实施方案

基层党建的创新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探索型项目报告

基层党建创新项目课题方案
《基层党建创新项目课题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