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电梯事故

发布时间:2020-03-01 20:18: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5年全国共发生电梯事故30起 令27人死亡

2015/08/10 11:43:59 来源:北青网房产 作者:罗春晓

分享到:

北青网房产罗春晓

制服夺命电梯国外用狠招

拿什么拯救你,不再让电梯成“凶器”

2015年08月08日 星期六 北京青年报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过这样的感叹:“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比法律更能规范人们行为的是道德的力量,而道德体现在行为上便折射为社会习

惯。

国外行家的惊人一语,点醒了我们太过于相信机械的人!在国外,电梯最贵的不是电梯本身,而是各种辅助的安全装置。安全保障与机械本身的融合运行,才能让安全落在实处。 否则,各种制动器的闸瓦磨损严重,刹车不灵就让电梯轿厢成为“凶器”。踏板缝隙过大,未优先考虑乘客安全就会让自动扶梯成为“切割机”

近日刷新网络头条的“电梯吃人”事件暴露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安全隐患。7月26日,湖北荆州市安良百货公司,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母亲因踩空自动扶梯踏板而被卷入电梯内部,不幸身亡。7月27日,广西梧州市太阳广场,一名一岁多的男童被自动扶梯卡住,半截手臂医治无效,终身残疾。7月30日,浙江杭州庆春路,二十四岁的花季少女被升降电梯夹住,抢救无效死亡。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通报,2015年1-7月内,全国共发生电梯事故30起,其中27人死亡,11人受伤。

自从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四号线上发生电梯踩踏事故后,电梯在人们的心中就已渐变原来的模样。它不再是给人便利的自动扶梯或升降电梯,而是能够造成人员伤亡的“电老虎”。那么如何才能制服“夺命电梯”,重新找回生活中的便利工具?姑且先来看看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是如何处理电梯难题的吧!

“一颗爱人之心”——更具人性化的安全设置

“磨刀不误砍柴工”,所谓的电梯安全保障根本上还在于机械本身。制动器的闸瓦磨损严重,刹车不灵就让电梯轿厢成为“凶器”。踏板缝隙过大,未将儿童乘客考虑在内就让自动扶梯成为“切割机”。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连接螺丝未能拧上,便导致踏

板下方成为“无底洞”。

日本电梯协会网站上的介绍表明,为保障紧急情况下手扶电梯的安全,避免机械失控与人员伤亡,日本建筑基础法施行令第129条要求公共场所的自动扶梯必须安装如下

安全装置:

①切断动力后自动停止装置。它可以保证在环境发生停电等意外故障时,电梯能够

紧急制动,不再运行。

②紧急停止按钮。当电梯运行中,若站在上面的人群发生跌倒等情况,工作人员或其他人群可以在电梯入口处按下紧急停止按钮,使电梯及时停止运转。

③电梯踏板和扶手间卷入衣物后自动停止装置。为让电梯运行顺畅,各个部件之间的缝隙无法完全填满,尤其是踏板和扶手之间,最容易卷入人身上的衣物。这个安全装置就是用来避免卷入所造成的伤害。一旦它检测到缝隙中有东西就会自动让电梯停止运

作。

④移动扶手内卷入异物后自动停止装置。该装置主要针对儿童设置。当儿童由于好奇将手指伸入移动扶手下方时,该装置便可及时停止电梯运作,保障儿童安全。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信赖大工业产品,对电梯的正常运作信心满满,很少会去主动思考电梯构造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儿。然而不去思考,并不代表没有危险,没有隐患。机械本身无法判断在几秒内发生的危险,周围人群也无法及时制止机械运转的情况下,机械制造者就应先行考虑到各种情况。这就如同围棋下子,走一步,看三步。其实,与优质电梯相比,“吃人”电梯缺少的首先不是好钢架,好材料,而恰恰是“一颗爱人之

心”——更具人性化的安全设置。

从事维修工作的职工数量一般是制造部门的三倍

人们会购买生命保险来应对重大疾病,出行时购买旅途保险防止遭遇交通事故。由此,美国一部分州的政府就想到电梯也会“生病”,也需要保障,为电梯购买保险就成

了预防电梯事故的方法之一。

此外,美国的许多劳动安全管理部门都获得了当地立法机构的授权,将电梯监管从劳动安全扩大到了公众安全层面。在芝加哥和纽约等较大城市,监管电梯安全的直接就

是建筑物管理部门。

其实,电梯安保本质上就只有四个方面——生产、安装、维保和监督。在2014年度最新媒体报道的国际电梯十大品牌排行榜中,有六家企业来自日本,其中日本三菱电梯位居第一,可见电梯质量在“彩虹国”是没有问题的。

但在维保和监督方面和我国国内略有不同。在日本,电梯公司内部一般都设有三大部门:制造、销售、维修保养。电梯市场中,保养电梯的一般就是电梯的生产厂家。对它们而言,主要业务并非制造电梯,而是维修保养,从事维修工作的职工数量一般是制造部门的三倍不止。一部电梯安装好,投入使用后,公司的维修保养网络就将其纳入严密监控之下,专业职工也会定期每周到场检查保养。

欧美也采用了将电梯维保工作归于电梯制造单位售后服务范畴的做法。仅是美国,原厂的电梯维保率就高达80%,相比之下,我国仅有20%。“歪果仁们”为了让每台电梯“身世清白”,就给每个电梯部件都“上户口”。整部电梯的生产、安装、维保的日期、地点、经手人等都记录在大数据中,存储于特殊设备内。更为便利的是,物业业主和监管部门都能够查看这些数据,任何安保问题都有条件被及时迅速的解决完毕。

回顾7月发生的电梯事件,可以看出,国内电梯市场所采用的生产厂家与维保公司

自由配对的方式值得深思。

事实上,所有自动扶梯的前三块踏板都应用螺丝固定住。正常运行时,每块踏板都能够保证往来人群和重物的安全。百货商场中的那台扶梯在运行方向上。第

二、三块踏板下的空间除了两侧架住电梯的钢架外,还有其它钢架横梁,踏板下的空隙非常小,根本不可能将人卷入。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一块踏板原本非常结实,但却偏偏没有拧上连接螺丝。而在办公楼和小区内广泛使用的轿厢电梯其实对控制刹车的配件要求极高。当用于刹车的闸瓦厚度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及时更换,否则就会造成制动器失灵。“夹人电梯”却偏偏失修已久,闸瓦磨损程度早就超出规定。

那么这些使用中的电梯为何没能及时发现问题,更换部件?生产厂家认为“三分靠产品,七分靠维护”,出了厂的货就像泼出去的水。维保公司却坚持一季度进行一次电梯检查的频率已与客户达成协议,根本没有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如果人们不再希望为在电梯安全上付出血的代价,那必然就需要修缮老旧电梯,提高电梯的售

后维保服务,完善电梯的运行监督网络。

《美国电梯安全法》总计已被修改超过二十多次

是否国外的电梯服务一条龙就是传说中的“王道”,从无纰漏?当然不是。类似电梯伤亡的小概率事件在任何国家都有发生,国外的电梯一样会“吃人”。除了生性浪漫,不爱坐电梯的法国人很少出事故外,其他的“歪果仁们”同样饱受困扰。他们使用电梯的时间远早于我国,多年锤炼下来,电梯事故的高峰期早已过去,获得的重要成果就是

拥有一套完整的电梯标准法律法规体系。

例如,美国对电梯检查很严格。一些州对电梯运行提出双重执照要求,既需要相关机构审核通过的运营执照,也需要质检员执照。《美国电梯安全法》总计已被修改超过二十多次。一旦电梯发生事故,赔偿费往往是数字惊人。据美国《坦帕湾时报》报道,2002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蒂龙购物中心,一个七岁女孩为了拉出被扶梯缝隙卡住的左脚而被运行中的电梯直接夹断了三根手指。母亲将购物中心的迪拉德百货公司告上法庭,法庭最终裁定电梯已超年限使用,迪拉德百货疏忽过失罪成立,赔偿这对

母女1500万美元。

而拥有三菱、东芝、日立和富士等电梯业巨鲸的日本对电梯法律法规制定甚至到了一种“斤斤计较”的地步。电梯事故一旦发生,直接受损的就是生产厂家。2006年,东京一处高级公寓内的迅达电梯将一名16岁的高二男生夹死。加之没有及时承担责任,态度遮掩,从此占领全球市场份额第二位的瑞士迅达电梯集团就只能以弯腰90度的道歉姿势出现在日本大众面前。日本民众愤然之余,还促使政府修改了电梯法律法规。时至今日,迅达在日本只剩下维修业务,市场份额仅占1%,折戟沉沙已成必然趋势。

此外,日本《劳动安全卫生法》强调业主对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负有极大责任。认为业主或物业除了做好电梯日常保养维护外,还需每月开展行业自主检查。自主检查的内容也被明文规定,并被要求做好检查记录。等到一年结束,业主还需对电梯进行年度

自主检查,并出具年度自主检查报告。

相比之下,由于我国法律体系强调以人为本,在制定规定条例往往惯于从“人”的角度去考虑“为人服务”,鲜少从“物”的角度去优化“为人服务”。更何况,电梯并非单纯的机械设备,而是一种“电子+机械”式的设备。随着工业发展,经济进步,越来越多的地方会形成都市,而大型机械在都市中的使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优化对机械的维护就等于在优化人们的生活,因此,从“物”的角度去完善法律法规也会越来越可

行。

年轻人主动站在“下座”,便于应对突发事件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过这样的感叹:“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比法律更能规范人们行为的是道德的力量,而道德体现在行为上便折射为社会习

惯。

在日本,“防止事故,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日本电梯协会自1973年起就开始呼吁人们:避免在自动扶梯上行走;避免在扶梯上推婴儿车;乘坐自动扶梯需站在黄线以内;乘客应注意自己的衣服、鞋子不被卷入电梯:电梯管理者应自觉在入口、出口处摆放安全警示标志;公共场所广播应反复提醒电梯乘客注意安全;故障电梯的出入

口均应用维修栏杆或标志牌围起来等等。

为减少电梯事故,自2015年7月21日起日本全国的铁路及商业设施内都开展了“请抓紧扶手”活动,充分考虑到手臂有伤残的人士。但事实上,由于日本各地乘坐扶梯的习惯不同,加之许多日本人都有为节省时间而在扶梯上行走或奔跑的习惯,该活动成效将会如何还很难说。但至少可以看出,彩虹国的小伙伴们在面临同样的电梯问题时,呼吁大众共同参与培养电梯安全意识的活动是他们的重点举措之一。

在长期公共教育的铺垫下,日本电梯乘客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管环境有多拥挤,人们都会排成一溜儿靠边站。电梯上总有充足的空间留给赶时间的人。此外日本电梯上还有“上座”和“下座”之分。“上座”是远离制动按钮的位置,“下座”是挨着制动按钮的位置,站在下座相当于“司机”。通常人们都会把“上座”让给老人,年轻人主动站在“下座”,便于应对突发事件。

再看大洋彼岸,广泛使用电梯的美洲人民是如何确保电梯安全的呢?原来在美国和加拿大都设有专门的电梯安全基金会,而此类非盈利组织已经将电梯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重点培养普通民众的电梯安全意识,尤其是儿童。为了让儿童理解电梯安全的重要性,它们甚至会邀请演员上演布偶剧进行教育。同样它们也与大学合作,既在大学设施中宣传电梯安全注意事项,也招募大学生参与和电梯安全教育普及相关的公益项目中。这些宣传使人们养成乘坐电梯时遵守安全守则,保持优雅风度。例如:欧美人从不会在乘坐升降电梯时按下关门键,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极其粗鲁的表现,非常容易夹

伤他人。

设计师给电梯装上物联网监测模块,“健康状态”远程监控

知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提出“行胜于言”,对应到社会公共事业中同样适用。再多再好的安全宣传比不上每个人“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主动提高对电梯的认识,

遵守电梯乘坐的安全规则。

然而也要看到,电梯事故频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想要阻止不幸事件的发生,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电梯生产厂家、维修保养公司、建筑设施内的物业公司、电梯普通乘客、甚至当地政府部门等都对安全乘坐电梯负有责任。从这些角度着手,提高电梯的生产质量,完善现代电梯的设计方案,加强售后维修保养服务,制定法律法规,培养人们使用电梯的良好习惯等都可以逐步剔除让人不安的电梯事故。

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辅助电梯的生产和使用。例如,目前在上海试点的“智慧电梯”就给意外事故加强了一道“安全锁”。设计师还给电梯装上物联网监测模块,让电梯的“健康状态”能得到远程监控,如有故障或者出现故障征兆,即可快速在信息中心显示,并实时推送到维保人员的终端,有效规避事故的发生。

当然,值得推广的做法还有很多。“祸患积于忽微”,而防范这种“忽微”,保证乘坐电梯的安全还需要众人的同心协力,遵守安全准则,提高安全意识,成为身边其他

人的榜样。

电梯事故

电梯事故

电梯事故案例

电梯吃人事故

电梯事故调查报告

电梯事故分析

电梯事故整改措施

电梯事故应急演习

电梯困人事故报告

电梯事故应急措施

电梯事故
《电梯事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近年电梯事故 电梯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