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控四则

发布时间:2020-03-03 10:27: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4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控四则

1.谣言惑众猛于虎网络何日变净土 2.靠什么终结“网络大谣”的神话

3.“汉字听写”节目热播 “汉字危机”逼近中国 4.所谓“汉字危机”需要引发更多关注

谣言惑众猛于虎网络何日变净土

“铁道部已向在‘7·23’动车事故中外籍遇难者协议赔偿3000万欧元”“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并非其亲生的”……这些耸人听闻的“内幕消息”通过微博发出并经网友转载后,个个都成了网络热点话题。但是有谁会想到,这些全部都是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杜撰的呢?

2013年8月20日,公安机关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将“秦火火”“立二拆四”等4人刑事拘留。据悉,“秦火火”名叫秦志晖,曾是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尔玛公司)员工;“立二拆四”名叫杨秀宇,为尔玛公司创办人。

警方侦查发现,以“秦火火”“立二拆四”为首的尔玛公司专门通过互联网策划制造网络事件,蓄意制造传播谣言及低俗媚俗信息,恶意侵害他人名誉,严重扰乱网络秩序并从中非法牟取暴利。在过去的3年里,他们编造、传播的谣言达3000多条。

“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被拘,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网友哀叹原来自己一直被人“当枪使”,有网友希望有关部门用法律武器还网络以净土,还有网友表示拒做谣言“二传手”和“扩音器”……而作为网络主力军之一的中学生,在上网时,一定要明辨是非,不制谣,不信谣,不传谣,用真诚和良知将网络打造成一片绿色净土。

“秦火火”网络谣言盘点

炒作“郭美美事件”

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郭美美”)在微博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此事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该微博管理方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致歉。但是,一批网络水军继续攻击中国红十字会,还造谣“郭美美”与红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关系:一会儿说“郭美美”是郭长江包养的“二奶”,一会儿说是郭长江的私生女,并说郭长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儿子。中国红十字会的信誉几乎被“郭美美事件”摧毁。据查证,“郭美美事件”其实是尔玛公司一手策划的。

谎称动车事故外籍死者获赔两亿

2011年8月20日,“秦火火”在微博上称:铁道部已向“7·23”动车事故中意大利遇难者茜茜协议赔偿3 0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近两亿);据悉,这是铁道部参照欧洲法律中有关人身意外伤害条款后,不得不同意此赔偿协议。

据“秦火火”交代,自己道听途说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赔偿不同,外国人比中国人的赔偿高,就虚构了向意大利籍乘客赔偿3000万欧元的谣言。8月21日,铁道部辟谣说,网传在“7·23”动车事故中遇难的外籍旅客获赔3000万欧元一事纯属谣言,并再次重申,对此次事故中遇难的外籍旅客,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与中国籍遇难旅客实行同一赔偿救助标准。

造谣李天一非李双江亲生

近段时间来,李天一很“火”。“秦火火”趁机在李天一的年龄和身份上炒作一把,他在微博上说:“1990年,梦鸽与李双江结婚,因两人年龄相差27岁,再加上梦鸽还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因怀孕生子不得不休学一年,曾引起不少非议。梦鸽若是1990年怀孕,最迟1991年生下李天一,李天一今年该是22岁,是成年人。”

谈到制造此谣言的原因时,“秦火火”说,整个事件都是他根据网络搜集到的信息编造的。此外,“秦火火”还将李双江和李天一两个人的照片进行对比,发现他们长得不像,于是就觉得李天一不是李双江亲生的。

攻击残联主席张海迪

2012年11月,“秦火火”发微博说:“公安内部资料显示,张海迪的户口已经由山东青岛迁出,迁往地是日本的大阪。”同时,他还发微博对张海迪的妹妹经营的公司提出质疑:“曾经的一代偶像张海迪,请你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你的妹妹张海燕现在为何更名叫张挪威?亿万富翁、山东瑞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挪威,现在还是中国国籍吗?山东瑞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否承接过残联的工程项目?请用事实证明你们不是白眼狼,我们不想当年的爱心结果养了一头白眼狼。”

谈及制造谣言原因,“秦火火”称,他在网上看到张海迪开车的照片,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来在网上找不到张海迪的什么短儿,于是就把她妹妹弄出来了。

诋毁雷锋生活奢侈

在2013年“学雷锋纪念日”期间,一条微博又平地起惊雷:“雷锋在1959年为自己添置了皮夹克、毛料裤、黑皮鞋等全套高档行头。皮夹克、毛料裤、皮鞋加起来当时在90元左右,而当时雷锋一个月工资才6块钱。”

这条微博的发布者正是“秦火火”。他说,自己非常渴望得到网民的关注。而要想得到网民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粉丝数量,就得紧跟时事热点,特别是颠覆名人的名声来快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于是就炮制了这么一条诋毁雷锋形象的微博。

多维解读

炒作与底线

近年来,网络炒作风起云涌。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本无可厚非,可如今暗流汹涌。在利益的驱使下,互联网从“审美”到“审丑”,各种低俗炒作层出不穷。更有甚者,不惜恶意诋毁、造谣传谣。如“秦火火”等人,他们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组织策划并制造传播谣言、蓄意炒作网络事件、恶意诋毁公众人物,非法牟利。

事实上,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在互联网上做什么、说什么,这是人们的自由;而不能做什么、说什么,这叫底线。底线是自由的保障,如果没有底线的约束,人们的自由就会荡然无存。比如,信息的真实性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不制造谣言,不传播谣言,应该是公认的规则。可这些基本的要求和规则在我们的网络社会里并没有形成共识,一些造谣、传谣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用“以谣言倒逼真相”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粉饰自己的非法牟利行为。

上网要守法,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任何人都得坚守这条底线。底线之上,是你的自由;底线之下,你就侵犯了别人的自由,就要受到严惩。

规范与法治

现在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秦火火”等所谓的“网络推手”便抓住公众的猎奇心理,一面大肆散布虚假信息,挑战公共秩序,诋毁他人形象;一面又以非法删帖替人消灾等方式非法牟利。

网络虽然属于“虚拟世界”,但它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所有约束现实的法律法规于它均适用。这样,一旦有人逾越了法律法规的边界,就要受到严厉的制裁。这既是对网络不良行为的管束和打击,也是对网络的自由和未来的保护。因为所有的治理,必须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法治之下,网络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

中国现有5.91亿网民正在经历由网民到公民的转变。“言论自由意味着允许说错话,但说错话就要负责任。”网络上,你可以匿名,可以表演,可以宣泄,可以做你想到的一切。但前提是,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没有人能为所欲为,逾越法治的底线。没有规则和法治,网络难逃“公地悲剧”;没有法律“管辖”,网络管理就缺少“底气”。

谣言止于智者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谣言倒逼真相”,认为怀疑一件事的时候,可以通过制造和传播谣言先闹得沸沸扬扬,再通过舆论压力寻求调查,然后或者被辟谣,或者被查实,以此来寻求真相。这给某些恶意造谣者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实上,如果认同了这一观点,也就认同了“无辜者被伤害有理”和“人人皆可造谣”的观点。在每个人都可以很自由地发言的自媒体时代,这无疑是非常可怕的。

其实,在网络拟态环境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经过发出者个人主观处理过的信息。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尤其是所谓的“爆料”“内幕”等消息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这些人的恶意炒作左右,值得每一位网民思考。

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当网络谣言纷飞的时候,相关部门要及时公布真相,让谣言不攻自破。而作为网民,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不信谣,不传谣,不当谣言“扩音器”。惟其如此,才能还社会以诚信,还网络一片净土。

锐评

网络时代出现谣言并不可怕,出现“秦火火”一类的人,也是意料中的事。如何应对“秦火火”,这才是我们所要深思的。面对网络谣言,一方面需要加大规范网络的力度,用法律严惩犯罪;另一方面需要网民和网站守住底线。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及时澄清谣言,还民众以真相。这样,哪怕出现再多的“秦火火”亦不足为惧。

靠什么终结“网络大谣”的神话

近日,两个长期造谣传谣的“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一直想“火一把”的“秦火火”,这回终于“火”了;而自称“中国第一代网络推手”的“立二拆四”,也将自己推进了人生的另一个周期。

“铁道部3000万欧元赔偿外籍旅客”“李天一非李双江亲生”“雷锋生活奢侈”……不同于以往那些语焉不详、云里雾里的谣言,这些曾传得沸沸扬扬的“秦火火式”谣言,常点出时间、地点、人物、机构等细节,有鼻子有眼,再加上贴近热点炮制、以“请辟谣”来传谣、以微博大V转发等手法,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如果说谣言是一种病毒,那么这种深谙传播规律的谣言,则是更难以辨别的变异病毒。

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一个“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秦火火式”谣言的出现,给这两个变量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从谣言闪现的那一刻起,一场竞速就已开始。

谣言来袭,如果有关部门不尽快发声,不认真回应社会关切,就难以抢占信息制高点;如果公众缺乏态度冷静、理性分析、务实求证的心态,就很可能被一些编得“有理有据有噱头”的谣言牵着走,甚至脑子发热、情绪失控,当了“二传手”和“扩音器”。从“谣盐”引发抢购**,到北京京温商城女青年“离奇”死亡的谣言掀起风浪,再到“秦火火”等人造出上千条谣言“谣翻中国”的神话,莫不如此。

有人感叹,谣言就像“一旦打开就无法拧紧的水龙头”。其实,网络谣言猖獗的背后,不只有信息流的冲决奔突,更有利益暗流的涌动。无利不起早,在“注意力就是生产力”的信息时代,一些人发现了“大谣”背后的“大利”。

从“先赚名,再赚钱”的商业模式,到组织“水军”炒作、打造低俗“名人”以利走穴、制造热点为企业营销张目等操作手法,以谣言启衅,靠谣言牟利,“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赚得不亦乐乎。“你在义愤填膺地转发,他却看着账户合不拢嘴。”据供述,“立二拆四”创立的网络推手公司7年来毛收入达1000余万元,纯利润有数百万元之多。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不只是“口味”的变化,更在于利益的熏染。造谣传谣,最终是为了“吃谣”。“网络大谣”们的生意经,让人警觉谣言“恶之花”之所以能生长绽放,正源于那片以“造假审丑媚俗”为利的“黑色经济”土壤。

网络苦谣久矣,因而每一次法治亮剑,都能引起强烈共鸣。“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被拘,如石投湖,荡起不小的涟漪。“谣言惑众猛于虎”“让网络既自由又可信”“别再被人当枪使”……网友的留言中,有对依法治谣的支持,更有求真向善的心声。

在一个网民数量接近6亿的国度,在一个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我们需要激发从法治到道德、从理性到情感、从意念发动到指尖触动的一切“正能量”,这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谣言粉碎机”。

———摘自《人民日报》

点评

网络谣言的危害十分巨大,其肆虐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本文作者显然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没有停留在一般层次的对网络谣言危害的批判中,而是站在如何终结“网络大谣”神话的高度进行分析。无论是援引传播学者的理论,还是现实中的例子,文章都能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语言不徐不疾,分析合情合理、鞭辟入里,给人以警示和启迪,是一篇难得的时文佳作。

“汉字听写”节目热播 “汉字危机”逼近中国

危机·提笔忘字成常态

被一只“癞蛤蟆”打败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全》《汉字英雄》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中,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很高的词却难住了参赛选手和电视观众。如“癞蛤蟆”一词可谓妇孺皆知,几乎不会有人念错,可是却只有30%的人在听写大会上写对了这3个字;“间歇”这个词在生活中很常用,但听写错误率竟高达40%。而更多的,如“貔貅”“簸箕”“桀纣”“甄嬛”“挑衅”“犒赏”“东施效颦”“一瘸一拐”“瓮中捉鳖”等稍显复杂的词,能写出的人就更少了。

八成多大学生曾“提笔忘字”

大众网曾在山东省聊城大学随机采访过100名大学生,其中有86名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提笔忘字”,其中表示经常“提笔忘字”的有13人。但他们认为,这并不能证明自己对汉字掌握得不好。

有大学生表示,明明很简单的一个字,自己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忘了该怎么写;有时候明明写对了,却越看越觉得不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平时一些较复杂的字,如“喷嚏”“璀璨”“罄竹难书”……真心写不出来。在课堂上做笔记,忘了字怎么写,只好先写拼音。还有的大学生在写字时把近义词、同音词混淆,如“品位”“品味”,往往用错。

作家、老师都远离书写

有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有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写字,另有43%的人因工作会手写,但这些人所指的手写主要是指签名、写几行字和填表格数据。绝大多数人平时已不太用笔写字。

不要说普通人,就是人们眼中的“文字工作者”也在疏远手写文字。网络写手自不用说,像慕容雪村、当年明月、鬼马星这些网上出名的作家一直都是用电脑写作的。即使是传统作家,坚持手写的也属凤毛麟角,“自己平时写诗的时候用笔和用电脑写都有,但会比较多地用电脑写。”著名诗人横云说。而在高校,几乎所有老师都利用电脑撰写论文,如用手写还需二次誊抄,不仅麻烦还不利于修改。手写的录入方式跟电脑打字比起来确实更为费时费力,因此键盘上的“敲字如飞”也就逐渐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

溯源·传统汉字为何遇冷

E时代电脑手机的普及

在不少专家学者眼中,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冲击是汉字书写遇冷的首要因素。《人民日报》也指出,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如今,通讯,有电话、手机、电子邮件;写作,基本上靠电脑;办公,大多已做到“无纸化”……凡此种种,决定了书写的地位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低,以致无足轻重。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将汉字手写危机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因为无论电脑怎么发达,它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把汉字书写危机单纯地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肝归罪于杜康,走路扭脚归罪于马路。

中小学忽视手写教育

近年来,在许多发达地区,中小学生汉字书写量大大减少,学生们平时完成许多作业,动辄递交打印稿;许多老师也喜欢采用多媒体教学。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语文学习中,考试时选择题的题量较大,真正需要学生书写汉字的题型越来越少;而像多年前深受学生们喜爱的书法课、练字课,更是几乎绝迹于课堂。

这种忽视手写教育的行为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学生们对汉字的认知和记忆。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拼音输入法的冲击

近年来,中国社会充斥着过多过滥的拼音文化快餐,可谓“拼音风行,汉字式微”。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拼写单词的过程就是书写的过程。而在使用键盘拼写汉字时,其笔画顺序与字形构造被拼音取代。用拼音的方式书写汉字,很难体会其本身的词汇意义和文化魅力。提笔忘字,看似是忘记了笔画,实则是忘记了这些笔画背后的文化。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2010年就报道过:中国大陆民众由于使用罗马拼音来撰写手机短信或在计算机上打字,取代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他们已经忘记如何用笔书写汉字。不仅如此,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过分抬举拼音的功能,不问青红皂白,强按牛头喝水,拔苗助长,强制学童一律学拼音,不但使之负担沉重,而且疏远汉字。某种意义上说,“汉字危机”可以理解为拼音文化的扩张。

观点·如何寻回汉字的荣光

恢复发扬书写文化

现在亟须在全社会倡导书写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了解汉字,感受书写的魅力和汉字一笔一画间的意蕴。汉字是表意的,包含着许多中国文化的核心。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要接触手写汉字,感受汉字。汉字文化的普及和开发需要多方的努力,这就需要社会上多开一些具有公益文化性质的汉字书法课和讲座,把书写文化恢复起来,尤其是大众文化媒体,应该多设置传播汉字文化的节目。

———节选自《光明日报》

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

重拾汉字之美,仅仅依靠文字测试节目的火暴来激发我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此外,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节选自“中国广播网”

用一封家书重拾汉字之美

钱钟书习惯给自己的孩子写家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可以每个星期给子女写一封书信,并让他们回复一封。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地、直接地锻炼家长和子女汉字书写水平的方式。文化的承担者是个人,要提高全民汉字水平,就应该先明白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从自己开始,共同转变观念,重视汉字学习。

———节选自“新华教育”

把汉字书写落到实处

提笔忘字逐渐演变成了大众的一种通病。用进废退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但汉字的书写和汉字本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却是我们不能忘记和荒废的。我们提倡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投递手写的简历,这或许能让汉字书写这回事被更多的人重新重视起来,展现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文明。

———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王晖

编辑声音

遗忘几个汉字并不可怕,但丢掉汉字的美让人心痛,丢掉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令人担忧,而丢掉汉字所培养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才是最可怕的。因此,当我们习惯了通过敲击“写”出汉字的时候,试着拿起笔吧,通过书写把它呈现在纸面上,因为它不仅仅是汉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横平竖直写汉字,堂堂正正做真人。

所谓“汉字危机”需要引发更多关注

在歌唱类选秀节目被叫停调整之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文化类节目横空出世。节目本着“拯救汉字危机”“领略汉字之美”的理念,引起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注意。而“‘癞蛤蟆’难倒七成人”“成人汉字书写能力低”等话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更有网友调侃:“难道将来,写汉字会成为一种绝活?”

人们的讨论和“吐槽”,恰好说明了国人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一种“汉字危机”的境地。的确,近些年有关汉字的各种误读、误写甚至窜改行为都屡见不鲜。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底都会向社会公布当年的“十大语文差错”,这些差错许多都来自日常生活,这也是当下中国人滥用和错读汉字的一个缩影。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嬛”字的读音从小说到电视剧一直被谬读,最后竟成为全国观众口口相传的白字剧。这部热播戏本因其深厚的文学语言被盛赞,却因一字没过语文关而成为了遗憾甚至笑柄。

再看看近年来发自网上的各种恶搞语言:“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

绝)、“人艰不拆”(人生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上说:“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其实已走上囧途,既没有‘吐槽’、卖萌的创造力,也没有‘白骨精’‘蛋白质’的幽默感,纯粹是生拼硬凑,无趣且无聊。”

一面是随着书写工具的革新,带来人们手写能力的全面退化,使汉字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一面是网络时代的语言革命,让汉语沦为无序、无解甚至无厘头的“文字狂欢”。

曾几何时,国人曾掀起过临摹《庞中华钢笔书法字帖》的热潮。那时,人们坚信“字如其人”,每个人都希望写得一手好字,起码自己的签名能“拿得出手”。而今,许多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甚至写白字错字、提笔忘字。撇开智能输入法,现代人大多都会陷入提笔忘字的尴尬,一种新型“文盲”也应运而生。

电脑普及之初,社会上各种盲打速录大赛盛行,人们从在键盘上挪不开双手,到打字变得游刃有余,甚至许多老年人都能在QQ、智能手机中网聊得热火朝天。键盘的确给文字传播带来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就像硬笔书法代替柔软的毛笔字一样,这无疑是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在这种进步之下,作为古老汉字的传承者,中国人还是得担当起继承和传播这一文化的历史使命。

博大精深的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我们是使用它、继承它的人,守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迫在眉睫且不可推脱。

———摘自“新华网”

点评

文章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出发,引出“汉字危机”现象。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汉字的书写危机,而是高屋建瓴地把危机的外延扩大———汉字读音危机、网络恶搞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回顾国人临摹《庞中华字帖》这段写得入情入理,让我们从情感上产生书写汉字的欲望,因为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汉字的魅力只有提笔书写才能真切感受到。全文说理充分且情真意切,文字并不尖刻却句句在理,值得我们学习。

高考作文时事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

高考作文时事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最新时事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素材六则

高考作文时事素材荟萃

高考作文时事热点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素材荟萃)

高考作文素材最新时事

高考作文时事素材荟萃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控四则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控四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