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五华区文化惠民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1:25: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求新图变创佳债

强文惠民谱新篇

———昆明市五华区文化惠民工作情况

近年来,五华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文化建设工作走在了昆明市和云南省的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云南省文化先进区”、“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区”、“云南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老龄工作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明方向,清思路,重举措,“文化区”称谓名符其实

五华区位于昆明市西部,辖区总面积为397.86平方公里,人口68.8万人。辖区历史悠久,从唐(南诏)开始就是昆明的重地要津。一千多年来,因城厢内外遍布着近百处寺观庙宇庵堂、亭阁坊表、书院学宫、名胜园林,如:大德寺古塔、圆通宝刹、忠爱坊以及袁嘉谷、华罗庚、熊庆来等历史文化名人故居遗存闻名海内外。近百年来的护国运动、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等等都在五华区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朱德、叶剑英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等都在五华区留下了革命斗争的足迹,为我们及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同时省政府、驻军指挥机关等省级党政军领导机关云集区内,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军事领导、指挥中枢。辖区内有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和 100余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云南省歌舞团、滇剧团等5个省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余座专业电影院和影剧场。有省电视台,新华通讯社云南分社等10余个新闻机构,形成了全省新闻、通讯、信息、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可谓“聚春城山水灵气,会名城文化精粹”,素有“文化区”之称。

五华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把文化惠民工作建设作为促进全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五华区十二五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五华区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实施意见》、《五华区关于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五华区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等若干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将文化惠民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均建立了文化工作重大事项专题研究工作制度。从政策、机构、编制、人员工资和资金投入上大力支持文

化事业发展。成立了区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区“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区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四个领导机构,协调组织、宣传、文化、发展改革、财政、人事编制、公安、工商、教育、科技、民政、农业、计生、工青妇、办事处、乡等部门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区四大班子带头、各办事处、乡和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重投入,多渠道,政策活,文化事业发展后劲十足

五华区委、政府对文化事业舍得投入,不仅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而且每年的增长幅度都超过当年县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同时,区委、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对符合政策重点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人才培训、文化产业科学研究、对外文化宣传与交流、打造文化品牌等,按相应的申报程序认定后,区政府将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后期奖励等方式,给予相应扶持。对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重点文化产业企业优先给予五华区投资促进、非公经济等相关政策的扶持。在全区形成了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必要补充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为 3

文化事业提供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保障。按照我区提出的“文商互动、文旅相彰、文科相促、文教相融,文体相兼”的大文化理念,尝试开展了文化品牌的市场化运作,先后成功策划并举办了“翠湖海鸥节”“昆明老街庙会”等多起在全市甚至全省都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昆明老街”重点文物保护街区建设引入民营资金23亿元,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共同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典范。据不全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今,全区吸引从事文化事业发展民营资金高达47亿元。一批民营博物馆相继诞生,为五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夯基础,建阵地,形式多,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

近年来,五华区不断加强“四基”建设和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我区建设的总体规划。重点抓好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站室建设,基本健全了馆—站—室三级文化工作网络。五华区图书馆占地面积6.5亩,馆舍面积9400平方米。配有全国一流的图书装具和读者用设备以及先进的自动化网络系统。现有藏书17万册,过刊12400册,现刊815种,报120种,电子读物4000余种。2005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县(区)级一级图书馆。

分设了少儿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报刊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音像视听室等12个服务窗口。五华区文化馆成立于1954年。馆舍占地面积1742.87平方米,拥有多功能厅、排练厅、琴房、健身房、教室、会议室、活动室、阅览室等业务用房11间。2001年被评为云南省一级文化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二级馆,是五华区群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和群众文化艺术的辅导培训中心。五华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于99年,面积为13176平方米。主要职能为宣传党的先进文化思想,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公益性的各项文体活动,支持协助区文化馆、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基础性工作,接待区属各部门职工的文体和各种讲座、演出、知识竞赛等公益性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健身娱乐服务。全区现有9家街道办事处文化站,有省一级文化站4个,省二级文化站1个。有社区居委会文化室89个,每个文化站和室均配备有专门的文化专干。我区克服区划调整带来的绪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多年来,在资金极为紧缺的条件下,自加压力,不断加强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全区文化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总数已经达到25660平方米。2007年和2008年完成新、改扩建文化室34家。2009年将完成2个文化站、27个文化室的新、改扩建;2010年完成2个文化站、22个文化室的新、改扩建,完成11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全区馆-站-室三级文化网络硬件设施已全面完成,城市

社区图书和村委会图书达标率将达到100%。值得一提的是,我区考虑到目前我区的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都因为2004年的区划调整而留在西山区行政区域内。因此,我区已经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非遗传承展示中心等文体基础建设纳入到五华区“十二五”期间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新五华区体育中心项目已经完成立项、规划和土地审批。其它建设项目正按程序进行报批阶段。

活动多,内容新,方法灵,群众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全区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更好的保障了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目前我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区级支中心和街道社区基层点建设已经达到文化部规定标准。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我区把加强文化站的业务建设作为全区文化工作的着重点和结合点,各文化站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悉心挖掘利用辖区文化资源,广泛调动辖区单位和群众的积极性,找准切入点,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文化站阵地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有声有色。文化站图书阅览室、娱乐室均向辖区居民开放,开放时间每周28小时以上,黑板报每年12期以上,组织办事处、乡文艺演出每年4次以上,

开展文化科普宣传、培训等每年均在5次以上,辅导社区文化室、社区文艺团队、村演出队每年15次以上。通过文化站的辅导和培训,现我区共有业余文艺团队200余支,活跃在各社区和乡村,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天天有歌声”,以“城区带动农村,以活动促进繁荣,以特色树立品牌”的良好格局,极大地丰富了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辖区社会治安的好转和文明风气的形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006年至今共在我区农村地区放映电影1957场次,为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放映1132场次,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15万余名群众观看了电影。为了充分拓展区图书馆功能,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政府文化建设成果,我区依托区图书馆,分别在距区图书馆较远的街道办事处和乡建立分馆和流通点。目前,已经建成成67个图书室,3个图书馆分馆,开设图书流通点39个。基本解决了广大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创品牌,重服务,抓亮点,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活跃是保证文化事业充满生机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区委、政府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主流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

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出精品、抓创作,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每年在全区200余支业余文艺团队中开展文艺调演,发现好节目,挖掘优秀人才,从中选出优秀节目进行精心打造。近年来,我区创作并编排了近400余部文艺作品,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有13项,省级的102个,市级的117项。其中,花灯小戏《豆腐庄》荣获“群星奖”银奖,舞蹈《2131进我村》在全国“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中荣获银穗奖,新曲艺《开心老倌》在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荣获铜奖;汉族花灯舞蹈《十大姐》荣获云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配合国家重大活动和节庆广泛开展各类演出活动。从2006年至今,为配合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等各类大型活动的举办,共开展了全区性的各类重大演出活动864场次,观众累计达180万余人次。累计开展演出活动及其它形式的文化活动5000余场次,观众达590万余人次。

由中共五华区委宣传部主办、区文化旅游局承办的《五华讲坛》,至2003年3月开办至今,共开讲309次,听众达14万余人。开讲以来,“五华讲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深受百姓的喜爱,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被新华社、《中国文化报》、《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媒体所关注,已成为树立五华形象,传播五华精神,展现五华魅力的名片。辖区内已经形成了一批固定的听众群体,一位老听众感慨地

讲:“《五华讲坛》已经成为我生命里的一部分,感谢政府为我们老百姓提供了精神栖息地!”。

在我区厂口乡迤六村有一支农民苗族合唱团,有团员近80人,均为当地土生土长的苗族乡亲。平时,他们聚在一起仅是为了祈祷,演唱内容多为宗教歌曲。从2004年以来,区委、政府极为重视这支特殊的农民演唱队伍,区文化旅游局长期安排专人驻守在村里,结合其演唱特点,进行了专业的辅导培训,将苗族合唱团作为品牌文化进行深度打造。这几年来,这支合唱团曾先后参加了省、市各类比赛,先后荣获首届昆明“聂耳杯”国际合唱节比赛一等奖、昆明市“春城歌咏节”合唱比赛金奖等多个奖项。

建立了对基层业余文艺团队辅导制度。近年来,平均每年下社区开展业务辅导达50天以上,累计辅导群文干部3200多人次。对有特点的社区和农村地区择重辅导、帮助,以进一步突出本地区的文化特点。建立文化站工作台帐,指导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及时反馈和解决社区文化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配合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我区开展的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各项工作和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工作。分别在农村和涉农街道办事处开办了花灯培训班。结合新农民艺术培训计划,派专人到农村实地考察、采风,了解民情、民俗、民风,收集资

料及音乐素材,根据受培训村民的实际人员年龄、农闲时间,制定出一系列培训计划和方案。为缩小城乡文化差别,辖区内城中村文化建设是我区文辅工作的重点,安排文辅干部下到街道办事处为当地农民工子女免费开办了美术、英语培训班,每年组织农民工子女培训班近10期。

积极进行信息服务工作创新化。区图书馆发挥信息服务中心作用,努力抓好社区信息服务;家庭教育信息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和预防网隐教育。服务方式有图书宣传导读服务,编制农科信息刊物、编制信息报、制作宣传板(栏)、发放宣传单、播放科教片、开办讲座、开办家长学校系统授课、课题研究、各种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 2007年区图书馆与省图书馆合办了《农科信息》,至今共计办刊16期,每期的农科信息都送到农村地区,为农民朋友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加强老年教育和未成年人文化工作。成立了五华区老年大学,有998平方米的校舍。2006年至今,区老年大学共招收学员5000余名。还创办了3所分校和1个教学点,区、街道(乡)、社区(村)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已形成。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近年来,创新开展了“课本剧进校园”、“优秀民乐进校园”、“少儿成长大舞台”、“普及家庭教育构建和谐家庭”等多项活动。

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辖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故居、云南省地下党建党旧址、“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和“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作为我区主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开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转机制,求创新,增活力,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积极大胆主动地开展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从2008年年初开始,我区先后在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物管理所等文化事业单位开展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在全部事业单位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公推公选出了事业单位主要领导。进行了岗位设置。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区文化事业改革工作在全市走到了最前列。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文化人才的成长。区文化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文化创作人员深入生活,开展艺术采风。同时还以区文化馆为阵地,常年举办舞蹈、音乐摄影、美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业余文艺人才。目前,挂靠区文化馆的文艺表演团队有6支,包括五华民乐团,五华艺术一团和二团,五华区龙狮艺术团、老来俏艺术团和五华区实验京剧团。全区各街道(乡)办事处辖区内

的业余文艺团队共206支。全区文化人才共计2088人。其中:文艺表演人才1673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152人,文艺创作人员84人,文艺理论研究人才51人,其它文化人才128人。

我区文化工作在省、市文化厅、局的指导和带领下,围绕把我区建设成为云南省“先进文化的优势区、社区文化的模范区、乡村文化的示范区、文化产业的聚集区”的奋斗目标,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要求,开拓进取,大胆创新,转变作风,扎实奋进,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努力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各项措施的落实,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开放经营性大众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都市经济的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和谐五华建设全面提升!

文化惠民工作计划

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文化惠民”看广东

文化惠民、文化体制改革、文物保护

文化惠民演出主持词

文化惠民践行人

文化惠民,阳光雨露共享

乡镇党委文化惠民典型事迹材料

电影文化惠民补助申请报告

文化惠民活动工作总结(整理)

五华区文化惠民材料
《五华区文化惠民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