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党课教材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6: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党课教材,本刊在去年已经发过几篇,对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目标、原则等问题已经做了阐述。为什么本次“党课”还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话题来讲呢?一是因为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不是讲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的;二是因为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和行动的误区,需要澄清。

——编者

全面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

曹立合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党课,使学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更全面正确的理解,避免认

识和行动上的误区,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提示:讲课者在讲课前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可适当引

用本课提供的教学参考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于中国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而言,无疑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从解决“三农”问题,到建设新农村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对解决“三农 ”问题的深化和拓展。可以预料,在新目标的激励下,中国将出现一个新农村建设的高潮。为了促进和迎接这个高潮的到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方向,少走弯路错路,这就要求党和政府的各级部门以及广大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有一个科学、正确、全面的理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旧话重提,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板书)

提起新农村建设,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老话重提,没什么新鲜的。其实错了。今日的新农村建设而非昨日的概念,其中的内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订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当时主要是强调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如在《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过,“发展农业可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今后的任务是要尽力巩固合作化制度,同时继续反对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央许多文件也都有过相同或类似的提法。但这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意义。(教学提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由来和发展,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一的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应清醒地看到,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根本提高,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普遍,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

1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确立,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工作上达到的新境界。由此,不难看出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教学提示:关于“三农问题”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二;关于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由来,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大课题、一篇大文章,是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板书)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这20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生产发展”是其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其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其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其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其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手段,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求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求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这充分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一篇大文章,可以涵盖“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含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住了这条主线,就把握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某一方面的简单孤立发展,而是一个 “人”与“物”彼此协调、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板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自觉克服认识上的简单化和行为上的片面化。

一方面,要自觉克服认识上的简单化。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环境整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搞一些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而必须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四位一体”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但更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农村新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尤其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庄,才有条件过上健康文明的新生活。

另一方面,要自觉克服行动上的片面化。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还要防止两种片面发展的倾向:一种是“只见人不见物”。只强调新农民、新风尚,甚至用空洞的说教来代替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而忽视生产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及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其他“硬件”,如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建设。这就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既不能持久下去,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另一种是“只见物不见人”。或者只强调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或者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忽视“四位一体”建设,忽视新农民、新风尚的培

养。

为此,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交通、社会等方面建设内容在内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新农

村既要见“人”,又要见“物”,是“人”和“物”彼此协调、同步推进、共同提升的过程。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本,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村的意愿,绝不能 “一刀切”搞劳民伤财的 “形象工程”(板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个时段、—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么村子、什么事情都抓,追求普遍开花。要切忌工作指导上的“一刀切”,脱离实际,盲目照搬,急于求成,同时,也不能运动式地突击抓一下子、抓一阵子,而要长期持续地抓下去、抓到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因而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是新农村建设的大敌。要建设好“新农村”,就要以农民为本,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农民是主体。只有增强政策观念,讲究工作方法,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民才欢迎新农村建设,基层才拥护新农村建设。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群众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求真务实,让农民得实惠的工程,与历史上曾提倡过的新农村建设相比较,这次的新农村建设除了内涵新之外,一个重要的新特征就是要加大投入,要拿“真金白银”。没有资金的倾斜支持,新农村建设就缺乏物质支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图有虚名。那么资金从哪里来?就现阶段而言就是要切实处理好农民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当前,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级财政投入启动新农村建设,引导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同时要改进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式,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整合现有各方面用于农村的建设资金,发挥整体效益。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只有这样,广大农民群众才能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五、提高素质能力,积极投身实践,处处走在群众前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进取,贡献力量(板书)

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建设,重在实干,坐而论道不行,等靠要也不行,只有靠实实在在地干。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光有对新农村建设全面正确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一,提高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就必须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自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经济,并努力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避免竭泽而渔,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谋取局部的眼前利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使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上,使农村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出示范和表率。

第二,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党在农村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善于做政策的宣传员,向群众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要自觉带头落实工作,做执行政策的模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加强。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还要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基本法律法规的内

涵,特别是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违法的事不干,违纪的事不做,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涉及群众权益的利益矛盾,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依法办事。

第三,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涉及群众利益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各种纠纷,影响稳定。这就需要农村党员干部既要做发展的推动者,又要做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不断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把先进性落实到维护社会稳定上。农村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经常性地做好应对各种矛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旦发生矛盾,切忌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多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矛盾不激化,事态不失控。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引领农村新风尚,在树文明乡风,建设和谐农村中体现先进性。

第四,提高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能力。当前,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缩手缩脚,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农村党员干部要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始终站在新农村建设的前沿,紧紧把握农村各项工作发展的脉搏,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能为了担心个人进退得失而裹足不前。要勇于走出田间地头,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带领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们只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按照中央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全党和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远大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思 考 题: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避免哪些误区?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3、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如何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辅导材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党课教材

党课教材

党课教材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党课教材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党课教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