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如何做好正面宣传报道

发布时间:2020-03-03 10:38: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如何做好正面宣传报道

【论文摘要】:当今时代需要一种向上的精神,正面报道是塑造这种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研究它并达到做好它的目的既重要又必要,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摆正位置、改变视角、用好语言、找亮点等几方面对如何做好正面宣传报道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正面报道 出彩 视角 电视语言 闪光点

做什么样的报道最难?我个人认为,不是舆论监督式的报道,也不是反面报道,最难做的是正面宣传的报道。可能有人会觉得,正面报道既没有危险性,被报道单位还会热情接待配合,这有什么难做的啊?这只是从做节目的客观条件上来说是方便了,但要从节目内容来讲怕是你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舆论监督式、反面的报道只要选好了题,向下挖就是,不用担心收视率问题,因为这样的选题本身就有收视点,而正面宣传报道就不同了,因为是正面选题,所以首先从选题上来说,很难在感官上对观众形成刺激,如果再把报道内容和形式做的平平,像官方报告一样,那么想叫观众看下去不换台就太难了。

在我国,在当代,正面宣传报道宣传报道非但不可缺,而且非常重要,“社会主义传播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党领导的原则、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正面舆论导向与监督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等。”(1) 由此可见,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谨慎,这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希望,才会进步,所以我们的宣传不仅要批评落后、表扬先进,跟重要的是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近年来,大家从屏幕上可以看的出,正面选题节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分量越来越重,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为例,10年前这个栏目的舆论监督类节目差不多能占节目总量的一半,而今天比例最多也就是7比1,就是说一周只有一期舆论监督式的节目,其他都是中性或者是正面的选题。

既然正面选题必要且重要,研究它、做好它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怎样才能把正面选题的节目做的不平淡,不拔高,让人看了不换台呢?下面是我近年来多思所得的一己之见。

在现实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迹不是没有,而是有太多太多,只所以我们做出的节目观众不爱看,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精彩,没有拨动观众内心深处那根感情之弦。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有很多抗震救灾的报道让我们很感动,这是为何?那是因为这些新闻报道的是真实状态下的典型,没有掺假、没有制作,纯客观记录的每个细节恰恰是最打动人心之处。

怎样把看似平淡无奇的正面选题做的出彩动人呢?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摆正位置

新闻部门是党委、政府的喉舌,牢记中央精神开展工作,这是我们的政治生命线,一定不要逾越,如果不清楚上级精神和政府的立场态度就率性而为,不仅到最后费力不讨好,还有可能会惹出乱子来,不能为的一定不要为,面对一些不能公开的事实真相,我们的受众是广大群众,所以又不能不考虑群众立场,透视群众甘苦、反映群众意愿、为人民服务使我们的职责,那么如何处理新闻宣传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是在对政府帮忙不添乱的前提下,为百姓说话,这样既能解决群众的问题,又能帮政府改进工作,最终还能促进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我们呢,行使了职责,完成了任务,树立了形象。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的很多报道之所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赏,就是很好地处理了这种关系,报道围绕中央的工作重心——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同时站在群众最需要,观众最关心的角度开展报道活动,通过报道,展现了一种全国一心、全民动员抗击自然灾害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大家的斗志,直到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二、改变视角 这个视角应包括看问题的视角、与人交流的视角等等

1、面对一正面选题,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不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呢?俗话说的好: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什么让人赏心悦目的风光在险峰呢?而不在闹市呢?这是因为险峰上能看到的风景一般人也很少看到,景既美又少见,怎不令人称奇赞美呢,做一正面选题的节目也是如此,你站在大家都能看到、想到的角度去观察、认识、摄制,那么做出的节目就很容易落入俗套,平淡无奇的节目要引起观众的观看欲就很难了,如果改变一下角度,反其道而行有可能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说,记录片《龙脊》就是一个正面报道的选题,它向我们说的是发生在山区里的“希望工程”故事,但是节目“全片没有反复告诉观众希望工程如何如何,却处处让人感到希望。比如小寨村完全小学享受到了希望工程拨款,建立了校舍,同时在一家企业的捐助下修建了新的篮球场;潘能高和潘能凤得到助学金,潘纪恩离开小寨村去外面读书等等,这些都是给人带来希望的事情,但在片子中这些本来的重点却是一笔带过,没有做到过多的强调,相反,在另一方面却不惜笔墨。

如从四月到八月,贯穿整个拍摄过程的一件事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水稻成长的过程,并用特写来表现阳光下茁壮成长的秧苗,直到最后片子的结尾,稻子已经灌满了浆,象征着成熟和收获。

全片正是通过这样的象征和隐喻,比较自然地揭示了希望这个大主题。所以在进行电视片创作时,我们不能直奔主题,而应当尝试着用一些曲笔,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还例如《新闻调查》中的观点从来不是唯一的,是多重性的,而且观点是渐进式发展的,每一次前行都是前一个问题的抬升,最后未必给出观众标准答案,留下的是一种意向性的观点,让你去思考,我认为这是正面宣传报道的一种境界。

在正面报道中常犯的错误,不是认为的拔高,就是低估观众的智商、再三直白的讲明主题,我们应遵循新闻规律,用故事讲话,最好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

这是对主题视线角度的考虑,片中每一个情节也是如此,不能就事论事,尤其是对枯燥、概念性的词语和段落,如果再配上毫无创意的画面,那么效果是无滋无味的,要想让它生动,最好使它情节化、故事化,”时空的特定性可以使一般性的生活场景和无时空概念的抽象内容具有一种可经历的情节意义,如《浪花商人学校》中讲学校的教育宗旨,这个内容由经理的讲话来表达,经理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可归纳为三点,一要……二要……三要……‟。如果让他讲出这些话,那是一种很普通的的无时空意义的抽象性内容。而片中却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新来的学员第一次去见经理,穿上统一的学员制服,经理让他整理好衣服领带,然后对他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可归纳为三点,一要……二要……三要……‟,于是,抽象的内容变成了具体的情节”。(3) 这样一来,变抽象为具象,枯燥无味变的生动有趣,可视性大大增强,以上是为我们提供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创作中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2、平视

无论是对片中人物的交流采访还是对待观众,我认为采取这种视角较为适宜。

(1)对待采访对象要平视。和剧中人的交流采访有很大的学问,做个称职的主持人很是不易,成功采访的背后需要付出和技巧,着其中平视最为关键,你和你要采访的典型人物视角摆不对,采访很难出彩,如采访中你把自己当记者,对方也把你当记者;你把对方当典型,对方也把自己当典型,这采访还怎么进行?即使采访完了,内容也很难动人,因为这种视角下,大家都端着架子,说着套话,不会真心交流,那谈话内容怎么会精彩呢?只有平视,双方才能交流起来,交流的结果是忘了各自的身份,不把对方当外人而当做好朋友来倾诉,这时你已走入对方的内心深处,你想要的鲜活的东西在他不知不觉中就被挖掘出来了。

有一次采访我至今记忆犹新:几年前,山东电视台制片人邵波来东营市采访一养鱼大户,我陪同采访,当我们到了养鱼大户那里时,事情发生了变化,养鱼大户改变了主意,不同意采访,也不想做节目了,我们解释了很长时间,养鱼大户始终不同意,我们都有点着急,觉得节目可能做不成了。在闲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养鱼大户不想做的原因一是觉得自己内向不能说,而是觉得这是出风头,会引起周围人的闲话。邵波虽也很着急但不露声色,他和养鱼大户不紧不慢的聊着,聊家庭、聊生活、聊养鱼的甘苦……他和养鱼大户从下午两点多一直聊到傍晚六点,他们越聊越热乎,最后我惊奇的发现,养鱼大户从一开始的不愿接待,到了和邵波以哥弟相称,就像是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了,这时的养鱼大户不内向了,也不怕“出风头”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并且采访的效果奇好,据说直到今天邵波和养鱼大户还像好朋友似的来往着呢。

这里说的平视、平等的关系,不一定非得要求主持人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是我们做好采访的手段,不要把手段当做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深处,看看那里的美与善,如何走入对方的内心呢?首先要尊重对方,然后取得对方的信任,当然这种尊重不是客气,更不是谦卑,而是与之心与心的交流。

有时候我们采访任务很急,但即使再急也要留出和采访对象交流的时间,形成互动后采访也会很顺利,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可能被采访人的事迹很感人,也有可能你要采访的人罪大恶极,但无论有多感动、多可恨,你都要以平视的态度待之,把他作为你的采访对象,不可带有太强的倾向性,否则你的节目就有可能会失之偏颇。

(2)对待观众要平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有一句口号:真诚面对观众。“„真诚面对观众‟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不仅仅宣扬着栏目的态度,它也是一种可以指导节目操作的方法,„真诚面对‟在操作上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像说话一样说话。传播者与观众必须首先建立一种„与话双方‟的平等,平等才有可能亲近。”(4) 你的作品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你就必须要实现与观众心心相通,《东方时空》正是确立了自己“真诚面对观众”这样的特色口号,才培养出了一大批“真诚面对观众”的制片人、记者、主持人,栏目才会十六年长盛不衰,成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中的常青树。

如何才能做到“真诚面对观众”呢?我认为不仅要在语言上和观众平视平等的交流,更要在行动上真正想观众之所想,急观众之所急,这就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研究和把握观众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彻底改变那种“只看领导,不顾群众”、只上情下达而不下情上达、只写拍“官方稿片”,不写群众稿片的错误做法。

因此“广播电视节目要占领受众市场,就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受众。传播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立足点放在精办自己的节目上,在任何时候都要认真研究受众心理,提高传播艺术,满足受众需求,这是解决节目与受众脱节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广播电视宣传效果的必由之路。”(5)

三、用好语言

我们电视人有特有的影视语言,影视语言也是影视这种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很重要的一方面。

那么何为影视语言呢?“影视语言以有声语言为主,它与日常生活语言近似,与印刷符号有很大的区别。日常生活语言的副语言在影视艺术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语言呈鲜明的个性化特点,这是影视艺术语言造型所追求的。(6) 我们做的很多正面宣传的节目平淡无味没人愿看,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没有很好的运用影视语言去说话,用的是一些书面语言,甚至有时还带点官腔,观众不爱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何运用好影视语言,更好地服务群众?在这方面,《东方时空》给我们带了个好头。“《东方时空》在新闻节目上开了个先河:主持人在讲述中表达观点,在角色感上,„他们更像是邻家的兄弟,像一个朋友,他们以聊天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亲历的新闻事件转述给了观众‟——从后来的观众评价中不难看出,观众注意到并褒奖了我们在这上头所做的努力。”(7) 确实,《东方时空》一亮相,就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观众从严肃了多年的屏幕上,看到了民间话语的鲜活、幽默、趣味,口语化的表达即概括精炼,又带着世俗生活的具体语境,让人感到随和、亲近、心领神会。节目中采取这种人际交流的口语化方式,拆除了媒介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和戒备,是节目产生了情感互动的喜悦。

用好语言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理解:

1、解说词尽量不要用文学语言,这也是电视媒体语言区别于其他媒体语言的地方,因为电视是声画艺术,语言太文学化了,观众难理解,甚至发生歧义,解说词更不能居高临下,打着官腔像作报告,观众最厌烦这样的言辞和语气了。

2、主持人话语要有亲和力,不要为了采访而采访,要多与对方沟通,多为观众考虑。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有一新闻主持人采访抗震救灾典型——一某公安女民警时,不停地追问女民警最伤心的事,就好像往她伤口上撒盐一样,最终结果是女民警采访结束刚走出帐篷就晕倒了,当时我看后第一感觉是这样的采访有点过分、不人道。

3、要让被采访对象说普通人说的话,有时采访的人和事给人感觉之所以不真实,不是真的不真实,而是我们没有让被采访对象还原成普通人,一个把自己当记者,一个把自己当典型,两人之间的采访就像是侃大山,要想采访出彩,必须先把被采访对象还原成普通的人,让他毫无顾忌的说着普通人说的话。

四、深入调查了解,找出闪光的特点

典型肯定有不同与常人、常事的地方,否则不会称之为典型。“特点,特别之处也。著名记者华山,曾经把他的采访经验提炼成一句很重要的话,即是:„抓住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这个句话言简意赅,确是记者采编工作的经验之谈。因为只有抓住特点,才能抓住新闻,特别是独家新闻;只有具体的说说明特点,才能很好的影响观众。”(8) 有一次,我当时拍摄青少年典型——山东省垦利县永安中学学生陈效志事迹的任务。说实话,我当时感到有点为难,因为我看过陈效志的事迹材料,感觉这个人物有点平:学习好、热心等等,从材料中找不出更好的新闻点,对观众来说也就是兴奋点,对于做好这个人物我实在没有什么把握,只好自己对自己说:到现场挖掘挖掘再说吧。

来到垦利县永安中学,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陈效志的老师、同学来座谈,可谈了很长时间,我是越来越失望:找不到闪光的特点,片子可怎么做呢?因为当时学校正放暑假,无意中我们谈到了暑假,假期中孩子们都在干啥呢,这时一位老师突然想起,陈效志在假期里到一个建筑工地干过活。我眼前一亮,他为什么要到工地去干活?因为通过座谈,我了解到陈效志的父母都是教师,家庭虽然不能说是太富裕,可也绝对不会缺这点钱,后来我追问得知,陈效志在工地干活一个多礼拜,最后工头——也就是陈效志一同班同学的父亲(因为陈效志是未成年人,建筑公司是不允许他来干活的,是陈效志找到同学的父亲要求来帮工的)因为陈效志变现好,奖励给了他500元钱,拿了500元钱,陈效志做什么用了呢?是买了吃的,还是好玩的?老师们的回答一下子让我兴奋起来:他给了爷爷200元,剩下的钱给姥爷买了一张床!顿时我眼前一亮,这正不是现在的很多孩子缺少的品质吗?只知道让别人爱自己,不知道自己也应爱别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自私当头,这是当今不少孩子的通病啊。像陈效志这样做的孩子能有几人呢?当场我就决定从这件事入手拍摄。

在节目后期的编辑中我用这件事做为切入点,然后层层推进,从家庭、邻居、学校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陈效志身上闪亮的优秀品质,最终刻画出了一个阳光男孩照亮自己,也照亮了别人的轨迹。

怎样才能找出正面的宣传报道中的闪光点或者说是特点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我们手头上掌握的文字材料(政府、部门工作报告,典型事迹介绍等)中找,不要小瞧了这些干巴巴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政府的意图和工作重点及背景、典型树立的时代意义等等,做节目有的放矢;

(二)、与当事人要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了解,把当事人鲜为人知的、可能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挖出来;

(三)、每个典型肯定都会有一大摞的获奖证书,你不要把这些东西拍下来只做为你节目的内容之一,你需要做的是更多了解这些奖状证书背后的事情。

以上是我对做好正面宣传报道的认识和了解,可能还很肤浅,因为这方面需要的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正面宣传任重道远,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那就让我们来共同上下求索吧!

参考书目:

1、《传播学总论》,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2、《影视精品解读》,董瑞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3、《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4、《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生活解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5、《山东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李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6、《影视声音创作艺术》,伍建阳,中国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7、《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生活解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8、《怎样写出好新闻》,刘宪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如何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如何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的心得体会

浅谈如何进一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关于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的通知

宣传报道

宣传报道

宣传报道

宣传报道

宣传报道

如何做好正面宣传报道
《如何做好正面宣传报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