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发布时间:2020-03-02 21:45: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会造成一些产业就业人员的相对减少,同时也会扩展其它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吸收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 就业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是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的表示方法有:C/V;(C+V)/C;C/(C+V)。

从其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本质是反映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伴随着资本积累个别资本(C)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C/V或(C+V)/C或C/(C+V)﹜都呈不断提高趋势。这种趋势是资本因追求利润内在动力和竞争外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组织技术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对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会有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我国就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马克思指出了因科技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客观因素的量的相对减少”。一方面,有机构成提高后,既定的资本形成对劳动的较少数量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增加的资本投入也会形成相对减少的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就势必形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竞争力日益加强,形成对小商品经济下的农业个体农民、城镇个体手工业者的冲击,使大量农民或个体手工业者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特别是对于无一技之长的非熟练工人影响更大。

我国原有的就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就业人员行政计划分配,直接导致我国各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比例失调,冗员繁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就业改由市场来配置,失业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我国2000年统计的城镇失业率为3.1%,到2003年就升到了4.3%,增加了将近百分之四十,而实际上的失业率比这要高,因为大量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及一些失业人数并没有统计在内。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时也能创造出对劳动力的新需求

马克思也指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增加就业的作用。“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但并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就业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不悖的”。我国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大量被采用,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直接带来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以至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变化,这又势必促成劳动力就业结构性调整,使劳动力的就业总量不断增长。我国城乡从业人员由1952 年的20729 万人增加到2003 年的74432 万人,增长了359.1% , 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带来的其它就业领域的拓宽。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马克思指出:“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它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它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含和外延两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也就是除了第

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劳动,即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其主要部分是服务业。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其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70 %或以上,

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服务业就业的人数要占70 %或以上。如美国近1.3亿就业人数中,大约有0.9亿在服务行业就业。

根据国际经济规律,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超过1000 美元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 美元,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将面临巨大的调整。从1978- 1999 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在三次产业调整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0.4%和20.4% ,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分别上升了1.1%和5.7% ,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比重分别上升了9.3%和14.7%。 三次产业调整中,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高于产值比重的增加。我国这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正符合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劳动”的理论分析。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出现劳动力的绝对剩余,这正是我国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就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大量转出。在第二产业内部,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慢于工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但在第二产业内部会发生转移。如装备制造业中的精密仪表、通讯设施、半导体等行业逐渐成为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的部分。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快于工业扩大再生产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将迅速减少,就业人员由第二产业转出。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当前尚属前一情况。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第三产业越发

达,越能吸收从第

一、二产业转出的过剩劳动力。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社会就业中趋于上升,并将在未来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进入剧烈变动时期, 这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自然反映。1978-1999 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由70.5%下降到50.1 % ,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由17.3%上升到23%,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则由12.2%上涨到26.9%。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1994 年就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扭曲。1999 年,我国第

一、

二、三产业之间的产出之比为17.7∶49.3∶33 ,但相应的就业之比为50.1∶23∶26.9 。居民通过就业获得收入,进而进行消费与储蓄,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国民经济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这样,产出才能适应消费和投资的需求。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比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高出30 多个百分点, 所以我国的产出与就业结构不合理。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洛林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我国有4.9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的约1亿,转移到城里的农业人口大概有1.2亿,真正是用在农业上的有1亿就够了,还有1.7亿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消化。由于今后每年还将增加几百万,再加上未来20 年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1000-1200 万,以及800 万左右的下岗人员,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沉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向深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日渐加大,就业结构的矛盾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日渐突出,进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解决的办法只有加速经济的良性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扩展新的就业领域。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经济的发展能带来就业容量的增加,但增加量不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促进新的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量的最现实的选择。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很高,大约为0.75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700 万个就业岗位。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 万元,可以解决7 - 8 个人员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员就业, 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 个人员就业。发展第三产业要支持鼓励旅游业、餐饮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法律服务等,尤其是立足于农村的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发展。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目前全国

工业部门就业人数为1.5 亿,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员就有1.1 亿。1979 年到1999 年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在中小企业中实现了就业。应根据我国国情(几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上千万的下岗工人)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积极利用劳动资源的比较优势,努力发展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做好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带来的失业人员,主要是劳动素质较低的非技术专业人员。我国现有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的非技术人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导致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这些情况在沿海城市(如广州、深圳、温州等)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应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产业,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掌握新技术,改善就业结构。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一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减少,但同时可以扩展其他一些部门行业的发展,解决一部分就业。我们应适应这一产业的发展变化,通过加强和提高社会劳动就业意识,加强政府机构的引导和劳动者本身的发展和开拓,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调整第

一、第二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鼓励促进有潜力的行业的发展,吸收剩余劳动力,使我国逐步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就业结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王俭.有机构成调整下劳动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报,2003

3.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郭继严.2001-2020年我国就业战略研究[J].经济学家,2001

珠海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