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榆次产业结构调整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6: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榆次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太原市南,该区2000年全区

一、

二、三产业比例为11.2:38.1:50.7,2005年

一、

二、三产业比例调整到8.5:40.1:51.4,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字:产业结构

新型园区

基础设施建设

一、产业机构调整的定义与特征

1、产业机构调整的基本定义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产业结构调整是通过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产业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标志是:能合理利用资源;各产业部门协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能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

2、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1)阶段性。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2)动态性。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进入60年代以后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榆次区产业结构调整概况

1、榆次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兴起

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约五十三万,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283个行政村、61个社区,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是晋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为36.1亿元,2005年为65.46亿元,年均增长12.03%;财政总收入2000年为2.42亿元,2005年为6.6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102.37亿元;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在11%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31.5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持续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 2000年全区

一、

二、三产比例为11.2:38.1:50.7,在2001年—2005年榆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凸显了产业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五大中心”建设目标,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和“2310”调产规划。到2005年

一、

二、三产比例调整到8.5:40.1:51.4。政府在工作重点中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绿色农业、园区工业、文化旅游和商贸流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

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1)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

从“十五”以来,随着国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的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以及榆次区经过连续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榆次产业转型、结构升级拓展了新的空间。

首先,“中部崛起”战略发展带来的机遇。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中部倾斜。东西带动、中部省份以及区域城市互动互促,将会为榆次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在产业发展上得到更多支持。其次,“太原—榆次同城化”发展机遇。《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将榆次纳入太原—榆次大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实现太原—榆次同城化成为重要的历史机遇,太原市提出“南移西进、提质扩容”,发展方向,这为我区与省城太原各种资源的有效对接和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吸引投资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多。再次,市区一体化发展机遇。晋中市把榆次作为“城市组群”建设的中心城区,在规划上按世界水准,建设上按特色理念全面推进,加之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大大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发展空间,增大商机,为榆次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榆次区总体上属于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拉得更大,甚至在中部崛起和周边省份快速发展中也难以走在前列,这样不仅会放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且难以解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同时,受传统习惯、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观念更新、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难度较大,实现科学发展任重道远。

首先,面临改革迫切性与体制障碍性双重矛盾。工商企业改革在职工身份置换和辅业社会化管理上解决得还不够好,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未真正建立;政府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研发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还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其次,面临提高发展质量与经济粗放增长双重矛盾。就我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要实现快速发展,主要*工业,但工业的现状仍处于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阶段,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企业规模小、知名企业少、企业优势程度不高;产品初级化、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企业科技创新自觉性不高。再次,面临完善市场经济与生产要素缺位的双重矛盾。国家日益趋紧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受到影响;严格的信贷投放、行政审批程序,银行贷款量少,全区贷款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导致项目资金大部分*自筹,项目自身运作和增长的能力较弱。

三、榆次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

(1)榆次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首先,特色农业与一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投入的不协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稳步实施优势产业布局,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蔬菜生产在全省实现13连冠,温室大棚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张胡村温室示范园被确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红枣产业所创“四个一”模式在全省推广,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之一。畜牧规模不断扩大,全区集约化畜禽饲养达到75%以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逐步壮大。大力推进农产品认证,认证品牌累计达到38个,榆次“山西老陈醋”成为晋中市仅有的两家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品牌之一。但与此同时,农村基础水利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工程、农业技术、劳动力培训等方面的供需之间仍有很大短缺,供不应求,政府投入不足。

其次,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榆次工业园区和修文工业基地建设。榆次工业园区累计投资8500万元,完成了2.5平方公里的“六通一平”,成为全省五大精品园区之一。“十五”末修文工业基地投资8000万元,完成了核心区8平方公里“四路六桥一站一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园区的加速推进,初步构建了对外开放、产业集中、要素集聚、提升优化经济结构的主阵地。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3.8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08亿元,年均增长36.1%。但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仍然存在有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再次,第三产业的非规范性。常家庄园、榆次老城、后沟古村“三篇文章”收入累计达到3.2亿元。景区的管理制度仍然存在有安全隐患。田森超市等一大批现代化的大型商厦;专卖店、品牌店、总经销、总代理等新型经营业态不断丰富,全区登记企业达到1860户,个体经营户达到14292户,商业经营面积达到54万平方米,知名品牌达到280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25.39亿元,年均增长10.1%。对于规范市场主体间的竞争应当有正确的引导。

(2)榆次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首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发挥银行信贷作为水利建设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政策性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拓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同时为纳入政府规划的江河湖水系治理、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水利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探索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有效结合的形式,使两种资金形成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合力。比如,对一些重要程度较高但收益水平较低的涉农水利项目的贷款,财政可给予贴息;对银行发放这类贷款形成的风险和损失,财政可设立专项贷款损失基金,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

其次,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绿色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向消费模式。

再次,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管理与服务,促进第三产业良好发展。以市场主体为本位并不是不要政府,但要求政府干预减少到最适当的限度,并且这最适当限度的政府干预也必须恰当地依法进行,就像一个照顾植物的园丁,为植物生长创造最适宜的条件一样,为市场主体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政府管理市场主体是使市场主体成为市场主体还是使市场主体成为自己的附属物是衡量政府管理成功与失败的根本而具体的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空间与必要的规范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曹现强著,《当代英国公共服务改革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李军鹏著,《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王小林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提纲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榆次产业结构调整
《榆次产业结构调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