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02 18:37: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名: 陈妍

指导教师: 赵永忠

讲师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

级: 2003级 类

别: 专升本 学习中心: 北京联大

完成时间:2005年 10 月23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摘 要]李白是我国杰出的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里我们着重介绍诗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情感,从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1、返朴归真的逍遥。

2、春夏秋冬的神韵。

3、登山临水的快慰。

4、夕阳明月下的沉思。同时李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和自然的对立,表现出人对自然征服的愿望。诗人时常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

[关键词]对立 和谐 山水 自然

李白是我国杰出的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不但成熟完美,而且独具风格。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诗里的自然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的描写,而且反应出诗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情感。诗人眼中,自然与人没有疏离,人与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他们当成交流情感,寄托情思的对象,或者当作知己,当作倾诉、寻求安慰的对象。同时李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和自然的对立,表现出人对自然征服的愿望。李白的感情通过他笔下的大自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融为一体。我将从诗人与自然和谐、对立这两方面试着分析一下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一、诗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一)返朴归真的逍遥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把其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山水诗作。观览李白的山水诗,首先感到的即是诗人在远离了官场衙门后,返朴归真的那份逍遥。这是诗人在欲进不能情形下的心灵传真。在《夏日山中》他这样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仲夏季节,当我们走进李太白所营造的诗歌氛围,就会体悟到夏日山中那扑面而来的阵阵清凉松风,那个“脱巾挂石壁”的潇洒诗人,沉醉忘情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你看: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把要说的千言万语都包蕴了。因为纵情无言于夏日山中,让人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巨大魅力,又充分享受了心灵的绿荫,深刻体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其实,东方人向来就以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为最高精神境界,我们东方美学的极境也就是人和自然的默契,这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这首五绝,表现出李白在自然山水中的得意忘形,随心所欲,不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吗?李白的这类诗歌,仿佛是滚滚红尘里奏响的一声声清纯空灵的笛音,我们完全能够透过这类诗歌的语言外壳,领悟到他在极其真诚的心灵之下,渴望自己精神上飘逸逍遥的那一份真实淡泊、自然宁静。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然,企盼宁静,其实,在李白的这首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远离尘世的喧嚣,忘却心灵的苦恼,寻美于山水自然的投入与真诚。

《已夕山中忽然有怀》一诗,李白与山水云石为伴,在大自然的天籁中充分感受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流露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些淡忘荣利、自乐自足的诗句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人是何等的逍遥:

“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美终日夕。月含楼间峰,泉漱阶下石。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

久居山中,卧看青云,人随云动,物我难分。云好更在深山处,终日赏美忘归人。在一轮清月的郎照之下,群峰格外诱丽;在一泓清泉的叮咚声里,山石分外透明。习习的山风迎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温情的月光如诗如画,妩媚醉人。“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这山中的“真趣”,这超然的“素心”,幽幽古思,款款真情,让人流连,给人安宁。真是高山流水,太白知音。这类诗,是李白在穿过了人生

的风风雨雨,历经了生活的坎坎坷坷,习惯了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是诗人灵魂的又一次飞升。不错,李白的一些诗里常常写到醉态梦境,似乎浪漫逍遥的诗人多是生活在蔚蓝色的梦境之中和沉溺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烈酒里,其实,李白的一颗心早就苏醒了。感于时代的压抑黑暗,感于社会的小人专权,李白称得上是懵懂时代的先觉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中,当李白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直接注入于客观的自然山水之上,那水便也有了性,那山便也有了情。这时,自然山水之灵李白艺术之魂在静寂中完全统一在一起了。

另外《独坐敬亭山》、《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诗,都流露了李白返朴归真的逍遥思想。

(二)春夏秋冬的神韵

李白的山水诗,生机动荡,风情万种,新鲜活泼,师出自然。在他的山水诗中,无论春满北国,还是夏游记趣,无论秋野拾零,还是冬日漫游,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在他灵动的笔下都显得那么清鲜自然而饶有韵致,那么富于勃勃生机而卓然生姿。请看:

“东风轻拂,芳草菲菲,流莺飞花,春光晖晖。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春日独酌·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是美好的。在李白的诗中,写春日的温馨阳光映照在碧绿的芳草上,那水那木也显得如此多情,那花那风也显得如此温柔。此时,春姑娘早已悄悄地走进我们的心中„„

“湖面如镜,荷花飞香,般摇叶动,暑热人忙。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子夜吴歌·夏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夏天是火红热烈的。当偌大的镜湖碧叶连天,荷花绽放;橹声咿呀,船在湖中行,人在画中游;那一湖千姿百态的荷花,那一湖穿红戴绿的采花女,歌不断,笑不断,歌声、水声、桨声、蓝天、碧湖、白云,民俗民风,乡音乡情,多么明丽的一幅图画,何等宽朗的潇洒人生。此时,就连灼热的夏天也显得清爽爽、凉悠悠了„„

“霜落树空,满地金黄,征帆远行,秋风送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

秋尽江南草木凋,秋天是丰厚深沉的。当满树的黄叶纷纷飘落,大地硕果累累,流金溢香,勤劳的人们正忙碌着把幸福和希望一并收藏。在宜人的秋风中,轻舟向天的尽头划去,这次远行可不是去领略故乡的风味,只因那里有更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呢。秋天给人以更多的遐想„„

“隆冬降临,瑞雪纷纷,万物静寂,难求知音。„„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北风卷地百草折,冬天是冷酷无情的。轻轻打开东向的那扇窗户,引颈向外张望,厚厚的白雪早已静静地给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仿佛一切生命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呼啸的北风,漫天的飞雪,以及诗人心中无尽的孤独、忧郁、惆怅„„天寒地冻,一片苍茫,泪往肚里吞,血往深处流,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从上可见,李白笔下的春夏秋冬早已融入了诗人的万千情绪,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流动的是诗人的丰富感情。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沉静,冬的洁白,四季变换,神韵风情,已经化入到李白山水诗的骨子里去了。在这类山水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本质特征就是突破庸常,反抗尘俗,从中我们能够呼吸到一口口新鲜而又清凉的空气。可见,在唐代那个令李白并不倾心的朝代里,他常常都想为自己寻求一个精神寄托,有时在心里,有时在四季山水中。

(三)登山临水的快慰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的奇丽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葱茏的艺术想象。当现实不合他的理想,怀才而不被起用时,官场的绝望并没有使他心灰意冷,他去掉身心的羁绊,正好远走高飞,到名山大川,情系自然,在几近冷漠的自然山水中,领悟到一种心灵的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时,李白向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灵魂,向内发现了自己心境中的深情,在山的怀抱中,在水的情怀里,胸襟更加宽广了。

登山揽胜,临水抒情,在灵山秀水间,那明丽可人的千山万水,清风朗月,秋菊落英,沙沙穿林打叶声,潺潺小溪与泉鸣,风过雨霁,山岚白云,在李白的心中投下了一抹抹快慰的绿荫。七绝《登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剿云松。”

在这首七绝里,李白挥毫走笔,饱蘸浓情,在登峰极顶的无比快慰中,盛赞庐山秀色。最美丽的是“青天削出金芙蓉”,最动人的是“九江秀色可揽结”。天才纵逸,性格豪爽的诗句,让人通体舒畅,如坐春风,不仅充分领悟到庐山山水的妩媚动人,而且心驰神往。

《冬日归旧山》一诗,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

2 2 2

于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于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诗中,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在这首诗中,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他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

(四)夕阳明月下的沉思

我们知道,凡是能够人为描绘的自然风光就失去了其神秘性。人类之所以世世代代始终保持着对客观自然山水炽热而纯真的那一份爱,那一份情,就在于人生无穷,生命无尽,山水永恒,探索不停。于是,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展读李白的描山绘水之作,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沿江独步,还是月下独饮,在潇潇春雨和瑟瑟秋风里,在红红夕阳和皎皎明月下,他时常陷入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江边行吟,思接古今,李白胸襟大开,心潮滚滚,耳闻缥缈的音乐,目睹翻飞的白鸥,一种强烈的时空意识油然而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遥想历史,云山苍茫,江上泱泱,功名富贵如流水,恍惚若梦了无痕。弹指之间,全都灰飞烟灭,而亘古不灭,世代相传,光照千秋的却是天才诗人屈原的词赋,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闻风汲流,也许李白正是从“屈平词赋悬日月”这一文化现象中,发现了人类精神瑰宝传递的秘密。天才惜天才,名人慕名人,原本就是人生的一道风景。

妇孺皆知的《静夜思》一诗,李白望月怀乡,见月起情,在凄寒如霜的月夜,思念难忘的故乡,乡情、亲情、人情,时间、空间、灵魂完全交融于一体,明明白白的语言,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千百年来东方人常有的思维定式。可以说,月下思乡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月下饮酒,李白神思飞奔,倔强兀傲,热爱自由的诗人也生出疑问,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对生命意义及 对生命的有限和无限的深沉思考之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

人生苦短,皓月永存。在纷繁喧嚣的尘世里,许多人都在为功名利禄而奔忙着,乱哄哄你方闹罢我登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欺天瞒地,不择手段。其实,静心细想,天地悠悠,岁月匆匆,潮起潮落,沧海桑田,无论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瞬间过客而已,逝水年华东流去之后,只有那空中的一轮朗月从古至今,清辉永存。在对明月的沉思疑问中,李白悟出了,生活在山水明月之中,一旦自然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对立彻底消失,人心也会因此变得温和善良起来,这时奔腾咆哮的主观感情,在清柔的月色之下,也会用一种极其平静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平静的主观感情,其实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宣泄,它构成了李白文化人格的又一特点。因为在如水的月光下和自然山水中寻求到了精神自由和解脱,李白得到的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山中落日,景色迷人,在如血的夕阳下,李白笔随意转,情不可遏。

在李白的山水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身心与山水自然景色浑然一体,反应出诗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情感。他的山水诗里,构成的是一幅幅融汇着诗人情绪的动态画卷,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了诗人与自然山水的不和谐。那我们就来看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一面体现在哪里。

二、诗人与自然山水的对立

这一方面 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是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全诗共分四段:每段当中都能够从不同角度体现诗人与自然的对立。如第一段: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说蜀地山高路险,常人想要与秦地沟通走此路比登天还难,最后经过了那么长时间才相往来,从而反映出大自然之刻薄,人力量之薄弱,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娥眉

3 3 3

山顶。人和自然失去了默契,所谓的“天人合一”在这里也就不复存在了!体现出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河川,再加上黄鹤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通过对大自然中蜀道沿途艰难的描写,反映出李白人生旅途之艰难,也是李白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感叹,说明诗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体现了诗人想要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青泥岭上迂回曲折,极短的路程内也要转很多弯,突出了道路的险峻,也反映出诗人的无奈。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这让诗人有一种落寞感,和内心的不平静相辉映,反映出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其实李白内心是孤独寂寞的,他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危,但朝廷不理会,反映出他对朝廷的不满,和不被国家重用的悲愤之情。他只能把这种忧国忧民,悲愤的情感通过大自然表现出来,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对立。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现了李白对时局的憎恶,反映出他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内心的不平突出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把地势险要,猛兽出没跟黑暗的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对立。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说明诗人想要攀登难上加难的蜀山,体现了诗人想要征服大自然的迫切愿望,反映出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还有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高高天姥山却可望可游。于是夜里梦中“飞渡镜湖月”,到剡溪,凭吊谢灵运遗迹。然后“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登山巅,领略了大海高峰的奇壮胜观。而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金碧琳琅的神仙世界,霓衣风马,虎鼓瑟,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来了。但就在此刻,梦醒了,天姥仙境不见了,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诗人描述天姥山风光的雄奇壮丽和神仙境界的神奇美丽,体现了诗人对天姥山的热烈向往。可这都是虚幻的,更有力的反衬现实社会的丑恶与黑暗。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两句,说的是世间行乐也像做梦一样短暂,古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反映出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诗人用留不住的江水来说明对改变社会动荡局面失去了信心,也就是对大自然失去了信心,心灵上受到了创伤。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这首诗基本上是双句押韵,可“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三句全押韵 ,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反映了诗人心灵上与大自然的不和谐,突出了诗人与大自然对立的一面。

狂想逍遥在梦幻山水里的李白,终于在冷酷的政治现实中觉醒。晚年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在江夏相逢故人,他悲愤了:“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如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掉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江夏赠韦南陵冰》)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表现了自然山水与诗人的不和谐。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

4 4 4

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从此处看诗人内心极度苦闷,开始排斥自然山水,反映了诗人与自然山水的对立。

总之, 李白的山水诗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从他的山水诗中可以感受到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使我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同时诗人以自然界崎岖险阻象征仕途的艰难坎坷,以虚幻的神仙世界的景物表达对人世间权贵的蔑视。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李白的山水诗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我们可以从对他山水诗的观赏和返照中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舒适与刺激,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某种启迪,在情感上得到某种疏导和宣泄,使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丰富和完善,使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自乐自足的境界,感受到更加美好的人生。他的诗无论在语言上、手法上,还是在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都让我们看到一个狂放不羁、傲岸率性的诗人形象,诗人这种不刻意追求什么语言和方法,在自由与放纵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风,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参考文献

1、王瑶《李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2、安旗《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4

3、安旗《李白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7

4、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

5、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 1988

6、网址:www.daodoc.com

7、网址:www.daodoc.com

8、网址:www.daodoc.com

5 5 5

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欣赏李白诗中的名句

李白诗中的友情漫谈

诗人与诗的故事 古诗中的百科

李白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人文精神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