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诗人李白简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6 12:05: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诗人简介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示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相,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有过一段风流不羁的生活,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同为早期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其实,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诗歌艺术,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比。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韩愈劝之还俗。屡考进士不中,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又重炼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崔护 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⑴苏轼和他的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是北宋著名的诗词作家。他少年时代就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从而学到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才能。他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既矛盾又统一。入仕后虽在政治上属于旧派,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一生中喜激励后进,自己的创作精力更是始终十分旺盛,著名《东坡全集》一百余卷,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此外,他虽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却在散文、诗歌,特别是书札中,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苏轼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以他丰富多彩有创作实践,继承欧阳修等人最后完成了诗*新运动。其中特别应该提及的,是他创立了豪放词派,成为南宋爱国诗词的先驱。他的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的旧框框,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诗的意境,把诗*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出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名篇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杯古》等。它们以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形成了苏词的浪漫主义风格。在语言上,它们给人以清心朴素之感,为了充分表达意境,有时还突破音律的束缚。

⑵李清照和她的词

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5年)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他冲破罗网,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在文艺领域里,她也没有一般封建妇女的自卑感,不仅敢于利用各种文学形式表情达意,而且敢于批评那些久负盛名的作家。正是这种精神,使她的作品富有独创绉,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李清照的作品有诗、词、散文,其中最擅长的是词。她早年曾写有《词论》,认为“词别是一家”,应有自己的特点,反对以作诗文之法写词。为此,她还批评了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著名作家。这些批评意见虽有保守之嫌,但可以看出她对词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李清照的词可以金兵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描述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基调愉快开朗,名篇有《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萧》、《一剪梅》等。后期主要悲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基调低沉愤懑,名篇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等。这些作品主要是继承婉约派词家的发展道路,而成就都超过了前人。她后期的词有的还兼有豪放的特点,从而使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较大。

⑶辛弃疾和他的爱国词诗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是南宋时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外族的侵侮、人民的灾难,在他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生中,他为挽救南宋王朝的沦亡竭尽全力,亲赴沙场,却屡遭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还是怀着他那未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他的创作以词为主,现存六百余首,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前代和同期的词人,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也是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

辛弃疾词作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对沦陷国土的怀念和对抗敌人斗争的赞扬;其次表现在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第三表现在他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愤懑不平。这些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雄奇豪放的意境和悲愤沉郁的情调。作品中所表现的往往是开阔的场景、战斗的雄姿和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名篇有《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以它们为代表的辛词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而且形成了一种爱国词派。

推荐第2篇: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孟浩然(689-740),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高 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

景县)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李 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 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刘长卿(726-790),唐代诗人。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王 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等等。

曹 豳(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 )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

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苏 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陆 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林 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几,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洛阳。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

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虽写过不少爱国诗篇,但最著名的还是田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

王 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常常白天下田、放牛,晚上去佛寺长时灯下读书。工于画梅,又擅长作诗。诗风质朴自然。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万历十五年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烟台蓬莱人,祖籍安徽定远。明朝杰出的军事家、华夏杰出志士,民族英雄。

推荐第3篇:对诗人刘禹锡、李白、白居易、王维的简介

对诗人刘禹锡、李白、白居易、王维的简介: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为“小诗之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物。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他一生作诗《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其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其作品最主要的为山水诗。王伟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着墨不多,意境高远,诗意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推荐第4篇:诗人白居易简介

诗人 白 居 易 简介

(772~846)

白居易(772~846)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在中国以及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出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很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 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等。

推荐第5篇:古代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而死。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

、散文家。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有《陶渊明集》。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诗人。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师。

唐朝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后迁居河南荥阳。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

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与杨炯、

39、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丽

,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有《王子安集》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性格豪放旷达,喜欢喝醉了酒以后挥笔写诗,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

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他的七绝《凉州词》与五绝《登鹳雀楼》都是唐诗和中国诗史上的绝唱。

王昌龄(约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因担任过江宁丞和龙标尉的职位,后人也称他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善于写七言绝句,被人称作“七绝圣手”。有《王昌龄集》。

张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他的诗以写景居多,风格清丽,朴实自然。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以这首《枫桥夜泊》最为有名。有《张祠部诗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诗风奇崛雄伟,对宋代诗歌影响很大。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是王叔文政治集团的重要人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后官至太子宾客。他的诗歌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十分注意向民歌学习,形成活泼明快的独特风格,被当时人称为“诗豪”。有《刘宾客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曾与刘禹锡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调任柳州刺史。他的诗大多数作于被贬之后。诗的风格淡雅,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有《柳河东集》。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因为受到排挤,一生都很不得志。擅长写律诗、绝句,诗富于文采,风格色彩很浓,音调和谐优美,意境朦胧抒情,多用典故,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温庭筠(?—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才思敏捷,每次应试,八叉手就能写成八韵。精通音律,熟悉词调,是“花间派”的鼻祖。他的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

宋朝

范仲淹(989-1052),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他的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

之称。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

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诗人,诗*新运动的倡导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官到中书舍人。擅长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主张坚决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排挤,爱国热情却始终不变。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

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

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推荐第6篇:历代诗人简介

一、先秦至隋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而死。

2、荆轲(?—前227),战国时卫国人。卫人称为庆卿,燕人称为荆卿、荆叔。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不中,被杀。

3、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击败。

4、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王朝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5、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

6、李延年(?—约前90),中山(治今河北定州)人。汉音乐家,善歌,又善创新声。

7、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至丞相,封魏王。

8、刘桢(?—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

9、徐幹(171—218),字伟长,北海(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0、曹丕(187—226),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公元220—226年在位。

1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

12、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13、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相传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14、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诗品》中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

15、吴隐之(?—414),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属河南)人。曾任中书侍郎、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东晋后期著名廉吏。

16、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诗人。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师。

17、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南朝宋文学家。曾任临海王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擅长七言诗。

18、陆凯,生卒年不详。字智君,代(今河北蔚县)人。南朝宋诗人。谨重好学,以忠厚见称。

19、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后世与谢灵运对举,称小谢。为李白所推许。

20、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信阳)人。南朝诗人。齐代官至广州刺史,梁代为吏部尚书。

21、释宝月,南朝齐时僧人,生平不详。

22、沈约(441—512),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代。撰《四声谱》,倡声病说,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3、何逊(?—518),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诗人。诗风与谢朓相近。

24、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诗人。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当时称吴均体。

25、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有山中宰相之称。

26、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梁诗人。

27、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朝文学家,宫体诗的主要倡导者。

28、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朝陈文学家。诗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与何逊诗风相近。

29、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编有《玉台新咏》。

30、邢邵(496—?),“邵”一作“劭”。字子才,河间(今河北任丘)人。北朝魏齐时无神论者、文学家。

31、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北周文学家。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北周时官至开府义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32、江总(518—590),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南朝陈诗人,随后主游宴后庭,多作艳诗。

33、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人。隋朝诗人。历仕齐、周,至隋累官司隶大夫。

34、孔绍安(577—约622),隋唐之际诗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二、唐代

35、王绩(约589—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隐居东皋,号东皋子。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乐,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语言朴素自然。也能文。有《王无功文集》。

36、骆宾王(约638—?),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与王勃等人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37、李峤(约645-约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他写的多为咏物诗,十分讲究格律,唐玄宗曾称赞他是“真才子”。著有文集五十卷,可惜大多散佚。

38、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与杨炯、

39、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丽,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有《王子安集》。

40、宋之问(约656—约713),唐代诗人。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他的诗讲究声律对偶,对唐代近体诗的完善和发展有较大贡献。有《宋之问集》。

41、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性格豪放旷达,喜欢喝醉了酒以后挥笔写诗,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他和大诗人李白情趣相投,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贺知章不但诗写得好,还擅长隶书和草书。

42、张说(667—730),唐代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省)人。睿宗、玄宗朝官至宰相,封燕国公。擅长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有《张燕公集》。

43、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先天年间进士。他的诗流传不多,相传宰相张说把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在政事堂上,让当时的读书人作榜样。

44、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的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感遇》诗十二首是他的代表作。有《曲江集》。

45、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他的七绝《凉州词》与五绝《登鹳雀楼》都是唐诗和中国诗史上的绝唱。

46、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被称为“王孟”。他的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有《孟浩然集》。

47、王昌龄(约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因担任过江宁丞和龙标尉的职位,后人也称他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善于写七言绝句,被人称作“七绝圣手”。有《王昌龄集》。

48、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与王维、孟浩然接近。有《常建集》。

49、刘长卿(?-约789),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年间进士。他的诗多表达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擅长五言律诗,有“五言长城”的美誉。有《刘随州诗集》。 50、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作品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多写田园隐逸生活,擅长状景绘物。有《祖咏集》。

51、李颀(?—751),唐代诗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人。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有《李颀集》。

52、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早期诗多写闺情,后来去过边塞,风格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

53、高適(约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年生活贫困,流落在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后受人推荐,做了个县尉。“安史之乱”后,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他的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大致相近。有《高常侍集》。

54、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河东人。早期的诗题材丰富,积极向上,体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晚年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不时流露出消极的情绪。他的诗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宋代文学家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55、裴迪,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关中(今属陕西)人。曾与王维一同隐居终南山。其诗多描绘自然美景,风格与王维相近。

56、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大诗人,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李白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他的诗想象力丰富,语言流转自然,是屈原以来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

57、崔曙(约704—739),唐代诗人。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其诗多写景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

58、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一生坎坷,备尝艰辛。其诗真实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擅长各种诗体,尤其以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有《杜工部集》。

59、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与高適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

60、张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他的诗以写景居多,风格清丽,朴实自然。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以这首《枫桥夜泊》最为有名。有《张祠部诗集》。 6

1、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他的诗以写田园山水居多,寄情悠远,语言简淡;也有关心民众疾苦的作品。后世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有《韦苏州集》。

62、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送别和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有《卢纶诗集》。 6

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诗风奇崛雄伟,对宋代诗歌影响很大。有《昌黎先生集》。 6

4、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元和年间进士,武宗时做过宰相。与白居易、元缜等诗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写诗追求通俗平易。《悯农》二首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65、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为现实服务,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弊政。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诗风平易。《新乐府》、《秦中吟》等是体现他的诗歌主张的代表作,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有《白氏长庆集》。

66、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是王叔文政治集团的重要人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后官至太子宾客。他的诗歌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十分注意向民歌学习,形成活泼明快的独特风格,被当时人称为“诗豪”。有《刘宾客集》。

67、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刘禹锡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调任柳州刺史。他的诗大多数作于被贬之后。诗的风格淡雅,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有《柳河东集》。

68、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为僧,法号无本,后来经韩愈相劝还俗。他的诗以清奇和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诗风清淡朴素,意境荒凉枯寂,与孟郊齐名,被后人称作“郊寒岛瘦”。

69、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不顺,又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对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天纵奇才,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后人将他的诗风称为“李长吉体”。有《昌谷集》。

70、马戴,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会昌年间进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其诗很为时人及后世所推崇,尤以五言律诗著称。有《会昌进士集》。

71、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

7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因为受到排挤,一生都很不得志。擅长写律诗、绝句,诗富于文采,风格色彩很浓,音调和谐优美,意境朦胧抒情,多用典故,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7

3、温庭筠(?—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才思敏捷,每次应试,八叉手就能写成八韵。精通音律,熟悉词调,是“花间派”的鼻祖。他的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

74、崔涂,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礼山,江南人。光启年间进士。诗以怀乡、送别、旅愁等题材为主,情绪低沉,意境比较深刻委婉。《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三、宋代

75、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改名开,字仲涂。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散文家,以韩愈、柳宗元的继承人自居。

76、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宁化人。初仕南唐,入宋后中进士,累官兵部员外郎。著《江表志》,记录南唐史事。 7

7、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文学家。在宋朝初年提倡平易朴素的诗风,推崇杜甫、白居易。

78、寇準(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封莱国公。

79、林逋(967—1029),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

80、范仲淹(989-1052),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他的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

81、曾公亮(999—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人。宋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撰《武经总要》。 8

2、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83、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北宋诗人。论诗重政治内容,反对靡丽文风,对宋代诗风转变有较大影响。

84、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迁居开封。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

85、张俞,生卒年不详。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属四川)人。北宋诗人。

86、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诗人,诗*新运动的倡导者。

87、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世称盱江先生,又称直讲先生。北宋哲学家、诗人。 8

8、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者。

89、刘攽(1023—1089),字贡父,或作戆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90、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以教书为生。诗风奇崛豪放。

91、张舜民(约1034—1100),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治今陕西彬县)人。北宋诗人。官至吏部侍郎。

92、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官到中书舍人。擅长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9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94、孔平仲,字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北宋诗人。与兄文仲、武仲都有文名,合称“清江三孔”。 9

5、王雱(1044—1076),字元泽,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儿子。官到龙图阁直学士。 9

6、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97、道潜(1043—1102),字参寥,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杭州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北宋诗人。 9

8、晁冲之,字叔用,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江西诗派诗人。 9

9、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北宋诗人。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100、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也擅长诗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10

1、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弟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10

2、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诗宗杜甫,锻炼辛苦,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

10

3、徐俯(?—1140),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外甥,诗属江西派。

10

4、吴涛,字德劭,崇仁(今属江西)人。北宋诗人。 10

5、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宋代诗人、诗论家,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10

6、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宋代诗人。高宗时任翰林学士。

10

7、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哲学家、诗人。朱熹曾向他问学。

10

8、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北宋女词人,亦能诗。 10

9、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南宋女词人。也擅长诗文。

110、曾幾(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南宋诗人。陆游曾向他学诗。 1

11、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主战派大臣。 1

12、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诗人。诗出于江西诗派,而自成一家。 1

13、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为秦桧所陷,以“莫须有”之罪被害。谥武穆。

1

14、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

15、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主张坚决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排挤,爱国热情却始终不变。

1

16、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南宋诗人。官至参知政事。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1

17、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他的诗自成一家,人称“杨诚斋体”。 1

18、林升,生卒年不详,南宋士人。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大约生活在孝宗淳熙年间。

1

19、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120、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学者。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1

21、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词人。诗为杨万里所称道。 1

22、徐玑(1162—1214),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晋江(今属福建)人,自其父时移居永嘉(今浙江温州)。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1

23、赵师秀(?—1219),字紫芝,号灵秀,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翁卷、徐玑并称“永嘉四灵”。 1

24、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1

25、雷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1

26、戴复古(1167—1248),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温岭)人。南宋诗人,江湖派重要作家,曾师从陆游。

1

27、叶绍翁,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其诗属于宋朝后期的“江湖派”,尤其擅长七言绝句。

1

28、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官至工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谥文定。江湖派最大的诗人。

1

29、志南,南宋诗僧,生平不详。

130、严羽(1192—1245),字仪卿、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诗歌批评家,论诗推崇盛盛,强调“妙悟”和“兴趣”。 1

31、周密(1232—约1298),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文学家。 1

32、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1

33、汪元量(1241—?),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为宋宫廷乐师,被掳北上,后以道士南归。 1

34、郑思肖(1241—1318),字亿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末太学生,宋亡后隐居苏州。诗有很强的遗民特色。

1

35、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宋亡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1

36、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四、金辽元明清 1

37、王庭筠(1156—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又号黄华老人。

1

38、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元之际最有成就的诗人。其诗风格沉雄,豪放超迈。

1

39、陈孚(1240—1303),字刚中,天台临海(今属浙江)人。元代诗人。诗以雄浑刚健著称。

140、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县)人。元诗人。古诗学陶、柳,近体学唐,以感情深挚著称。

1

41、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书画家、诗人。宋宗室,入元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1

42、黄庚(1260—1328),字星甫,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宋元之际诗人。宋亡不仕,以教馆为业。诗以近体见长,清丽纤巧。 1

43、杨载(1271—1323),字仲弘,浦城(今属福建)人。元代诗人。与虞集、范椁、揭傒斯合称“元诗四大家”,以骨力遒劲著称。

1

44、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四川仁寿人,侨居崇仁(今属江西)。元代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也擅长散文。

1

45、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官至翰林待制、侍讲学士。元代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诗风清丽婉转。

1

46、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元末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梅。其诗遒劲纵逸。

1

47、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今属浙江)人。元末最负盛名的诗人,其诗号“铁崖体”。 1

48、倪瓒(1301—1374),原名珽,字元镇,号元林,无锡(今属江苏)人。元代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称“元末四大家”。其诗清旷萧散。

1

49、萨都剌(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元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 150、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封诚意伯。诗多古体,苍莽萧瑟。 1

51、袁凯(约1310—?),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后托疾归。

1

52、杨基(1326—?),字孟载,号眉庵,嘉定州(今四川乐山)人,迁居江苏吴县。明代诗人,与高启等合称“吴中四杰”。

1

53、毛铉,字鼎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诗人,其诗富于生活气息。 1

54、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初成就最高的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官至翰林编修、户部侍郎。

1

55、王恭,字安中,闽县(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永乐初年授翰林典籍。

1

56、杨士奇(1365—1423),初名寓,士奇是他的字,泰和(今属江西)人。明代诗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1

57、李昌祺,名祯,字昌祺,庐陵(今属江西)人。明代诗人。永乐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

1

58、刘球,字求乐,更名廷振,安福(今属江西)人。明代诗人。官至翰林侍讲。

1

59、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大臣。官至兵部尚书,土木之变后拥立景帝,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后英宗复辟,被害 160、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以清新雅丽见长。

16

1、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明代诗人,创茶陵诗派。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16

2、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 16

3、李梦阳(1470—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诗人,为“前七子”领袖,诗雄深峻伟,刻意学杜甫。

16

4、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诗人,“前七子”之一,又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16

5、周在,字善卿,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诗人。官至浙江右参政。诗以清新见长。

16

6、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明代诗人,与李梦阳同为“前七子”领袖,作诗提倡复古。

16

7、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明代著名学者,官至翰林修撰。诗学六朝,独树一帜。

16

8、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一号脱屣老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明代诗人。与李攀龙、王世贞等提倡复古,号“后七子”。

16

9、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诗人,“后七子”领袖。古乐府学汉,近体学唐。 170、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嘉靖年间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权相严嵩,下狱死。

17

1、徐渭(1521—1593),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

17

2、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治今蓬莱)人。明抗倭名将、军事家。他编练的戚家军是抗倭的主力。

17

3、钱福(1461—1504),字与谦,号鹤滩,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诗人。弘治年间会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7

4、高攀龙(1562—1626),字云从,又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明代诗人。官至左都御史。诗朴素自然。 17

5、袁中道(1570—1627),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诗人。

17

6、陈子龙(1608—1647),字人中,一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诗人。官至兵科给事中。明亡后起兵抗清,兵败被捕投水死。

17

7、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属浙江)人。明代诗人。鲁王时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被俘就义。

17

8、夏完淳(1631—1647),南明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随父亲和老师起兵抗清,兵败后被捕就义。

17

9、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清之际诗人。诗风凄丽苍凉,多纪时事,有“诗史”之称。 180、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属江苏)人。明清之际诗人。入清不仕。其诗着力反映民生疾苦。

18

1、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入清后更名炎武,又作炎午,号亭林,曾自团蒋山傭。昆山(今属江苏)人。明遗民,著名学者、诗人。

18

2、尤侗(1618—1704),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西堂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文学家、戏曲家。 18

3、毛奇龄(1623—1716),本名甡,字大可;一字齐于,号僧开、西河、初晴居士、河右僧,人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清代学者。工诗文,善书画。

18

4、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诗人。官至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 18

5、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诗人。论诗标举神韵说。 18

6、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初白。海宁(今属浙江)人。清代诗人。擅长七律。

18

7、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论诗鼓吹格调说。

18

8、纳兰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满州正黄旗人。清代词人。亦工诗,诗作感情细腻。 18

9、徐兰,字芬若,又字芝仙,常熟人,流寓北通州。清代诗人。长于白描人物,诗无一语不奇。

190、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诗宗宋人,为浙派重要作家。 19

1、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诗人、书画家,属“扬州八怪”之一。做过几任知县,同情民生疾苦。 19

2、屈复(1668—?),字见心,号悔翁,晚号金粟道人。蒲城(今属陕西)人。清代文学家。

19

3、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定甫、离垢居士。铅山(今属江西)人。清代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

19

4、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仓山叟、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为乾隆诗坛之盟主。

19

5、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19

6、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菘,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19

7、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论诗主张雅正。 19

8、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小名高生,自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诗人。一生坎坷,诗多愤世嫉俗、伤感愁苦之音。

19

9、席佩兰,字道华,一字韵芬,号浣云。照文(今江苏常熟)人。清代诗人,袁枚女弟子。善画兰。

200、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20

1、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

20

2、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20

3、王闓运(1832-1916),湖南湘潭人。近代文学家、诗评家,著名的儒家学者。著作丰富,有《五代诗选本》、《祺祥故事》、《湘绮楼文集》、日记等。其住所叫湘绮楼,自号湘绮老人。 20

4、张之洞(1837~1909)中国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晚清诗人。

20

5、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易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等,世称“南海先生”。诗人。

20

6、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晚清诗人。

20

7、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属湖南)人。晚清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入狱,壮烈牺牲。

20

8、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新会(今属广东)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

20

9、秋瑾(1870—1907),字(王睿)生,一字竞雄,又称“鉴湖女侠”。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旧民主主

推荐第7篇:古代诗人别称 如李白 诗仙

中国历代诗人的别称 (2007-04-16 13:43:09)转载▼ 分类: 风情集 1.“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2.诗圣”杜甫

在形容自己的诗艺时,杜甫曾说过:“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的确,杜甫的七古、五古、七律、五律在唐代都是一流的,古体的七言诗在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在他手里变了格调,在“温柔敦厚”外另开“沉着痛快”一派,五律,杜甫以前用来写艳情、写山水,他却用来写广大的实在的人生,拓宽了诗歌领域。他的五律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的变化,七律精于组织,富于变化,七绝虽直抒胸臆,但颇有清新刻画之句。他不大做乐府,但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源于乐府。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陆游有诗曰:

千载《诗》亡不复删

少陵谈笑即追还

尝憎晚辈言“诗史”

《清庙》《生民》伯仲间。

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正是因为杜甫推崇儒家思想,再加上其诗歌的影响,才被后世称为诗圣.\"圣\"在古代是对儒家人物的神化评价和称号.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3.“诗佛”王维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4.“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进士出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 在孟郊的一生中,“春风得意”的日子非常的短暂。他一生几乎都贫困潦倒,连死后的丧事也是韩愈等友人集资操办的。虽然他生活贫困,仕途短暂,但正是这样的生活困境,才铸就了他阴郁、冷峭、朴重的诗风,成为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 诗多不平之鸣,用字追求“瘦”、“硬”。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称之为“诗囚”。

有《孟东野集》。被人们称为“高天厚地一诗囚”,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 5.“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6.“诗虎”罗邺 罗邺:唐朝诗人

7.“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8.“诗杰”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9.“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10.“诗奴” 贾岛

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1.“诗骨” 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12.“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13.“诗魔” 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4.“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5.“杜紫薇” 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6.“温八叉” 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7.“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8.“崔鸳鸯” 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9.“诗神” 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推荐第8篇:36个诗人的简介

35个诗人作家的简介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4.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5.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作品有《李太白集》。

6.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作品有《樊川文集》.

7.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8.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9.刘禹锡,字孟德,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10.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1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东坡乐府》等。

12.沈括,子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其所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被国内外学视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13.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其主要作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的方式反应现实。

14.刘义庆,南朝宋人。《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5.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身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16.鲁迅,原民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新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等,都收在《鲁讯全集》里。

17.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想录》等。

18.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主要作品有《踪迹》《欧游杂记》等。

19.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座屏收在《老舍文集》里。

20.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21.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蔡文姬》《屈原》等。

22.沈从文,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23.艾青,原民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24.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人,当代诗人,诗论家。

25.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

生石》等。

26.席慕容,蒙古族人,全名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容”是“穆伦”的谐音。主要著作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有一首歌》《同心集》《写给幸福》《江山有待》等。

27.赵丽宏,当代作家。

28.秦文君,当代女作家,著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

29.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30.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1.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也创造了大量的童话.

33.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34.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科普作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的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十卷二百万字的,被誉为“昆虫学史诗”的昆虫学巨作。

35.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6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波兰人,著名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推荐第9篇:古代诗人词人简介

古代诗人

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诗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鬼-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诗骨-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诗杰-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诗家天子-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诗佛-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诗奴-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帝王也风骚:刘邦、刘彻、曹操、李世民、武则天、李煜、乾隆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孟襄阳: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郑光祖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江南四大才子:唐寅、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明代三大才子:徐渭、解缙、杨慎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时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解缙自幼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推荐第10篇:唐代诗人李白被后誉为什么

唐代诗人李白被后誉为什么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性格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诗人被后人赞美并送上什么样的称号呢?如果你想知道,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唐代诗人李白的相关称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史籍记载

《新唐书;列传一百二七;文艺中;李白传》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唐才子传;李白》 《草堂集序》李阳冰

《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范传正 《李翰林集序》魏颢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墓碣记》刘全白

主要思想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

1 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

2 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

三、十

五、二十

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诗友挚情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汪伦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

3 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白写序

李阳冰曾与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2] 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流传于世。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4

第11篇:中国历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中国历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1.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诗歌充满追求进步的生活热情和深厚的爱国感情,表现了他憎恶黑暗、坚持正义的高洁人格。想象丰富,辞藻绚烂,常用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融化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构成雄奇壮丽的境界,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大纲选其《离骚》(节选)和《湘夫人》2首。

2.曹操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其诗或反映汉末*现实,或抒发个人宏大抱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大纲选其《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3首。

3.曹植东汉末期,三国初期魏国其诗前期大都表现游乐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后期作品则充满愤激情绪,有的还能反映人民疾苦。笔力雄健,词采华茂,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讲究形式美,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纲选其《七步诗》《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视死忽如归)2首。4.陶渊明东晋人其大量田园诗描绘农村风光和劳动情景,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风格平淡自然,韵味隽永。语言简洁含蓄,深厚而富有意境。大纲选其《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3首。 5.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题材丰富,感情真挚。大纲选《咏鹅》1首。 6.王勃初唐其诗于清丽婉畅之中带有宏放浑厚的气象。人称“诗杰”。大纲选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

7.贺知章唐朝人写景之诗,较清新通俗。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大纲选其《咏柳》《回乡偶书》(少小„„)

8.王之涣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雄奇豪放,音乐性强,脍炙人口。大纲选其《登鹳雀楼》《凉州词》2首。

9.孟浩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隐居闲适生活和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见长。大纲选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3首。

10.王昌龄盛唐的边塞诗人其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也有闺怨、宫怨、送别之作,于七绝用力最专,常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七绝圣手\"之誉。大纲选其《出塞》(其一)《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3首

11.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前期多写边塞生活,后期多写山水诗。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誉为“诗佛”。大纲选其《使至塞上》《鹿柴》《竹里馆》《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6首。 12.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风格雄奇奔放,前无古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大纲选其《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蜀道难》17首。

13.崔颢唐代早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体验边塞生活,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大纲选其《黄鹤楼》1首。

14.王翰唐朝恃才不羁,诗多壮丽之词,多属边塞风格。大纲选其《凉州词》1首。

15高适唐朝以边塞诗著名,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情调悲壮苍凉,笔势豪健(雄壮奔放,激昂慷慨)。大纲选其《别董大》1首。

16.刘长卿唐朝其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之情。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雅洗练,接近\"王孟\",擅长五言,尤工五律,有\"五言长城\"之称。大纲选其《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首。 17 杜甫唐朝其诗显示唐朝由盛及衰,称为\"诗史\",思想深厚,境界开阔。以古体、律诗见长,反映民间疾苦,表达爱国之情。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为“诗圣”。大纲选其《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绝句四首》(其三)《绝句二首》(其一)《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旅夜抒怀》《春望》《咏怀古迹》(其三)《蜀相》《登高》《兵车行》《阁夜》《客至》《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8首。 18.岑参唐朝以七言诗见长,后期边塞诗生动夸张,慷慨激昂,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积极乐观精神。作品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形成了奇峻壮阔的风格。大纲选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首。

19、韦应物唐朝其诗多关心民间疾苦,表达愤世忤时之作,以描写田园景物者最著名。简淡秀朗,意境高远,语言简洁,风格淡雅,富有诗情画意。大纲选其《滁州西涧》1首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

得优美如画,又含蓄地流露出待渡者的怅惘心情,颇耐寻味。

20.卢纶唐朝其诗多送别酬答,也有少数反映边塞将士生活的作品,大纲选其《塞下曲》(其二)1首。

21.孟郊唐朝其诗多感伤自己的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形成瘦硬奇警的风格,\"郊寒岛瘦\" 。曾称之为“诗囚”。大纲选其《游子吟》1首,写的平易自然,意味深隽。

22.常建唐朝常以山村、寺观为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大纲选其《题破山寺后禅院》1首。 23.韩愈唐朝其诗力求新奇,境界壮阔,以文为诗,自成一家,但过分避熟求生,不免流于险怪。大纲选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首。

24.刘禹锡唐朝诗文俱工,自成一家。他仿效民歌体,独创竹枝词诗体。竹枝词具有健康开朗的情调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于唐诗中别开生面,别具风格。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人称其为“五言长城”。大纲选其《竹枝词》(其一)《秋词》(其一)《望洞庭》《石头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浪淘沙》(其一)《乌衣巷》7首。 25.白居易唐朝其诗以政治讽喻诗为主,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语言优美而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大纲选其《观刈麦》《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琵琶行》4首。

26.元缜唐朝前期诗作对当时社会矛盾有所揭露,后期则多写身边琐事,意义不大。大纲选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1首,反映其对白居易的深厚友情,以哀景抒哀情,景语即情语。 27.贾岛其唐朝诗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也有个别清新动人的小诗。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人称其为“诗奴”。大纲选其《寻隐者不遇》1首。

28.李贺唐朝其诗多诉说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现实的愤懑,想象奇特,构思精巧用词瑰丽,色彩浓艳,独树一帜,称为\"长吉体\"。由于生活面狭窄和过于追求新奇险怪,许多诗歌也不免流于晦涩,往往有奇句而欠缺完整的形象、意境和脉络。故称其为“诗鬼”。大纲选其《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2首。

29.杜牧唐朝其诗多指陈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写景抒情的小诗,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意境深远,在晚唐轻浮艳丽的诗坛上独树一帜。人称其为“杜紫薇”。大纲选其《清明》《山行》《江南春》《过华清宫》(其一)《泊秦淮》《赤壁》《秋夕》7首。 30.李商隐唐朝其爱情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词句精警,色彩浓丽。大纲选其《乐游原》《夜雨寄北》《无题》《锦瑟》4首

31.温庭筠唐朝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善于创造意境,表现情思。其诗风格高昂,笔力雄健;其词内容多为闺怨之情,风格柔靡,手法多变,为花间派创始人。大纲选其诗《商山早行》1首,词《忆江南》《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首。

32.李煜南唐朝其词前期多反映宫廷生活;后期多怀念往昔,吟叹身世,艺术成就极高。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内心情感,语言明净自然,形象鲜明,扩展和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大纲选其《浪淘沙》《相见欢》《虞美人》3首。

33.范仲淹北宋,其词仅五首传世,以善写边塞风光和抒发羁旅情怀为特色,境界开阔而深沉,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领域。大纲选其《渔家傲》1首。

34.晏殊北宋,追踪西昆体,主要表现闲适享乐生活的乐趣,偶尔也流露出寂寞空虚之感,风格清新婉丽。大纲选其《浣溪沙》1首。

35.王安石北宋,其诗文雄健(刚劲)峭拔。其诗遒劲清新,小诗情韵深婉;词作不多但意境开阔。大纲选其《桂枝香·金陵怀古》1首。

36.苏轼北宋,诗于晚唐后另辟蹊径,世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题材广泛,境界阔大。其农村词风格清新。人称诗神大纲选其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4首,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念奴骄·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5首。

37.秦观北宋,婉约派主要词人,艺术成就较高。其词多写个人身世羁旅行役及男女情爱,善于通过凄迷景色和婉转语调,表达感伤情绪,格调轻柔曼丽。大纲所选《鹊桥仙》1首与其他词相比,思想较为积极。

38.周邦彦北宋,诗作内容较空虚,不外闺情羁愁之类,格律法度极为精审,语句雕琢工巧,喜化用前人诗句,长调尤善铺叙。大纲选其词《苏遮幕》1首。

39.李清照宋朝,前期词描写闺中悠闲生活和夫妇间离别情绪,后期主要悲叹身世,寄寓家国之思,流露出爱国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艺术上力求专精,富于创造性,语言不假雕琢,而音调流转和美,形象鲜明生动,风格婉约而兼有爽朗豪放。号称易安居士大纲选其诗《夏日绝句》1首,词《声声慢》《醉花阴》《一剪梅》3首。

40.陆游南宋,诗词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愤恨心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语意明快;还有些描写山水景物和风俗人情的作品清新俊逸,别具风采。词以沉郁雄放为主要特色兼又柔婉清逸的情趣。大纲选其诗《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5首。

41.范成大南宋,晚年擅长写田园生活景象,不少篇章把农村自然风光的描写与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赋予田园诗以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使金途中曾写七十二首七言绝句反映中原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渴望光复的心情,谴责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爱国感情极为真挚。大纲选其《夏日田园杂兴》1首。

42.杨万里南宋,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大纲选其《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首。

43.辛弃疾南宋,主要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境界雄奇阔大,感情热烈奔放。描写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词清新婉丽,韵味深长。大纲选其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3首。

44.姜夔南宋,精通音律,词风清空高洁,极富想象,语言灵动自然。大纲选其《扬州慢》1首。

45.文天祥南宋,诗词含有强烈的民族尊严意识和大义凛然的豪情,都是蘸着血泪写下的。大纲选其《过零丁洋》1首。

46.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其剧多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聪明才智。剧情紧凑集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表现力。大纲选其《窦娥冤》。

47.张养浩元代,大纲选其《山坡羊·潼关怀古》56.张可久散曲内容主要为啸傲湖山,嘲风弄月,偶尔怀古伤今,流露对现实不满。艺术上追求工巧,注重炼字协律,风格典丽。大纲选其《醉太平》。 48.王实甫元杂剧作家。作品多取材于封建上层社会,表现反封建礼教内容戏剧性强,语言优美,后人曾用\"花间美人\"形容其语言风格。大纲选其《端正好·长亭送别》。 49.王冕元末明初,其诗多写隐逸生活,诗风遒劲纵逸,自然质朴,不拘常格。大纲选其《墨梅》1首。

50.于谦明代,诗风朴实刚劲,真切感人。大纲选其《石灰吟》1首。

51.夏完淳明代,其诗充满爱国激情和时代气息,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语言华美,意境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大纲选其《别云间》1首。

52.郑燮清代,他的诗没有沾染当时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风气,着重抒写真情实感,清新流畅,自成一派。大纲选其《题竹石》1首。

53.龚自珍清代,近代思想界先驱,主张革新。其诗想象奇异,文辞瑰丽,风格多样,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实现了政论与诗的巧妙结合。大纲选其《己亥杂诗》2首。 54.马致远元代,擅长写景,曲文优美,影响深广。大纲选其《天净沙·秋思》。 唐宋八大家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 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天圣进士。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诗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二十卷,及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5] ,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第12篇: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名: 陈妍

指导教师: 赵永忠

讲师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

级: 2003级 类

别: 专升本 学习中心: 北京联大

完成时间:2005年 10 月23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摘 要]李白是我国杰出的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里我们着重介绍诗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情感,从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1、返朴归真的逍遥。

2、春夏秋冬的神韵。

3、登山临水的快慰。

4、夕阳明月下的沉思。同时李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和自然的对立,表现出人对自然征服的愿望。诗人时常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

[关键词]对立 和谐 山水 自然

李白是我国杰出的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不但成熟完美,而且独具风格。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诗里的自然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的描写,而且反应出诗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情感。诗人眼中,自然与人没有疏离,人与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他们当成交流情感,寄托情思的对象,或者当作知己,当作倾诉、寻求安慰的对象。同时李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和自然的对立,表现出人对自然征服的愿望。李白的感情通过他笔下的大自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融为一体。我将从诗人与自然和谐、对立这两方面试着分析一下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一、诗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一)返朴归真的逍遥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把其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山水诗作。观览李白的山水诗,首先感到的即是诗人在远离了官场衙门后,返朴归真的那份逍遥。这是诗人在欲进不能情形下的心灵传真。在《夏日山中》他这样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仲夏季节,当我们走进李太白所营造的诗歌氛围,就会体悟到夏日山中那扑面而来的阵阵清凉松风,那个“脱巾挂石壁”的潇洒诗人,沉醉忘情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你看: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把要说的千言万语都包蕴了。因为纵情无言于夏日山中,让人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巨大魅力,又充分享受了心灵的绿荫,深刻体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其实,东方人向来就以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为最高精神境界,我们东方美学的极境也就是人和自然的默契,这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这首五绝,表现出李白在自然山水中的得意忘形,随心所欲,不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吗?李白的这类诗歌,仿佛是滚滚红尘里奏响的一声声清纯空灵的笛音,我们完全能够透过这类诗歌的语言外壳,领悟到他在极其真诚的心灵之下,渴望自己精神上飘逸逍遥的那一份真实淡泊、自然宁静。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然,企盼宁静,其实,在李白的这首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远离尘世的喧嚣,忘却心灵的苦恼,寻美于山水自然的投入与真诚。

《已夕山中忽然有怀》一诗,李白与山水云石为伴,在大自然的天籁中充分感受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流露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些淡忘荣利、自乐自足的诗句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人是何等的逍遥:

“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美终日夕。月含楼间峰,泉漱阶下石。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

久居山中,卧看青云,人随云动,物我难分。云好更在深山处,终日赏美忘归人。在一轮清月的郎照之下,群峰格外诱丽;在一泓清泉的叮咚声里,山石分外透明。习习的山风迎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温情的月光如诗如画,妩媚醉人。“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这山中的“真趣”,这超然的“素心”,幽幽古思,款款真情,让人流连,给人安宁。真是高山流水,太白知音。这类诗,是李白在穿过了人生

的风风雨雨,历经了生活的坎坎坷坷,习惯了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是诗人灵魂的又一次飞升。不错,李白的一些诗里常常写到醉态梦境,似乎浪漫逍遥的诗人多是生活在蔚蓝色的梦境之中和沉溺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烈酒里,其实,李白的一颗心早就苏醒了。感于时代的压抑黑暗,感于社会的小人专权,李白称得上是懵懂时代的先觉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中,当李白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直接注入于客观的自然山水之上,那水便也有了性,那山便也有了情。这时,自然山水之灵李白艺术之魂在静寂中完全统一在一起了。

另外《独坐敬亭山》、《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诗,都流露了李白返朴归真的逍遥思想。

(二)春夏秋冬的神韵

李白的山水诗,生机动荡,风情万种,新鲜活泼,师出自然。在他的山水诗中,无论春满北国,还是夏游记趣,无论秋野拾零,还是冬日漫游,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在他灵动的笔下都显得那么清鲜自然而饶有韵致,那么富于勃勃生机而卓然生姿。请看:

“东风轻拂,芳草菲菲,流莺飞花,春光晖晖。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春日独酌·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是美好的。在李白的诗中,写春日的温馨阳光映照在碧绿的芳草上,那水那木也显得如此多情,那花那风也显得如此温柔。此时,春姑娘早已悄悄地走进我们的心中„„

“湖面如镜,荷花飞香,般摇叶动,暑热人忙。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子夜吴歌·夏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夏天是火红热烈的。当偌大的镜湖碧叶连天,荷花绽放;橹声咿呀,船在湖中行,人在画中游;那一湖千姿百态的荷花,那一湖穿红戴绿的采花女,歌不断,笑不断,歌声、水声、桨声、蓝天、碧湖、白云,民俗民风,乡音乡情,多么明丽的一幅图画,何等宽朗的潇洒人生。此时,就连灼热的夏天也显得清爽爽、凉悠悠了„„

“霜落树空,满地金黄,征帆远行,秋风送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

秋尽江南草木凋,秋天是丰厚深沉的。当满树的黄叶纷纷飘落,大地硕果累累,流金溢香,勤劳的人们正忙碌着把幸福和希望一并收藏。在宜人的秋风中,轻舟向天的尽头划去,这次远行可不是去领略故乡的风味,只因那里有更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呢。秋天给人以更多的遐想„„

“隆冬降临,瑞雪纷纷,万物静寂,难求知音。„„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北风卷地百草折,冬天是冷酷无情的。轻轻打开东向的那扇窗户,引颈向外张望,厚厚的白雪早已静静地给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仿佛一切生命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呼啸的北风,漫天的飞雪,以及诗人心中无尽的孤独、忧郁、惆怅„„天寒地冻,一片苍茫,泪往肚里吞,血往深处流,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从上可见,李白笔下的春夏秋冬早已融入了诗人的万千情绪,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流动的是诗人的丰富感情。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沉静,冬的洁白,四季变换,神韵风情,已经化入到李白山水诗的骨子里去了。在这类山水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本质特征就是突破庸常,反抗尘俗,从中我们能够呼吸到一口口新鲜而又清凉的空气。可见,在唐代那个令李白并不倾心的朝代里,他常常都想为自己寻求一个精神寄托,有时在心里,有时在四季山水中。

(三)登山临水的快慰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的奇丽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葱茏的艺术想象。当现实不合他的理想,怀才而不被起用时,官场的绝望并没有使他心灰意冷,他去掉身心的羁绊,正好远走高飞,到名山大川,情系自然,在几近冷漠的自然山水中,领悟到一种心灵的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时,李白向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灵魂,向内发现了自己心境中的深情,在山的怀抱中,在水的情怀里,胸襟更加宽广了。

登山揽胜,临水抒情,在灵山秀水间,那明丽可人的千山万水,清风朗月,秋菊落英,沙沙穿林打叶声,潺潺小溪与泉鸣,风过雨霁,山岚白云,在李白的心中投下了一抹抹快慰的绿荫。七绝《登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剿云松。”

在这首七绝里,李白挥毫走笔,饱蘸浓情,在登峰极顶的无比快慰中,盛赞庐山秀色。最美丽的是“青天削出金芙蓉”,最动人的是“九江秀色可揽结”。天才纵逸,性格豪爽的诗句,让人通体舒畅,如坐春风,不仅充分领悟到庐山山水的妩媚动人,而且心驰神往。

《冬日归旧山》一诗,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

2 2 2

于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于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诗中,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在这首诗中,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他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

(四)夕阳明月下的沉思

我们知道,凡是能够人为描绘的自然风光就失去了其神秘性。人类之所以世世代代始终保持着对客观自然山水炽热而纯真的那一份爱,那一份情,就在于人生无穷,生命无尽,山水永恒,探索不停。于是,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展读李白的描山绘水之作,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沿江独步,还是月下独饮,在潇潇春雨和瑟瑟秋风里,在红红夕阳和皎皎明月下,他时常陷入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江边行吟,思接古今,李白胸襟大开,心潮滚滚,耳闻缥缈的音乐,目睹翻飞的白鸥,一种强烈的时空意识油然而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遥想历史,云山苍茫,江上泱泱,功名富贵如流水,恍惚若梦了无痕。弹指之间,全都灰飞烟灭,而亘古不灭,世代相传,光照千秋的却是天才诗人屈原的词赋,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闻风汲流,也许李白正是从“屈平词赋悬日月”这一文化现象中,发现了人类精神瑰宝传递的秘密。天才惜天才,名人慕名人,原本就是人生的一道风景。

妇孺皆知的《静夜思》一诗,李白望月怀乡,见月起情,在凄寒如霜的月夜,思念难忘的故乡,乡情、亲情、人情,时间、空间、灵魂完全交融于一体,明明白白的语言,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千百年来东方人常有的思维定式。可以说,月下思乡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月下饮酒,李白神思飞奔,倔强兀傲,热爱自由的诗人也生出疑问,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对生命意义及 对生命的有限和无限的深沉思考之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

人生苦短,皓月永存。在纷繁喧嚣的尘世里,许多人都在为功名利禄而奔忙着,乱哄哄你方闹罢我登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欺天瞒地,不择手段。其实,静心细想,天地悠悠,岁月匆匆,潮起潮落,沧海桑田,无论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瞬间过客而已,逝水年华东流去之后,只有那空中的一轮朗月从古至今,清辉永存。在对明月的沉思疑问中,李白悟出了,生活在山水明月之中,一旦自然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对立彻底消失,人心也会因此变得温和善良起来,这时奔腾咆哮的主观感情,在清柔的月色之下,也会用一种极其平静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平静的主观感情,其实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宣泄,它构成了李白文化人格的又一特点。因为在如水的月光下和自然山水中寻求到了精神自由和解脱,李白得到的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山中落日,景色迷人,在如血的夕阳下,李白笔随意转,情不可遏。

在李白的山水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身心与山水自然景色浑然一体,反应出诗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情感。他的山水诗里,构成的是一幅幅融汇着诗人情绪的动态画卷,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了诗人与自然山水的不和谐。那我们就来看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一面体现在哪里。

二、诗人与自然山水的对立

这一方面 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是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全诗共分四段:每段当中都能够从不同角度体现诗人与自然的对立。如第一段: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说蜀地山高路险,常人想要与秦地沟通走此路比登天还难,最后经过了那么长时间才相往来,从而反映出大自然之刻薄,人力量之薄弱,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娥眉

3 3 3

山顶。人和自然失去了默契,所谓的“天人合一”在这里也就不复存在了!体现出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河川,再加上黄鹤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通过对大自然中蜀道沿途艰难的描写,反映出李白人生旅途之艰难,也是李白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感叹,说明诗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体现了诗人想要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青泥岭上迂回曲折,极短的路程内也要转很多弯,突出了道路的险峻,也反映出诗人的无奈。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这让诗人有一种落寞感,和内心的不平静相辉映,反映出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其实李白内心是孤独寂寞的,他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危,但朝廷不理会,反映出他对朝廷的不满,和不被国家重用的悲愤之情。他只能把这种忧国忧民,悲愤的情感通过大自然表现出来,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对立。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现了李白对时局的憎恶,反映出他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内心的不平突出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把地势险要,猛兽出没跟黑暗的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对立。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说明诗人想要攀登难上加难的蜀山,体现了诗人想要征服大自然的迫切愿望,反映出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还有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高高天姥山却可望可游。于是夜里梦中“飞渡镜湖月”,到剡溪,凭吊谢灵运遗迹。然后“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登山巅,领略了大海高峰的奇壮胜观。而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金碧琳琅的神仙世界,霓衣风马,虎鼓瑟,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来了。但就在此刻,梦醒了,天姥仙境不见了,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诗人描述天姥山风光的雄奇壮丽和神仙境界的神奇美丽,体现了诗人对天姥山的热烈向往。可这都是虚幻的,更有力的反衬现实社会的丑恶与黑暗。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两句,说的是世间行乐也像做梦一样短暂,古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反映出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诗人用留不住的江水来说明对改变社会动荡局面失去了信心,也就是对大自然失去了信心,心灵上受到了创伤。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这首诗基本上是双句押韵,可“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三句全押韵 ,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反映了诗人心灵上与大自然的不和谐,突出了诗人与大自然对立的一面。

狂想逍遥在梦幻山水里的李白,终于在冷酷的政治现实中觉醒。晚年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在江夏相逢故人,他悲愤了:“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如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掉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江夏赠韦南陵冰》)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表现了自然山水与诗人的不和谐。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

4 4 4

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从此处看诗人内心极度苦闷,开始排斥自然山水,反映了诗人与自然山水的对立。

总之, 李白的山水诗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从他的山水诗中可以感受到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使我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同时诗人以自然界崎岖险阻象征仕途的艰难坎坷,以虚幻的神仙世界的景物表达对人世间权贵的蔑视。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李白的山水诗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我们可以从对他山水诗的观赏和返照中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舒适与刺激,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某种启迪,在情感上得到某种疏导和宣泄,使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丰富和完善,使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自乐自足的境界,感受到更加美好的人生。他的诗无论在语言上、手法上,还是在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都让我们看到一个狂放不羁、傲岸率性的诗人形象,诗人这种不刻意追求什么语言和方法,在自由与放纵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风,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参考文献

1、王瑶《李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2、安旗《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4

3、安旗《李白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7

4、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

5、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 1988

6、网址:www.daodoc.com

7、网址:www.daodoc.com

8、网址:www.daodoc.com

5 5 5

第13篇:很完整的李白简介

李白简介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醉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个人品性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曾让“力士脱靴”。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中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百姓基层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 (《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行路难》):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表达了诗人不被重用而产生对朝廷的失望和气愤。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

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表明了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缘情布景而不留凿痕。又如“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首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和时辰,又用“云”和“雁”的意象喻指离别和远行。此外如“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等等。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编辑本段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母,无记载。 妻子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

1.许氏,结发妻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许绍最小的儿子)的孙女。

2.刘氏,南陵名家之女儿,同居后分手。

3.某氏,姓氏不详,东鲁人。李颇黎的生母在李白的侧室以外不详。

4.宗氏,中宗期宰相,最后一个妻子,宗楚客的孙女

第一个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襄阳经过朋友孟浩然的撮

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其子名:伯禽,(小字明月奴) ;女名:平阳。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个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第三个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妻子,公元744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然后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作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子女

长子 伯禽(?-792年?,一说颇黎),许氏所生,李白逝世30年后去世。

长女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 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

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准备去越州(绍兴)。可是在途经淮南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赶往繁华都市会稽(绍兴),越州山水甲天下,让李白流连忘返,尤其是会稽山、镜湖、天姥山、兰亭、东山等地,李白与贺知章可谓忘年交,又想效仿谢安建功立业,对魏晋风流更是钦羡不已,在越中寻仙问道,陶醉在绍兴美景的他,留下了近百首诗,李白其后数次重游会稽,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会稽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 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绍兴)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历史底蕴。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第14篇:小学几位著名唐代诗人简介

部分诗人的简介及背景

姜怡臣

一、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争为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假但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假但。

二、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三、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他以写边塞诗闻名,抒情诗也同样脍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著有《王昌龄集》。

四、杜甫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五、于谦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诗人、政治家。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气质刚正,明白如话。著有《于忠肃集》。

六、郑燮

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兴化人。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主张作诗面向现实生活,抒发真实情感,反对因循守旧,重复古人。所作诗词多描写民间疾苦,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朴素自然。著有《板桥全集》。

七、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所作诗文提倡变法,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热切的爱国之情。他的诗境界开阔,想像丰富,充满浪漫色彩,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八、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九、王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王观的词集取名《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后失传。

第15篇:古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梳理

古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梳理

唐前诗人及作品简介

【春秋】孔 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著作之一。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教导世人立身行孝,为学、卫道成大孝——治理天下,以定天下之平安祥和。

《诗经》,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春秋】左丘明(约前502-前422),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战国】《战国策》为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三国】曹操 (155~220) ,别名曹孟德、曹吉利、曹阿瞒,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三国】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1 【晋宋】陶渊明:字元亮,晚年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后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代表作《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南朝】吴 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作品《与朱元思书》。

【北朝】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给《水经》做注。文学作品有《三峡》。

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共有2536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初唐“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

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中唐:柳宗元、孟郊、韩愈、白居易、卢纶、李贺、李益、刘禹锡、贾岛、张 继、韦应物、李坤、元稹、张祜、杜秋娘、张籍、戴叔伦、顾况

晚唐:李商隐、杜牧

1、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2、骆宾王(约638—约684),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3、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后迁居山西永济。晚唐著名诗人,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并称唐诗三李。擅长律、绝,想象丰富,富于文采,构思精密,形象优美,情致婉曲,多有清词丽句,具有独特风格。常用含蓄手法,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又曲折的表现出来,耐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不少联想,感悟力强。七律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贡献。自开一派诗风,其诗令人百思而百得。绝句和律诗有着极高的造诣。代表作:《夜雨寄北》、《无题》、《锦瑟》、《乐游原》。

4、王 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5、杨 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6、高

适(约700-765),今河北景县人,字达夫,唐朝诗人,边塞诗的代表作家、领军人物。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气势雄浑,诗笔力雄健,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感情真挚,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多反映当时的边疆形势和士兵疾苦。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代表作:《别董大》。

7、孟浩然(689—740),襄阳(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又称孟山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擅长五言诗,描写山水风景的作品很有名。山水田园诗为主要题材,诗作清幽闲雅,清新恬淡,平易自然,情景交融,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

8、贺知章(659—约744),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他又名贺季真,诗狂,性格狂放,喜欢喝酒,自称“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少年时就以写诗而闻名,特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他的书法也很有名,草书和隶书写得特别好。其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

9、常 建(708—765),长安(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为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10、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射洪)人。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11、王 维(701—761),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世称王摩诘、王右丞,当代诗匠,逝后诗佛。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

12、李 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唐属安西都护府),五岁移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号青莲居士,人称李太白、谪仙人,被誉为诗仙、诗侠,与杜甫并称李杜.

3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浪漫色彩浓厚,为历代诗人所少有,是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古朗月行、《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渡荆门送别》、《关山月》、《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

13、孟 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诗人,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风朴实深沉,语言精练。代表作:《游子吟》。

14、王 湾(?—750),洛阳人。字号不详,《次北固山下》一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对仗工丽,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格调壮美,妙绝千古,颇受推重。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代表作:《次北固山下》。

15、王 翰(687—735),晋阳(太原)人。与王之涣、王昌龄被后人誉为边塞三王。擅长绝句,尤擅描写边塞生活。诗多古体,苍凉奔放。代表作:《凉州词》。

16、王之涣(688—742),并州(太原)人。与高适、王昌龄齐名,与王翰、王昌龄被称为边塞三王。以描写西北边疆风光著称,其诗气势磅礴,音韵优美。绝句成就很高,惜流传的作品很少,但篇篇堪称佳品。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

17、王昌龄(698—约757),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与王翰、王之涣被称为边塞三王。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出塞》、《闺怨》。著有《王昌龄集》。

18、杜 甫(712—770),祖籍襄阳,生于巩义(河南巩县)。人称诗圣,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别号少陵。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的诗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赢得了“史诗”的称誉。他的诗题材多样,富于变化,风格深沉抑郁,语言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望岳》、《春望》、《绝句》、《佳人》、《前出塞》、《兵车行》、《咏怀古迹》、《旅夜书怀》、《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19、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诗魔、诗王,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朝“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观刈麦》、《长恨歌》、《琵琶行》。

20、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风格清新,语言生动,笔锋犀利,自然沉稳,格律精确,善用比兴寄托手法,为时人推崇。政治讽刺诗,观点鲜明,风格刚健爽朗,讽刺辛辣有力。代表作:

4 《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石头城》、《竹枝词》。

21、李 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朝诗人。他与当时的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诗反映当时农民的辛劳和痛苦生活,对农民遭受的苦难生活表示同情、哀怜。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代表作:《悯农》。

22、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齐名。山水诗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幽峭明净,风骨凛然。代表作:《江雪》。

23、贾 岛(779—819),范阳(河北涿县)人。人称苦吟诗人、诗奴,与孟郊齐名。郊寒岛瘦,注重雕琢,刻意求工。代表作:《寻隐者不遇》。

24、韩 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文公、韩昌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齐名、与孟郊并称。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在文章内容上提倡言之有物,在形式上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代表作:《早春呈水部员外郎》。

25、胡令能(785—826),隐居圃田(河南中牟)。人称“胡钉铰”。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为仙家所赠之诗。代表作:《小儿垂钓》。

26、杜 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有感而发。他的诗写景抒情,清新生动,七绝尤其出色。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歌英气勃发,清朗流丽,简洁明快,尤擅七绝。代表作:《清明》、《山行》、《泊秦淮》、《赤壁》、《赠别》、《江南春》。

27、温庭筠(812—870),太原祁(山西祁县)人,人称温八叉,与李商隐并称温李、长于乐府,辞藻华丽。多恻艳之词,温柔含蕴,写情委婉,读之令人感伤。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花间派的开创者。代表作:侠客行、西洲曲。

28、卢 纶(748—78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诗风雄壮,以军旅诗雄放豪迈著称著有《卢纶诗集》。代表作:《塞下曲》。

29、岑 参(715—770),祖籍南阳,一说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与高适并称“高岑”。长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想象丰富,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彩浓烈,变化多姿,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者之一。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30、张 继(约715约779),襄州(湖北襄阳)人。其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不逢迎权贵。代表作:《枫桥夜泊》。

31、韦应物(737—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代表作:《滁州西涧》、《西塞山》、《寄李儋元锡》。

宋朝诗词名人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作品有《醉翁亭记》。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汉族,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代表作:《爱莲说》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立意新颖,讲究修辞技巧,语言精练,构思绝妙。著有《王临川集》。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李清照(1084-约1151)今山东济南人。宋朝著名女词人。她的词,情调感伤,但语言清丽,讲究韵律,精致典雅,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著有《漱玉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诗人。他的后半生创作了大量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于写绝句,诗风清新、秀丽,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著有《石湖居士诗集》。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的景色,富有新意,构思新巧,平易自然,自成一家,被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流传下来不多。著有《诚斋集》。

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著有《朱文公文集》。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

6 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冕(1287-1359)字元章,今浙江诸暨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画家。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替人家放牛,在牛背上读书,勤奋学画。他擅长画梅花和竹石,写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个人志趣的诗歌。他的诗文语言质朴,不拘一格,在元诗中独树一帜。著有《竹斋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诗人、政治家。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气质刚正,明白如话。著有《于忠肃集》。

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兴化人。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主张作诗面向现实生活,抒发真实情感,反对因循守旧,重复古人。所作诗词多描写民间疾苦,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朴素自然。著有《板桥全集》。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所作诗文提倡变法,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热切的爱国之情。他的诗境界开阔,想像丰富,充满浪漫色彩,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第16篇:书法家诗人荀敬齐简介

书法家诗人荀敬齐简介

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八日生,男,汉族,籍贯安徽固镇。南京市人,大专文化,工程师,中共党员。书斋:金陵幕府学宫。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南京江东诗书画院研究院,江苏龚贤书画院书画师,东坡书画研究院院士,江苏省江南诗书画院会员,南京芳草园书画院特聘专业书画家。执教于南京下关区幕府山街道老年大学书法班、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书法班,受聘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竹雨轩”客座教授等。诗文著作有:《青衿诗钞》、《幕府登高》、《幕府山魂》等。享有“金陵大笔书法王”、“优秀书法家”美誉。多次应邀到艺术、人文、军事等院校做学术报告或讲学,受到高校学员们的热烈欢迎。无数次被特请出席各种书画笔会。其书法作品与诗作在“西祠”等多家媒体、网站发布,深受百家喜爱。诗文和书法作品发表在《高阳里诗词》、《江南诗刊》、《大贺龙江》、《题贺新中国六十周年大阅兵》、《垓下吟》、《江东诗词选》、《心路吟痕》、《心路吟痕续集》、《芳草园报》、《古今名家咏荷花》、《保护地球诗文艺术集锦》、《当代中国书画家精品选》、《世纪经典—首届东坡文化艺术节暨庆祝东坡书画研究院成立书画集》、《垓下沧桑》、《江东诗文画刊》、《垓下风》、《心路吟痕诗词选粹》、《诗书导刊》等刊物中。

诗作《喜鹊伴我上班》获全国首届“秦皇杯”保护地球诗文大赛优秀作品奖。

诗文集有律诗、自由体诗、散文游记等,其特点:乐观豪放、格调高雅、富有哲理、意境感人。 书法作品,2002年6月参加首届全国“庐山杯”书画大赛,两幅作品分别获得金奖和第一名。2004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庐山杯”书画大赛作品获金奖,获全国第二届“中华腾龙杯”诗书画大赛第一名,获人民日报市场报海外版艺术名家“金杯”铜奖。获数十项全国诗、书、画各类大赛优秀作品奖等等。书法特征:大气磅礴、神韵灵动、剑针链钩、富有文采、如新云流水、挥洒自如,给人以新颖、悦目、信心、力量、快乐之感。

诗作与书法集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人民的热爱,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共中央办公厅、求是杂志社、中共中央党校、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劳动民族文化馆、中央电视台、山西昔阳大寨村、江苏江阴华西村、江西庐山白鹿洞书画院、北京人民政府2008年申奥组委会、福建德化瓷艺博物馆、南京市江东门遇难同胞馆、南京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世博局、蚌埠市文化局、西藏自治区拉萨布达拉宫、南京中华慈善总会浙江天目山禅缘寺、辽宁调兵山寺院、安徽固镇文化局、湖南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纪念馆、陕西华山等全国(包括香港、台湾)以及韩国、日本、埃及、越南、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各类博物馆、文化馆、书画院、寺院、企事业单位、机关、部队、院校及许多名家收藏,为百姓喜欢,在各地民间流传。 书法家荀敬齐通信地址:南京市中央门外幕府一村4幢三号楼一号

第17篇:诗人

诗人简介大全

六、四班

補金慧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628篇诗文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61篇诗文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58篇诗文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746篇诗文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00篇诗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203篇诗文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52篇诗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404篇诗文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7篇诗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64篇诗文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465篇诗文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01篇诗文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445篇诗文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37篇诗文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4篇诗文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83篇诗文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8篇诗文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142篇诗文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17篇诗文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07篇诗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0篇诗文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2篇诗文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17篇诗文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9篇诗文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246篇诗文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5篇诗文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篇诗文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6篇诗文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9篇诗文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55篇诗文

第18篇:大诗人李白如何给子女取名字?寓意又是什么?

大诗人李白如何给子女取名字?寓意又是什么?

李白人称“诗仙”,诗歌飘逸隽永、气势豪迈,千古流传、经久不衰,这样一位千古奇才怎么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呢?李白的家世很特殊,生于西域安西都护府的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的托克马克附近),长于蜀地西鄙的绵州昌隆县,因此李白深受突厥羌族和南蛮文化的影响,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也受此影响。据记载李白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叫李伯禽,小名叫明月奴;二儿子叫李天然,小名叫颇黎;女儿叫平阳。三个孩子的名字各有寓意,咱们一一分析。伯禽是周公的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以李白兀傲不群的性格估计不会捡别人的名字。“伯禽”名鲤,谐音“理”或“李”,从这点推断,李白给孩子取名伯禽可能是寓托着姓氏所出的意思。小名明月奴则很有意思,李白对月可谓钟情,留下了许多关于月的名篇。古代认为日出东方的扶桑,月出西方的月窟,这里“明月”寓西方之意,而以“奴”字命名是承魏晋南北朝之遗风,作为小名的后缀词,“明月奴”综合起来,就是“西方来的小家伙”。二儿子“颇黎”记载甚少,有记载说“李白有子约伯禽、天然,长能持,幼能辨”。还有记载“李白生子曰颇黎”,“天然“在此用作名词,与伯禽并列,由此推断颇黎是李白的第二个儿子。“颇黎”是一种天然的水晶石,类似于玉,是西方之特产,李白以此为儿子命名,可能还是寄托来自西方之意,同时也可能李白希望儿子像天然的珍宝“颇黎”那样卓尔不凡。再来看女儿“平阳”,王昌龄有首著名的诗叫《春宫怨》,其中有两句:“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说的是一个汉朝时候的典故。汉武帝在她姐姐平阳公主家中,遇见了舞姬卫子夫,卫子夫以歌舞得宠,后来被册封为皇后。后世即以“平阳”指称能歌善舞的女子。中国古代士大夫向来贱视以色艺侍人的女子,用这样的词汇给子女命名,在正统思想人士中很少。不过李白从西域迁来中原,受胡族影响较深,大唐时期,音乐歌舞风行朝野,李白对此十分欣赏,比如他写胡姬的美貌和擅乐,比其他诗人都多,“胡雏绿眼吹玉笛”、“双歌二胡姬”、“胡姬貌如花”等都是写胡姬的名句。综上所述,无论给孩子取名“伯禽”、“颇黎”、“平阳”,还是笔下的“明月”、“月支”、“安西”等都寄托着李白对出生之地的系念,可能也是对曾经迁徙西域这一段家族历史特别的纪念。

第19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朦胧诗”诗人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朦胧诗”诗人简介

1.北岛

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69年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建筑公司,在那里当了11年的混凝土工和烘炉工。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也写过小说《波动》、《幸福大街十三号》等中篇和短篇小说。1976年参加“**运动”,并作有诗作《回答》等。1978年12月23日,与诗友芒克等人共同创办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创刊,任主编(《今天》于1980年底终刊,共出9期,同时还编有《今天》文学丛书和《今天》文学研究资料等)。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1980年到《新观察》杂志社当编辑,1981年到《中国报道》社任文学编辑,后辞职。这年,他的小说《波动》在《长江》第1期上发表,但因其存在主义倾向受到批判。此后,他还发表有小说《稿纸上的月亮》,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出版有《太阳城扎记》(美国康耐尔大学出版社)、《北岛顾城诗选》(瑞典好书出版社)等诗集,以及《归来的陌生人》等。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2、舒婷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回城,在厦门当过泥水工、浆纱工、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各种临时工。

1977年,认识了北岛等北方的诗人,并成为《今天》的撰稿人,她的诗也开始在社会上流传。1979年4月,在《诗刊》上发表《致橡树》,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1980年,《福建文学》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为题,围绕着舒婷的作品开展长达一年多的专题讨论,虽然她的《流水线》和《墙》等作品也受到批评,但仍将她推上了朦胧诗代表人物的地位。1980年调福建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评选的“二等奖”。同年,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后,随着北岛的停笔,她也有一段时间的停笔。三年后重新执笔,创作数量有所减少,出版有《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选》(1986)等,但兴趣已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

3、顾城

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其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工。“*”开始时才10岁,两年后,便随父亲下放山东北部某农场,在放猪的同时喜爱采集昆虫标本,并在那里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无名的小花》,还编有一册格律体的诗集《白云梦》。1973年(17岁)又随父亲返回北京,当过一段时期的木匠、搬运工、借调编辑等临时工。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因《远与近》、《弧线》等引起争议,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1980年,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 ,再次引起争论,从而引发了长达六年的“朦胧诗论争”。1981年,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其诗集除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和《五人诗选》外,还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等。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作文化交流。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于新西兰的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同年9月,在新西兰用斧头砍死杀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后自杀,身后出版有长篇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顾城诗全编》等。

4、海子

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64年生。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治大学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14日,写下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短短的七八年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短诗。海子的诗在青年学子有广泛影响,并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但生前几乎没有结集出版。身后由骆一禾、西川等整理编辑出版的诗集主要有《土地》(长诗,1990)、《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1995)和《海子诗全编》(1997,上海三联书店)等。

5、于坚

原籍四川资阳,1954年生于昆明,(比舒婷小两岁,比杨炼大一岁,比顾城大两岁)。1979年发表处女作《新唐·吉诃德之歌》,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同年与韩东等诗人创办民间诗刊《他们》。出版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运》和随笔集《棕皮手套》等。

第20篇:李白

古诗吟诵之------- 《静夜思》教学设计

李家完小 许慧娟

教学目标:

学会如何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在音乐声中感受平仄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配乐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激发兴趣。

回忆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知道的或学过的古诗。句式(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 )写的《 》。 二 ,学习运用平仄规律诵读古诗。

1,作者简介,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板书(李白) 板书 :《静夜思》

想读好古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借着这首诗来学习古诗最基本的技巧。

教学平仄,学习标注平仄符号。 抽生读课题。

提问:《静夜思》中的“思”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谁能再读一次课题?(抽生回答)

2,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有着怎样的心情?这20个字如何来表达这份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静夜思》,细细赏读。

学生标注平仄符号。 (1) 试读

(2) 教师范读。(配乐)

质疑:诗人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3,简述创作背景,感悟诗情

这是一首月夜思乡诗,秋深了,夜静了,明亮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也照到了身处他乡的诗人身上。诗人揉揉朦胧的眼睛,望望地上,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雪白的浓霜。再仔细看看,这分明不是霜,它像霜一般白,又像水一般清,它使人感到清冷,也给人带来光明。他疑惑 的 抬起头来望望天空,天空像镜子一般明镜。一轮皓月挂在当空,光滑夺目,浸透一天秋碧。哦,原来是月光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显得分外清明沉澈,月亮有缺也有圆。离乡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与亲人团圆?月光照到我的床前,也照到家乡的土地上,家乡的亲人,是不是也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我呢?儿时在家乡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一去不复返,多年以后的今天,却在这异地他乡过着孤寂的生活。想着想着,诗人又渐渐 的低下了头。他开始深深的怀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

再读,读出诗人无比悲伤,无比寂寞的心情。

小结,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乡情怀。。。一轮明月,勾起一份孤寂的思念,一轮明月,更让孤单的人内心漾起一丝温暖,难怪有人说《静夜思》是中华诗坛第一思乡诗! 教师吟唱《静夜思》歌曲。学生跟唱。跟着音乐唱。 四,运用

1同学们,李白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当然能写出千古佳句的诗人不仅仅只有李白,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分别写过什么诗呢?

2,运用平仄再读自己最喜欢的那首诗。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周一首的必备古诗都是非常经典的诗句,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平仄符号,把诗读得更加优美,提升我们 的母语素养。

《静夜思》教学反思 李家完小 许慧娟

今天这节课,可以说很不成功。这与我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单说古诗的诵读上,自己也是现学现卖。甚至连学生都不如。反思这节课教学,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课堂上,教师不能以激情感染学生,尤其是学生诵读环节,其实学生做的很到位,是我没有做出及时评价,导致课堂气氛生硬。

学生在发学言时,不能专心聆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诵读陈毅的《青松》时,读成 唐 陈毅,而我却没有指出来,课下其他学生也围着我说出了这个问题。只是当时他们没敢指出来。这在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不会有这种低级错误。

在语文教学方面,自己是个半路出家的。自身文化底蕴不足。课堂生成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教学存在较大缺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不做井底之蛙。

诗人李白简介
《诗人李白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