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疾控比武题库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9: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潜江2015 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岗位练兵比武理论知识参考题库

一、填空题

1.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备的三个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2.《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善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预案管理与更新等内容。 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

4.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4 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县级疾控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5.在确认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终止后2 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6.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是为了筛查可能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和人禽流感病例及其它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7.单个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院应在12 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院应立即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会诊后即可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4 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 8.1 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 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 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 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为手足口聚集性病例。 9.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10.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必须由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诊断专家组做出。

11.开展接种前除了必要的告知相关事项外,要询问健康状况、以往过敏史和接种疫苗的反应,一旦发现有身体不适情况应当立即体检并记录检查结果。 12.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当遵循属地管理原则。

13.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 14.传染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谁接诊,谁报告。 15.同一患者同时患2 种传染病需要报2 张传染病报告卡。

16.在传染病由疑似病例诊断为确诊病例或排除等情况下,要作传染病报告卡的订正报告。

17.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18.灾后传染病监测包括重点传染病监测和症状监测。

19.灾害发生后,应将饮用水安全作为工作重点,重点解决集中式供水、集中安置点的饮水安全问题。

20.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21.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原则是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 22.隔离措施是对感染的人或动物采取的控制其行动自由的措施,是将感染的人或动物限制在某些地方或置于某种条件下,以预防或限制病原体从这些传染源直接或间接传播给其他易感或易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隔离期至少应与传染期相同。

23.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4.暴露后疫苗预防主要针对某些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由于人群暴露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发病,对暴露者进行及时的疫苗接种后,能产生抵抗病原体的主动免疫力水平。

25.在幼托机构、中小学校和大学等集体单位发生麻疹暴发,所有无法提供接种过2剂次及以上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均要接种麻疹疫苗,除非既往有明确诊断的麻疹既往病史或有麻疹免疫力的实验室依据。

26.麻疹的病例接触者应该在暴露后72 小时内尽早接种麻疹疫苗。对于未能及时接种疫苗的易感家庭成员、易于发生并发症的高危接触者(<1 岁、孕妇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麻疹疫苗禁忌的情况下,在暴露后6 天内尽早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获得部分或全部保护。

27.免疫球蛋白预防是对暴露人群接种某病原体免疫球蛋白,可使易感者短时间内即获得外源性保护性抗体,以预防感染和减少发病。

28.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需要对周边受威胁的风险人群进行评估,如果易感人群疫苗覆盖率较低,可采取疫苗应急接种措施。

29.建立良好的传染病监测系统是公共卫生机构得以识别传染病疫情的基础。__ 30.按侵入门户分,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性传播疾病、血源性传播疾病等。

31.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应坚持调查和控制并举的原则。

32.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 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

33.我国现行法定传染病共3 类39 种,甲类2 种,乙类26 种,丙类11 种。 34.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3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36.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37.确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依据是:该病的潜伏期。

38.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39.传染病疫情报告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手段,是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基础。

40.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评价指标是传染病报告卡的完整率、准确率、报出及时率。

二、单选题

1、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 B.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C.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 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2、关于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B.动物亦可能为主要的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 C.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 D.乙型流感均为散发

3.哪些人具有感染HIV的高危险性?( D )

A.有多个性伙伴者B.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如:性交时未使用安全套 C.注射毒品者D.以上都是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信息的定期报告、反馈,不正确的说法是(C)

A.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医疗机构保存,相关资料及时录入中 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B.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存档,根据需要将复印件 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调查处

理报告应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病例标本送检表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填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送检单 位。 D.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负责填写、汇总,并及时逐级报告至省级疾控机构。

5.不属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时重点了解的内容是(D) A.病例的流行病学史 B.禽类或野生动物接触史

C.禽类或野生动物排泄物暴露史 D.食用生冷水和食物情况

6.人感染H7N9 禽流感发现与报告,正确的是(D)

A.医疗机构在发现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后,应当于6 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 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B.报告疾病类别选择“甲类传染病”中“人感染H7N9 禽流感”。

C.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诊断后6 小时内填写并寄出传染 病报告卡。

D.县级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7.下列信息中,哪一项不是传染病疫情事件中公众最关心的基本信息(C) A 这次传染病疫情威胁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B 该威胁会怎么样危害人们?

C 感染后是否能够得到一定的治疗费用减免? D 得病后的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8.传染病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网络直报是在(C).A.2002 年B.2003 年C.2004 年D.2005 年 9.传染病流行是指(C)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10.甲类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是( D ) A.城镇2 小时.农村6 小时B.城镇2 小时.农村12 小时 C.城镇6 小时.农村12 小时D.城镇农村均2 小时

11.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时,应该如何处理。( C ) A.下年度补报B.年末集中补报C.及时补报D.不需报告

12.外省某公司职员,因公到我省某市出差,住宿在宾馆,突然发生疾病,到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感染性腹泻,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例现住址应选择( C )

A.职员家庭住址B.职员单位地址

C.出差住宿宾馆地址D.就诊医院地址

13.传染病报告卡上现住地址是指病例地址,应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 ( D ) A.户籍地址B.医院地址

C.工作地址D.发病时实际居住地址

14.一位晚期胃癌病人,继发性贫血,结核杆菌阳性,检查乙型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应填报几张传染病报告卡?( D ) A.四张B.三张 C.两张D.一张

15.在外打工的员工回到本省后发现在外感染输入性传染病,传染病报告卡需如何填报( A )

A.在备注栏中标明输入病例B.在病例属于中选择外省病例 C.在病例属于中选择外籍病例D.在现住址中填写输入地地址

16.某乡村3 名茶农近期相继发病,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发病前都上山采茶,其中1 例已死亡,经县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该事件属于以下哪类

事件( A )

A.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B.职业中毒事件 C.其它中毒事件D.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17.传染病的主要监测系统有( D )

A、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B、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C、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D、ABC 都是 18.下列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是:(D) A.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B.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 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C.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D.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 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19.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什么规定处理?(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 B.《疫苗流通及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C.《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0.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例及以上水痘病例应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B ) A、5 B、10 C、15 D、20 21.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应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B ) A、5 B、10 C、15 D、20 22.现阶段麻疹暴发的判定标准是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 时间内发生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 单位时间内发生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D) A.一周,2,一周,10 B.10 天,2,10 天,10 C.一周,2,一周,5 D.10 天,2,10 天,5 23.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 例及以上风疹病例应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B) A、5 B、10 C、15 D、20 24.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 例及以上死亡应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A) A、3 B、5 C、10 D、20 25.接触者在接触传染期麻疹病例后应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到最后一次接触后天。(B)

A、15 天B、21 天C、10 天D、7 天

26.被狂犬咬伤后,伤口处理方法何者错误:(E) A 尽量挤出伤口处污血B 持续肥皂水冲洗30 分钟 C 局部涂碘酒或酒精D 伤口周围注射抗血清 E 无菌缝合包扎

27.如果发生脊髓灰质炎疫情则是:(C) A.普通疫情B.重大疫情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8.自然灾害发生后,早期的主要威胁是(A) A 肠道传染病B 虫媒传染病

C 呼吸道传染病D 人兽共患传染病

29.医学观察,即对接触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检查,及时发现其感染或疾病状 态, ,一旦发现感染或发病,立即采取措施。(A) A 限制活动B 集中隔离 C 不限制活动D 居家隔离

30.对可通过污染的非生命物体,如玩具、手帕、污染衣物、床上铺盖物、烹饪用具或餐具、器械或敷料传播的传染病,通过 等措施,可去除病原体,达到控制病原体传播的目的。(A) A 清洗、消毒B 煮沸、消毒C 高压消毒D84 消毒

31.通过洗涤剂彻底的清洗或暴露于一定浓度的某种消毒剂(如2 %戊二醛、6 %稳定态过氧化物、1 %过氧乙酸)至少 ,可达到高效消毒目的。(B) A 10 分钟B 20 分钟C 30 分钟D 60 分钟 32.通过巴氏消毒(75℃/167℉, )或使用许可的消毒剂进行适当处理,可达到中效消毒目的。(C) A 10 分钟B 20 分钟C 30 分钟D 60 分钟 33.消毒和灭菌,说法正确的是(C)

A 灭菌是通过直接暴露于化学或物理因子以杀灭物体和环境表面的病原体。 B 消毒是指通过物理加热、辐照、蒸汽或化学处理以杀灭所有微生物。

C 对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和污染地进行清洁和消毒是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 经常采取的措施。

D 中效消毒可以杀灭芽孢,通过巴氏消毒(75℃/167℉,30 分钟)或使用许可 的消毒剂进行适当处理,可达到中效消毒目的。 3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如果现场调查已经掌握暴发来源和传播途径,不需要等待进一步调查结果, 应迅速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

B、由于不知道疾病的病原体,即使已经掌握暴发来源和传播途径,仍需进一步 等待调查结果才能制定措施。

C、如果只明确了疾病的病原体,即使有既往知识和文献信息,也无法据此制定 和实施保护措施。

D、如果只明确了疾病的病原体,需要等待进一步的暴发来源和传播途径调查结果。

35.传染病暴发流行控制早期,应采取措施不包括(A) A、暂不需要预防疾病重症和并发症的发生

B、开展暴露人群有效地预防性服药、疫苗接种和/或免疫球蛋白接种 C、预防人传人传染病的续发病例;

D、及时纠正饮水、食品、环境等公共卫生隐患 36.现场调查的主要目的是(B)

A.建立和完善监测系统B.查明疫情发生的原因 C.查明事件真实性D.为科研提供思路和依据 37.确诊病例定义中必须要有(B) A.流行病学特征B.实验室证据

C.临床特征D.病毒分离或细菌培养结果

38.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 C ) A.2 个月B.5 个月 C.6 个月以上1 年以下D.1 年以上2 年以下

39.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B ) A.隔离检查B.医学观察C.隔离观察D.医学检查

40.发现霍乱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D ) A.5 例及以上B.2 例及以上 C.3 例及以上D.1 例及以上

41.流动人员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负责。( B ) A、患者户口所在地B、诊治地 C、常住地D、以上都不是

42.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时,医院应于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C)

A.2 小时B.12 小时C.24 小时D.48 小时 4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构成犯罪的,应予以( B ) A、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B、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C、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44.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人员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45.在治愈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 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B )

A.传染病病人B.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C.疑似传 染病病人

46.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B) A.本单位B.责任区域C.本单位和责任区域

47.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

A.30 分钟B.1 小时C.2 小时D、12 小时

48.卫生应急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地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事件发生的(A)

A.初期B.中期C.晚期D.任一时期 49.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是(A)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体液传播D.接触传播E.虫媒传播 50.确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要求病例数最少为(C) A.1 例B.2 例C.3 例D.4 例

三、多选题

1.关于流感的预防与控制,重要的是(A.B.C.E) A.建立一个规范、灵敏、高效的覆盖全国或全球的流感监测网络 B.大力宣传接种流感疫苗,尤其高危人群 C.对患者的呼吸道隔离 D.首选抗流感药物预防

E.流感流行期间应避免大型聚会和活动,注意室内通风 2.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策略包括。(ABCD) A.防鼠灭鼠B.疫苗接种C.疫情监测和预测D.“三早一就”措施 3.艾滋病防控措施包括:( ABCDE )

A.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B.提高艾滋病干预措施的覆盖面 C.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D.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力度,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E.加强艾滋病监测和评估

4.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后,现场调查人员应收集下列哪些资料:( ABCDE ) A.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等 B.疫苗的运输条件、过程、储存情况等

C.接种现场组织实施情况、接种人员的资质 D.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 E.当地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

5.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哪些措施( ABD )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B.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C.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D.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 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6.在监控传染病直报系统时,发现以下情况时须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 ABCD ) A.甲类传染病

B.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C.发现聚集性病例

D.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7.目前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包括( ABCD ) A.网络报告率B.及时报告率 C.及时审核率D.重卡率

8.切断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措施有(ABC) A.加强饮用水管理B.加强食品管理 C.粪便无害化处理D.保持居室开窗通风

9.自然灾害后风险评估应关注的重点传染病是(ABC) A.呼吸道传染病B.消化道传染病

C.虫媒传染病D.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 E.密切接触传染病

10.根据传染病病原体在人群传播的不同结果,在疫情表现形式上有如下几个类型:

(ABCDE)

A.散发B.暴发C.流行D.大流行E.地方性流行 11.突发传染疫情的现场控制措施包括( ABC ) A.积极组织救治病人,隔离传染源

B.追踪密切接触者,根据需要分别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和健康随访 C.采取消杀灭等卫生处理方法,切断传播途径 D.开展现场人员疏散

12.食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控制措施包括( ABCD ) A.组织有关医疗机构紧急救治病人 B.调查可能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 C.进行现场卫生学处理

D.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应依法采购相应控制措施

1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现场和可能波及的区域开展主动监测,必要时可启动等报告制度。( AC )

A、日报告B、旬报告C、零报告D、定额报告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AB)

A.属地管理B.分级负责C.保持冷静D.奖惩分明 15.与预防霍乱关系密切的措施是(BCD) A.开展灭蚊B.加强疫情监测

C.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和管理D.确保安全供水,搞好环境卫生

四、判断题

1.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应在每年的流感流行前期进行。(√) 2.医务人员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3.以村、居委会、学校、托儿所、养老院或其他集体为单位,一周内出现20 例及以上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断病例为疑似暴发疫情。(√) 4.提高临床医生的报告意识,可极大地帮助卫生部门发现异常。(√) 5.麻疹高发于学龄前儿童。(√) 6.传染病暴发(流行)之前或初始阶段,应做好传染病的日常监测工作,从监测工作中发现暴发(流行)。(√) 7.经飞沫导致传播属于空气传播,其属于间接传播。(×) 8.任何防护都是有限的,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装置能将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威胁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但没有绝对安全的防护(√)。

9.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并产生同一结局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中发生的现象。(×) (正确为: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并产生不同结局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中发生的现象。)

10.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1.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的紧急措施。(√) 12.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 13.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14.卫生应急工作的首要目标是预防。(√) 15.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6.通过演练,能达到检验预案的目的。(√) 17.肠道门诊医生发现聚餐者中出现3 例以上腹泻病人时,应及时报告。(√) 18.法定传染病的诊断原则是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19.霍乱病例是霍乱的唯一传染源。(×)

20.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的,应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五、简答题

1.2009 年10 月8 日~16 日,某县某小学某班发现5 学生出现高热,伴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症状,发病4~5 天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由于未对患者隔离和及时进行疫情报告,该小学陆续出现多数病例,累计发病125 例。县CDC10 月20 日接到疫情报告,进行现场调查及疫情处理,经确认为麻疹暴发。 控制本起疫情,你将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答案:(1)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2)同一学校及临近学校未患病儿童实施麻疹疫苗应急接种;(3)接触者医学观察及早发现病人;(4)卫生宣教,开窗通风。 2.简述麻疹患者的隔离。 患麻疹的儿童应暂停上学,直至皮疹出现后4 天。在医院,应实施“呼吸道隔离”, 时间自前驱期出现卡他症状时起,直至皮疹后4 天,这样可减少其他处于高风险病人的暴露概率。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定义是什么?

答: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4.简述艾滋病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 答案:

艾滋病传播途径:HIV 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1、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 触。

2、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 种非常重要的HIV 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 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 胎儿及婴儿。

4、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

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5.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那些?

答案:①个人信息: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②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③临床信息:发病日期或时间、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测结果等。④流行病学暴露信息:每种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尽相同,因此流行病学暴露信息需要针对特定的疾病传播特点而言。⑤报告信息:包括报告人、报告单位和报告时间等,以便调查者联系。完成病例个案流调后,将上述信息列成一览表。

6.现场描述流行病学有那些特点?

答案:在确定了病例并收集了病例的基本信息后,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以阐明疾病在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这个过程称为描述流行病学。通过描述流行病学可以了解疾病特征以及疫情的总体特征,阐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疾病,调查人员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之间的发病率,能进一步形成病因假设。 7.控制措施可早于调查结果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现场调查中调查和控制处理应该同时进行,不能一味强调现场的 调查而忽略对疫情的控制和处理,应边调查边采取控制措施。因为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说,开展暴发调查最重要的目的是对疾病开展预防和控制,如果只顾调查查找致病原因而不采取控制措施,会引起社会公众的误解、反感甚至引起法律诉讼。在现场调查的早期,虽然可能还未找到导致暴发的直接原因,但可以根据经验或已有的知识采取一些通用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试述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定义?

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 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暴发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病人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

9.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采取措施是什么?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

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

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10.什么是预检分诊?

预检分诊:是指医疗机构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来诊的患者预先进行有关传染病方面的甄别、检查与分流。要求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疾控工作总结

疾控工作情况

疾控工作总结

疾控工作汇报

疾控情况

疾控工作总结

疾控见习

疾控工作计划

疾控试题

疾控工作计划

疾控比武题库
《疾控比武题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