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02 16:27: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摘要】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表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的现实。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自然观内涵的把握阐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对生态自然观及其体现的生态伦理观的运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思考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途径,把生态自然观作为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自然观;实践;现实意义

在12月上旬,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而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次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和大气综合状况作用的结果,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工地扬尘都是污染源,是造成这次污染的“罪魁祸首”。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在成就巨大的背后也看到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十八大报告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丰满、更加立体,而且更加有利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性。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无序破坏自然、全球温室效应的凸显等问题,作为一名当代硕士研究生更应当清醒意识到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当其冲,这次雾霾天气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由此应该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这一理念,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却内涵丰富,任重而道远。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努力的方向。正如专家解读所说: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1]。

1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政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其实,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国家采取经济、立法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执法不严,缺乏道德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仍然淡薄。特别是一些企业、一些个人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急功近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导致了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3]。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4]。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况和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与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文明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2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在现实意义上,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5]。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总结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以及资源短缺三个方面[3]。

一方面要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提倡生态消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6]。我们要爱护地球,爱护家园,首先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例如: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少开车,不开车,步行或公交出行,公共自行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减少冬季燃煤烟尘污染,城市注重城中村改造,乡村推进节能燃气使用,拔掉浓烟滚滚的“大烟囱”;减少扬尘污染,施工工地、废物运输必须进行覆盖管理,城市街道定期洒水清洁,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养花种草,绿化自然环境,营造天然“氧吧”;减少工业污染,逐步淘汰污染严重、落后产能、不可循环的工业企业行业,改造或建设绿色环保新型可循环可持续的工业新环境;减少人为污染,人人有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乱丢乱抛焚烧生活垃圾,不吸烟等。

总之,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只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注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5]。

我想通过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如何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如何转变我们的发展理念,如何让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艰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作出自己的努力,并自觉地从现在做起。通过爱护

[7]环境、保护环境的多种措施,我们必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党和国家的承诺,“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涂晨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 [2] 庄祺:《从生态观角度谈生态文明建设》,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

[3] 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郭昭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兰州大学,2009年 [6]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 2013年

[7] 赵树迪:《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绿色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