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妈祖文化进校本课程

发布时间:2020-03-02 17:30: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妈祖文化进校本课程

湄洲第二中心小学 朱燕清

【内容摘要】近年来,校本课程日渐增强,许多地方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已开始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艺术文化资源以补充美术教学课程资源的问题,已经开展了对地方艺术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并通过教学实验做了教学尝试,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就地取材,合理开发和利用妈祖文化素材充实农村美术课程,拓展农村美术教学资源以提高农村孩子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修养从而使得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地方民间艺术的以传承。我们以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背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充实农村美术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有趣的多员课堂为目标,对湄洲岛的传统艺术文化以及将其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而开发地方乡土文化对现有的教材而言是一种新鲜血液,是有力的补充。

【关键词】校本教研 妈祖文化 农村

农村有着广阔的沙滩、丰富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妈祖文化积淀,为农村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既可以使身处农村的孩子感受到美术课的生动有趣,还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定农村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培养农家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适应本土妈祖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美术教育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我们校是一间村办小学,规模中等,办学条件与其他农村小学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优势。但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我们大胆提出尝试,我们选取了妈祖贡品、寺庙建筑、莆仙戏曲画等方面的素材进行教案编写,并实践于美术课堂。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致力于针对本校美术教学的条件和情况,对我校所在的湄洲岛区域内的现存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展开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通过学生提供本村的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上网查询相关的信息、到相关文化部门(妈祖祖庙、市级文化馆、博物馆等)查询资料、收集、选择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运用。

一、对祭祀的手工贡品资源开发和运用。

湄洲岛百姓对妈祖崇敬有加,因此千方百计把对女神的贡品制作成最精美的盘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展,达到妈祖文化与美食文化的完善结合,妈祖贡品制作工艺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不断的传承和演进凸显出妈祖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的特征;也展现了湄洲地方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结合的特征;体现了民间工艺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的特征。

其中包括选料、塑型、调味、烹制、拼盘、围饰等工序。选料一般就地取材,以湄洲盛产的海鲜品、淀粉、面粉为主要原料,以彰显海岛地方特色。妈祖贡品中的斋品以面塑海鲜取代了荤品,仅用淀粉、面筋为主料,经名师巧匠之手制作,其名、色、形、味与海鲜真品几无分别,达到假可乱真的境地。如捏海人黄亚棋捏的斋品、斋菜(24种)、斋品、面塑海鲜(36种)各个栩栩如生,因此被称为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些地方特色的手工制作是为我们的学生常见的、熟悉的,只要稍做引导和整理,是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工艺设计时随手可得的好元素。

二、对莆仙戏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在岛上莆仙戏可谓是家户欲晓。我们通过对戏曲的剧本、舞美、器乐、服装、道具设计等方面的了解,便可以了解到社会历史文化与艺术文化的另一个层面。并且适当的选取莆仙戏曲中的某些戏曲片段,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戏曲中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服装、言语、唱腔等)的塑造,了解某个时代社会形态的一个侧面,了解这个社会形态下的艺术审美形式以及艺术创作特点,有机的把音乐与美术这两种艺术结合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有声有色。

三、对湄洲祖庙建筑的写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湄洲岛历经将近一千多年,早在*时期妈祖祖庙大部分已毁,但小部分尚存;仍保持历史原貌。这些建筑呈一个飞檐翘脊的仿古建筑,部分构件在浙西并不多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将这些古建筑材料收集整理后形成美术教材,使之进入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学习了解古代建筑特色以及相关的古代工艺美术知识。

四、对湄洲岛特有的民间习俗、民间图案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一)、湄洲岛的民间习俗是在妈祖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有:

1、湄洲女的服饰和头饰

湄洲女的裤子是半截红,湄洲中老年妇女常穿一种特殊的外裤,上截大红,下截或黑或蓝,传说是仿效妈祖生前穿法,既为敬奉妈祖,亦为祈求平安。湄洲女的头饰发型是船帆式发髻,这是莆田妇女的特别发式,传说是妈祖生前所梳的发式,目的在于希望能得到妈祖的庇护。将这些民间习俗材料收集整理后形成美术教材,使之进入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学习了解湄洲女的服饰和头饰特色以及相关的古代工艺美术知识。

2、妈祖文化中的舞蹈“摆棕桥”和“游灯笼”

在岛上,每当重大节日或妈祖生日时,在各妈祖庙里,都要悬挂一种特别的大型游灯笼,上写“天上圣母”和“妈祖庙”字佯;抬妈祖出游时,由专人扛着大灯笼一起游行。在出游时,按其特有的规范、律谱,敲打锣、鼓、钹等,小孩举小旗摆、跳、舞,大人抬着棕桥跟着翻、倒、举。将这些民间习俗材料收集整理后形成美术教材,使之进入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学习了解妈祖文化的特色。

(二)、“门彩”、“桌彩”是湄洲岛最传统手工刺绣。这些手工刺绣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们用它来装饰和希望能得到妈祖的庇护,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图案内容丰富,有双龙戏珠、吉祥如意、八仙过海、植物花卉、鱼虫鸟兽等;构图形式大多以二方连续为主,“门彩”最为突出,这些民族风格的图案是为我们的学生常见的、熟悉的,只要稍做引导和整理,是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工艺设计时随手可得的好元素。

五、对湄洲岛上的美丽而古老的妈祖传说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古老而美丽的妈祖传说凝聚着勤劳质朴的人民的智慧、情感与对生活的希望,也是反映湄洲岛文化的一个侧面。如祷雨济民、恳请治病、化草救商等事迹。将这些传说材料收集整理后形成美术教材,使之进入美术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成长。

六、对湄洲岛特有的赋有浓厚乡土味的农民画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湄洲岛特有的赋有浓厚乡土味的农民画,大多是农民自己制作,其范围包括门画、神像以及在庙宇的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而现代农民在原来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西洋画、传统的水墨、及油漆画等多种形式,使农民画的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如湄洲祖庙里的大屏风就是运用磨漆画制作的。湄洲岛上的农民画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湄洲妈祖文化,充分体现了现代民间艺术的特点。

因此,在美术课程中结合本土妈祖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主编:尹少淳 《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妈祖信俗》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3、撰写:林成彬 《湄洲祖庙妈祖贡品制作工艺 》湄洲岛妈祖祖庙董事会

4、作者:李永永 《承传与发展——谈民间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及意义》, 《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

福建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整理

妈祖文化调研

妈祖文化总纲

湄洲岛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1

莆田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进校本课程
《妈祖文化进校本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