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方哲学史习题集

发布时间:2020-03-02 01:02: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西方哲学史》习题

一、填空

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

),他提出(

)是万物的本原。

2、希腊人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是(

),因此叫做“(

)哲学”。它的核心问题是宇宙万物的(

)和生成演变过程,因而又被称之为(

)或宇宙生成论。

3、(

)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

4、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

)和(

)。

5、(

)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

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

)(

)(

)(

)。

7、爱利亚学派的奠基者是色诺芬尼;集大成者是(

);发展者是(

)。

8、(

)与(

)是同时代的人,两者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强调运动和变化,后者强调静止不动。

9、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和(

)。

10、巴门尼德将(

)确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使西方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

),而且蔚为大观,统治西方哲学长达两千多年。

11、(

)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12、“晚期希腊哲学”包括(

)时期和(

)时期的哲学思想。

13、伊壁鸠鲁认为,(

)的快乐要高于(

)的快乐。

14、塞涅卡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人引向德性,而德性就是要(

),顺从神意。

15、(

)被称为“御座上的哲学家”。

16、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

),他指出,(

)才能使灵魂安宁。

17、哲学家理解的智慧是与(

)联系在一起的,而智者所理解的智慧可能称之为(

)更合适。因为智者具有明显的(

)、(

)和(

)的倾向。

18、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

)(

)(

)(

)。

19、德尔菲神庙的铭句是(

)。 20、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

)。

21、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

)。

22、柏拉图把知识划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是(

)(

)(

)(

)。

23、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24、柏拉图认为一个城邦由保卫者、武士和生产者三个政治等级组成,与这三个政治等级相对应的是三种德性,它们分别是:(

)、(

)、(

)。

25、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

)。

26、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指的是(

)、(

)、(

)和(

)。

27、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起源于(

),哲学是唯一的一门(

)的学问。

28、(

)(

)(

)(

)(

)(

)(

)(

)(

)(

),这十个范畴所编织起来的就是存在之网,它们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

29、亚里士多德把最好的生活方式称为(

),也就是合乎(

)的实现活动。 30、亚里士多德认为(

)统治的国家最好。

31、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改造,将理念等级变成三大本体:(

)、(

)和(

);将分有、摹仿变成(

);将灵魂回忆变成(

)。

32、阿格里帕怀疑主义五大论式是(

)(

)(

)(

)(

)。

33、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

)文明和(

)文明。

1

34、中世纪哲学的主题是(

)与(

)。

35、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是(

),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是(

)。

36、罗吉尔·培根就以其卓越的实验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预示了新时代的曙光,他认为掌握真理有四大阻碍:(

)(

)(

)(

)。 37.“知识就是力量”是(

)说的名言。

38、.培根的四假相分别是(

)(

)(

)(

)。

39.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的新的认识方法是(

)。 40、预示中世纪之后新时代曙光的三大发现是(

)(

)(

)。

41、宗教改革直接的要求是消解(

)的权威,变奢侈教会为(

)教会,而从哲学上看,其内在的要求则是由外在的权威返回个人的(

)。

42、启蒙主义的主旨:(

)与(

)。

43、唯理论的方法是由笛卡尔按照数学方法(主要是几何学方法)制定的,他称之为(

)。

44、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则是(

)。

45、笛卡尔认为观念可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

)(

)(

)。

46、笛卡尔形而上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

)(

)。

47、笛卡尔认为心灵的本质属性是(

),物质的本质属性是(

)。

48.笛卡尔认为心灵和身体不能相互作用,他假设了大脑中的(

)来解释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协调一致的事实。

49、笛卡尔的天赋观念主要包括(

)(

)(

)。 50、在某种意义上说,斯宾诺莎面临的哲学问题是如何克服笛卡尔的(

),而从更深的层面说,他要解决的是人生所能通达的(

)的问题。

51、斯宾诺莎关于实体的定义是(

)。

52、斯宾诺莎将笛卡尔的(

)实体和(

)实体降低为实体的两种属性,试图化解二元论难题。

53、(

)(即产生自然的自然)是唯理论者的认识对象,(

)(即被自然产生的自然)是经验论者的认识对象。

54、斯宾诺莎认为,(

)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真理性认识。

55、斯宾诺莎认为,心灵的最高德性在于(

),而(

)也就是认识人心与(

)、实体或神的一致。

56、在斯宾诺莎看来,自由就是出于自身本性的(

)而存在、行动和生活。

57、莱布尼茨指出,(

)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实在的和有生命的点”,它既不是物理学上的点(如“原子”,有广延,可分),也不是数学上的点(不是实在的),而是“(

)的点”(既是实在的,不可分的,又是能动的)。它们是“构成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原”,也是事物运动的终极根源。

58.莱布尼茨认为(

)是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它们有无限多个。

59、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只是单子的(

),只是动物、人类、上帝所获得的(

)有层级之别。

60、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者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

)--(

)--(

)”。 6

1、为了反对“天赋观念”论,洛克提出了自己的(

)。 6

2、洛克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

)。

63、洛克把经验分为(

)和(

)两类。

64、心灵利用简单观念来构成复杂观念的能力和作用主要有“(

)作用”、“(

)作用”

2 和“(

)作用”。

65、“复杂观念”可以分为三类,即(

)(

)(

)的观念。

66、“实体” 观念也是简单观念的组合体,但是与“样式”观念不同,它构成了各种性质赖以依附的(

),具有独立存在性。

67、洛克认为,知识是对关于(

)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些关系有四类,这就是“同和异”、“关系”、“共存或必然联系”和“实在的存在”。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

)的知识、(

)的知识和(

)的知识。

68、贝克莱的出发点是人类知识的对象是(

)。

69、贝克莱的基本哲学命题是(

)。

70、在《人类知识原理》中,贝克莱就彻底背离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而走向了(

),在这本书中,贝克莱一开始就从不同的感官印象出发,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

)的集合。

71、贝克莱强调,“存在就是被感知”并不仅仅是指被他贝克莱本人所感知,而是指被一切心灵所感知。当事物不被我所感知时,它仍然存在于(

)的感知中。 7

2、(

)是英国早期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贝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

)的结论。

73、休谟像贝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经验论出发的,不过洛克和贝克莱称之为“观念”的东西,休谟则称之为(

)。

74、休漠认为(

)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75、休漠认为“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是(

)(

)。

76、.休漠的知觉可以分成两种:一是(

),一是(

)。

77、康德认为有三种形式的判断,它们分别是(

)(

)(

)。

78.康德将理论理性分为(

)(

)(

)。 79.康德哲学中,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是(

)(

)。

80、康德哲学的问题是:在一个严格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世界上,人有没有(

)?有没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

)和(

)? 8

1、.康德认为知性的纯形式是(

),可以分为( )组(

)个。 8

2、康德的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它们分别是(

)(

)(

)。

83、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形而上学间题,康德采取了批判的立场,亦即对(

)进行分析和考察,通过揭示我们的认识能力能够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来解决形而上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问题。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康德以划界的方式将科学归于可以获得知识的领域,而将形而上学转移到了(

)的领域,因为在他看来,形而上学产生于人类理性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自由之境界的根本理想,而真正能够满足这一理想的不是理性认识而是(

)。

84、康德说,他所关心的问题只是“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三个:它们分别是(

)(

)(

)。 8

5、康德认为范畴的合法运用只能限制在(

),他说(

)为自然立法。

86、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

)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87、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

)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

)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3 8

8、康德所谓“批判”也就是对理性的(

)和(

)。他的三大批判即(

)(

)(

)。

89、康德认为,理性有三种理念,这就是(

)、(

)和(

),它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之全体的统一性。

二、名词解释

1、本原

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4.智者

5.“德性即知识”

6、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7、唯实论

8、唯名论

9、奥卡姆剃刀

10、教父哲学

11、经院哲学

12、人文主义

13、文艺复兴

14、因信称义

15、启蒙主义

16、认识论转向

17、经验论

18、唯理论

19、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20、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21、斯宾诺莎“实体即自然”

22、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

23、“白板”说

24、物体的“第二性质”

25、存在就是被感知

26、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27、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三、简答题

1.请简要叙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 2.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

3、简述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4、简述智者运动的意义。

5.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的思想。

6、简述柏拉图理念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7、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8、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9、简述晚期希腊哲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10、简述怀疑主义的主要观点。

11、简述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

1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主张。

13、简述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14、简述斯宾诺莎的至善思想。

15、请比较“白板说”和“有花纹的大理石”。

16、简述经验论的困境。

17、如何理解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

18、简述康德的绝对命令。

四、论述题

1.柏拉图是如何论证两个世界的区分的。

2、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3、试论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4、试论笛卡尔的二元论难题。

5、试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6、试论休漠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怀疑。

7、试论康德“批判哲学”的中心问题及解题思路。

8、试论经验论是如何步入唯心主义和怀疑主义道路的。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1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讲稿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习题集
《西方哲学史习题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