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1: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

泰州市胡庄初中 史根银

【课标标准】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培养以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培养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熟悉基本的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从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体验“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方法和过程;了解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学习历史的、辨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视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学习,形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基本认识。

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体会并学习实事求是地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初步学习史论结合的方法,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准备】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

但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很陌生,教师在这里要注意将学生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让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性,它和后面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

好在初二学生已适应了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参与性大大增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以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关情况。

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本文分三个子目:“改革开放的春雷”“在希望的田野上”“对外开放的窗口”。三个子目的关系是:第一子目为指导中心,而第

二、第三子目的内容正是对前者的具体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而以深圳等为代表的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发展,使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课前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资料,并准备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从提高教学有效性出发,教者整合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的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5——14——4——1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播放《春天的故事》的FLASH动画作品(音乐和体现深圳改革开放的画面同时展现)。

(设计说明:该环节旨在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很多歌曲不但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声,更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主题,如课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

这首歌曲名叫什么?伴随美妙的歌声,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深圳风光。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三十年前,去探寻发生在春天的故事。 第一环节 展示篇 同学们,三十年前,在一位操着四川口音、名字叫“小平”的老人的带领下,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城市展新貌,乡村奏新曲。让我们共同来看几幅我们身边的图片(幻灯片展示:城市新貌;乡村新曲)

城市新貌:钟楼远景(钟楼气势恢弘,南大街繁华兴盛)。钟楼夜景:流光溢彩、璀璨迷人。

乡村新曲:漫画“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学校大改观” 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三十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再看两幅图片。 70年代的钟楼(周围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下冷清)。 70年代的农村(房屋破烂简陋,设施缺乏)

教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合作探究并回答(预设为改革开放)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画面的展示、渲染烘托,教者的对比设问,得出历史结论,引出溯源篇。)

教师总结:短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中国巨变。世界银行这样评价高度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代人才取的的成就。”(幻灯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探究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第二环节 溯源篇

那么,这场转折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结束两年后召开,当时的中国中国是怎样一种局面?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什么事件,为伟大转折准备了条件。请看一段视频?

1.播放《复兴之路》视频(教师剪辑后重新组合)。 视频内容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人们开始期盼着新的生活快速到来。但是,很快出现了“两个凡是”,再次让人们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

邓小平、陈云等老同志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他们认为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中国要前进,必须要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人心所向,正在汇聚为一股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邓小平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就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发生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为为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实现历史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2.选词填空描述当时中国社会(师生互动) 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显示下面内容

农村 ;

思想 ; 思想解放 。

对外 ;

(选词) (自填) 自由多元 封闭落后 僵化保守 繁荣富裕 贫困萧条 学生:填空

(设计说明: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学生多渠道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进而,学生弄清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

第三环节 探索篇

教师: 二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实上,出现这种变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一次会议的召开,同学们知道是哪次会议吗?下面我们看一段影音资料,然后请同学们快速抢答老师的问题,看谁的反应最快!

教师播放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音资料,学生快速抢答教师的问题:这次会议的名称,会议召开的地点、时间、主要内容及指导思想、工作重点。

(设计说明:学生从声音、画面中,快速收集、捕捉信息,大大提高了整合信息的能力。)

那么这次会议的意义是什么呢?同学先别急着说,我们探讨完下面两个问题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首先,我们请班上的小歌星为大家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师播放卡拉OK伴奏带,学生演唱)

(设计说明: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这样,台上台下气氛活跃。把课堂当做快乐的场所,施行快乐学习法。为后面继续学习铺平道路)

教师:是什么原因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阅读第二目,根据自己的理解参考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有关资料,展示在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然后评出最佳答案。 生生合作,一起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用不同方式来表现。然后小组互评,师生共评 。

(设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初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集体和农民的责、权、利可能理解得不透彻,因此,此处学生最容易质疑。教师在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在家与家长谈话形成的“家长经历”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使课堂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大大开阔了视野,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参考答案。)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在对内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那么对外的封闭落后又是如何打破的?党中央国务院意识到了这一点,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又是哪位伟人开辟这条道路的呢?

(幻灯片展示)

197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封闭落后的面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时说: “还是办特区好……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巡视、个别点拨。 学生:发言。

教师: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下的那一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从1980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迈开并呈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点击图文)“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特点。 (图文演示、连续点击)

第1步:点: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省;

第2步:线:14个沿海城市。

第3步:面:4个经济开放区——环渤海、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 第4步:体:1个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

学生齐读。1979年昔日封闭落后的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点击图文)“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特点。

到过特区的同学一定感受很深。下面我们就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感受。

(设计说明:探索篇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比较表象化,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因此在教学法中设置了既比较简单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抢答环节。学生才艺的展示、小组互评,教者的点评,突出了师生双主体的理念。)

第四环节 启示篇

教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展示到溯源再到探索,一起回顾了伟大转折的历程,本课重点突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让我们一起重温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者出示知识体系图(点击出示) 农村:贫穷萧条

思想:僵化保守

对外: 封闭落后

对内改革改革 农村:包产到户

对 外

点、线、面、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1月,北京)

第11课_伟大的历史转折_教学设计_教案

很好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北师大)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15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优秀)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