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习心得.8

发布时间:2020-03-03 12:10: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大家上午好!

今天接受学校王建生校长的安排,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点儿我的学习心得,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在此先表示我的歉意。8月21号到23号,我参加了《盐城市中青年数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培训班》的学习。

听了五个讲座和看了一节录像课并参与了现场的互动评课活动。有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柏德华主任的讲座《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三天的学习确实很有收获,但是因为学习时没有想到要回来贩卖,所以笔记记得少,记的也大多是自己现场的一些随想,讲座的精华记得不多。开学准备资料的事儿又比较繁琐,占去了我大多数的精力,所以准备很不充分,只能漫谈我的一些感悟。 首先我的第一个感悟是:

一、课程改革,我们一直都在。

我是1996年参加工作的,那时我们教学的准绳叫《大纲》,记得我们头发花白的老教导主任总是扶着老花眼镜,举着个薄薄的小白本子,反复强调要“依纲扣本”。后来还印发了 修改说明,让我们学习,繁分数就是那时候被删减掉的。2000年左右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会标中往住都有“新课程”“新课标”字样。“我与新课程同行”是个搞了很多年的系列活动。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底层的这些看似平稳的按部就班的课改进程,在学术界、教育大伽界其实是风起云涌、百家争鸣的。

新课改是从1999年开始的,1999年6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新世纪新课标改革的序幕。从此有了“素质教育”这个词,为了区别,对应的就有人把课改之前的称为“应试教育”,其实在正规的教育文件文献中都没有这个词。

然后,2001年,出台了《课程标准》(试行版)(实验版)。也就是有了新课标。接下来的几年里就是学术界的不断争论,有不少反对声,比如姜伯驹的发问:“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再比如郑毓信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当时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国际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的观点。最厉害的是出现了以王策三 钟启泉为核心人物的课程改革的南北之争。那时的我们常用一句话自嘲:我们这些试教育的成果,却要浇灌素质教育之花。

现在回头看,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概念和新观念。

1.三维目标----记得朱琪均老师曾经在一次暑期教师基本功考核后发感慨,新课改了这么多年,有的老师弄个教学设计,连个三维目标都写不上圆。平时都是照抄可能会,自己写的时候连从那三个维度着手都不晓得。)

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也就是除以前的接受性学习外,我们更注重到了这些承载着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多了小组讨论,多了分组操作探究等等。同时也就带来了形式化的问题,为讨论而讨论,学习没有正真发生,或是低效运行。

3.校本教研----我的一个课题就是有关校本教研的,我想那个课题之所以能顺利开题又顺利结题,可能就是因为切中了时代热词。所以有想弄课题的老师可以从这里受点启发,找找当前的教育热词去思考。

4.专业成长----大家还记得2007年左右,我们的周卫东校长开始搞“教师读书俱乐部”,要我们写什么“专业成长计划书”吗?我的第一篇发表在正式教育杂志的豆腐块就是谈的专业成长话题。 5.评价观念的转变。-----金礼辉校长要求我们给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成长记录袋”、“档案袋”放学生的一张最满意的答卷、一次最有意义的实践等等。

2010年10月30日,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会上总结了课改十年的得得失失,提出了“开弓没有回头箭!课程改革再出发!” 于是有了2011版《课程标准》(修改版)。双基变四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被作为重点提出来了,六个核心词扩充调整为十个核心词。我们杨爱武老师的研究的课题就是关于小学生基本数学思想的培养的,缪素萍老师在小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方面有很多成果,成就了她盐城市级和省级的两级课题。也就在那个时段里的某一天,缪老师对我说:“你知道吗?现在外面都不提素质教育啦!现在是“核心素养”啦!于是我可始接触十个关键词,开始理解解“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教学思想”等等。特别是2014年陪着缪大师到盐城参加小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研讨会,研讨会上,缪大师把“抽象”这一基本思想形象生动地可视化的儿童化的表现了出来,博得了与会代表专家的一致好评!而我对“研讨”的概念有了很形象的认知。开始喜欢听大师的精彩段子,觉得教研其实蛮好玩的。在我流年忘返之时,教改又有了新跨越!这次跨越的标志性事件是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在回想,缪大师之所以成为缪大师是因为她善于学习且从不间断,这么新的教改动向一下子就被她捕捉到了,这都得益于她平时爱看书,爱学习、爱专研!我有一次去她家,就看到客厅里满满的都是教育教学的刊物杂志。我正在向她学习,床头也放了一本《江苏教育》,每次搞卫生都要擦擦卷首语上的灰尘,一个暑假我就认真学习了个卷首语。说明我的核心素养中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中毅力不够,关键能力中学习力不足。

学习至此,我豁然开朗,原来 课程改革的这二十年就是我工作成长的二十年,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开拓了眼界,看到了大背景,真切地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越辩越明”,知晓了来路,体验了任重 明白了道远,“课程改革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感悟之二是:

二、学习提升,教师的生存常态。

俗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做一天教师就得有一天的学习提升,课改永远在路上,处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思考、提升的地方。

比如柏德华主任讲的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问题。

二、数学思想的教学研究问题。

三、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问题。

四、课标十个核心概念(核心词)的研究问题。

五、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研究问题。

首先谈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问题,教师的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学科素养)、条件性知识(也就是人文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实践性知识(即教育教学技能经验等)。其中介绍了上海教育局的曹培英先生的有关研究,列举了一次云南小学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测试题。大多是平时易混淆的或属于过程性的理解性的知识点,比如:……我自我对照还有点小得意,觉得平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是非常清晰的,给学生的解释引导也是很科学到位的。跟我上学期萌发的组织大家有意识地收集每册教材的难点易错点,分析学生的错因,征集巧妙讲解方法的思路很契合。然而最后一题,我居然错了!长方形框钉木条,哪个不变形?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最后一个答案。其实你看第三个,它也是不变形的,可以证明的。我庆幸,我没抢答,否则就掉价了。所以我应该永远保持学习的姿态!

第二个是,

二、数学思想的教学研究问题。什么是教学思想?比如我们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知识,推导过程中用的割补是数学方法,为什么想到去割补,也就是转化是数学思想。其中引用了很多教育名家的话,讲了数学思想教学需要坚持的原则:1.潜移默化原则

2.启发式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4.活动化原则。我听下来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如果知识是数学的物质,那么思想就是数学的精神;如果知识是数学的面貌,那么思想就是数学的灵魂。

第三是

三、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概括的说就是,

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

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时代表达,就像毛泽东思想进而有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一样,是不同时代发展的表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则要推荐大家学习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的基本路径》。第四个问题

四、课标十个核心概念(核心词)的研究问题,也是推荐曹培英老师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

第五个问题,

五、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研究问题。

这个方面我也是听得比较认真的,我们上不好数学课常常不是不知道教什么 而是不知道我们教的数学是不是适合学生(是不是学生需要的,能不能解决儿童学习数学学的困感)研究教过多, 研究学严重不足。因此,要想数学课堂出彩,必须要在研究儿童学习心理上下功夫,要想研究儿童学习心理,首先得喜欢儿童,做儿童的知心朋友,把教育教学视为挚爱的事业去做。在这里,柏主任介绍了三个榜样人物,一个是数学王子张齐华,大家很熟悉的,优秀课例大家看得也比较多,立意高起点低,过程如形如流水般流畅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情四射。第二个是光头强---特级教师俞正强,他的课以一支粉笔一道题就能精彩纷呈,把学生上得都忘记下课,没有很深的积淀,没有对学生的透彻研究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推荐课例有《笔算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推荐阅读俞老师的专著《低头找幸福》、《种子课》。第三个人物是提出“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的成尚荣先生,这位老先生大家还是很熟悉的,老附小人肯定记得那年小河小舟小鱼小虾的段子。推荐阅读他的专著《儿童立场》。由此,我还想到了第五个人物,就是我们一小的传奇----王志成老师,王老师为什么能抓得住学生的心?大家赛课时都求教王老师能帮忙设计课,特别是最后的拓展延伸题,总是能让学生饶有趣味,又紧扣主题,他曾经分享过他的成功经验,什么给学生颁发各种证书,毕业生推荐说明,什么达到标准才能上二职中,能上了二职中了又有一个新目标达到了才能玩真人4s,一句话概括就是“会哄儿”晓得学生思维的“七寸”在哪里。典型的儿童心理研究专家啊!还有我们的刘迎春老师、缪素萍老师、黄芳老师等等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晓得学生头脑里想的什么?”“学生为什么想不到呢?”“学生逮到这个问题他会从哪儿下手呢?”“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崔恒富老师经常说“我讲他们不懂的时候,我就会请学生来讲,学生的方法学生听得懂。”特别是有一次跟黄芳老师一起感慨时,黄方老师说,她感觉教学其实应该是随物赋形的,不是刚考虑你老师的脑袋里有什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脑袋里有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也就是说研究儿童,我们是有这样的行为的,不过研究有深浅,得益也就有不同了,我达到了哪个层次,还需朝什么方向努力是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举个课例,一节课,《认识梯形》,在学习了梯形的特征以后,我们一般的做法是给出一些平面图形,由学生来分类判断是不是梯形。而这位老师的做法是设计了一个补线段的画图活动,就是给图形添一条线段,得到一个梯形。第一图形是个任意的四边形,这里也有三个层次,可以是从边到边,只要与下面的这条边平行,这条线段可以上下平移,突出有一组对边平行。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第二个层次就是下限不能与底边重合,上限最高从这个顶点出发。强调是四边形。第三个层次就是从任意位置都可以画,只要选择合适的边作平行线。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第二幅图形是给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发现还用原来的经验,画一条与底边平行的线段,不行了,两组对边都平行了,于是得换个思路,故意画得不平行。让学生很好的感悟到必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同时还给了学生一个哲学高度的思想体悟:有时候“破环一组平行线也是一种创造!”这样的过程直指数学核心知识的理解,我们说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而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核心知识有助于形成关键能力,指向核心素养。接着第三次画线段,给出的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展示了学生的作品,问:为什么得到了等腰梯形?追问:①怎样判断它是一个等腰梯形?②为什么这样画它总是得到一个等腰梯形?这样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探究成因的过程,就是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中的另一个指标---批判性。这样的课堂就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落实到位了。 推荐一个小学数学老师的学习群给大家----“凤凰数学--教材研讨”207454002.刘校长曾说人与人的区别可以看他晚上八点到十点在做的事情就知道了。这个群里每晚八点都播放一节课,都是特级教师的课,或者省级比赛的优质课。有时还有专家点评。有空的时候看看,效果还不错,就相当于外出学习了。 其实学习提升就象应该像我们平时呼吸一样自然发生, 它是“教学生命”存在的一种必然状态!

感悟之三:

三、教育人生,我思故我在。

不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但别人的思想却可以成为引发自己头脑风暴的 “灌风口”。段志贵教授、王洪恩主任都在讲座中提到自己看书上某人的一段话,看到电视节目上的某个画面从而引发了自己对所研究对象的新思考,进而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 这种思考绝不是偶然的,就象落下的苹果砸中脑袋的肯定不止牛顿一个,为什么只有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思考是牛顿的常态。大师们为什么看事理那么明白?课的设计为什么那么深刻而又贴近学生?因为他们一直在思考着,哪怕是在看电视。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什么?怎样教?应该是我们一直思考着的问题。如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中基在生活休闲中我都能带着一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以思考的状态“存在”着,那才是作为个独特的“我”存在着!

最后,我还想说说我们本土的一个课堂教学改革----让学引思。 现在大家都在谈核心素养,我们盐城市的“让学引思”也是直指核心素养中的重点----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

(一)以“引思”为根本目标,使“让学”促进“引思”的达成。 让学----引思

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

弄清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二)找准“让学”时机,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即让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教”要促进“学”,“教”要有利于“学”。

小学数学课堂何时让学呢?

让在学困时,让在操作时,让在展示时。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让学呢?

一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要经常采用讨论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说。二是加强思考题的教学,多提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训练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思。“每日一题”,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中都有一道数学思考题,学生早读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讨论解决这道思考题。有点像我们以前的“营养菜”。可以很好的利用《小学生数学报》上的材料,比如“每日思维操”。 三是多让学生按老师的预习要求进行预习,提出自己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问。

(三)以思维触发思想,使数学课堂具有浓浓的数学味。

怎样的数学课堂才具有数学味呢?概言之,数学课堂的教学要追求把数学知识“教懂”,“教活”、“教深”。比如:六年级数学书上百分数的应用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问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原计划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对于第一问,引导学生用多的部分除以原计划,(20-16)÷16,这是教会了,用20÷16-1,这是教懂了,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把两式进行对比沟通,这是教活了,最后再来一道对比题,单位一变了,这就是教深了。

(四)以阅读润泽精神,使学生具有持续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如果喜欢上阅读数学科普读物,培养起浓厚的研究数学的兴趣,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就会积极大的

8理论学习心得

8 英语学习心得

模块8学习心得

胡主席七一讲话学习心得8

8 28暑假学习心得

8、厦门之行学习心得

员工奖惩办法学习心得(8)

10.26张春贤8讲话学习心得

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学习心得8

中医经典选读_学习心得_(8)[1]

学习心得.8
《学习心得.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