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又读《论语》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5: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又读《论语》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周丽英

于丹、易中天等人用通俗的方式解说令常人敬而远之的经典,是一种可喜的创新,它使更多的人走进经典,静心品读,希望在当今几乎是物质统治一切的喧嚣时代,寻找到一片精神的净土。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无疑也越来越来贴近人们的生活,指导人们的人生。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又一次读《论语》的体会。

人生态度

《论语》所持有的人生态度,简言之,即“乐观”。可人不能盲目乐观,虚无地乐观,需找到可以寄托这种乐观的东西,那就是树立一种可以终生从事的事业,《论语》中将其称之为“道”。

《论语·学而》: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虽贫穷但不谄媚,虽富有但不骄傲,这样的为人态度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还可以。但是还不如贫穷却仍乐于学道、乐于行道,富有但仍爱好遵行礼仪。”

贫穷有时会剥夺人的尊严,所以所谓的“穷人”,他们活得会更辛苦一些,为了生存,有时甚至不得不丢弃尊严。更有甚者,为了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安逸奢侈的生活,卑躬屈膝,人格尽丧,无所不用其极。而一些所谓的富人,趾高气扬,处处要显示他的唯我独尊的“地位”,甚至在祖宗坟前祭祀时,将大捆崭新的人民币付之一炬,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真是目空一切。所以,作为普通人,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尚属不易了。

但在孔子心目中,这还远远不够。对待贫富,我们所应具有的态度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以自己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伟大事业为乐,即使一贫如洗,也无怨无悔;时时刻刻遵行礼仪,处处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千万、亿万富翁,也绝不会“为富不仁”。物质的富足不会剥夺他精神上的充实,他应该就是世人的楷模。

可现实生活中,“贫而乐道”的人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甚至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在慷慨资助他们的人面前,不得不伸出手掌时,他们就成了一般人眼中的 “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边缘,所以“贫而乐道”尤为难能可贵。能抛开外界的一切喧嚣和诱惑,以一种带不来任何物质享受的精神为终身之业,是至高的人生态度,是至上的人生乐趣。

从下面这几句话中,也能看出孔子对于富贵所持有的态度。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的是粗饭,喝的是清水,休息时弯起手臂来当枕头躺着,这样的生活也是充满着快乐的。用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人一旦有了精神寄托,明确了“道”,物质享受的意义就变轻了。也许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惬意”二字。沉醉在自我的世界中,外物也奈何我不得。富而贵,对拥有它的人来说,无所谓对错。可靠不义之举得来的富贵,会被人看轻,被人唾弃。出卖色相的年轻女子,一味追求安逸舒适,又不想付出辛苦的劳动,完全抛弃了人格和尊严。初中毕业的青年,驾着摩托,游手好闲。没钱的日子让他们烦恼不已,于是制造了一场场血肉横飞的飞车夺包抢钱案。难道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了吗?在他们还算稚嫩的心灵中,已经没有任何空隙能存放一点精神的东西吗?没有了信仰,没有了追求,是极容易堕落的!

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甘做一介农夫。他淡泊名利,一贫如洗。他毕生的最大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作耕夫”。金钱,对他来说是身外之物。国学大师季羡林,满腹经纶,却疏食布衣,没有更高的物质追求。但,全世界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富有呢?

这二位大师所从事的事业就是我们说的“道”,它是真正快乐的根源。精神寄予此处,豁达地看待贫富贵贱,人生就会充实,会快乐。

修养追求

孔子将人生修养的境界分为三个等级,士、君子、仁者。

(一)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宽阔的胸襟和坚定的意志,因为他承担的责任重大,而要行走的路途却很遥远。把行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一直要到死去之后,责任才会停止。这样的人生路程不是很遥远吗?任何一个读书人要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他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因为他要担负起拯救或兴盛民族、国家的重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毕生要为这种事业不停奔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心胸开阔者,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志坚定者,似壁立千仞,无欲而刚。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这样,才会把生命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任何时何地也不会慨叹“百无一用是书生”,不会遵奉这样的处世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生来就准备为事业付出生命的。

《论语·宪问》: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读书人若是贪恋安逸的生活,就没有资格称为读书人了。”

“居安思危”“饱暖思淫欲”,安逸的生活会磨蚀人的远大志向,消损人的斗志。满足于“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无异于井底之蛙。对自己之外的世界漠不关心,最终也会被社会抛弃,会真实地感觉到变化的世界变得陌生。当今社会,学子们也要寒窗苦读十几载,才能勉强达到自己的理想。但,即使大学毕业,硕士、博士毕业,找到了一个舒适的自己满意的工作,也要在工作中用心付出,不断给自己施压,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的不贪恋安逸,不庸庸碌碌;工作带给你的艰苦劳累,苦恼沮丧,都会锤实你原本有些脆弱的心灵,成为你人生的宝贵财富。

《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意思是说:“一个士人,看见危险的时候,能够奋不顾身地挺身拯救;看见可得利益的时候,能思考是否合乎道义;祭祀的时候,能想到是否尽到虔诚的敬意;居丧的时候,能想到是否尽到哀痛的心情。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士人。”

可能大家对读书人的印象还是“手无缚鸡之力”“文质彬彬,柔柔弱弱”,所以提到“见义勇为”“见危致命”,似乎是军人应该做的。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几千年前的孔子就给了我们一个明智的解释:不惧不贪,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应具有的品质。可现在有多少学识远远超过“士”的博学之人,身份、地位甚至名誉,一样不缺。但整天除了钻进象牙塔中孜孜不倦,就是周游各省甚至各国讲学,真正做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别人的打扰表现出万分的厌恶,即使见了不义之举,估计他也会漠然处之,更谈何见义勇为呢?“见得思义”,多少人明白这句话的时候,已经锒铛入狱了。在金钱面前,人人都有做奴隶的危险。高官的巨贪,令人震惊。他们的贪欲让自己越来越深陷于金钱的深渊不能自拔,除了钱,他们的世界一片空白,只好在囹圄中惨度

余生。可为什么有的人,视金钱如粪土,用金钱来拯救民族的、国人的贫穷和愚昧?因为他们还有比金钱更富有的追求,他们忘我地投身其中,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钱算得了什么?

(二)君子应该具有较士更高的修养追求。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已经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者的代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孔子心目中,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意思是说:“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秉持中庸之道和权宜的处世态度,凡事不会任凭私意而坚持一定如何做或一定不如何做,一切皆依循合理恰当的原则做事。”君子不会任性,不会固执,不会刚愎自用。心中有一个合理的处事原则,凡事都会服从理智,不会感情用事。可这个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它需要人目光远大,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同时也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对局势认识得深刻、准确。要做到这样的君子,不是易事,但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有希望。所以把这一点定位为君子的修养追求,会更激励人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进取,永不止步,度过自己充实的一生。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凡事总是要求自己尽力做好,小人则只会要求别人。”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与人相处总是和谐,但不随便苟同;小人则往往曲从人意,却又难以与人平和相处。

上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做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小人反之。所以,小人难以与人和睦相处,即使表面上融洽和乐,也是貌合神离。小人怨天尤人,小人牢骚满腹,“小人长戚戚”。君子凡事会从自身找原因,修正错误,吸取教训,以期成就更完美的事业。君子与人相处真实、自然,不惮于表达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因为这种不同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假如对方也是君子,他自然会尊重别人的观点,虽然自己理解不了。对于与自己截然相反的观点,小人表面上唯唯诺诺,不断称是,转过脸来就会四处散播,恶毒攻击,嘲讽谩骂。两种人生态度,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人生本来短暂,快乐也不算太多,何必处处算计,时时伪装呢。

(三)较君子的修养更高的是“仁者”,他是理想人格的典范。他会怎么做呢?

《论语·雍也》: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一个有仁心的人,自己想要安稳地立身处世时,也帮助别人能安稳地立身处世;自己想要通达而有所成就时,也帮助别人能通达而有所成就。”

《论语·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说:“没有仁心的人,无法长久处在艰困的环境中,也无法长久处在安乐的环境中。有仁心的人自然地实践仁道,有智慧的人知道秉持仁心才是有益生命的。” 上面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仁者可以长久处在艰困的环境中而不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乐观的心态,可以长久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而不会萎靡颓废、玩物丧志。何以如此?心中有仁道,时时处处实践仁道,身处任何环境中都不会迷失自己。这是对个人修养多么高的要求啊!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使自己竭力不想改变,但环境的力量超越渺小的“自我”。这是因为我们内心还没有建立一道坚固的精神防线——仁。秉持仁道不会使自己处于劣势,反而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俯视人生。看破纷扰、烦忧,人生不是只剩下快乐了吗?聪明人是会做这种有益于身心的事,做这种对生命充实美好有益的事的。

《论语·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秉持仁心的人,才能公正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

仁者不是好好先生,他爱憎分明,不会无原则地去宽容。他会对违背道义的做法予以坚决否定,毫不留情;对能遵行道义者也会不遗余力地赞美,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

他客观公正。不会因某人对自己的偏见而彻底否定掉他,也不会因某人对自己的巴结逢迎而喜爱他。他判断人品才能的标准是事实,只有事实最真实。不夹杂任何感情的判断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对生命,对社会最负责任的做法。

也许,你会感觉这些标准,这种修养追求,离我们太遥远,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但,生活中你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总会有钻牛角尖的时候。此时,你读读“子曰”,是否会豁然开朗呢,是否感觉自己是“庸人自扰”呢,是否会让你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苦恼,而激励你投身于更有意义的事业中呢?

二、与人相处

在越来越强调自我、张扬个性,越来越重视金钱的今天,如何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也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难题。其实什么时候,真诚都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好、最简单的通行证。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吧。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说:“青年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长上,和人说话要谨慎并信守承诺。要能普遍地关怀大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上述内容较为广泛地谈到了青年人如何与人交往。将孝作为第一位来谈。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顺、体贴,还会有爱他人的心吗?走出家门,对自己的长辈不懂得尊重,趾高气扬,目中无人,谁不对这样的人心生厌恶呢?他要想在社会上顺利发展,生活上一帆风顺,谈何容易!懂得了孝弟之道,还要做到谨慎、诚信、博爱、亲仁。 “泛爱众”,是说要有同情心。对弱者不失尊重,对不幸者不失同情,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不为张扬自己,获得荣誉;而是出于心底最真诚的平等与善良。要知道你付出时,也收获了精神财富,且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它是无价的。别人因为你的爱、鼓励或救助,从此走向了一种崭新的生活,开始了他们充满活力的新生命。此时,你一定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我,也可以赋予别人生命!你的生命是否超越任何时候而变得无比有意义?毫无疑问,我们一生还有何求!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是说:“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态度表现得过渡恭顺;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分明怨恨一个人,却隐藏不露,表面上仍与这个人继续交往,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凡事过犹不及,适可而止。伪装得太甚,必有想达到之目的。小人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低三下四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身居要位、掌握重权的人,尤其要小心谨慎。要善于识破小人伎俩,要清醒很多人的讨巧之举是为了换得你手中的权利,否则很容易中了他们的圈套,做出违背原则的、自毁前程的事。总之,孔子的一席话就是告诉我们要真实地活着,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表里如一。

《论语·里仁》: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进谏君上过于繁琐,就会遭受到侮辱;规劝朋友过于繁琐,就会造成朋友的疏远。”

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管对上还是对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振振有词地以为,只有反复规劝才会体现自己的诚心,才会帮君上或友人改掉缺点。当对方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你的规劝,那你就要有自知之明地停止规劝。要知道任何一个人每天无数次听到的都是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心里会舒服吗?看到无能为力了,就不要再自取其辱了。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以上是孔子关于“人生态度”“修养追求”“与人相处”几个方面有代表性的观点,相对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这只是沧海一粟。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向着那个正确的方向努力,会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德的人的。

参考文献:

1、《四书章句》,作者朱熹,齐鲁书社,1992年4月

2、《说文解字》,作者许慎,中华书局,2005年6月

3、《〈论语〉心得》,作者于丹,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又读《论语》

读《论语》

读 论语

读论语

读《论语》

读论语心得

读《论语》心得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又读《论语》
《又读《论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读论语方法 论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