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夜归鹿门歌》学案(学生用)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9: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夜归鹿门歌》学案

高二语文组

【学海导航】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志趣。

【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二、背景介绍

本诗为七言古诗。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意在鹿门山辟一住处,一度隐居在此。因为他的诗歌多写隐居闲适,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就是如此。

【学习内容】

一、诗句赏析与评价

1.分析第

1、2句写了什么景象

1

2.分析第

3、4句:作者怎样从开头的写景过渡到写自己归隐的?

3.分析第

5、6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分析第

7、8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二、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一首诗中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有的以某内容为线索,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公式:是什么(点明结构特征或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具体分析结构特征或为什么以此为线索)+怎么样(这样构思或这样的线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有何效果)

5.答题示例

(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 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是什么)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为什么)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怎么样)后几句为第二层次,(是什么)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是什么)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是什么),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

【课后巩固】

(2011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学案(学生用)
《《夜归鹿门歌》学案(学生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