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80后”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1:51: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80后”群体违法犯罪

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报告

作者:邱春娥*

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家庭、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显。

关键词:违法犯罪,现状,原因,特征

一,前言

“80后”原指八十年代出生的文坛作家,后来逐渐社会化,泛指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一代人。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正是由于他们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代不如一代”开始成为大众的话题,甚至进而转变为一个颇热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从2006年到2007年,中国新青年报推出了“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的系列报道和讨论。{1}既有尖锐的言论,也有理性的分析,使得这一问题逐步升温。“80后”是国家未来发展和持续进步的栋梁和根基,关注“80后”是全社会的责任,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意义。

二,“80后”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

(一)问题提出与深思

“家长也管不了,孩子脾气古怪而倔强,与孩子沟通存在代沟”——一位来自家的回。 “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出现在世纪交替年代的人表现的更有个性和更有主见。所以在老师和家长看来更难掌控和教育。”“师生间认知事物的差异和观念上的隔阂日趋明显,文化上的互不认同也造成了矛盾的加剧”——一位来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困惑{2}

在2007年3月份,广州日报A10版刊出广东省公安厅公开悬赏通缉的百名重大刑事案件在逃疑犯。记者发现,在通缉名单中,80后占了四成。2010年,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登陆河北大学BBS获悉,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与17日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危险。据目击者陈述:肇事司机依然若无其事开车至教学楼接女友,后被追赶的保安和众多学生拦下,并被警方控制。当保安和学生勒令司机下车时,肇事司机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这样犯罪现象比比皆是。

2010年10月20日,西安又发生了一起大学生撞人事件,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人并刺死伤者。最后,药家鑫被判死刑,这时年仅22岁的大学生药家鑫生命走到了尽头。药家鑫之死是法律的胜利,是教育的失败。两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一场并不重要的交通事故而逝去,两个家庭都的承受逝去亲人的痛苦。面对随这起杀人案而来的离奇喧嚣,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者老愚一语中的:公众害怕这个社会真的被丛林法则主宰弱者彻底丧失法律的庇护。药家鑫走到这一步,其父母难辞其咎。子不过,父之过,21岁在校大学生竟拥有自

*邱春娥,女,1990年生,江西九江人,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金融专业09-1班,电话:138709208

21己的小车贪图物质享受,心里阴暗,既怕穷人难缠又私携刀具。其次大学教育存在缺陷。如果辩护律师的话属实,药家鑫是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的好学生,那 么我们只能说这样的大学教育很失败。不懂得尊重生命,不知晓法律严明,丧失了基本的人性,称得上是好学生吗?我有点怀疑,他的这些优秀成绩是否是抄袭而来的,在成长中学会耍些小伎俩,每次蒙缝过关,就存在了侥幸心理,以为幸运之神总会眷顾自己,以至于做出不经大脑的错事。在此,希望所有大学引起警戒,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的教育,不要一味的照本宣科。对于药家鑫事件,其实社会也有责任,药家鑫的孤僻,自私,残忍,他的仇穷心理,扭曲的价值观,都是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现象的折射。父母金钱至上的误导,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社会世风日下的熏染加上药家鑫自身的缺陷,在发生车祸要承担责任时,他的瞬间爆发足以毁灭一切。确实,药家鑫案留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疼痛值得我们花更长时间去检讨。

药家鑫走了。若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可以换来人间的某些变化,让冷漠残忍减少,甚至消失,那么药家鑫案足以载入史册。

专家指出,随着年龄增长,80后成为新的犯罪主体,冲动和自私极易成为他们犯罪的诱因,应多加防范。——来自司法系统的担忧

到此,我们已经清醒的发现和认识到,“80后”是源之于文坛,后因“80后”违法犯罪行为和现象的突出才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犯罪主体或形式。这一特殊主体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机制和心理发生机制,加之多元和复杂的社会因素,使得“80后”的违法犯罪呈现出独特的一面。“80后”在社会学、犯罪学、刑事学等方面有着不可预测的研究价值。然而当前一些个别、分散、不系统的研究,未能全面的总结当前“80后”违法犯罪的现状,那么我国“80后”违法犯罪现象正处于什么情况呢?

(二)我国当前“80后”违法犯罪的现状

据公安部2005年统计,1987年全国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为57万件,到了2005年则达到464万件。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总数的10%,可以推估到了2005年前后,全国大约有4万左右的未成年人犯罪。犯罪率这一增长时期恰恰是“80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外浙江,北京,山东等地检察官在调查中发现,在近几年来,办理的暴力和侵财犯罪案中,“80后”涉案人员已占到50%以上。而且“80后”在犯罪主体,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等方面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且由单一型,松散型,偶然型向纠合型,紧密型,反反复交叉型等新的特征转化。

“80后”违法犯罪想象作为新兴的犯罪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一个总的趋势就是数量不断上升,暴力犯罪化,犯罪集团化,犯罪动机多元化,犯罪因素复杂化等,大体现象已经初见端倪和突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阶级的最极端方式”,这是马克思的一句经典语录,揭示了犯罪的对抗性和暴力性和社会危害性。[1]

犯罪是经济基础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客观反映。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以及将来的“80后”违法犯罪现象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

1.社会转型与中国现代化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在不断融入世界,加快中国全面现代化。[2] 在这样一个关键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80后”应运而生,“80后”违法犯罪也逐渐推出并受到“青睐”,也就顺理成章了。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地理等因素的催发下,“80后”违法犯罪会日益突显并出现更具有时代特性的特点。

2.社会人与犯罪人

犯罪人是刑法实证学派的观点,是向行为为研究视角的转变,是重视犯罪个体特点和突出犯罪人研究的社会防卫理论的体现。刑事理论的实证学派的话语始终围绕“犯罪人...社会”

的关系展开,社会人为何会变成犯罪人,从“社会人...犯罪人”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期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综合作用和反馈的结果。[3] 笔者认为在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从各方面予以全方位的考察并分析,是“80后”违法犯罪现象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根源。一方面要客观的分析和预测社会形势,系统参考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人文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探析行为人——“80后”群体的行为机制、心理状况、生理特点、价值和世界观等,进而宏观和微观的考量“80后”违法犯罪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社会危害性与社会防卫

毫无疑问“80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一个具有相同行为倾向的个体集合,在类似的价值、个人、世界观的前提下,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社会的每一处。“80后”的悄然崛起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他们的违法犯罪是极为可怕的,足以摧毁一个国家和民族。“80后”正值青春时代,是国家现代化的栋梁,是民族复兴的根本。社会应当及时予以介入,主动出击,快速反应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如何规则 预防“80后”违法犯罪也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课题,即如何摆脱现有研究的窠臼,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果。

(三)我国当前“80后”违法犯罪的特点

任何一个违法犯罪形式或新生的现象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不能脱离其一般现象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石。[4] 笔者认为,我国“80后”违法犯罪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主体层次化

“8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这一群体出现了分离或断层的现象,即这一群体被认为或默认为不同的基层。根据以上案例和相关报道,大学生、农村留守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同龄女性是典型的“80后”,同时也是突出的“80后”违法犯罪的主体。“80后”的内部分层,不仅限于城乡之间,还有城市和农村的“80后”自内部的分化以及性别差异导致的分类。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就学和提前就业分立的现实基础上,再加之同龄女性犯罪的异军突起,使得“80后”违法犯罪有着明显的“内部分层”性,是我们分析和考察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2.违法犯罪组织、集团化

在一些热议的事件中,违法犯罪的纠合性、协调性、多人性尤为明显。浙江省永嘉市的一起团伙制毒、贩毒、聚众斗殴和非法持枪案中,七名被告人中竟有六名出生在1983年后,年纪最小的才20岁。“80后”违法犯罪的有组织和集团性是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也是他们极易受外界影响、好冲动、情绪不稳定、模仿能力强和社会环境的综合结果,值得我们社会反思。

3.违法犯罪动机突发性,犯罪目的模糊化

“80后”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理念,这一代人对网络、传媒等信息传播方式有敏锐的体验力和高度的吸纳性。一些旧的体制和价值观念正在他们身上瓦解,新的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重新塑造、构建和形成。同时,他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总的来说,他们观念前卫,敢想敢做,容易消极,倾向悲观,享受生活,目的淡化,富有激情,易于冲动等。[5] 因此,“80后”的行为往往事出无因,极易冲动,犯罪动机具有突发性,犯罪目的具有模糊性。

4.违法犯罪形式多样化,手段智能 残酷和暴力化。

“80后”是一个极富创新的群体,他们深植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能力上显出超强态势。他们极具模仿能力,善于恶搞,乐于前卫和新鲜事物。他们中大部分是高学历,见过世面,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他们性格怪异,行为举止推陈出新,价值观和世界观扭曲和变异,他们通过犯罪实现内心的快感,犯罪手段残酷和血腥。如北京市平谷

区检察院的一起“80后”绑架案。中专学生张某,常和村里闲散人员聚在一起玩麻将,输钱后就产生了绑架他人索要赎金的想法。很大层面上,他们就是手居住地周围人文环境等的影响而染上赌博不良习气,最终走向犯罪,也说明了他们追求金钱的不正当想法,足见犯罪手段的残忍。[6]

只是几个突出的特点,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违法犯罪心理生成机制变异性,违法犯罪原因复杂性,违法犯罪危害巨大性等。总之“80后”的违法犯罪呈现出这类群体的特性,有新的发展和趋势,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四)我国当前“80后”违法犯罪的原因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是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是指导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80后”违法犯罪的出现,绝非偶然也也非意外,而是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渊源,是多种因素综合反应 不同矛盾树立 利益机制冲突等的结果。“80后”违法犯罪的产生遵循违法犯罪生成原因和机制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特殊之处。

1.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在可以预见的历史时期,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社会在成熟 发展和改革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80后”犯罪的出现,折射出我国年青一代在价值观 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反省我国转型期所始料不及的社会流弊,如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与失范;利益驱动与金钱至上,家庭解体和不当家教;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和淘汰式教育对差生的边缘化;文化市场管理层面的的混乱,比如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和色情信息,而青少年又是其主要的玩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成人社会对孩子施加的压力等。这一切实际上是对社会体制的改革和负面文化的改造的结果,而其实质就是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结果。社会的变迁给社会带来许多始料未及的东西,而且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动接受,而后主动适应和改造。[7] 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和转型时期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时期,对于“80后”违法犯罪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是本文原因分析中的红线。

2.外部因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也是犯罪的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外因和犯罪人人格、心理以及生理等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80后”违法犯罪的产生和发展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首先分析“80后”违法犯罪现象产生的外部因素。

(1)家庭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父母是子女最好的和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家庭和睦,父母的行为举止往往决定了子女的人生走向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下,在市场经济奉行经纪人、理性人的价值框架下,家庭一方面变小,逐渐出现了“单亲家庭”;一方面父母(尤其是女性开始走向社会成为工作一族),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不足,二者产生了所谓的“代沟”。总之,家庭发生了巨变,父母与子女的传统交流机制被抛弃后,未能及时找到替代手段。如山东乳山市沙某由于父母离异,心理发展不健康,开始仇恨社会竟然用刀捅死自己的伯母。山东省威海市检察机关近两年办理的“80后”犯罪案件中,其犯罪主体属父母离异、双亡等家庭残缺情形的占53%。乳山市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有许多违法犯罪的“80后”都是单亲家庭,他们和父母沟通很少。离婚、婚外情、分居等导致的单亲家庭往往存在教育失当、家庭内部矛盾重重等情况。笔者认为这些家庭问题往往影响了父母对子女履行看管、教育责任,使子女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而过早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以及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都严重阻碍了这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易诱发“80后”违法犯罪。

(2)教育

“师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课堂,是“80后”很大部分都经历过的人事部分。[8] 然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成果、缺陷,我

们不需要承认教育应该为这一现象负责。如困扰的“应试教育”模式,生理学、心理学等必备课程的空白,老师与学生沟通机制的落伍,师资力量的提升、老师教育理念的转型缓慢等。而直接的佐证就是上文所提及的来自老师教学的困惑。“80后”是一个极富特色的群体,在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交织,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博弈,在利益机制的影响下,“80后”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虽然他们的学历层次不齐,但为什么相对前代,在文化水平与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情况下,违法犯罪率却上升了,违法犯罪日益恶劣了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3)社会

“80后”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是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以及社会迅速变革和发展的节奏密不可分。那我们社会究竟处于何种状态呢?“80后”违法犯罪的出现和延伸与我们社会存在何种关系呢?是否有着直接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呢?在上文,我们提到了市场经济下的逐利和享受思想,民主和自由泛化,家庭格局变革下的伦理和道德突变,教育改革失败后的困惑与徘徊,网络时代社会控制能力的减弱,全球化下的文化博弈和冲突,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异和革新,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的冲击等。在犯罪和刑法学说的历史上,早期的实证主义学派龙勃罗梭就提出了“犯罪人”一说,认为人格是犯罪的根源,同时也有人提出社会、地理环境、经济等综合因素是犯罪产生的根源——社会主义学派。[9] 如何控制、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是我们的归宿,{3} 所以突出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犯罪生态环境,是很有必要和可操作的。

3.内部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80后”违法犯罪不仅有深刻的外部原因,同时也有广泛的内部因素。

(1)人格

人格的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隐藏在内部。而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80后”这一群体与众不同的行为机制、心理和生理以及价值观等构成了“80后”独特的人格,也为其犯罪人格奠定了基础。所谓犯罪人格,通常是指那些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在早年就开始出现犯罪行为,由于各种原因不再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各种犯罪为生,并在犯罪生涯中逐渐形成犯罪的嗜好、习惯、观念、态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等。当这些心理活动逐渐趋于稳定的时候,此人的犯罪人格就出现了。一般认为,犯罪人格作为一种反社会人格,其形成实质上是一个人格非社会化或不完全社会化的过程。因此犯罪人格的主要特点有:消极的态度占主导地位,具有反社会意识倾向和较强的逆反心理,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私、利己,具有一定的恶习,其类型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将其分为反社会型、偏执型、情感型、分裂样型、爆发型、强迫型、疾病型、无力型等。犯罪人格的产生与个体自己的内部和外界的影响有密切的关联。[10] 因此,“80后”违法犯罪的出现与他们的人格特点和发展趋势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独特的行为机制、规律和心理特征,如好冲动,爱表现,易模仿,好面子,消费无度等。其中因为金钱而犯罪是最好的例证。在家庭逐渐走向“单亲制”,父母与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沟通与交流机制脱节下,在价值多元和泛滥、网络时刻存在等系列转型社会特征下,“80后”违法犯罪的异军突起也不足为怪了。

(2)心理、生理

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等。[11] 犯罪生理和犯罪心理是一个类似的概念,一般认为是影响和支配犯罪的生理因素,如年龄、身体机能等。一般认为处于青春期的生物个体具有以下生理特征:在心理上,行为表现为模仿性、冲动性、反复性、心理主观、认识、意志等方面表现为主观存在矛盾、认识偏激、不稳定,意志上有

侥幸、随意等特征;在生理上,由于年龄的增加,在性器官、身体机能、人体能量等方面发生了巨变,易形成性幻想、好奇、活动量增大等。总之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和个体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优势和缺陷,在加上外界的影响,极易导致违法犯罪。

三,结尾

“80后”这一群体以及其中的个体正处于犯罪学视野下极易走向犯罪或受外界影响而诱发违法犯罪行为的阶段。虽然任何犯罪人和犯罪人格都有相似的心理和生理或行为特征和机制,但是“80后”具有其独特之处,这是时代背景的结果,也是他们主观受体互动的产物。“80后”独特的行为、心理和生理特征作为犯罪的诱因具有相对性,需要结合其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以,要预防“80后”违法犯罪现象,就要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管齐下,各尽其能,才能起到预防作用。坚决掌握控制权;这样做也许会与青少年发生冲突,但必须让他们明白,一切规矩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要不断尝试一些新的策略;不接受任何借口,偷窃和撒谎是没有任何借口可言的。父母应驳斥任何理由的辩解,而孩子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解释犯罪行为, 对孩子说清楚是非对错,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帮助他们培养同情心;让孩子有负罪感, 当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危害到其他人时,他应当有负罪感,这部是针对自我的消极的负罪感,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他人造成危害的道德行为方面;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除了惩罚外,另一条措施就是要求“80后”做一些积极的有益于他人的事;建立良好的关系,与青少年建立一种坦诚的关系,并做到坚持如一...总之,我们要从社区、社会、家庭、学校、法律、环境等方面对“80后”进行培养,把他们培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青年。

注释:

{1}在《中国青年报》,堵力的《“8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教育部部长周济。一文中周济部长指出,中国青年报进行的这次大讨论很有意义,引起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和行为的反思,也引导了社会舆论关注青年、爱护青年,呼吁全社会都来帮助青年健康成长。

{2}在《工人日报》的一文中《“80后”老师的困惑...与90后学生之间代沟无法填平》,其中有来自老师、父母和教育者的观点,不仅仅突显了当前“80后”的一些特点,也说明当前严峻的形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倾听的。

{3}在有关青少年犯罪预防的讨论中,有学者提出了社区、社会、家庭、学校、法律、环境控制等系统理论。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副主编:《刑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2]孙立平著:《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3]周光权著:《刑法学的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55页

[4]叶敦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0页

[5]参见《内心和行为未“断乳”...“80后”群体特征引关注》,载于《南方日报》

[6]参见卢金增、曹春雷、王衡、吴瑞珊、顾晓慧:《误入歧途:泥潭陷阱知多少》(关注“80后”犯罪特别报道之四),载于《检察日报》

[7]李瑜青等著:《法律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第102页

[8]参见韩愈:《师说》

[9]参见彭希:《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10]参见雷五明《论犯罪人格及其形成》,载于《交通高教研究》

[11]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页

80后上班族生态调查报告

80、90后思想调查报告

80后上班族生态调查报告

80后白领跳槽调查报告

80后

80后

80后

80后离婚案件的调查报告

80后离婚案件的调查报告

关于80后婚恋观调查报告

“80后”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80后”违法犯罪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