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22:26: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

曾经读过一句话:改变人生的根本方法——圣贤的教育。当时对这句话怀着几分怀疑的态度,近日,拜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对这句话倒是有了颇为深切的体会,明白了何谓“圣贤的教育”。

叶圣陶在《教育与人生》中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书中提到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即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他的具有创新性和远瞻性的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叶圣陶先生将其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上,70多个春秋的积淀,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他的教育思想也显现着整个时代的烙印。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的1919年,他就发表了《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敬告创办义务学校诸君》、《小学教育的改造》等文章,表达了他对于教育的精神、理想、价值、目的,对于儿童、学习、知识、课程、教师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观念和见解,而以此为源头,随着教育改革实践中问题的不断涌现,他的思想也逐步深入、升华。而《教育与人生》在阐述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的三大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观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其先前的教育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也是叶老先生教育观点的精华部分,就是“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在本书中阐释清楚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在书中选取了《教育杂谈》、《眼窗随笔》、《如果我当教师》和《读书和受教育》等几篇文章,清晰透彻的给我们呈现了这一教育理念是怎样由最初的“帮助学生为学”、“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后再到它的终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书中我们看到了叶圣陶先生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脉络,也体会到了其教育理念在不同时态的不同意义和新时代的新的内涵。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由此可见,叶老先生书中总结的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具体教育观点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具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教育与人生》与当今的教育形式紧密结合,体现着叶圣陶关于教育的最具真理性的,对当今尤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已然改变了初衷,即使教育的形式千变万化也不过是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服务。在高考的指挥与约束下,教育已然成为一种改变命运和服务于谋生的工具,具有了功利性。小学是为了提高考入重点初中的升学率;初中是为了提高考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高中更是与升学率上线率密不可分。老师学生们千辛万苦就为了一纸通知书,教育的目

的俨然已经脱离了人生,德育美育虽然也在被慢慢重视者,但教育的主流依旧是单一的重视智育。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探寻教育的宗旨又变得十分必要。我们再来看叶老的教育论著就会有受益匪浅的感觉。原来,一切都是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前辈已经总结过的,真理已经存在,而现在只是真理在实践中的一点曲折。

当前很多不良教育现象,历史上都有过类似的表现,叶老对这些现象和表现都提出过自己观点与意见。

现在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为升学服务,教师和学生的追求并不在学习本身,而是更多的重视写在纸上的成绩,然而如果这唯一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会使得内心与人生统统失衡。那些成功跨过高等教育门槛并利用高知识含量的技术危害社会的人更是呈现递增趋势。为什么?教育究竟给受教育者带来了什么?教育应该有什么功能?教育对人生应该起什么作用?难道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现在才出现的吗?显而易见不是。读过《教育与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叶老在1934年就已阐释过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并非老生常谈,仍有其积极的时代价值。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再来看目前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的课改,几十年的填鸭式教学,在新形势下实在难以为继,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客位置,其实,这也不是近几年才新提出的议题。在1954年,把学生当瓶子,上课就是拼命装瓶子的教法一出现,叶老就写了《“瓶子”观点》这篇文章,文中敏锐地指出:“瓶子是装东西的,东西装在瓶子里,东西自东西,瓶子自瓶子。不起什么混合作用或化合作用。两种作用都不起,还有什么旁的作用呢?”在今天叶老提出的许多教育观点依旧流行。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问题,是目前教育届尴尬的死角,人们对其深恶痛绝,而事实上,叶圣陶对于这一现象所导致的危机早就说明过了,他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学晴窗随笔》、《我呼吁》等文章中尖锐指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诸如此类的真理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大意义,在现在也依旧如此。这些文章与论著的集合,是值得人们欣喜、骄傲与回味的!《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中的真知灼见是值得大家细细研究与探讨的。

如果说“真”是这本书的灵魂,那么“简”就应该算是这本书那美丽动人的皮囊。这里所说的“简”,指的是读者读起来简单便捷,这个“简”主要体现在它的编排形式。

现如今文艺理论作品铺天盖地,如果能让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中尽可能简便的掌握某种思想或理论丰厚的内涵,那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而《教育与人生》娴熟的编排技巧和相较成熟的编排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本书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即《导言》、《教育总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语文教育论》、《教育诗》,让读者一目了然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在每一辑中又按时间顺序选辑若干叶老原著篇章,这样组成逻辑与历史、结构与过程统一的活的教育学系统。除此而外,在每辑开头写有《阅读提示》,对该辑的内容进行综述与介绍,在全书最后附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参考文献目录》,使该书具有更加鲜明的导读性和指向性,如此简洁便利的编排形式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益,这也算是该书值得肯定与赞誉的一大特色。

无论是从所选文章的代表性还是从所选文章的编排形式亦或是从所选文章所能表现的观点与想法等方面来看,这本书都能很好地完成引导读者、教育读者、帮助读者的任务,使得读者能够更进一步地学习与掌握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如此一本便民利民的好书难道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与回味吗?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幽默与人生》有感

读《人生与下棋》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人生与哲学》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国学与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