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04 08:19: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

摘 要 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众生相,科举制度对范进的荼毒以及范进在其母去世后的表里不一等,通过这些描写,极尽讽刺意味。

关键词

范进、科举、讽刺

前言

《儒林外史》是一部浸透着悲剧情思的讽刺喜剧,作者吴敬梓生活在当时的科举制度盛行的清朝时代。《儒林外史》用诙谐、幽默的笔法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仁义礼教、人情伦理的丑陋和阴暗的一面,在当时贫瘠的讽刺文学中创造了划时代的影响。吴敬梓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和语言,针砭时弊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史上,《儒林外史》以其卓绝的讽刺艺术而自成一派、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

①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在中国历来做调整小说者,再没有比它更好的了”,对《儒林外史》这部著作有着很高的评价。《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出现在本书的第三回中,它是《儒林外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下面就从《范进中举》来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

一、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充分体现讽刺意义

作者吴敬梓用极尽讽刺的手法来描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在范进中了相公之后,胡屠户只是拿了一副“便宜”的大肠和一瓶酒来给范进庆祝,自己端着架子,还不忘骂范进“现世宝”、“穷鬼”,用着犀利的词语,丝毫不留情

1 面的数落着范进,胡屠户瞧不起范进,认为他中相公也是因为自己积了德,跟范进自己没有丝毫关系,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己的缘故。“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胡屠户吩咐范进,不要在自己这行“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也不能在没有地位的平民面前作揖礼貌,表现出胡屠户的虚荣、虚伪、自大的鲜明特点。“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在范进想去乡试没有上路盘费去找丈人胡屠户的时候,胡屠户立马就露出了丑恶嘴脸,一口唾沫啐在了范进的脸上,还告诉他不要因为中了个相公就得意忘形,说范进没有什么老爷命,把他骂的七荤八素的。可以看出胡屠户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不在乎他人死活。他觉得范进没多大出息,就算给他花钱也会打水漂,不想在范进的身上浪费自己的一分钱。“一个人飞奔去迎,走到半路,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作者吴敬梓的心思细腻,通过细节描写来达到讽刺意义。中举前胡屠户只是拿了一副大肠和一瓶就来给范进庆祝,还要对范进百般践踏,在乡试找胡屠户去商议盘费的时候,被他骂了个狗血淋头,说范进是“现世宝”“穷鬼” “尖嘴猴腮”。然而在得知范进中举之后,前面的描写和现在“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尽讽刺意味。用讽刺的手笔写出了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等到范进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疯疯癫癫之后,众人商议让胡屠户来打范进的嘴巴,让范进清醒过来。胡屠户此时不再是以往对待范进的丑恶嘴脸,而是说范进虽然是他的女婿,但是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捉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胡屠户的这番话与前面范进去乡试找胡屠户商议盘费时骂范进尖嘴猴腮的没有老爷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丑恶嘴脸形成了鲜明对比。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胡屠户找到了范进打了他一个嘴巴后,心里又犯嘀咕,很是懊恼。“不想胡屠户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起来。”

2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十分明显,作者吴敬梓细致的、形象的刻画了胡屠户这一形象。通过范进中举这个事件,来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中举的范进立马成了“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前后反应,态度变化极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荼毒很深。作者吴敬梓在刻画胡屠户的丑恶嘴脸时,生动的运用了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把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众生相极具讽刺意义

范进中举前后,作者吴敬梓对众生相的描写十分的精彩:“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范进在中举之前,家里已经没有米做饭了,“已经是饿了两三天”的时候,谁也没有去送一升米一担柴,街坊邻居没有一个嘘寒问暖,真心关心的;然而在范进中举之后,众乡邻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争先恐后的往他家里跑,对范进各种阿谀奉承:有拿鸡蛋的,有拿白酒的,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更有那有钱有势的张乡绅,也主动来登门,送来银子还有房子。形成了这一片锦上添花,欣喜若狂的氛围。作者用这样的描写方式,写出了封建社会的世故人态,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没有人会关心体贴,然而在你有了很好的发展的时候,人们也许会立马转变对你的态度。作者吴敬梓用有力的笔法有力的讽刺了科举制度下欺诈、庸俗、势力之风,讽刺了极其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社会对人的影响。

三、科举制度对范进的茶毒具有讽刺意义

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茶毒是根深蒂固的。在邻居东找西寻找到范进,告诉他中举消息的时候,“范进道是哄他,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再次告诉他时,范进说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来,要卖这鸡去救命,为什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己回去吧,莫误了我卖鸡!”当邻居把他硬拉回家,范进见中举这件事是真的。此时范进反应的描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范进用

3 自己一生的所有精力去专注于科举考试,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中秀才当老爷。他宁可让家人跟着自己挨饿受苦也要再去考试,等到真的考中了,他又欢喜的竟然到了发疯的境界。作者吴敬梓通过对范进的刻画、描写,来表现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荼毒。当范进从邻居的口中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的时候,他并没有高兴和兴奋,而是和邻居说不要拿他开玩笑了,从范进的这一语言动作中,传神地把范进考了几十年功名,却一直没有功成名就的心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从这里又看出了范进对于自己能考取功名已经没有报多大的希望了,而且又怕街坊邻居嘲笑看热闹。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苦苦挣扎、煎熬。当他知道自己真的中举之后,他以为自己没有办法达到的目标有一天真的自己做到了,那么对范进就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和不可思议。范进那颗因为饱经心酸折磨而变得老弱的心灵,便承受不住这个强烈的刺激,所以他就这样发了疯。当我们读《儒林外史》的时候,范进在十二月上旬,还穿着麻布衣裳,冻得乞乞缩缩的可怜摸样我们依稀记得,还有卖鸡时那张凄凉悲凉的表情,让人很是同情。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讽刺手法来形象的刻画了范进这个深刻的人物形象。用范进这个典型人物来反映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荼毒。作者吴敬梓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个极度兴奋的一幕,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的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把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表达的淋漓尽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以极其夸张的笔法描写了范进中举之后发疯的全过程,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强烈对比,达到了艺术讽刺的效果。对范进的穿着、动作、语言的描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范进一心只顾读书,考取功名,连基本的养家糊口的工作都没有,通过这些直观正面的描写了一个封建时代毫无养家糊口能力,没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的形象,更真切的体现了作者的讽刺意图,也深刻的表达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荼毒之深。

四、范进在其母去世后的表里不一,极尽讽刺意味

作者吴敬梓在范进中举这一故事情节中讽刺方式多种多样,当范进的母亲去世后,写到:“汤知县问及‘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杯箸。’”“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随机,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落后,看见他在燕窝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这一段的描写十分精

4 致细腻,通过对餐桌上的食物摆设等细节的描写,以及范进与汤知县的动作、语言描写来达到讽刺效果。范进在母亲去世后,“先母见背,遵制丁忧,”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一定要用“白色竹子”的筷子,来表现出自己的丧母之忧、表现自己孝顺的一面,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然而当范进拿起筷子时,在燕窝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丝毫不顾及礼节,那时候看不出他有半点的丧母之痛。作者极尽讽刺了范进在其母去世后的表里不

一、虚情假意。吴敬梓用诙谐、讽刺的笔法揭露了当时在封建统治下仁义礼教、人情伦理的丑陋的阴暗的不可见光的一面。

结语

作者吴敬梓对于那个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在希望和失望中挣扎痛苦的、被社会挤压的遍体鳞伤的毫无社会地位的范进,既做了无情的尖锐的讽刺,又表示出了对于这种在社会底层艰苦奋斗的同情和怜悯。作者用极尽讽刺的手法,表现了封建统治社会的阴暗和腐朽。

《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喜剧,有时候看着会发人深思,有的情节会逗得人捧腹大笑,同时又对里面的人物有着或多或少的怜悯和同情。作者以喜剧形式写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社会在科举制度、仁义礼教和人情伦理的种种弊端。科举制度荼毒了太多像范进这类的读书人,我们在作者的笔下,看到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个别的人,而是独于整个社会的问题所在。所以我们在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性格不同、面貌不同、心理活动不同的人物,而是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反映出来的一个腐朽堕落的时代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面貌。

注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4]张国风.漫说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文献综述

前言

《儒林外史》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家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中国的小说发展始上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文学家对它都有着很深的研究和见解。

一、顾鸣塘的《〈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中写到:

细读《儒林外史》不难发现,《儒林外史》要控诉的是危害儒林的厄运,而不是被厄运危害的儒林。阅读《儒林外史》有一个审美进程,首先进入讽刺喜剧,即“丑史”的表层,进而直达社会悲剧也即儒林痛史的深层。把这两个层次结合起来思考,我们会发现:《儒林外史》不只是令人鄙弃的儒林丑史,更是发人深省的儒林痛史,讽刺喜剧中渗透了浓烈的悲剧情思,悲喜剧融汇是它独特的审美品。

顾鸣塘的这个观点虽然没有打破其他人的评论模式,但是他道出了自己对《儒林外史》独到的见解。在前人评价的基础上,并没有一味的附和,而是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孟昭连对《儒林外史》的评价与解读:

孟昭连觉得,吴敬梓“不是为哪个家族或哪些人立传,他不是表现完整的人生(而这常常成为世情小说作家追求的目标),他只是想用生活的片段表现一部分人的心灵。自然,这些片段是最有代表性的。事实上,抓住人物最有他正的言行,再进行某些夸张处理,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也可能是性格的核心),是《儒林外史》塑造形象的基本方法,体现了古代传统讽刺文学的典型观”。

三、莫纯星对《儒林外史》的理解与研究:

6 莫纯星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卓绝的讽刺小说,作者在对儒林百丑进行讽刺是,也隐含了一些佛教思想,诸如无常苦空、因果报应、经世济众、众生平等思想,这些思想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四、杨义是这样评价《儒林外史》的:

杨义认为“其结构形态有点类乎我国唐宋旧籍装帧形制中的‘叶子’,也称‘旋风装’,以长篇之纸反复折叠,有若原、正、反、推的文章理路一样,往复回旋,是相当严谨而舒展自如的。进而言之,《儒林外史》以八股制艺的布局方式来批判八股取士制度,其结构体制是非常有反讽意味的”。

五、张国风对《儒林外史》的研究与评价:

张国风觉得:《儒林外史》的思想渊源是接受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本书后半部分的复古气息,一个又一个真儒形象,不少板滞、繁复的描写,是否与吴敬梓万年的治经有关系?吴敬梓具有逆反意识:从基本倾向来看,和顾炎武为代表的复兴儒学重新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潮相联系,而不是李贽为代表的明晚个性解放思潮;《儒林外史》的社会批判基本上没有超越明清之际思想家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六、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的解说:

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对“范进中举”这一情节的解说是:把范进的“迷功名”作为他的主导性格来展示,作者就善于变化地来现实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迷”。把儒生各种“迷”作为对它们精神追求的概括,这是具有进步意义,是人性的卑劣性,还是只是执着?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认为《儒林外史》并非单纯的讽刺小说,它用喜剧的形式讽刺实事,更能引人深思,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这一现象反思社会、反思人性、反思仁义礼教。应该说作者吴敬梓是在当时非常具有先驱意识和大胆的精神。

7

参考文献:

[1]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06.01 [2]莫纯星.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孟昭连.《儒林外史》的讽刺意识与叙事特征.南开学报.19兮尽年第2期 [4]杨义.《儒林外史》时空操作与叙事谋略.江淮论坛.1995年第

2、3期 [5]张国风.《儒林外史》试论.中华书局出版.2002.12.01 [6]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

(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08.08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艺术效果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课本剧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二)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