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山奇松》教学心得体会1

发布时间:2020-03-02 03:01: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黄山奇松》的教学心得体会

在教学《黄山奇松》之前,我经过阅读教材和教参后,我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写什么,怎么写?

一、教什么?写什么?

我们的课题是“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要知道,实现有效的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的训练点。于是就开始读教材,发现这一课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读写的训练点很多:从篇章结构来看,整篇文章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第二段在写三大名松时采用“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按部分到整体来写;而且在写三大名松时详写迎客松,送客松较详,略写陪客松,做到有详有略;如果说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面的描写,那么第二自然段就可以理解为点,做到点面结合;在具体写松时,运用了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训练点放在哪呢?这是写景物的文章,要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光写实是不够的,必须展开联想,而“写实与联想”结合是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色。。而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恰恰是这个班级学生的一个弱点,经过几番思考,最后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聚集在“写实与联想”之上。

那么具体写什么?写一处景或物,写校园的花草树木,还是就写黄山的一种松?写一处景或物,写校园的花草树木,在时间上不允许,课堂上留给写作的时间只在十分钟左右,况且没有课前的素材积累,恐怕不尽人意,而黄山松千姿百态,有很大的写实和练笔空间,就写黄山的一种松,一课一得又何妨呢?

确定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训练才有效?

二、怎么教?怎么写?

首先要“得法”。于是把重点放在“探究作者是怎样写三大名松的奇”?在引导品析语言、感悟文本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写实和联想,例如,为什么作者会把迎客松想象成好客的主人?为什么作者会把陪客松想象成绿色的巨人?看图说说姿态。对比迎客松和送客松不同……让学生在直观的层面上明确什么是写实,什么是联想,明确联想不是胡思乱想,只有根据写实展开的才合理。

其次是“用法”。播放奇松图片,结合学生课前了解到的,选择一种松学习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写下来。从练笔的情况看,虽然学生笔下的松不一定是很美,甚至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学生所写的片段中可以看到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我想,这就是收获,这就是本课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再者,关注四字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四字词的运用是本课在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色,这些词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精练。因此,课前我说与树木有关的词语、成语接龙;课始用课文的四字词说一说对黄山松的印象;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析揣摩这些词的妙用,并试着让学生模仿运用,例如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说说想象中黄山松的各种姿态。

此外,注重写字教学,让学生养成“下笔即是练字时”的好习惯;注重引导学生写读书感受,我认为这也算是写的训练,只是随意一些而已。

三、反思课堂

反思这节课,训练点落实得比较到位,学生学有所得。如果说起教学机智,我很惭愧。

首先,时间的安排不科学,前松后紧;其次,对于课堂中出现问题时,我不够淡定,例如在教学送客松的语句,以及在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说说想象中黄山松的各种姿态时,引导不到位。希望各位指点迷津,让我今后的教学路走得更好。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教学心得体会1
《《黄山奇松》教学心得体会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