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的艺术风格

发布时间:2020-03-03 16:44: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只要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而唐诗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田园诗,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而开创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愤然离职回乡归隐,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山水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大自然孕育了他,给了他灵性,使得他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质朴无华。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恬淡自然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田园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派别,代表诗人是孟浩然、王维。而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社会动荡、官场腐败,他的远大抱负无法施展,又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二十九岁出仕后,曾有过几次仕隐反复,最后一次是做了八十余日彭泽县令,一天“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来带见之。’潜叹曰:‘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陶渊明挂冠而去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中,开篇1声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接下来以欢欣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愉快和美好:“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例,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真是一段绝妙好辞!字里行间 1 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的喜悦之情。归田之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纯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在当时玄言诗笼罩的情况下,别开生面地为我国古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自然。

一、自然质朴的内容美

陶诗田园诗描绘了平淡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恬美静穆和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情。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采菊于东篱、或盥濯于檐下,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

又如:“邻曲时时来,抗者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使读者也倍感惬意。

再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恬静美丽的风景画,让人留恋往返,驻足神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作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细细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仿佛自己要将置身于世外桃源了。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平和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无限回味之感,充满了欣然畅快之情。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飞鸟、游鱼、苍松、篱菊、炊 2 烟、新苗、浊酒、清涧,都是他亲密朋友,并与之产生一种情感共鸣。他已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不是过客、更不是占有者,附庸风雅者,而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完全归化于自然。陶对自然的爱的真诚之爱、审美之爱、非功利之爱、全身投入之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种爱是人和自然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的结果。正是如此,这种无私的爱而光辉,而展现其真、展现其美。也只有诗人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久在樊笼里”)里毅然走出,全身心地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精神却倍感愉悦的生活中,从而形成了陶“真、淳、朴”的田园诗风。总之,田园是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柱,田园即陶,陶即田园。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翻开《陶渊明集》,我们可以发现,凡农村俗事、田园风光以及诗人在此环境中的恬淡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韵味之致的含蓄和隽永。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把人和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一“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再如《归园田居》其五: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就有了盎然的生活情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村民俗的淳厚,全都呈现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之妙就在于把惊奇与平3 淡,情与理很好地统一起来,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使真淳的陶诗意境得到自然的完美的展现。

陶诗很少用夸张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会、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然而这些平常的事物在作者笔下看似平平淡淡,但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明”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五《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中嘉宝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三、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 4 虚室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和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陶渊明田园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的、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伦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败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四、恬淡真挚的友情美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与当地的百姓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乡间普通老百姓,和他们建立了不带功利目的的亲密关系;如:“时复墟曲里,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与村里的农村时不时地披草往来,亲切交谈,而且谈话的内容不是诗文,而是桑麻等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可见跟劳动人民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感情和有了某种共同的话语,都真诚地关心农作物的生长等;还有经常和邻里们互相邀请,一起欢宴饮酒:“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归园田居》其一)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走过门前相互招呼,有了好酒便一起斟酌之。 5 农忙的时候各自回去忙农活,一闲下来便相互思念;一思想便披上衣裳登门找去,一起开怀畅饮、开怀畅谈。“言笑无厌时”,可见关系十分融洽,乐以忘忧,乐而忘归。

五、天然浑成的艺术美

我们知道,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出人人可见之物,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如《归园田居》其四,先说自己久游而归,携子侄去访故友,却只见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见“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可想而知,屋舍荒芜已久,借问路过的“采薪者”,始知“死殁无复馀”,不由悲叹“一世异朝市”,最后更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可以说达到物我合一,主客交融的浑然天成之境界。还有《归园田居》(其一),从诗中,我们不止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鸟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了一种境界: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又如:“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同样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诗人似乎是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的感觉,这种感觉所体现的和谐,是人与自然泥合为一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这些景语在诗中都和诗人所描写的感情很微妙的融合在一起。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成为表现诗人胸怀志趣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如:《饮酒诗》(其五)“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创造出 6 高远拔俗的意境,从而形成“物我的同一,理想化的诗意憧憬,情、事、景、理的交融,以及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的诗歌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赞扬道:“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旁流,干云霄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他的田园诗最大的特色是平淡自然而又意味醇厚,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恬淡心境真率地抒写出来;一切都仿佛是从胸中自然流出,谢尽炉冶、斧凿之痕。

参考文献:

1、《宋书·本传》

2、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素淡自然__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的田园诗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定稿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的艺术风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